冠层性状论文-唐登国

冠层性状论文-唐登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冠层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QTL精细定位,穗行数,雄穗分枝数

冠层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唐登国[1](2018)在《玉米穗行数、雄穗分枝数及叶片冠层结构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用途广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玉米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叁因素构成。解析与产量因素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对玉米遗传改良,促进玉米高产育种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以玉米骨干自交系Mo17为受体亲本,大刍草MT1(Zea mays ssp.mexicana)为供体亲本构建的高世代回交群体,对玉米第2染色体短臂上的穗行数主效QTL和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展开精细定位,为玉米穗行数和雄穗分枝数QTL的克隆和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实验室前期以玉米骨干自交系B73和糯玉米地方种四路糯自交系SICAU1212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对玉米植株8个叶位的叶夹角、叶宽和叶长性状进行QTL定位,为实现不同冠层水平上进行玉米理想株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Mo17×MT1的BC_3F_2代导入系群体的筛选,鉴定到一份穗行数与受体亲本Mo17有显着差异的导入系729。通过利用729自交衍生得到的BC_3F_3和BC_3F_(3:4)群体在第2染色体短臂检测到两个连锁的穗行数QTL,分别命名为qKRN2.1和qKRN2.2,其中qKRN2.1定位在标记M11和M13之间,染色体区间3 Mb,qKRN2.2定位在标记M17和M18之间,染色体区间8 Mb,增效基因都来自于Mo17;通过构建sub-NILs对穗行数QTL进行效应分析发现,qKRN2.1和qKRN2.2同时存在时能使Mo17穗行数降低约2.5行,qKRN2.1单独存在时能使穗行数降低约1.0行,qKRN2.2单独存在时能使穗行数降低约1.0行。同时构建了针对qKRN2.1的BC_3F_5群体,从1800粒的群体中筛选到28个交换单株,通过子代测验,将qKRN2.1缩小在标记M23和M27之间的区间内,物理距离约为288 kb,该区间内包含17个基因。2.利用导入系729自交衍生的BC_3F_(3:4)群体第2染色体短臂检测到一个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命名为qTBN2.1,位于在标记M1和M2之间,染色体区间2 Mb,增效基因来自MT1。通过在群体中选择含有qTBN2.1片段的单株连续回交Mo17两次,并自交一次,得到BC_5F_2群体。利用238个BC_5F_(2:3)进行QTL重定位,发现qTBN2.1位于这一区间的分子标记InDel-1和InDel-9之间,LOD=45.9,PVE=64.0%,加性效应值为-1.51;同时筛选2000个单株的BC_5F_2群体,获得76个重组单株。通过在云南和四川两个环境下的子代测验,将qTBN2.1定位于标记InDel-4和InDel-5之间,两者的物理距离约为5.5 kb,只包含一个基因。3.通过利用B73×SICAU1212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采用单环境QTL定位和联合环境定位两种策略,对玉米植株雄穗下连续8个节位的叶夹角、叶长和叶宽性状QTL定位,分别检测到15、27和16个与叶夹角、叶宽和叶长相关的QTL。其中,单个QTL的PVE(%)变异幅度为0.39%到24.77%,单个QTL控制的对应性状节位数变异幅度为1到8。例如,在这些检测到的QTL中,qLA2-1同时控制所有8个节位的叶夹角,而qLA2-2只控制雄穗下第一叶的叶夹角(1stLA),检测到控制单个节位叶夹角的QTL数变化范围为4(7thLA)到11(1stLA),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变异幅度为15.69%(8thLA)到51.73%(1stLA)。(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梁亚军,罗天睿,郑巨云,王俊铎,龚照龙[2](2017)在《不同机采棉配置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叁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叁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叁个处理存在显着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叁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着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潘云龙,欧阳玉莹,李彬,陈欣凡,朱清波[3](2017)在《几种丛生竹叶性状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几种丛生竹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内12种丛生竹不同冠层高度叶片MLA、SLA和LDMC进行调查,分析丛生竹不同冠层MLA、SLA和LDMC的垂直空间结构与差异。[结果]不同丛生竹的上、中、下冠层MLA与LDMC变化较小,SLA变化较大,MLA与LDMC均以唐竹最高(上、中、下冠层MLA均值分别为26.0、33.7、27.4 cm~2;LDMC分别为766.0、814.8、792.4 m~2/kg),LDMC以大黄苦竹最低(上、中、下冠层分别为528.4、548.5、479.0 mg/g);SLA均以高节竹最高(上、中、下冠层分别为629.0、284.9、440.7 m~2/kg);同竹种不同冠层间MLA差异不显着(P>0.05);除白哺鸡竹外,其他11种竹种3个冠层间的SLA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光照、水分资源及养分在冠层不同高度的分配,共同导致MLA、SLA和LDMC沿冠层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2期)

霍李龙,苗芳,贾丽芳,王长发[4](2017)在《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冬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配置关中灌区冬小麦种植方式,以小偃22、周麦18和西农80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宽窄行(B1,30cm+16cm)和等行距(B0,23cm+23cm)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相比,B1处理对各小麦品种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小偃22和西农805达到显着水平。B1较B0处理,各品种的有效穗数显着提高,小偃22的穗粒数下降不显着,西农805的千粒重显着增加;各品种灌浆期LI显着提高,小偃22和西农805灌浆期的LAI显着提高;小偃22在灌浆前期与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周麦18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显着升高;西农805灌浆前期的光合指数显着降低,而灌浆后期显着升高;小偃22的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西农80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西农805的经济系数显着提高,周麦18受种植方式影响较小。综上所述,B1处理能够进一步发挥小偃22和西农805在冠层光截获、同化物质生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品种性状优势,从而实现增产。(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杜艳丽,李盛有,赵明哲,谢甫绨[5](2017)在《超高产砧木对中美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冠层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的生长发育受地上部与根系的协同调控。通过大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植株地上部的农艺、生理和产量性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然而,由于根系隐藏在土壤中很难被观察和测定,对于根系的改良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明确根系与地上部协同改良对于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由相同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东北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分别与超高产大豆辽豆14和中黄35的砧木进行盆栽嫁接。通过对两年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光合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而为大豆根系与地上部的协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辽豆14和中黄35砧木提高了不同年代育成品种R6时期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色值、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Rubisco含量、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Rubisco总羧化活性和GmRCA基因表达量。其中,当代品种的部分光合生理指标提高的幅度大于老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株高、植株重量平衡点、节间长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着影响,但使百粒重、单株粒重和表观收获指数得到了显着提高。尤其是当代品种产量性状提高的幅度大于老品种。因此,大豆根系机能的改良可以协同并促进地上部以提高大豆的产量潜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许格希,史作民,刘顺,陈欢欢,唐敬超[6](2017)在《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乔木某些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关联性及其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雨林林冠层具有丰富的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谱系)多样性,能够显着影响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调节大气水热平衡,缓解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的负面作用。因此热带雨林林冠层功能和谱系生态学研究是目前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取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3个1 hm2样地的林冠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样地林冠树种清查数据基于APG III系统发育结构重建样地林冠层系统发育树。利用Blomber's K对和Pagel'sλ指标结合系统发育独立性比较法对组成林冠层乔木树种的结构、化学计量和水力学功能性状(11个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关联性和演化模式进行研究,以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多维功能性状关联性及其动态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8个功能性状(叶面积、叶厚度和潜在最大高度除外)具有显着的系统发育信号(通过P<0.05的显着性检验),Blomber's K值和Pagel'sλ值分别介于0.202—0.392和0.277—0.847之间,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功能性状普遍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在系统发育背景下,林冠层乔木树种结构、化学和水力学功能性状在物种水平普遍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表现出趋同或趋异进化;而且林冠层乔木随物种分化其功能性状分化模式大致呈水平"漏斗"状,姐妹类群功能性状间差异性在物种分化早期(大约1亿2千万年前至6000万年前)明显小于其在中后期(大约6000万年前至今)的差异性,导致了林冠层性状空间在中后期迅速膨大。然而林冠层主要功能性状在系统发育树内部每一节点上姊妹类群分化产生的系统发育独立性比较值绝大部分与零模型随机模拟值并无显着性差异。了解系统发育背景下林冠层功能性状的权衡关系及其随物种演化的分化模式与时间动态为进一步探究热带雨林林冠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7期)

刘一佳,任学敏,朱雅,张乃群[7](2015)在《施氮水平对花生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白沙和鲁花11号2个花生品种为材料,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和高氮4个施氮水平处理,自花生结荚到收获,应用红外测温仪观测每个品种各处理的冠层温度,收获后调查单株结果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和总产量,研究施氮水平对花生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施氮能够降低花生冠层温度,且施氮量越高,冠层温度越低;单株结果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和总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随冠层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施氮量、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叁者之间密切相关,冠层温度的高低有可能作为施肥情况是否良好的一个较可靠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王冀川,徐雅丽,邹铭铎,艾买尔江·吾斯曼[8](2015)在《基于冠层机器图像分析的杂交棉生长性状估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基于冠层机器图像分析的杂交棉生长性状的估测模型,为棉田信息化诊断和优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并优选杂交棉基于冠层机器图像分析的干物质积累量、株型生长及产量估测的数学模型,运用不同品种和滴灌量处理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初步测试和检验。【结果】建立的以LAI(叶面积指数)和TCRP(直射辐射透过系数)预测干物质积累模型、蕾期应用MFIA(平均叶簇倾斜角)估测株高模型、盛花期用K(群体消光系数)估测总果节长度模型和果节数模型以及用LD(叶层分布)估测结铃数模型和估测产量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估测效果较好。【结论】基于冠层结构特征值的杂交棉生长估测模型可以用于田间生长诊断。(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刘灿洪[9](2015)在《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冠层温光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闽南旱地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田间群体温湿变化及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扬花期的日温变化峰值分别是:喷灌33.1℃、滴灌33.2℃、漫灌35.6℃,喷灌和滴灌比漫灌分别低2.5℃和2.4℃,温度峰值低,变幅小,有利于甜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相对湿度日变化峰值分别是:滴灌50.1%、喷灌52.0%、漫灌49.6%,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0.5和2.4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44.9%、喷灌45.6%、漫灌43.0%,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1.9和2.6个百分点,相对湿度提高增强了甜玉米生长高峰期的水分需求及抗旱能力;光截获率日变化峰值是滴灌55.7%、喷灌54.6%、漫灌52.8%,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2.9和1.8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34.9%、喷灌34.1%、漫灌32.3%,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2.6和1.8个百分点,光温效应得到改善;(2)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是滴灌24.1℃,喷灌23.8℃和漫灌24.4℃,滴灌和喷灌所处的温度范围更有利于甜玉米授粉灌浆和干物质同化;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滴灌48.3%、喷灌49.4%、漫灌46.4%,滴灌和喷灌相对湿度较有利于甜玉米的水分代谢和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平均光截获率是滴灌39.6%、喷灌40.2%、漫灌36.2%。滴灌和喷灌改善了光分布条件;(3)滴灌和喷灌均能取得显着增产,滴灌对甜玉米的株高、穗长、穗重和根重影响较大,而喷灌对甜玉米的成穗率、秃尖长和绿叶数改善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张东旗,高小丽,梁鸡保,张盼盼,杨璞[10](2015)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及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是影响糜子分蘖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糜子高产个体和群体特性,以榆糜2号为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M1:基本苗15万株·hm-2、M2:45万株·hm-2、M3: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冠层温度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灌浆期群体冠层温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同一生育时期总体表现为M1>M2>M3。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单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低密度(M1)下,糜子单株生长势较强,分蘖成穗率较高,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分蘖成穗率降低,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小,但高密度(M3)下群体产量较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特性通过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冠层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叁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叁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叁个处理存在显着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叁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着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层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唐登国.玉米穗行数、雄穗分枝数及叶片冠层结构性状的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8

[2].梁亚军,罗天睿,郑巨云,王俊铎,龚照龙.不同机采棉配置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差异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7

[3].潘云龙,欧阳玉莹,李彬,陈欣凡,朱清波.几种丛生竹叶性状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

[4].霍李龙,苗芳,贾丽芳,王长发.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冬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

[5].杜艳丽,李盛有,赵明哲,谢甫绨.超高产砧木对中美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冠层性状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6].许格希,史作民,刘顺,陈欢欢,唐敬超.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乔木某些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关联性及其演化模式[J].生态学报.2017

[7].刘一佳,任学敏,朱雅,张乃群.施氮水平对花生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5

[8].王冀川,徐雅丽,邹铭铎,艾买尔江·吾斯曼.基于冠层机器图像分析的杂交棉生长性状估测模型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

[9].刘灿洪.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冠层温光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5

[10].张东旗,高小丽,梁鸡保,张盼盼,杨璞.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及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冠层性状论文-唐登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