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去哪儿了?

科幻小说去哪儿了?

一、科幻小说哪去了?(论文文献综述)

傅心怡[1](2021)在《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毁灭性灾难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心[2](2021)在《“第三空间”视野下欧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研究》文中提出

李之文[3](2020)在《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旨在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展开电影批评,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语境中考察电影的生态表达,解析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剖析电影结构性的生态表达缺失。绪论部分概括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第一章对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美国当代电影中所关注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四个选题(主题)展开具体的电影个案批评,试图将理论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对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结语部分总结美国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及其对我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绪论概述全文。首先指出本文生态批评的对象主要以1939年以后的美国当代电影为主,研究背景是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理论基础是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范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生态批评由文学向电影的渗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美国当代电影进行生态批评分析研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寻找影像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生态表达的主题为标准将美国当代电影分为环境危机电影、资源危机电影、动物电影、环境公正电影四个生态主题展开论述,梳理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框架。本文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对构建我国电影的生态批评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的生态批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理念,有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普及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有利于强化电影生态批评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跨学科性,尝试系统梳理和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前沿观点,通过阐述电影艺术的生态内涵,让电影在重构人类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章对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三种理论分别进行阐述。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尝试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认为电影用一系列移动的图像记录着各种事物的出现、发展、互动并影响周围世界的活动与交会;电影世界通过地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拟人形态三种形态,承载、影响着电影外的世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级存在、二级存在和三级存在三种电影体验,电影体验连接着电影构建的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伊瓦克伊夫认为,认识电影世界与电影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生态系统”分析模式,研究电影的形式与意义是如何在电影的三重生态(物质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感知生态)中循环的。伊瓦克伊夫认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结果,电影对建构和改变世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旨在分析不同的生态审美成分是如何在电影的生态表达中分工协作的。英格拉姆认为,从审美多元化角度来看,艺术和大众、现实和通俗、道德和不道德,各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都可以激发环保意识和生态辩论,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旨在从电影中解读出反映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信息。哈格曼认为所有电影都具有意识形态,分为内容层面的被建构意识形态和形式层面的建构意识形态。哈格曼通过对同一主题、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三部电影展开辩证意识形态批评,指出影片中的意识建构和被建构是矛盾的,它们完全采用了自己理应反对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态。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但电影生态批评可以通过辩证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辨别我们复杂的欲望,并从生态和意识形态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生态哲学、生态审美、辩证的意识形态等角度肯定了电影对生态表达、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指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那么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电影的生态批评可以正确解读电影的生态表达;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认为所有的电影都能促进对生态的关注,那么各种类型的电影通过生态批评就可以剖析出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对电影中辩证意识形态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做电影的生态批评时,要剖析电影结构性空白中的生态表达缺失。现阶段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对本文以下章节所研究的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等四个主题,提供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视野。第二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危机电影主要以纪实或预言式的视听语言,展示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环境退化。环境危机电影镜头中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海洋污染、世界末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崩溃,进而有效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但将环境危机电影中放入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看出影片的生态表达是有限的,虽然电影承认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认为这一切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环境的修护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该类型影片最大的结构性空白是没有指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影片只是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某类人的行为之上,所以其生态表达是有限的。第三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资源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资源危机电影主要以情节剧为主,影片通过震撼的镜头语言、善恶二元论、复线叙事结构,展示铁路建设、石油开采、黄金采矿、核能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表达是客观的,镜头中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大火、采金后的水土流失、核能泄漏对人与自然的污染,虽然只是暗线表述,但仍给人类以生态警示。同时,情节剧的设置易于让人们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电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揭示了生态危机中人类生存的窘态,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但将资源危机电影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发现其生态表达的空白。电影对资源开采的表达是肯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歌颂;生态危机的责任被模糊化、简单化、片面化,将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上,至于对生态问题的解决依旧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没有对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试图掩盖资源危机的原因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生态必须让位于资源开发,所以电影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危机的真正途径。第四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动物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动物电影分别从人类视角、动物视角探索动物形象的转变、狩猎态度的更正、人类对动物的消费以及人类虐待动物的真相四个主题,阐述动物与人类、动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在于电影中对动物主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意识转变。电影中反狩猎、反消费生态意识的表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客观对应物,也是生态意识提高的见证和促进,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动物保护主题的关注以及解决动物危机途径的探讨。美国动物电影生态表达的缺失性在于其生态乌托邦的设想和商业性,即是动物视角的叙事也是对人类社会焦虑的映射,旨在从自然中探寻涉及性别、家庭等意识形态信仰的证据,同时认为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是可以解救美国白人堕落的灵魂、拯救生态危机的。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应该对引发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的再现与剖析,应该从“为何为动物说话”转向“如何为动物说话”,并走向真正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公正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公正电影主要对城市发展、资源垄断所造成的阶级压迫,美国西进过程中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所造成的种族迫害,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失语状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殖民进行了生态剖析。相对于前三章对于人之外的自然、资源和动物的生态表达,本章的电影主题转向人类本身,认为根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先解决环境剥削与环境压迫。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表达强调对人性、阶级、种族、生物殖民议题的建构,旨在揭示导致环境公正缺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现实根源;同时发掘、阐发弱势民族文化、弱势阶级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智慧,为探寻生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提供启示。环境公正电影的结构性空白在于对阶级压迫、种族剥削等社会不公正问题的非政治化和非历史化处理,规避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电影没有去讨论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私有化,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试图用电影中的和平共处替代真正的平等。阶级压迫、种族剥削需要群体的自我反抗来结束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只有自己夺回话语权,才是探寻生态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关键。结语,总结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指出对我国电影生态表达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及意义。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为中国电影生态批评提供了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的理论借鉴。美国当代电影在电影类型、结构运用、视听表达、情节设置上对生态理念的表达对于我国生态类型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电影在生态表达上要避免美国当代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叙述视角、商业化对生态意识的淡化、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模糊化、对生态问题解决的理想化等。中国电影的生态表达应汲取中西方的生态智慧,阐释电影与中国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生态批评应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下去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

丁省伟[4](2020)在《电影剧本《守护星城》创作阐述》文中指出电影剧本以未来城市星城为舞台,采取了武功和高科技并存的时代背景,剧本讲述了神秘人密谋颠覆星城统治,夺取“星城之心”,男主李天雷作为“天选之子”成为星城守护者的故事。从小被父母送到化相派习武的李天雷,一天突然接到父母被杀害的消息,从此走上了“复仇”之路。同时,神秘人在暗地里密谋颠覆星城统治,掌握了星城的地下力量并成功打入政府内部。艺成归来的李天雷,为了给父母报仇展开了与天海帮及神秘人的激烈对抗。在复仇的过程中,李天雷发现星城面临着更大的危机,这时他勇敢的承担起自己“天选之子”的使命,最终击败了神秘人,成功守护了星城。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剧本创作缘起、创作背景、片名、目的和意义。本论部分主要从故事大纲、主题、人物、叙事、冲突等部分作了详细的剧本阐述。剧本《守护星城》定位为科幻武侠类型,架空历史,立足科幻与武侠元素。主题方面,主要阐述了复仇与守护、武道初心、科技滥用、资源短缺及和平共存等在剧本故事发展中自然呈现出来的主题。人物方面,重点阐述了剧本如何通过对白、动作及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主要对剧本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进行了解读。冲突方面,阐述了剧本冲突的设计和质量。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次创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白琳婧[5](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板块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名着导读”板块,从人教版到部编本,其存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呼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国民阅读状况普遍堪忧的大背景下,必须从孩子抓起,以“名着导读”为突破口,在部编本“名着导读”板块上作出重大意义的调整,从而对以往教材版本名着导读的教学起矫正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板块的教学研究》为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比对和梳理,分析两版教材在“名着导读”板块上的调整点,探讨部编本“名着导读”的新特色及新理念。挖掘名着导读教学的意义,辩证、客观地看待改革的内容并提出具体、科学的教学建议,同时,结合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案例和教学反思,为初中语文教材与教学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同时,希望能给在一线经历着教材替换的老师们一些教学上的启示。本论文从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2016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着导读”为抓手,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量化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具体分析部编本的“名着导读”板块,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初步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研究对象和方法,并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部编本“名着导读”各系统的编写特点,对比分析两版结构、选文、助读、练习系统的特点,对部编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全面的探讨。第三部分,即第二章部编本“名着导读”的编写理念和教学意义。第四部分,即第三章部编本“名着导读”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即第四章部编本“名着导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反思。具体案例主要以名着导读《骆驼祥子》为主,根据使用建议分为阅读任务设计、导读活动设计和展示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希望能给老师们提供借鉴的意义。

王昌杰[6](2019)在《太空科幻电影的历史回溯、主题裂变与本我复归》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浩瀚无垠的神秘宇宙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自古代起就有无数人对于深邃未知的宇宙进行了许多艺术创作和研究。在我们未能踏入宇宙之前,无尽的星空启发了无数先哲的思考,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近百年来,随着人类在天文望远镜和航空航天技术上的飞跃式发展,越来越多有关宇宙的清晰认识更加激发了艺术创作者的热情。我们不仅抬头仰望星空,也开始试图踏入那片星际,探索那片广袤且未知的神秘地带,试图开启人类的宇宙时代。由此,以人类探索太空作为表现主体的太空科幻电影应运而生。文章将分三个部分,分别对太空

金嘉琪[7](2018)在《珀西瓦尔·洛威尔《火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假想火星文明的探索是科学史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对《火星》、其中译本《荧惑新解》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洛威尔对火星的认识,以及他对火星生命的理解和推测,并加深对19世纪末人类对假想火星文明的科学探索热潮的理解。在《火星》一书中,洛威尔论证了火星大气和水资源的存在,由于水资源的缺乏,火星人修筑了运河,即地球上观测到的细线网络系统。洛威尔认为,现有的观测及在此基础上的推论足以说明火星生命的存在。事实上,所谓的火星运河只是一种错视现象,洛威尔用的望远镜尺寸较小,因而不能清晰地观测到火星。此外,他所采用的不够细致的研究方法和他不够谨慎的研究态度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洛威尔的《火星》是一本系统研究火星的着作,它的研究脉络非常清楚,但是内容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属于介于学术文本和大众文本之间的“中间状态文本”。不过尽管存在种种失误,它也为同期学者的研究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极大的推促进了有关火星运河和火星生命的研究进展,是人类探索宇宙进程中有益的一次尝试。《火星》和其影响的科幻创作研究在科学传播上也非常有意义,它对普罗大众的宇宙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此外,中译本《荧惑新解》的翻译和出版也彰显了《火星》强大的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宋如月[8](2017)在《生存与人性之争 ——试论刘慈欣《三体》中的人性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代表作,也是刘慈欣的集大成之作。自出版以来,《三体》就以其生动曲折的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2015年获得了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是雨果奖历史上第一部获奖的亚洲作品。《三体》获得了社会与文学界的关注之后,对《三体》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三体》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三体》的风格和主题还没能被完全挖掘。本文试图以《三体》的人性表现为核心,分析《三体》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人文成就,并试图将一些基本的科幻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科幻文学的定义,介绍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梳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要想讨论《三体》,我认为这三项内容是基石,通过对这三项科幻文学基础内容的介绍和梳理,我们可以对《三体》写作的背景有更充分的认识,为接下来讨论风格和主题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是对《三体》的审美倾向和表现手法的讨论。科幻文学的审美标准与传统主流文学的审美略有差异,这是探讨科幻文学时必须注意到的。而《三体》是一部硬科幻、“核心科幻”小说,它的审美取向以表现科学之美为核心,表达方式是描写人性在科学发展下的变化。第三部分是对《三体》中人性表现的具体阐释。《三体》中的人物几乎都带有某种符号性,在生存与人性的博弈中,不同人物的行为代表了人性不同的可能性,也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相当深刻的思考。《三体》中的人性表现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深刻的内涵。第四部分是对《三体》反乌托邦性和人文价值的进一步讨论。通过这一章的分析,对《三体》的认识能够更进一步,《三体》的性质,不只是单纯的反乌托邦能够尽述的。

杨潇[9](2017)在《“末日危城”的想象书写—老舍《猫城记》新探》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末日想象的角度去讨论老舍长篇小说《猫城记》,并以此为契机梳理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末日题材创作。第一章,首先关注老舍创作《猫城记》之前的曲折身世,作为末日想象的现实动机,并认为清末的坎坷童年、青年时期接触基督教以及留英期间接触英美作家这三个重要阶段为老舍的末日想象做了铺垫。并由此追溯文化层面的末日想象,从宗教、文学、哲学的角度分析末日想象的源头,并比较中外的差异性,作为《猫城记》的想象源流。第二章,集中分析《猫城记》中老舍是如何来具体表现末日景象的。我们认为是通过一系列形象构筑起来的,首先是人的堕落,在这之中是形体的变异、思想的扭曲以及启蒙者的迷失。其次是刻画了一座毁灭之城,“灰色”、“人群”、“毁灭的巨指”这些意象来进行渲染末日气氛。最后探讨老舍在这种绝望与焦虑下的思想和创作寻求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对理想人物的刻画和家国意识的觉醒。第三章,探讨老舍《猫城记》这样的末日想象的意义,主要是将之放入中国科幻小说史中去评价,发现它是对梁启超、包天笑等清末末日题材科幻小说的继承和发扬。而其中对本民族的忧虑和反思,也被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家所继承。同时也为《猫城记》是否是一部科幻小说提供了新的看法。

钟扬,陈思和,黄小初,宗仁发,郜元宝,张新颖,杨剑龙,王宏图,徐国源,张生,张光芒,杨扬,栾梅健,何平,王光东,刘志权,周玉宁,黄梵[10](2017)在《复旦黄梵《浮色》研讨会实录》文中研究指明黄梵《浮色》研讨会于12月10日上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南京市作家协会、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陈思和、黄小初、宗仁发、栾梅健、郜元宝、张新颖、杨剑龙、王宏图、杨扬、何平、张光芒、张生、徐国源、王光东、刘志权、周玉宁等评论家和作家,以及《中华读书报》《解放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代表们对《浮色》做出很高评价。作家黄梵

二、科幻小说哪去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幻小说哪去了?(论文提纲范文)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
        一、电影世界的三种形态:电影对世界的构建
        二、电影体验的三级存在:电影对世界的作用
        三、电影的三重生态:电影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
        一、艺术电影的生态批评
        二、大众电影的生态批评
        三、道德中立电影的生态批评
    第三节 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
        一、资本与生态的不可调和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
        三、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二章 美国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下的沙尘暴
        一、沙尘暴的首次揭露
        二、沙尘暴元凶的生态讨论
        三、沙尘暴的生态原罪
    第二节 洪水危机与环境治理
        一、洪水的记录者:《大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与洪水治理
        三、《大河》与生态
    第三节 海洋殖民与生态危机
        一、海洋环境初探
        二、海洋空间殖民
        三、海洋资源开采与生态危机
    第四节 电影中的气候变化
        一、《后天》的预言式生态解读
        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生态表达
        三、气候变化与生态关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资源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与环境退化
        一、铁路对美国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和平联盟》:水牛因铁路而消失
        三、《荡寇志》: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壮观与生态
        一、《塔尔萨》:石油大火与环境
        二、镜头下的生态
        三、石油开采与生态的让步
    第三节 黄金采矿业与水土流失
        一、《苍白骑士》中的水力采矿
        二、《苍白骑士》中的二元论:生态的维护与破坏
        三、对生态可持续的探讨
    第四节 核能:隐形的污染
        一、核传记电影:《丝克伍事件》
        二、核类恐怖片:《危机》
        三、核污染引发的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动物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海洋动物与生态
        一、电影中的恶魔:大白鲨
        二、人类的朋友:海豚
        三、逆戟鲸:回归自然
    第二节 反狩猎电影的生态陈述
        一、水牛狩猎:《水牛比尔》
        二、《最后的狩猎》:对水牛的疯狂屠杀
        三、反羽毛运动:《穿过沼泽》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一、《小鹿斑比》:森林生态的破坏
        二、《海底总动员》:海洋生态的破坏
        三、生态与消费主义
    第四节 地球人的人性维度
        一、《地球公民》
        二、惨绝人寰的虐杀
        三、人性维度与地球生态
    小结
第五章 美国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人性的消失
        一、农民的抗争与消失
        二、城市化与人性的腐败:《唐人街》
        三、人性的泯灭:《超世纪谍杀案》
    第二节 印第安人与环境公正
        一、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二、印第安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三、《烟火讯号》中的印第安保留地
    第三节 银幕中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一、无能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
        二、墨西哥裔与土地的持续分离
        三、墨西哥裔银幕形象的改观
    第四节 生物殖民——可以随意处置的身体
        一、生物殖民
        二、药物试验体:《不朽的园丁》
        三、跨国器官交易:《美丽坏东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电影剧本《守护星城》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创作缘起
    1.2 创作背景
        1.2.1 科幻武侠小说——为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融合的奠定基础
        1.2.2 武侠亚类型化——为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融合提供经验
        1.2.3 实践及探索——为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融合创造可能
        1.2.4 需求与发展——为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融合开创未来
    1.3 关于片名
    1.4 目的与意义
2 剧本创作阐述
    2.1 故事大纲
    2.2 主题
        2.2.1 复仇与守护
        2.2.2 武道初心
        2.2.3 科技滥用,资源短缺
        2.2.4 和平共存
    2.3 人物
        2.3.1 通过对白塑造人物
        2.3.2 通过动作塑造人物
        2.3.3 通过心理塑造人物
    2.4 叙事
        2.4.1 叙事结构
        2.4.2 叙事手法
    2.5 冲突
        2.5.1 冲突的设计
        2.5.2 冲突的质量
3 结语
    3.1 创作总结
    3.2 创作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附录一 故事梗概
    附录二 人物小传
    附录三 完整剧本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板块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部编本“名着导读”各系统的编写特点
    第一节 框架结构的编写特点
        一、人教版
        二、部编本
    第二节 选文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选文数量
        二、选文分类
        三、选文编排关系
    第三节 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一、注释类
        二、提示类
        三、评点类
        四、图像类
    第四节 练习系统的编写特点
第二章 部编本“名着导读”的编写理念和教学意义
    第一节 部编本“名着导读”的编写理念
        一、“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强革命教育
        二、“三位一体”:从课内到课外的联系与迁移
        三、“自主学习”:推进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第二节 部编本“名着导读”的教学意义
        一、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扩大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
        三、自主选择阅读,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文学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章 部编本“名着导读”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读前准备活动
        一、统一名着版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二、名着“导”读示范,指导读书方法
        三、分配阅读任务,做好读书计划
    第二节 读中研讨活动
        一、发挥小组作用,教师适度引导
        二、利用专题探究,开展任务阅读
    第三节 读后分享活动
        一、设计分享活动,创新展示形式
        二、抓住体裁题材,灵活选择形式
第四章 部编本“名着导读”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反思
    第一节 部编本“名着导读”教学案例设计
        一、《骆驼祥子》导读活动设计
        二、《骆驼祥子》阅读任务设计
        三、《骆驼祥子》展示活动设计
    第二节 《骆驼祥子》的实践反思
        一、教学活动的收获
        二、教学活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太空科幻电影的历史回溯、主题裂变与本我复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空科幻电影的流变历程
二、基于人类探索的主题裂变
三、旨归:人类“本我”追求

(7)珀西瓦尔·洛威尔《火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2 《火星》成书背景
    2.1 十八、十九世纪火星研究进展
    2.2 十九世纪末探索“火星生命”热潮的出现
    2.3 洛威尔生平与《火星》成书动机
    本章小结
3 《火星》与生命:洛威尔营造的世界
    3.1 火星概况:地球的近邻
    3.2 火星气候:生命的基础
    3.3 火星之水:生命的源泉
    3.4 火星运河:生命的证据
    3.5 作者对火星生命的总结和展望
    本章小结
4 《火星》的失误:生命幻想的破灭
    4.1 火星运河的真相
    4.2 《火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4.3 作者不够谨慎的研究态度
    本章小结
5 《火星》与大众传播:火星科幻的“洛威尔时代”
    5.1 《火星》与火星科幻小说
    5.2 《火星》与火星科幻广播剧
    5.3 《火星》与火星科幻电影
    本章小结
6 《火星》在中国:《荧惑新解》的翻译和传播
    6.1 骆三畏生平与《荧惑新解》的翻译和出版
    6.2 《荧惑新解》与《火星》翻译对比
    6.3 《荧惑新解》翻译手法与评价
    本章小结
7 结语:《火星》的成就与影响
    7.1 《火星》的成就
    7.2 《火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生存与人性之争 ——试论刘慈欣《三体》中的人性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科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研究现状
    第二节 刘慈欣和《三体》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发展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定义
    第二节 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想象
    第三节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第四节 中国的科幻小说
第二章 《三体》的审美取向和人物塑造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美学标准
    第二节 《三体》的审美取向
    第三节 《三体》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 《三体》中人物的符号性
第三章 生存与人性困境的具体阐释
    第一节 人性悲观主义——叶文洁
    第二节 善良的“圣母”——程心
    第三节“思想钢印”——希恩斯博士
    第四节 英雄的毁灭——罗辑
    第五节 逃亡主义者——章北海
第四章 《三体》的反乌托邦性和文学性
    第一节 对人性的拷问——《三体》的反乌托邦性质
    第二节 科学之美——《三体》的诗意
    第三节 仰望星空——《三体》的人文意义
    第四节 走出国门——《三体》的世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9)“末日危城”的想象书写—老舍《猫城记》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末日想象的研究成果概述
        (二)《猫城记》研究综述
第一章 老舍的多舛身世与文学传统的末日想象
    第一节 老舍身世及前期创作
    第二节 中西文化下的末日想象
    小结
第二章 感时忧国:末日之城的毁灭与救赎
    第一节 人的堕落:猫人文明与启蒙者的迷失
    第二节 城的末日:毁灭巨指下的灰色猫城
    第三节 救赎之路:理想人物与家国情怀
    小结
第三章 科幻之殇:人类文明的忧思
    第一节 孰是孰非:《猫城记》与科幻小说论争
    第二节 超然到焦虑:清末的末日科幻书写与《猫城记》
    第三节 反抗与内省:当代科幻小说的末日书写与《猫城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附件

四、科幻小说哪去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毁灭性灾难书写[D]. 傅心怡.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第三空间”视野下欧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研究[D]. 李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D]. 李之文. 山东大学, 2020(01)
  • [4]电影剧本《守护星城》创作阐述[D]. 丁省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5]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板块的教学研究[D]. 白琳婧.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6]太空科幻电影的历史回溯、主题裂变与本我复归[J]. 王昌杰. 电影评介, 2019(07)
  • [7]珀西瓦尔·洛威尔《火星》研究[D]. 金嘉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生存与人性之争 ——试论刘慈欣《三体》中的人性表现[D]. 宋如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3)
  • [9]“末日危城”的想象书写—老舍《猫城记》新探[D]. 杨潇. 海南师范大学, 2017(02)
  • [10]复旦黄梵《浮色》研讨会实录[J]. 钟扬,陈思和,黄小初,宗仁发,郜元宝,张新颖,杨剑龙,王宏图,徐国源,张生,张光芒,杨扬,栾梅健,何平,王光东,刘志权,周玉宁,黄梵. 作家, 2017(02)

标签:;  ;  ;  ;  ;  

科幻小说去哪儿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