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词汇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秦越[1](2019)在《现代汉语词汇分析及教学基本问题阐释——评《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常培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而语言中受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最直接、与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词汇总是反映社会变革的敏感、活跃的因素。如同周荐教授所说:"在汉语的叁大要素中,语法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若无语法,词汇就仿佛一盘散沙,无从结构和组织;语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语音这个物质性的载体,词汇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无法为人所感知。但是,比起语法和语音来,词汇的重要性似乎更胜一筹。"(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李玲,詹慧芳[2](2019)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构式与词汇双向压制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句结构和动词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词汇中心论忽略了构式压制的作用,而构式中心论不重视词汇压制的影响,两者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存在局限。将句子的意义看作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结果,则使压制观具有了更强的解释力。以动词特点鲜明的英语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中构式和词汇的双向压制,既为构式语法的压制观提供了具体的语言实例,又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邬菊艳,王文斌[3](2019)在《词汇概念及其包容性和选择趋向性特征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词义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学界始终悬而未决:(1)词义到底是指词汇的"语义"、"意义"还是"概念"?(2)人们何以能凭借稳定的"词汇语义"就可获取语境中多变的"词汇意义"?对此,本文提出:从"词汇概念"切入,厘清词义叁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揭示词汇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为研究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结论有二:(1)词义在语言层面表现为稳定的"词汇语义",在使用层面表现为多变的"词汇意义",在概念层面表现为图式性的"词汇概念";"词汇概念"是"词汇语义"和"词汇意义"的后台操作基础,"词汇语义"借助"词汇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词汇意义"只有基于"词汇概念"才能在具体语境中得到适切的构建;(2)"词汇概念"具有两极性:一极寄居于"词汇语义"的语言物质外壳,与语言系统相连;另一极提供路径以通往词汇概念结构,与概念系统相连。基于这两点结论,本文进一步阐述"词汇概念"的包容性和选择趋向性特征,其中,包容性是"词汇概念"两极性的本质体现,而选择趋向性则是"词汇概念"的生物识别码。(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2期)
徐伊琳[4](2019)在《高中英语词汇内容的学习技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是我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内容。在了解我们当前英语词汇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英语应用特点,明确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深层探索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技巧,以此为我们高中生获取优异的英语成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06期)
付丽[5](2018)在《现代汉语词汇学基本问题阐释——评《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另一个时期则是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显然,这两个时期都不是中国的和平时期,这种社会的变动恰好为词汇的形成提供了外在的客观环境,社会的激烈动荡导致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不断变更与发展。当然,并不是说,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不稳定的环境,相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现代汉语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很迅速的。比(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7期)
郭萌[6](2018)在《词汇阐释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词汇学习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热议的话题和研究的对象。许多研究者表明外语学习者可以在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相较于传统的词汇教学法,词汇附带习得更加的有效。这一研究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词汇学习的认识,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二语研究者非常提倡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也提出影响阅读中词汇习得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词汇重复率、话题熟悉度、学生的词汇水平和词汇学习策略等。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目标词汇修改(词汇简化和词汇阐释)对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影响方面,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词汇简化不能触发词汇附带习得而词汇阐释对词汇附带习得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关注于词汇意义的习得,而忽略了更深层次词汇知识的附带习得。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为高水平外语学习者,很少有研究尝试探究词汇附带习得对低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影响。在先前的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探究在阅读理解中词汇阐释对叁个维度词汇知识(拼写、意义、搭配)的附带习得效果影响。笔者以铜川市第五中学的84名初中二年级英语学习者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词汇阐释是否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有促进作用?(2)词汇阐释对词汇的拼写,意义以及搭配知识的习得有什么影响?(3)在两周后的延时测试中,学生的词汇保留度如何?本实验在两个班级展开,持续时间为2周。作者选取了2篇初中阅读文章,在经过认真筛选后,最终确定8个目标词以及对目标词进行阐释。受试者被分为阐释组和控制组,控制组阅读原始文章,阐释组阅读对目标词汇阐释过后的文章。所有的受试者均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并且完成阅读理解测试,在阅读理解测试完成之后,作者使用了叁种即时测试方式(词形辨识、意义辨识以及搭配知识)来测量受试者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在两周后的延时测试中,同样的受试者和目标词用来测试词汇保留度。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可以在阅读中附带的习得词汇知识,且词汇阐释对词汇附带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相比较于叁个维度的词汇知识,词形习得程度最高。词义和搭配的习得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程度不及词形。(3)通过对延时测试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两组学生的词汇保留度都比较低。但是,词汇阐释组的学生保留度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基于对结果的讨论,作者提出了本研究对于外语词汇教学的意义。最后,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双[7](2018)在《阐释学理论视野下文学翻译的词汇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种类的翻译活动和任何目的的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都必然面临对源语的理解问题,即使照源语的字面逐字逐词的翻译也仍会出现词汇选择的问题。乔治·斯坦纳研究翻译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理解即翻译。该文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翻译过程对受到大家普遍认可且具有权威性的《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词汇的选择可以遵循叁个原则,建立源语的相对稳定性,语际翻译与语内翻译相融合及对意义的语境化。(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5期)
刘小红,侯国金[8](2018)在《话题歧义句的词汇—构式语用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话题歧义(句)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话题歧义句的类型,分析其歧义形成之原因,继而考察对话题歧义句的解读。由于一般语言学模式,如形式主义的生成语法,难以充分解释话题歧义(句)的生成和推导,文章拟借用新兴跨学科词汇—构式语用学,给予其较新的阐释:话题歧义是汉语的特色话语手段,意在获取特殊语用修辞效果,受话人对此类话语的成功解读不仅依靠语境信息,还需要其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用修辞能力的互动性调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卢孔敏,毛智慧[9](2017)在《“a-X”形容词的句法功能阐释与词汇化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考察英语中"a-X"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并探究"a-X"形容词其背后的词汇化动因。研究发现,首先,根据"a-X"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分析,这一类形容词居于边缘形容词;其次,其非典型的形容词句法特征是由其词化过程所决定的;最后,"a-X"形容词的词化过程是介词"on/in/of+N"短语的混合词化过程,其中涉及到音系词化、语义词化、形态词化和短语词化。(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10期)
许结玲[10](2017)在《粤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生动的粤方言词汇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反映了以珠叁角为核心的广府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情况。处于不同语义场的粤方言词汇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广府人择水而居,与"水"有关的地名类词汇是亲水格局的生动写照;临水通商的亲水格局也催生出一系列"水族词",反映了广府人"以水为财"的商业文化;"满天神佛"等"鬼神"类词汇则反映了广府人历来有崇神尚鬼之民俗,是信仰文化的体现;农耕文明时期传承下来的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饱含生活哲理,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词汇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小句结构和动词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词汇中心论忽略了构式压制的作用,而构式中心论不重视词汇压制的影响,两者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存在局限。将句子的意义看作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结果,则使压制观具有了更强的解释力。以动词特点鲜明的英语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中构式和词汇的双向压制,既为构式语法的压制观提供了具体的语言实例,又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汇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秦越.现代汉语词汇分析及教学基本问题阐释——评《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9
[2].李玲,詹慧芳.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构式与词汇双向压制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邬菊艳,王文斌.词汇概念及其包容性和选择趋向性特征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4].徐伊琳.高中英语词汇内容的学习技巧阐释[J].高考.2019
[5].付丽.现代汉语词汇学基本问题阐释——评《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6].郭萌.词汇阐释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吴双.阐释学理论视野下文学翻译的词汇选择[J].海外英语.2018
[8].刘小红,侯国金.话题歧义句的词汇—构式语用学阐释[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9].卢孔敏,毛智慧.“a-X”形容词的句法功能阐释与词汇化动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10].许结玲.粤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7
标签:现代汉语词汇学; 《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 汉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