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长调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纳米,晶核,尺度,化学系,组装体,材料结构,无机纳米材料,尺寸限制,动力学模拟,原子级
生长调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化学系[1](2019)在《化学系王训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在亚纳米尺度上通过团簇-晶核共组装调控物质组成的材料生长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8月12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训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述周课题组团队在、《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团簇与无机材料在成核阶段的共组装”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团簇-晶核共组装的方法,在亚纳米尺度上实现调控物质组成的材料生长新策略。根据传(本文来源于《新清华》期刊2019-08-30)
田佩雯[2](2019)在《白及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生长和主要活性物质的影响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及通常以其假鳞茎为主要入药部位。本研究通过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处理,以提升白及目标物质产量和人工种植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研究通过测定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苗共生后的植株生长性状、总酚含量、总多糖含量,筛选出一株最能促生及提高活性物质的菌株。分别将该菌株的菌丝体、发酵液、菌丝体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和多糖提取液与白及苗进行共生培养,进一步探究白及体内信号分子和次生代谢关键酶的调控,以及总酚含量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得到菌株1-N2诱导子处理后的白及苗单株鲜重增长量为其中最大值2.45 g,鳞茎的总酚含量为4.59 mg/g,鳞茎的总多糖含量为12.42%,因此筛选出内生真菌1-N2诱导子可有效促进白及新芽和根系生长。(2)内生真菌1-N2的菌丝体和发酵液分别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后,在2组处理的信号分子含量变化的过程中,除水杨酸外,H2O2和NO的含量出现最大值时间一致。发酵液处理的样品中,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20天、第12天、第4天;菌丝体处理样品中的3种关键酶活性均在第16天发生明显表达,可能为平行关系。菌丝体作用后的白及苗总酚含量高于发酵液处理的,菌丝体处理的样品在第16天时总酚含量最高,为4.55 mg/g,与关键酶活性的表达产生对应关系,则说明第16天为诱导菌丝体处理组的白及总酚含量的最佳时期。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在与菌丝体处理的白及组培苗总酚含量变化方面也有明显相关性。(3)内生真菌1-N2菌丝体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和多糖提取液分别与白及苗共生培养后,2组处理的信号分子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均为先H2O2、再NO、后SA。加入蛋白质处理的样品中,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20天、第12天、第8天;多糖提取液处理的样品中3种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16天、第16天、第8天。多糖提取液处理的样品在第16天时总酚含量最高为4.26 mg/g,并高于蛋白质处理组,说明诱导多糖提取液处理组的白及总酚的最佳时间为第16天。(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丽珍,刘海杰,韮泽悟[3](2018)在《芽苗菜种子萌发及生长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变化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芽苗菜因营养丰富和生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可食性种子生产的芽苗菜中活性物质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豆类、谷物类及蔬菜类种子为对象,综述酚类物质、γ-氨基丁酸和硫代葡萄糖苷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并讨论解决芽苗菜污染的方法,分析今后芽苗菜研究与推广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马杰,李玉芳,肖才升,杨春安,朱春生[4](2018)在《植物生长物质对花生生长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长物质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植物生长物质的调控机理,合理利用植物生长物质,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发育进度、挖掘作物产量潜力以及增强作物抗病性等。总结了近年来植物生长物质在调节和改良花生农艺性状、生理生化以及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花生栽培技术领域的发展开拓新思路,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于琰,WERNBERG,Thomas,DE,BETTIGNIES,Thibaut,潘耀茹,李超[5](2018)在《室内叁种富营养模拟条件下水流调控对羊栖菜和石莼生长及生物质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海藻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环保的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方法,而水流则是影响大型海藻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流交换率为200 vol·d-1时,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比生长率最高达(4.34±0.11)%·d-1,而水流交换率为100 vol·d-1、中高浓度营养盐条件下石莼(Ulva pertusa)比生长率最大值分别可达(6.31±1.42)%·d-1、(8.00±0.79)%·d-1,营养盐浓度决定了两种大型海藻的生长率,石莼更适宜在高营养盐环境中生长。石莼体内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在不同应用情境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而羊栖菜体内仅可溶性蛋白表现出明显变化。水流交换的增强明显改变了石莼的生长和羊栖菜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陆基中试实验表明,与低水流速度相比,中、高流速条件下羊栖菜的比生长率分别增加80%、14%,石莼则分别增加41.3%、33.3%。(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文贝[6](2018)在《P物质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糖尿病大鼠和体外模拟人角膜缘干细胞高糖环境,探讨高糖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的迁移能力和细胞表型转变,并探究P物质促进糖尿病角膜病变创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取30只SPF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15只为糖尿病组,15只为P物质组。另取15只SPF大鼠为对照组,刮除叁组大鼠角膜上皮观察上皮创伤愈合情况,并进行HE染色和波形蛋白(Viment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及P6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2细胞及分子实验:取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高糖培养24小时后,加入P物质,48小时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分析检测对照组、高糖组和P物质组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功能,western-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缘干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吻蛋白(FAK)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胞内定位。免疫共沉淀法检测IGFBP—IGF-1复合体的浓度探讨P物质促进IGF-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糖尿病大鼠在刮除角膜上皮后,愈合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迟,在24h时原已修复部位再次出现上皮缺损。HE染色提示糖尿病大鼠的角膜上皮细胞连接疏松、排列紊乱,基底细胞层细胞失去其原有高柱状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提示糖尿病大鼠的角膜基底细胞的Vimentin、β-catenin及P63蛋白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降低。2.体外高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随糖浓度的增高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western-blot发现角膜缘干细胞P63表达较正常组减弱。高糖培养的细胞迁移能力降低,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显示高糖可抑制角膜缘干细胞的间质性,促其向上皮型分化。3.P物质组大鼠上皮创伤后修复较糖尿病组明显加快,可在72h完全修复。角膜免疫组化提示Vimentin、β-catenin及P63蛋白表达糖尿病组增多。在加入P物质的高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较未加组增强,细胞干性及间质性分子表达升高。4.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当向高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P物质后,IGF-1—IGFBP复合体及IGFBP的浓度降低,而游离IGF-1的表达量增高。实验结论:1.持续的高糖环境导致角膜缘干细胞间质性及细胞干性降低,角膜基底细胞-基底膜结构稳定性受损。2.P物质通过降解IGFBP蛋白,加速IGFBP-IGF-1复合体解聚,促使IGF-1信号通路激活,促进角膜缘干细胞间质性转化。(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12)
徐东伟[7](2018)在《傣药通关藤调控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关藤系萝摩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Mara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茎,为傣医传统抗肿瘤药物,在云南、贵州民间广泛用于治疗癌症,C21甾体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已明确证实有抗癌作用。其单味制剂“消癌平”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如食道癌、胃癌、肝癌、肺癌、大肠癌、宫颈癌、白血病等。疗效良好,并可配合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具有增加化疗药物疗效的作用,还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期。但是,关于通关藤抗肿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在傣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技术,系统研究了通关藤的皂苷类成分,探讨了通关藤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通关藤C21甾体类化合物体外抗A54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通关藤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1、以通关藤总皂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温度对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以总皂苷洗脱率为指标,以乙醇洗脱浓度为影响因素,考察通关藤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2、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ODS柱、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对通关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1H-1H COSY、HMBC、HSQC、NOESY 等波谱学方法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3、采用CCK-8法对通关藤的不同部位以及分离的化合物在体外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活性进行筛选。4、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四种具有良好抑制A549细胞生长活性的C21甾体类化合物(TGT-7、9、13和15)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5、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PI/RNase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JC-1染色和DCFH-DA染色检测TGT-7、9、13和15对A549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的转移、侵袭和凋亡相关蛋白,从蛋白水平上分析TGT-7、9、13和15对A549细胞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1、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5%,液料比18.5:1(mL/g),提取温度80℃,该方法3次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通关藤总皂苷平均提取率为4.80%(RSD=1.06%,n=3),与预测值4.89%接近,偏差为1.84%;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以45%乙醇为洗脱溶剂除杂,再用90%的乙醇进行纯化,该方法3次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通关藤总皂苷含量实测值平均为 62.45%(RSD=0.88%,n=3)。2、从通关藤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 20个化合物,其中15个为C21甾体类化合物。3个是新化合物,分别是11α-O-benzoyl-12β-O-tigloyltenacigenin B(15)、6-hydroxy-4-methyl-7-propan-10-methylidene-4-cyclododecene-1-one(16)、2-牛奶菜双糖酸甲酯-牛奶菜双糖酸钠(18),还有1个化合物升麻醇(14)为首次从通关藤中分离得到。3、通关藤的不同萃取部位及总皂苷体外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强弱为:纯化总皂苷>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石油醚部位。通关藤化合物对A549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有7种C21甾体皂苷体外对A549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种活性较好,分别为Marsdenoside C(TGT-7)、Marsdenoside A(TGT-8)、11α-O-tigloyl-12β-0-benzoyltenacigenin B(TGT-9)、1 1α-O-2-methylbutyryl-12β-0-tigloyltenacigenin B(TGT-10)、1 1-α-O-2-Methylbutyryl-12β-0-benzoyltenacigenin B(TGT-13)和 11α-O-benzoyl-12β-O-tigloyltenacigenin B(TGT-15),对 A549 细胞的 IC50分别为(28.36± 1.96)μM、(78.14±1.85)μM、(44.01 ± 1.74)μM、(77.47±2.38)μM、(99.80±2.130 μM、(29.03±2.05)μM、(47.33±2.23)μM。4、经TGT-7、9、13和15处理后,A549细胞的划痕相对宽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GT-7、9、13处理后,A549细胞的侵袭数目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35.4,39.2,6.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A549细胞经过TGT-7、9、13处理后,G0/G1期的细胞分别为(75.58 ± 0.44)%、(71.63 ± 2.02)%、(80.27 ± 2.13)%,与空白对照组(65.31±3.79)%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1);经过TGT-15处理后,G0/G1期的细胞为(69.17±1.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5)。经高、低两个浓度的TGT-7处理后,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23±0.70)%和(29.14±1.45)%,与空白对照组(3.85±0.02)%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1);经TGT-9处理后,凋亡率分别为(7.65±0.44)%和(15.94±0.4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1;n=3,P<0.001);经TGT-13处理后,凋亡率分别为(18.35±0.93)%和(33.37±1.0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1;n=3,P<0.001);经TGT-15处理后,凋亡率分别为(5.54±0.13)%和(11.35± 1.2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1);高、低浓度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JC-1染色后,TGT-7、9、13和]5处理后的红绿荧光比值分别为 1.07±0.92,1.94±0.35,1.58±0.74,3.28±0.57,且与对照组8.08±1.31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01)。DCFH-DA染色后,经TGT-7、9、13处理后,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251±78、1379±94、792±86,与空白对照组464±28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01);TGT-15处理后,平均荧光的强度为534±21,与空白对照组0.66±0.34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n=3,P><0.05)。6、经TGT-7、9、13和15处理后,A549细胞内MMP-2和MMP-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Bcl-2比值明显增大;细胞浆中Cytochrome 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1、在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下可制得含量较高(>60%)的通关藤总皂苷,且方法简单易行,可扩大生产。2、通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补充了傣药通关藤中C21甾体类化学成分,丰富了通关藤的化学成分类型。3、通关藤C21甾体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抗A549细胞生长的活性物质。4、TGT-7、9、13和15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如下:①将A549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②通过下调MMP-2和MMP-9而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③通过降低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浓度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④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其机制为:上调A549细胞中Bax/Bcl-2的比率、促进Cytochrome C向细胞质中的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小丽[8](2018)在《五种生化物质调控小球藻生长及其代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球藻是光合自养生物,能合成有价值的代谢产物,且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可以积累特定的、高价值的代谢产物(如脂质、蛋白、多糖和色素),这些产物可用于生产化妆品、食品、保健品、药品等,从而使小球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些代谢产物在小球藻细胞内的含量较低且缺少经济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从而使其工业化程度大幅降低。本研究拟采用生化调控的手段来提升小球藻代谢产物的积累,并探索相关作用机制。环境中小球藻可以利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素类四大类,经过预实验选择肌醇、乙酸钠(碳源),亚硒酸钠(无机盐类),甘氨酸(碳源+氮源),吲哚美辛(植物激素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培养方式,通过测定小球藻生物量、色素含量、油脂含量、叶绿素荧光、培养液pH值的变化以及培养结束后代谢产物(多糖、蛋白)的含量,来讨论不同生化物质对小球藻生长及其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所选择的几种物质中,甘氨酸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最显着的促进作用,当其浓度为4 g/L时,小球藻细胞数为对照组的8.20倍;其次是乙酸钠、肌醇、吲哚美辛和亚硒酸钠。2、对培养液pH的影响:往培养液中添加肌醇、乙酸钠、亚硒酸钠后培养液pH会逐渐升高;而添加甘氨酸、吲哚美辛的培养液pH却会降低;但培养液的pH值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3、对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添加肌醇、甘氨酸、吲哚美辛、亚硒酸钠后可使小球藻叶绿素含量升高,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5、2.20、2.40、2.30倍;添加乙酸钠后,小球藻叶绿素含量却会显着降低,最低为对照组的70%。4、对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添加肌醇、吲哚美辛和亚硒酸钠后,小球藻的Φ_(PSII)会显着降低,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87%、24%、66%。5、对小球藻油脂、蛋白和多糖含量的积累促进效果最明显的分别是乙酸钠、甘氨酸和肌醇,分别为对照组的12.19、4.50、1.40倍。(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4)
付一帆,郭庆港,鹿秀云,董丽红,赵卫松[9](2017)在《营养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防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害表现良好的生防效果。枯草芽孢杆菌由于能形成抗逆、耐热的芽孢而有利于产品货架期的延长和产品开发,因此,成为开发微生物源农药的重要资源。由我实验室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对多种植物土传病害表现较好的防治效果,以该菌株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微生物农药已获得正式农药登记。目前已建立了NCD-2菌株的规模化发酵工艺,但其发酵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发酵水平,筛选能提高芽孢总量、芽孢形成率,缩短发酵时间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变得势在必行。利用微生物表型芯片技术(Phenotype:Microassays)发现了5种对NCD-2菌株生长有明显影响的营养物质,碳源物质有:木糖、阿拉伯糖、核糖;氮源物质有:谷氨酰胺、半胱氨酸。以M9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摇瓶发酵实验发现:含有阿拉伯糖或者谷氨酰胺的培养基,芽孢形成的时间早,以阿拉伯糖为碳源的改良培养基在24h时就开始形成芽孢,此时以葡萄糖为碳源的M9基础培养基中没有发现芽孢形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以谷氨酰胺为氮源的改良培养基,在36h时芽孢形成率就达到了78.8%,菌体总量达到6.1×10~7CFU/mL,而此时以氯化铵为氮源的M9基础培养基中菌体总量达到6.8×10~7CFU/mL,但是还没有芽孢的形成。这一结果可以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菌体发酵和产品加工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常海星[10](2017)在《基于物质传递调控的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已成为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与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并举,突破当前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微藻作为一种单细胞生物,可利用电厂烟气中的CO2作为生长底物、利用污水中的氮磷无机盐作为营养物并以光能作为能量来源,通过自身光合作用合成油脂类能源物质,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污水治理和生物质能源产出的功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近年来对微藻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目前微藻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培养系统内物质传递效率较差,导致微藻生物能源产率较低,经济性较差。因此,对微藻培养系统内的物质传递过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培养系统内物质传递特性进行合理的培养条件优化和传递过程强化,可有效提高微藻生长和油脂代谢效率。本文围绕悬浮式培养的微藻生物质能源技术,系统的研究了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过程中的的主要影响因素(碳、光和营养物)在培养系统内的物质传递过程,并通过培养条件优化和培养系统结构改进等手段对系统内物质传递过程进行了调控,强化了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首先对小球藻生长代谢过程中的光传输和碳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光照和总溶解碳耦合影响下的小球藻生长和固碳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光照强度和总溶解碳浓度耦合影响的小球藻生长和固碳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小球藻在不同条件下达到稳定期时间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微藻最佳采收时间提供理论指导。随后,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设计了自适应式离子交换膜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对微藻培养系统内的营养物质传递特性进行了优化,研究了自适应营养物供给模式下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与此同时,根据小球藻不同生长期对营养物需求量的不同提出了小球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物供给策略。之后,对小球藻生长代谢过程中的叁个主要影响因素(光、碳和营养物)在反应器内的物质传递过程进行同步调控,以实现小球藻油脂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本文还设计了可实现污水与小球藻非直接接触式培养的圆筒型离子交换膜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物和毒害污染物颗粒的传递过程进行分别调控,从而有效避免了污水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代谢的抑制作用,实现了高效的微藻培养和污水净化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所建立的小球藻生长和固碳动力学模型综合描述了光照强度和总溶解碳浓度耦合影响下小球藻从适应期到稳定期的生长和固碳特性。通过随机实验验证发现本文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不同光照强度和总溶解碳浓度影响下小球藻的生长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小球藻生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小球藻比生长速率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小球藻生物质量浓度和固碳量在光强和总溶解碳浓度分别为120μmol/m~2/s和17 mM时达到最大值,其值分别为2.303 g/L和4.385 g CO2/L,且在此培养条件下小球藻进入稳定期时间最短为98 h。当光照强度和总溶解碳浓度高于或低于最佳值时,小球藻最大生物质量浓度和固碳量都会下降,且小球藻进入稳定期时间延长。(2)离子交换膜对氮磷等无机盐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透过性,通过控制离子交换膜两侧氮磷营养物浓度差,可有效的将小球藻培养腔室内的氮磷营养物保持在相对适宜的水平,从而避免过量营养物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营养物不足对小球藻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最大生物质量浓度从传统反应器的1.30g/L提高到离子交换膜反应器的2.98 g/L,提高了129.2%。随后,本文对离子交换膜反应器内的最佳氮磷供给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氮磷供给速率分别为19.0mgN/L/d和4.2 mgP/L/d时,小球藻最大生物质量浓度为4.38 g/L。(3)小球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的需求量不同,根据小球藻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的需求量进行合理调控可显着提高小球藻生物质产率和油脂产率。在小球藻培养适应期,相对较低的氮磷营养物供给速率(即氮磷供给速率分别为5.11mgN/L/d和0.54 mgP/L/d)可使其适应期持续时间降低至34 h;在小球藻培养生长期,相对充足的氮磷营养物供给(即氮磷供给速率分别为20.04 mgN/L/d和4.21mgP/L/d)使其最大生物质量浓度显着提高,可达到约4.1 g/L;而在小球藻培养稳定期,停止供给营养物质可强化小球藻油脂含量,最终使小球藻油脂产率提高至132.30 mg/L/d。(4)在小球藻最佳的营养物供给方案下,对小球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同步调控,强化了小球藻生物质量浓度和油脂产率。在小球藻培养适应期,给其提供较低光强(60μmol/m~2/s)和CO2浓度(2%)可使得小球藻适应期持续时间进一步缩减至24 h;在小球藻培养生长期,相对较高的光照(120μmol/m~2/s)和CO2(浓度为5%)使其最大生物质量浓度提高至4.52 g/L;而在小球藻培养稳定期,较高光照强度(180μmol/m~2/s)可强化小球藻油脂的合成,最终使小球藻油脂产率提高至163.4 mg/L/d。(5)构建了圆筒型离子交换膜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可实现污水与小球藻的非直接接触式培养,有效避免了污水中污染物对小球藻生长的毒害作用。该反应器可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未经预处理的污水和未驯化的微藻藻种。当以模拟农业污水、模拟市政污水、模拟工业污水和实际市政污水为营养源时,小球藻生物质量浓度分别从传统反应器的2.34、2.15、0和0.52 g/L提高至离子交换膜反应器的4.24、3.13、2.04和1.71 g/L。相应的,污水中氮磷移除率、油脂产率和油脂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生长调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及通常以其假鳞茎为主要入药部位。本研究通过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处理,以提升白及目标物质产量和人工种植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研究通过测定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苗共生后的植株生长性状、总酚含量、总多糖含量,筛选出一株最能促生及提高活性物质的菌株。分别将该菌株的菌丝体、发酵液、菌丝体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和多糖提取液与白及苗进行共生培养,进一步探究白及体内信号分子和次生代谢关键酶的调控,以及总酚含量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内生真菌诱导子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得到菌株1-N2诱导子处理后的白及苗单株鲜重增长量为其中最大值2.45 g,鳞茎的总酚含量为4.59 mg/g,鳞茎的总多糖含量为12.42%,因此筛选出内生真菌1-N2诱导子可有效促进白及新芽和根系生长。(2)内生真菌1-N2的菌丝体和发酵液分别与白及组培苗共生后,在2组处理的信号分子含量变化的过程中,除水杨酸外,H2O2和NO的含量出现最大值时间一致。发酵液处理的样品中,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20天、第12天、第4天;菌丝体处理样品中的3种关键酶活性均在第16天发生明显表达,可能为平行关系。菌丝体作用后的白及苗总酚含量高于发酵液处理的,菌丝体处理的样品在第16天时总酚含量最高,为4.55 mg/g,与关键酶活性的表达产生对应关系,则说明第16天为诱导菌丝体处理组的白及总酚含量的最佳时期。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在与菌丝体处理的白及组培苗总酚含量变化方面也有明显相关性。(3)内生真菌1-N2菌丝体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和多糖提取液分别与白及苗共生培养后,2组处理的信号分子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均为先H2O2、再NO、后SA。加入蛋白质处理的样品中,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20天、第12天、第8天;多糖提取液处理的样品中3种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酪氨酸羧化酶、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最大表达时间分别为第16天、第16天、第8天。多糖提取液处理的样品在第16天时总酚含量最高为4.26 mg/g,并高于蛋白质处理组,说明诱导多糖提取液处理组的白及总酚的最佳时间为第16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长调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化学系.化学系王训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在亚纳米尺度上通过团簇-晶核共组装调控物质组成的材料生长新策略[N].新清华.2019
[2].田佩雯.白及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生长和主要活性物质的影响及调控[D].广西大学.2019
[3].李丽珍,刘海杰,韮泽悟.芽苗菜种子萌发及生长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变化及调控[J].中国食品学报.2018
[4].马杰,李玉芳,肖才升,杨春安,朱春生.植物生长物质对花生生长调控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8
[5].于琰,WERNBERG,Thomas,DE,BETTIGNIES,Thibaut,潘耀茹,李超.室内叁种富营养模拟条件下水流调控对羊栖菜和石莼生长及生物质合成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8
[6].马文贝.P物质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7].徐东伟.傣药通关藤调控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8].胡小丽.五种生化物质调控小球藻生长及其代谢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9].付一帆,郭庆港,鹿秀云,董丽红,赵卫松.营养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的调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0].常海星.基于物质传递调控的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强化[D].重庆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