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集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集流动,Pathfinder,出口宽度,疏散时间
群集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崔鎏洋,张树平[1](2017)在《基于群集流动理论的剧院疏散出口宽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大剧院为例,分析疏散时间的影响因素,基于群集流动理论和疏散软件Pathfinder,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出口宽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出口宽度设置为1.2、1.4、1.8、2.0、2.4、3.0 m。研究表明,出口宽度增大时,疏散时间随之减少,但宽度增加到一定值时疏散时间趋于平稳。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对一致。设定的场景下,出口宽度达到约2.4 m时,继续增加出口宽度后疏散时间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丁娟,徐磊青,汤众[2](2008)在《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流动规律研究——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研究地点,研究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流动规律。论文介绍了在徐家汇地铁商城所进行的关于人流量、人员密度、行走速度和影响速度因素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该地铁商城人流量及人员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推导了速度—密度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铁商城这种集商业与交通于一体的建筑类型中人流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论文对建立具有中国人员行走特征的数据库提供了设计参考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08年09期)
黄启友[3](2007)在《基于群集流动特性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交通是我国未来十年建设规模最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决定性意义的产业。对于地铁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轨道交通研究的热点之一,建立一个符合地铁特殊环境的客流疏散模型,对地铁系统的应急管理和智能化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群集流动特点和网络疏散模型的研究,以及对地铁环境中人员运动特征的观测分析,建立基于地铁环境约束下人群流动特性的网络优化疏散模型,为计算机仿真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为地铁人员的紧急疏散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地铁疏散人群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将实验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在平直通道、90°通道拐角、疏散楼梯等处人员密度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与其他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二、根据地铁特殊的结构特点,将地铁空间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单元,按照流量限制原理和各单元内人群流动特点,设计了各结构单元的疏散算法,建立了网络优化疏散模型。并分析了多出口条件下的人流分配和路径选择问题,以及地铁人员疏散过程中的疏散瓶颈问题。叁、利用本文建立的网络优化疏散模型,对典型的地铁站的疏散时间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就疏散楼梯宽度对安全疏散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10)
丁娟[4](2007)在《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群集流动规律研究及其疏散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力度的加大,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城市资源,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地下公共空间在完善城市功能,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总体而言,地下公共场所的结构特殊,功能复杂,空间封闭,一旦发生火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人员全部迅速疏散到安全区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规范。近年来国内外消防界人士经过多方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性能化消防设计”这一概念,为消防设计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思想就是改革现行规范不适应现代建筑及其消防设计的地方。性能化理念指导的安全疏散设计,是以人员安全疏散为中心,科学合理地组织和配置建筑物的消防救助资源。它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人员疏散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员行走行为的研究,可以从疏散安全的角度,辅助实现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性状的预测和评价,对于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疏散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内外对于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问题的量化研究方法一般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人员流动观测或试验模拟等手段,进行基础研究;另一类即借助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进行的理论分析。基础研究是理论分析的基础。日本,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比较重视基础研究。这些国家的许多火灾工程师及建筑工程师等经过大量的观察、演习、访问等研究得到了大量有关人员步行能力,以及建筑出口的流动系数等的观测数据,并推导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物出口,通道容量的计算公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人员安全疏散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缺少针对我国人员特征的基础研究,如不同类型人群的人员行走速度、不同场所人员密度以及人员的行为特征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本文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研究地下受限场所群集流动规律,并运用性能化的评估方法对该场所人员疏散安全性进行评估。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中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价值;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介绍了人员疏散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性能化安全评估方法;第叁章“人(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3-01)
张盼娟,陈晋[5](2006)在《基于人员群集流动模型的火车站人员疏散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地区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因此作为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的铁路客运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时间段,比如春运、旅游旺季、公共节假日等期间.火车站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公众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事件的时候,盲目自发的人流疏散会导致整个疏散时间的延长,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紧急状况下的人员疏散策略问题将会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某个实际火车站候车大楼的建筑结构,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人员疏散策略研究,并提出一种能快速得到优化的疏散策略的方法.文中最优疏散策略是以自由疏散为基础,发现堵塞,在疏散行动开始的时候就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控制,从而获得更优的疏散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期刊2006-05-01)
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刘牧[6](2006)在《人员群集流动自适应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人员群集流动的自适应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出口附近人员流动的瓶颈现象,以及群集流动灾变的临界状态.方法对国内外人员流动行为规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利用自适应网格生成器,建立人员流动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实现对人员群集流动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员流动过程中的群集滞留与成拱现象.在同样的人员负荷、人员密度和人员初始期望速度情况下,空间几何尺寸对人员流动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与社会力模型相比,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然而,当空间结构比较复杂,并且人员密度较大的时候,网格的局部加密和调整常常会造成冲突和死循环现象.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在网格技术上进一步实现优化.(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刘牧[7](2005)在《基于智能体技术的人员群集流动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复杂的群集流动现象,设计和优化人员疏散系统,解决群集人员流动安全管理问题.方法吸取社会力模型中行人运动受到社会力支配的思想,综合考虑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智能体技术,在人员流动行为规则的指导下,建立群集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借助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实现了人员群集流动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对仅有一个出口的大房间和设有障碍的通道的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动画图像显示了人员流动过程中在流动通道瓶颈处的成拱现象及行人流避让和绕过障碍的现象.结论通过群集流动微观动力学模型并借助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实现了对于人员群集流动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高了运算速度.表明本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章博[8](2004)在《群集流动理论在预防踩踏事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容易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的踩踏事故,文中利用群集流动理论分析了北京密云踩踏事故,提出了预防群集事故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全与健康》期刊2004年07期)
陈智明[9](2003)在《对《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的探析》一文中群集流动计算算法的商榷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文请参考《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 0 0 2年 1 2月P43- 4 8。在该文中提出如下的有关群集的算法 :3.3.1 群集流动计算一个方向连续步行的群集流动过程中 ,在群集中取一基准点 P,点前进的群集为集结群集 ;超过 P点向前的群集为流出群集(本文来源于《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期刊2003年11期)
张培红,陈宝智[10](2001)在《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群集流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系统分析动力学的方法 ,首先对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群集流动中的疏散个体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建立群集流动的运动状态方程 ,研究不同空间特征的疏散通道上群集流动的规律·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 ,预测应急疏散时群集流动的性状·模拟结果表明 ,无论待疏散微元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如何随机的变化 ,群集流动性能主要取决于疏散出口的空间几何特征·它的研究成果 ,可以为建筑物性能化设计 ,建筑物空间人员应急疏散计划的制定 ,和建筑物安全疏散性能的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群集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研究地点,研究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流动规律。论文介绍了在徐家汇地铁商城所进行的关于人流量、人员密度、行走速度和影响速度因素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该地铁商城人流量及人员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推导了速度—密度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铁商城这种集商业与交通于一体的建筑类型中人流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论文对建立具有中国人员行走特征的数据库提供了设计参考和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集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崔鎏洋,张树平.基于群集流动理论的剧院疏散出口宽度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2].丁娟,徐磊青,汤众.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流动规律研究——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例[J].建筑科学.2008
[3].黄启友.基于群集流动特性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4].丁娟.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群集流动规律研究及其疏散评估[D].同济大学.2007
[5].张盼娟,陈晋.基于人员群集流动模型的火车站人员疏散策略研究[C].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2006
[6].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刘牧.人员群集流动自适应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张培红,黄晓燕,万欢欢,刘牧.基于智能体技术的人员群集流动动力学模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章博.群集流动理论在预防踩踏事故中的应用[J].安全与健康.2004
[9].陈智明.对《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的探析》一文中群集流动计算算法的商榷与讨论[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
[10].张培红,陈宝智.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群集流动规律[J].东北大学学报.2001
标签:群集流动; Pathfinder; 出口宽度; 疏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