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血病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47,CD47,SIRPα信号通路,免疫逃逸
抗白血病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雨[1](2019)在《新型全人源化CD47单抗抗白血病效应及调控CD47表达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虽然有些患者对于化疗很敏感,但是由于AML高度异质性以及老年患者合并症的存在导致多数患者长期生存偏差。AML患者难治/复发的根源在于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干细胞或者微小残留病灶,控制甚至治愈AML的途径应该是清除患者体内白血病干细胞。因此,临床迫切期望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新药出现,为临床医师的临床用药选择提供更多的帮助。CD47,也称为整合素相关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分子量大小约为50kDa,是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膜表面的跨膜蛋白。CD47可以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α)、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thrombospondin-1)、TSP-2结合介导许多细胞功能,包括白细胞黏附和迁移、T细胞活化、凋亡和吞噬等。其中CD47与SIRPα结合介导的抑制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尤为重要。CD47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D47靶点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CD47与SIRPα的结合,抑制性信号被解除,可以重新激活吞噬细胞功能,吞噬消除恶性或死亡细胞。既往研究已经初步证实,在多种肿瘤中,CD47靶点单克隆抗体或者SIRPα靶点单克隆抗体均可以发挥很好地抗肿瘤效应。众多研究发现CD47普遍高表达于各种恶性肿瘤细胞,但是很少有研究探究何种分子机制导致CD47异常高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国产CD47靶点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抗AML效应,并初步探讨导致CD47异常高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改善AML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利用流式法检测21例临床确诊为AML患者和多种AML细胞系CD47表达水平。提取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和人外周血来源单核细胞经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法检测国产CD47单抗增强巨噬细胞体外吞噬效应的现象,利用Annexin V/PI法检测国产CD47单抗对于AML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法检测国产CD47单抗对于AML细胞增殖的影响。选用NOG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作为荷瘤小鼠,指数期增长的U937经尾静脉注射构建AML模型,腹腔注射用药探究体内抗AML效应。通过Western blot和PCR方法,初步探究导致AML细胞高表达CD47的机制。研究结果:与正常骨髓细胞相比较,AML患者和细胞系普遍高表达CD47。本研究随机选取的21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CD47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17例CD47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的2倍。健康对照组MFI为628.3(范围为446-884),AML组MFI为3430.6(范围为952-9310)。与IgG4相比,国产CD47单抗处理细胞后,0H、24H、48H和72H细胞增殖数并没有降低,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也并没有增多。流式法发现3种国产CD47单克隆抗体均可以很好地结合AML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国产CD47单克隆抗体可以竞争性拮抗原研CD47单克隆抗体的结合位点,为未来临床药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体外实验发现:对于高表达CD47的细胞系,国产CD47单抗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对此类细胞的吞噬清除,而对于低表达CD47的细胞系则无此效应。国产CD47单抗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于原代AML细胞的吞噬消除。体内实验同样可以发现国产CD47单抗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生存期。通过Western blot和PCR法,我们初步探讨了一下导致AML细胞表面高表达CD47的可能机制,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与CD47的过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国产CD47靶点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重新激活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对AML细胞的吞噬清除。另外本研究初步发现缺氧诱导因子可以调控CD47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欧阳礼辰,郭亚南,熊哲,李小利,吴金金[2](2019)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壳聚糖(CS)为包封材料,采用注入-超声法将EGCG装载到CS形成的纳米粒中,制备出EGCG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EGCG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CCK-8实验检测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结果:最优条件下制备的EGCG纳米颗粒包封率为(76±4)%,平均粒径为(116±25)nm,平均Zeta电位为(61.2±1.8)mV,具有球形微观结构。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作用及促Jurkat细胞凋亡作用显着高于EGCG原料药。结论:EGCG纳米颗粒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明显优于原料药,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礼辰,王放明,李玲,郭亚男,龚业莉[3](2018)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淋巴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进展快,预后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是绿茶中含量最高且有治疗作用的儿茶素,约占总儿茶素的65%。研究表明EGCG可以预防及治疗多种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EGCG稳定性较差,在中性及碱性的肠道环境内极不稳定,肠道吸收较差,使得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研究目的 :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壳聚糖(CS)为包封材料,采用注入-超声法将EGCG装载到CS形成的纳米粒中,制备出EGCG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EGCG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CCK-8实验检测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结果 :最优条件下制备的EGCG纳米颗粒包封率为(76±4)%,平均粒径为(116±25)nm,平均Zeta电位为(61.2±1.8)mV,具有球形微观结构。与EGCG原料药相比,EGCG纳米颗粒抑制细胞增殖效应显着升高,EGCG纳米颗粒的IC50为14.39±0.67μg/mL,而EGCG原料药的IC50为25.98±0.54μg/mL(P<0.0001)。5μg/mL及10μg/mLEGCG原料药及EGCG纳米颗粒无明显促细胞凋亡作用,然而,20μg/mL的EGCG原料药及EGCG纳米颗粒均显着促进Jurkat细胞凋亡,EGCG纳米颗粒促细胞凋亡作用显着高于EGCG原料药(细胞凋亡率%:42.97±2.55 vs.22.26±2.17, P<0.001)。结论 :EGCG纳米颗粒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明显优于原料药,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王利[4](2018)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协同并释放IFN-γ介导小鼠微移植抗白血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急性白血病微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成功确定背景: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微移植”可以在不植入的情况下仍使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获得持续的治疗反应,然而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未阐明,有必要首先建立白血病微移植小鼠模型进行后续研究。目的:建立急性白血病微移植小鼠模型之后确定建模成功,评估是否存在GVHD的发生。方法:以雌性BALB/c小鼠(H-2Kd/d)为受鼠,雄性C57BL/6J小鼠(H-2Kb/b)为供鼠,雌性BALB/c小鼠在微移植前5天通过尾静脉注射接种WEHI-3细胞(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约1× 106个/只),微移植前4天开始接受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前1天停最后一次化疗,在八小时以内输注C57BL/6J小鼠脾来源单个核细胞(sMNC,6×107个/只),对照组小鼠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在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检测雌性BALB/c小鼠外周血的供鼠源的CD3+细胞嵌合率,3周后对骨髓白血病负荷进行检测。对小鼠是否存在精神倦怠、活动量变化、食欲下降、腹泻等在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同时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早期死亡情况,依据小鼠以下5个指标进行GVHD的评估:体重、姿势、活动、毛发和皮肤完整性,移植后叁天分离受鼠肝脏、肠道、脾脏观察是否存在GVHD的病理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微移植组小鼠白血病负荷显着下降,移植后第7天嵌合率为(0.12±0.03)%,为微嵌合,第14天嵌合率为0,提示嵌合消失。微移植后未见早期死亡,未见皮疹、皮肤溃疡等典型aGVHD表现,移植后小肠粘膜腺体轻度减少、可见少许凋亡小体等,肝脏、脾脏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无典型的GVHD病理学表现。结论:成功建立了急性白血病微移植小鼠模型,初步证明了微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未见明显GVHD发生,有助于随后微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第二部分微移植抗白血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背景:有学者推测宿主抗移植物效应(host-versus-graft,HVG)可能在微移植抗白血病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存在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参与HVG,但目前仍缺乏微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支持上述推测。目的:研究免疫细胞包括CD4+T细胞和CD8+T细胞、细胞因子包括IFN-y和IL-4在微移植的抗白血病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急性白血病受鼠分为8组,每组8只,A组:MA对照组;B组:MA+未动员脾MNC;C组:MA+动员脾MNC;D组:MA+(动员脾MNC+IL-2);E组:MA+(未动员脾 MNC+Anti-CD4);F 组:MA+(动员脾 MNC+Anti-CD4);G 组:MA +(动员脾 MNC +Anti-CD8);H 组:MA +(动员脾 MNC +Anti-CD4 及 CD8)。流式细胞术检测微移植过程中输入的CD4+ 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分离各组骨髓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白血病负荷前后变化,微移植后7天采集尾静脉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IFN-γ、IL-4的水平变化,评价供鼠的CD4+ T细胞、CD8+ T细胞是否对受鼠IFN-y、IL-4的水平存在影响,以及各参数变化与白血病负荷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微移植组白血病负荷较单纯化疗组降低,加入IL-2进一步降低白血病负荷,IFN-γ的释放与微移植的抗白血病反应有关,治疗反应与输入CD4+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Pearson's r=0.722),CD8+ T细胞可以在CD4+ T细胞辅助下增加IFN-y的释放,IL-2可进一步增加IFN-y的释放,部分通过增加CD8+ T细胞的数量(42.8%vs 35.6%,P<0.05)。结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协同并释放IFN-γ可能是微移植有效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机制,IL-2有望发展成为进一步提高微移植疗效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黄方[5](2018)在《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为基础的白血病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 cells,MRL)。清除MRL以进一步延长患者治疗后的长期生存时间是如今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攻坚方向。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既克服了传统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靶向性,同时也为患者避免长期接受具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因而近年来愈加受到关注。外泌体是真核细胞所分泌的,直径为30-1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白血病细胞同样也可分泌外泌体,像其它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Tumor cell derived exosomes,TEX)一样,白血病细胞源性外泌体(Leukemia cell derived exosomes,LEX)富集有肿瘤细胞相关抗原(Tumor cell associated antigen,TAA)以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MHC分子等重要的参与免疫应答相关分子,并可被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高效摄取从而诱导一定强度的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应答。此外,外泌体(Exosomes,EXOs)具有提取方便,便于储存,便于运输,不受MHC分子限制,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优势,因而可被开发成潜在的白血病免疫治疗疫苗。然而临床前期研究显示,未经修饰的TEX作为肿瘤疫苗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相对较弱,且易出现免疫耐受,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同时研究发现,TEX中往往负载了一些具有免疫抑制效应的相关因子。其中TGF-β1是其主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可通过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表型及功能来削弱TEX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是影响TEX免疫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基因修饰的手段缄默白血病细胞TGF-β1的表达,从而获得TGF-β1低表达的LEX,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验证TGF-b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方法:通过携带shRNA的慢病毒感染L1210白血病细胞缄默白血病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利用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法获得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LEXTGF-?1si)。经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LEXTGF-?1si的形态学特征与表型特征进行鉴定。利用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LEXTGF-?1si的摄取及其时效动力学。利用流式细胞技术、ELISA技术与混合淋巴反应检测LEXTGF-?1si对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并利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LEXTGF-?1si对DC表型调控的相关机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毒杀伤实验及ELISA法分别检测了LEXTGF-?1si靶向结合的DC(DCLEX-TGF-?1si)所诱导的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反应、CTL反应与Th1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应用动物模型研究了DCLEX-TGF-?1si所诱导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实验结果:1.利用携带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L1210白血病细胞株可有效地缄默其TGF-β1的表达。通过对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LEXTGF-?1si)形态学及表型的鉴定,结果提示LEXTGF-?1si符合EXOs的特征性形态,并表达EXOs特异性标志蛋白CD63、CD9与HSP70。与未经基因修饰的LEX比较,LEXTGF-?1si所负载的TGF-?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2.LEXTGF-?1si可被DC高效摄取,并可较对照LEX更有效地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及MHC 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促进其IL-12p70和TNF-α的分泌并下调TGF-β1分泌。此外,在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中,DCLEX-TGF-?1si也可更高效地刺激T细胞增殖。同时本研究发现,LEX在DC成熟分化过程中通过降解转接蛋白Myd88从而影响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因而无法有效促进DC成熟,而LEXTGF-?1si则可有效逆转对Myd88蛋白的降解效应,从而保证DC中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这可能是LEXTGF-?1si相较于LEX可更有效地诱导DC成熟的机制之一。3.相较于未经修饰的LEX靶向结合的DC(DCLEX),DCLEX-TGF-?1si可更有效地诱导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Th1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毒杀伤实验显示,在效/靶比为12.5:1以上时,经DCLEX-TGF-?1si诱导产生的CD8+T组对特异性靶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DCLEX诱导的CD8+T细胞。4.在小鼠模型中,以DCLEX-TGF-?1si作为肿瘤预防疫苗及肿瘤治疗疫苗行免疫治疗,均可较DCLEX更显着地延长小鼠中位生存期并减缓肿瘤生长。DCLEX-TGF-?1si作为肿瘤治疗性疫苗时,可有效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CD4+T,CD8+T,Th1,Tc1细胞比例,并下调Treg细胞比例。结论:应用慢病毒载体在母细胞层面进行基因修饰以缄默TGF-β1从而下调白血病细胞EXOs中TGF-β1蛋白的改造手段是有效可行的。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可通过逆转EXOs源性TGF-?1对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的抑制效应从而更有效地促进DC表型及功能成熟。而应用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靶向结合的树突状细胞(DCLEX-TGF-?1si)为成分的抗白血病疫苗通过诱导更强大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反应、CTL反应和Th1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在体内诱导较DCLEX更强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力,可开发成为高效的抗白血病免疫疫苗。(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晔恺,于倩,俞琳,姚燕珍,林奇龙[6](2015)在《miR-21反义寡核苷酸对U937细胞中地西他滨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 R-21反义寡核苷酸对地西他滨(DCA)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mi R-21反义核苷酸(AMO)和无义寡核苷酸(SCR)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U937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转染效率,再分别与DCA0.5、2.0和4.0μmol·L~(-1)作用48 h。采用q RT-PCR检测人节律基因h Per3 m RNA表达,Annexin V/PI法检测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和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和细胞周期。结果 AMO转染组的mi R-21表达(0.67±0.09)均低于空白组(1.10±0.06)和SCR转染组(1.04±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O转染组的U937细胞DCA的IC50[(2.36±0.26)μmol·L~(-1)]低于空白组[(4.32±0.61)μmol·L~(-1)]和SCR转染组[(4.02±0.45)μmol·L~(-1)](P<0.01)。同一浓度下,AMO组的早期凋亡率、CD14 MFI、CD11b MFI、细胞Sub-G1期、h Per3 m RNA均高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 R-21 AMO能显着促进DCA体外抗白血病效应,其机制可能和h Per3的激活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于倩,王晔恺,李翊卫,姚燕珍,林奇龙[7](2015)在《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对地西他滨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对地西他滨(DCA)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microRNA-21反义核苷酸(AMO)和无义寡核苷酸(SCR)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U937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转染效率,再分别与3种浓度的DCA(0.5μmol/L、2.0μmol/L、4.0μmol/L)作用48 h。采用Annexin V/PI法检测凋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和CD11b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和细胞周期。结果 AMO转染组的microRNA-21表达(0.67±0.09)低于空白组(1.10±0.06)和SCR转染组(1.04±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O转染组的U937细胞DCA的IC50低于空白组和SCR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浓度下,AMO组的早期凋亡率、CD14 MFI、CD11b MFI、细胞Sub-G1期均高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croRNA-21 AMO能显着促进DCA体外抗白血病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细胞周期和分化抗原的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21期)
何学鹏,杨凯,陈鹏,刘兵,张媛[8](2015)在《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患者40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次缓解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二次缓解1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叁次缓解4例、混合细胞白血病6例,加速期慢性髓系白血病4例,予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每次输注细胞量逐级增加,每次输注间隔4周。观察供者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疗效,并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再次完全缓解24例,未缓解16例。输注后,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9例,未发生并发症5例。结论 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对白血病复发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14期)
戴璐,陈宝安[9](2015)在《血小板靶向载体系统的研制及其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发可同时转运多种药物的多功能血小板靶向载体,它能延长药物的血循环时间,增强药物对肿瘤组织的特异性作用,增加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量,从而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且可装载多种物质对肿瘤同时进行显像和治疗。方法:应用电镜观察载Kabiramide C(KabC)血小板的形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内(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01)
何莹,廖伟超,韩碧青,黄河[10](2015)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增强人γδT细胞抗白血病效应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增强人γδT细胞抗白血病效应的机制。方法: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2μM唑来膦酸及250IU/ml重组人IL-2扩增γδT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LBH589(0nM,5nM,10nM,15nM)处理。培养至第12-15天,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活化相关分子表达、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免疫表型。对照组γδT细胞经流式细胞仪纯化分离后,不同浓度LBH589处理24小时,CFSE法检(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23)
抗白血病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壳聚糖(CS)为包封材料,采用注入-超声法将EGCG装载到CS形成的纳米粒中,制备出EGCG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EGCG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CCK-8实验检测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EGCG纳米颗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结果:最优条件下制备的EGCG纳米颗粒包封率为(76±4)%,平均粒径为(116±25)nm,平均Zeta电位为(61.2±1.8)mV,具有球形微观结构。EGCG纳米颗粒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作用及促Jurkat细胞凋亡作用显着高于EGCG原料药。结论:EGCG纳米颗粒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明显优于原料药,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血病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雨.新型全人源化CD47单抗抗白血病效应及调控CD47表达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2].欧阳礼辰,郭亚南,熊哲,李小利,吴金金.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3].欧阳礼辰,王放明,李玲,郭亚男,龚业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效应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4].王利.CD4~+T细胞和CD8~+T细胞协同并释放IFN-γ介导小鼠微移植抗白血病效应[D].武汉大学.2018
[5].黄方.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为基础的白血病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王晔恺,于倩,俞琳,姚燕珍,林奇龙.miR-21反义寡核苷酸对U937细胞中地西他滨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5
[7].于倩,王晔恺,李翊卫,姚燕珍,林奇龙.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对地西他滨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
[8].何学鹏,杨凯,陈鹏,刘兵,张媛.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5
[9].戴璐,陈宝安.血小板靶向载体系统的研制及其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C].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10].何莹,廖伟超,韩碧青,黄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增强人γδT细胞抗白血病效应机制探讨[C].2015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