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检测型论文-谢胡

波长检测型论文-谢胡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长检测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离子体子共振,波长检测,传感器

波长检测型论文文献综述

谢胡[1](2015)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性能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且重点深入分析了光纤型SPR传感器和光栅型SPR传感器两种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5年17期)

张喆,刘杰,逯丹凤,祁志美[2](2014)在《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详细研究了金银合金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在可见光波段的敏感特性.实验方面,通过在玻璃基底上溅射50 nm厚的金银合金薄膜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PR传感芯片,并且自行搭建了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波长检测型SPR传感器测试平台.利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NaCl)水溶液和浓度为10μmol·L-1的牛血清蛋白(BSA)水溶液分别作为折射率样品和分子吸附样品,研究了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和吸附灵敏度,并与金膜和银膜SPR传感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折射率灵敏度的测试,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大幅高于金膜SPR传感器,略低于银膜SPR传感器;而对于吸附敏感的研究,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银膜SPR传感器相近,是金膜SPR传感器的3倍.理论方面,利用菲涅尔公式和等效折射率计算公式仿真计算了这叁种薄膜结构的SPR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结果指出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银膜SPR传感器接近,是常规金膜SPR传感器的2.31倍,而半高峰宽仅为金膜和银膜SPR传感器的1.36倍.在稳定性方面,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与金膜SPR传感器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银膜SPR传感器较易氧化,使用寿命低,不常被采用.综上,金银合金膜在改善传感器灵敏度的同时,不会降低精度,是一种高灵敏、低成本、良好稳定性的SPR传感器敏感材料.(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金冶光[3](2012)在《波长检测型SPR分析仪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3年第一台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气体及生物传感器问世以来,运用SPR传感技术进行的研究几乎包括了现代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是在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SPR传感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是用于分析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得到反应动力学、结合位点以及反应物浓度等信息,在其他方方面如:免疫调节、基因调控、抗体定性、信息传导等方面也已经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科研单位,多数都是应用的都是角度调制型的SPR传感器。仪器本身价格昂贵,测量的角度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研制成功波长检测型SPR分析仪的科研样机,详细介绍了仪器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并制备了Au/Ag合金纳米粒子,将其应用于SPR分析仪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SPR分析仪的灵敏度、稳定性、再生性能等。SPR分析仪由光源、导光系统、传感元件、流通池、微型光纤光谱仪五部分组成。入射光角度固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采用微型光纤光谱仪做为检测器,该仪器成本适中、方法简便,快速、可实现多波长同时检测,波长范围很宽,可用于定量分析,且检测的波长范围不受限制,即折射率变化的范围不受限制,同样待检测的物质质量的范围也不会受到限制,对于生物分子间、生物分子与药物分子、生物分子与组织(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都非常适用。设计并组装了SPR分析仪的核心部件——微型光纤光谱仪,该检测器体积小,重量轻,既可以将其应用于SPR分析仪作为检测器,也可用于其他光谱分析仪器中作为检测系统。本论文应用Au/Ag合金纳米粒子修饰SPR传感器,Au/Ag合金纳米粒子具有长期稳定性、特殊的光学性质和好的生物相容性,是连接蛋白质的理想载体。利用金银合金纳米粒子放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的信号,以降低人IgG的最低检出浓度,提高SPR传感器的灵敏度。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图谱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表征。由于传感膜厚度的增加,金银合金纳米粒子的高介电常数以及在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和金基底膜之间的电磁耦合,使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共价连接在金膜上,并引起了共振波长产生较大的移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SPR分析仪的灵敏度。基于Au/Ag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SPR传感器所能检测到人IgG的浓度范围是0.15-20.00μg mL~(-1),所检测到的最低检测浓度比金纳米粒子修饰的SPR传感器低4倍。因此,将金银合金纳米粒子通过化学连接在金膜上可以有效提高SPR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吴平辉,顾菊观,刘彬,隋成华[4](2012)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基于波长检测型Kretschmann结构的SPR传感测试系统。通过固定入射光角度,以波长为变量,测定了10种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折射率与共振波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共振波长随着样品折射率的增大而逐渐向长波长方向偏移,且两者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共振光谱的分析,实现对未知溶液折射率或者浓度的测定。整个传感器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实时检测和测量准确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2年02期)

孙颖,曹彦波,王兴华,张寒琦,于爱民[5](2011)在《小型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析仪采用固定光的入射角,监测共振波长变化的测量模式,可进行多波长同时测量。设计并组装了SPR分析仪中的微型光纤光谱仪,采用光导纤维输入被测光,固定全息衍射光栅分光,线阵CCD光电传感器检测,可检测的波长范围是500~900nm,分辨率0.23nm。自行编制了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计算机软件,采用信号强度对波长(实际谱图中的横纵坐标)收集实验数据。SPR分析仪不仅小型化,且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可用于定量分析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人免疫球蛋白(IgG)进行了实时检测,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所得到人IgG的最低浓度达到0.15mg/L,并对仪器的稳定性、样品的生物活性等因素进行了考察。(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10期)

孙颖[6](2009)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性能改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改进多波长同时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性能的一些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免疫分析方面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多波长同时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仪器构造,概述了SPR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在提高SPR传感器灵敏度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PR)传感器通用性强、无需标记、可同时得到反应的一些热力学和动力学常数,在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有优势,但其灵敏度有限。因此,有关SPR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本论文通过改进SPR传感器表面结构和试样溶液组成来提高灵敏度。研究了四种方法:1、改进了传统的SPR传感膜结构,应用磁粒子修饰SPR传感膜。与传统的SPR免疫检测传感膜上固定抗体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简化了抗体的固定,加速了待测物的检测,并进一步改进这一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聚电解质和气相沉积二氧化钛两种方法修饰金膜表面,对金膜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了磁纳米粒子与金膜表面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沉积,同时增加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使用的寿命;2、应用不同浓度的基底溶液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3、抗体-抗原结合法测定补体B因子和纤维蛋白Fn;4、基于电沉积Au-Ag膜和Au-Hg膜修饰金膜的方法测定人免疫球蛋白(hIgG)和兔免疫球蛋白(rIgG)。这几种提高SPR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操作简单,检测的最低浓度降低了5-10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陶磊[7](2009)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纳米粒子具有宽的激发光谱、窄的发射光谱、可准确调谐的发射波长、较高的荧光漂白阈值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独特的光学和电子学性质,适用于荧光标记,可以成为一类理想的生物荧光探针。本论文介绍了一种在微波辅助条件下,采用摩尔比为2.5: 1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谷胱甘肽作稳定剂,合成了量子产率为65%的CdTe纳米粒子的新方法;提出了以微乳液为溶胀体系来实现不同大小的CdTe纳米粒子同时导入来制备荧光编码的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不仅实现了纳米粒子标记数量的基本可控而且基本上避免了CdTe纳米粒子的泄漏;在反相微乳液中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来实现把多个纳米粒子包覆在同一二氧化硅微球中,得到了具有高效发光的SiO2纳米微球,简化了反应步骤、降低了成本,并用此方法合成了Fe3O4@SiO2核壳式磁性微球;用分散聚合工艺合成了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滑且具有超顺磁性的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克服了微球内部磁性物质分布不均匀及微球形貌不规则等缺陷,在微球表面修饰了羧基,利于与生物分子的连接。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PR)传感器具有实时监测反应动态过程、生物样品无需标记、灵敏度高、无背景干扰等特点,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自制的多波长同时检测型SPR传感器的光源、导光系统、传感元件、流通池、分光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将半导体和磁性系列纳米微球与靶向DNA相连,实时监测了DNA探针的固定过程及DNA杂交反应的进行,并研究了荧光和磁性纳米微球对靶向DNA溶液浓度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SPR传感器灵敏度有着重大的意义,揭示了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应用中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刘霞,孙颖,宋大千,田媛,张寒琦[8](2007)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测定β-环糊精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组装的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PR)传感装置,固定入射角,以波长为变量,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为检测系统,用对金和蛋白质均有较强作用的巯基丙酸作为基底膜,分别监测了β-环糊精(CD)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牛血清白蛋白(BSA)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并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动力学常数、热力学常数及键合百分率.此外,对传感器的再生性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β-CD与HSA,BSA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分别是7.79和51.00μmol/L,且键合百分率都很高,分别是98.77%和94.25%.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了β-CD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半衰期.(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22期)

张磊,邹向宇,周建光,金钦汉[9](2006)在《一种采用白光LED为光源的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仪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行组装了一套多波长同时检测型SPR仪,介绍了构成此仪器的四个部分:光源系统、SPR传感器、样品引入系统、光学传输及检测数据处理系统。并应用所研制的S P R仪对抗生素进行了检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科学仪器》期刊2006年05期)

刘霞[10](2006)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性能改进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提高波长检测型SPR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及其在小分子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多波长同时检测型SPR传感器的光源,传感元件,流通池,导光系统,分光检测和数据处理系统。研究了提高SPR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利用巯基丙酸为基质膜研究了破伤风免疫传感器;应用直接法、叁明治夹心法和金胶粒标记的方法,对补体C4进行了定量测定;应用直接法、巯基乙胺-A蛋白双层敏感膜的方法和金胶粒作为敏感膜的方法,对转铁蛋白进行了定量测定。对实验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了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及环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研究的药物有西药(抗生素类)与中药有效成分(蒽醌类和人参皂甙),血清白蛋白有人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两种。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血清白蛋白固定在传感器表面,将药物直接流经传感器表面,实时监测两者的相互作用。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动力学常数、热力学常数和键合百分率。此外,对血清白蛋白表面的稳定性,及传感器的再生性也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靶分子(环氧酶)与药物分子(吲哚美辛,酮洛芬)间的相互作用,测得了它们的动力学常数、热力学常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6-01)

波长检测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详细研究了金银合金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在可见光波段的敏感特性.实验方面,通过在玻璃基底上溅射50 nm厚的金银合金薄膜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PR传感芯片,并且自行搭建了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波长检测型SPR传感器测试平台.利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NaCl)水溶液和浓度为10μmol·L-1的牛血清蛋白(BSA)水溶液分别作为折射率样品和分子吸附样品,研究了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和吸附灵敏度,并与金膜和银膜SPR传感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折射率灵敏度的测试,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大幅高于金膜SPR传感器,略低于银膜SPR传感器;而对于吸附敏感的研究,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银膜SPR传感器相近,是金膜SPR传感器的3倍.理论方面,利用菲涅尔公式和等效折射率计算公式仿真计算了这叁种薄膜结构的SPR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结果指出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的灵敏度与银膜SPR传感器接近,是常规金膜SPR传感器的2.31倍,而半高峰宽仅为金膜和银膜SPR传感器的1.36倍.在稳定性方面,金银合金膜SPR传感器与金膜SPR传感器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银膜SPR传感器较易氧化,使用寿命低,不常被采用.综上,金银合金膜在改善传感器灵敏度的同时,不会降低精度,是一种高灵敏、低成本、良好稳定性的SPR传感器敏感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长检测型论文参考文献

[1].谢胡.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性能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

[2].张喆,刘杰,逯丹凤,祁志美.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J].物理化学学报.2014

[3].金冶光.波长检测型SPR分析仪的研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2

[4].吴平辉,顾菊观,刘彬,隋成华.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实验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

[5].孙颖,曹彦波,王兴华,张寒琦,于爱民.小型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J].分析化学.2011

[6].孙颖.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性能改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陶磊.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刘霞,孙颖,宋大千,田媛,张寒琦.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测定β-环糊精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化学学报.2007

[9].张磊,邹向宇,周建光,金钦汉.一种采用白光LED为光源的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仪的研制[J].现代科学仪器.2006

[10].刘霞.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性能改进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6

标签:;  ;  ;  

波长检测型论文-谢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