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养鞭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异养鞭毛虫,生长率,抑制率
异养鞭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霞,李长玲,何雪怡,陶德琴,杜振雄[1](2019)在《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养鞭毛虫(Paraphysomonas sp.)在不同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的生长状况,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及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个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是0、250×10~4、500×10~4、750×10~4、1 000×10~4和2 000×10~4cells/mL,研究异养鞭毛虫与微囊藻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异养鞭毛虫主要行异养生活。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250×10~4~2 000×10~4 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98.00%~99.69%。单个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摄食率为13~49 cells/d。异养鞭毛虫的密度和生长率随铜绿微囊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000×10~4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密度为21×10~4~24×10~4cells/mL、生长率为0.6~0.74 d~(-1)。但是,铜绿微囊藻密度过高也不利于异养鞭毛虫的种群增长,在2 000×10~4 cells/mL密度时,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显着低于其它密度组。【结论】异养鞭毛虫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种群增长,其生长的最适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 000×10~4 cells/mL。(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熊源,林施泉,黄凌风,黄邦钦[2](2013)在《南海北部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9年7月20日至8月16日(夏季),2010年1月6日至30日(冬季),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秋季)和2011年4月30日至2011年5月24日(春季)在南海北部调查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春、夏、秋、冬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分别为0.05×103~1.93×103,0.03×103~2.65×103,0.09×103~2.05×103和0.04×103~1.84×103 cells/mL,生物量(以碳计)分别为0.56~19.50,0.04~24.11,0.96~14.80和0.29~22.26μg/L。4个季节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均以2~5μm粒级的为主,其所占比例超过65%,10~20μm粒级所占比例通常低于10%。在水平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垂直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的高值多出现在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层(DCM层)。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并且其所受调控模式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下行调控;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上行调控;冬季上行和下行调控对微型异养鞭毛虫的影响相近。(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3期)
黄凌风,林施泉,熊源,陆家昌,吴林南[3](2013)在《微型异养鞭毛虫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异养鞭毛虫(HNF)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摄食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后者的种类(或类群)组成、粒径分布、数量结构和营养价值等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与HNF的摄食选择性有直接关系。对HNF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HNF在海洋微食物环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国际上已开展的HNF摄食选择性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了影响HNF选择性摄食的关键因素,如食物大小、游动性、营养价值及食物细胞表面的生化结构特征等,并重点介绍了HNF摄食选择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HNF的选择性摄食在调节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2期)
赵玉娟,李凤超,张强,张彦[4](2012)在《白洋淀异养鞭毛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调查了白洋淀3个典型湖区表层水体异养鞭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分析了异养鞭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白洋淀表层水体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0—3200个/mL和35.98—2328.85μg/L之间,周年平均值分别为1054个/mL和532.93μg/L。白洋淀小型异养鞭毛虫(<7μm)的丰度占总丰度的47.11%,而生物量只占总生物量的6.82%;中型异养鞭毛虫(约7—14μm)的丰度占总丰度的37.42%,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9.21%;大型异养鞭毛虫(>14μm)的丰度虽只占总丰度的15.47%,却贡献了53.97%的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异养鞭毛虫丰度与总氮和氨氮呈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细菌丰度、纤毛虫丰度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异养鞭毛虫生物量与pH值、溶解氧、纤毛虫丰度及叶绿素a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总氮、氨氮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异养鞭毛虫群落在微食物环中起着枢纽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1期)
赵玉娟[5](2012)在《白洋淀异养鞭毛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属浅水草型湖泊,水产资源丰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本文根据白洋淀地理环境和水体营养水平的不同,选择圈头、端村和安新桥3个典型湖区作为采样点,于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研究了白洋淀自由生活异养鞭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周年变化,分析了异养鞭毛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对异养鞭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通过人工基质PFU和采集异养鞭毛虫,微分干涉显微镜活体观察,共鉴定出异养鞭毛虫50种,隶属于33属,其中7种为国内新纪录种。白洋淀表层水体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0-3200ind./ml和35.98-2328.85μg/L之间,周年平均值分别为1054ind./ml和532.93μg/L。白洋淀小型异养鞭毛虫(<7μm)的丰度占总丰度的47.11%,而生物量只占总生物量的6.82%;中型异养鞭毛虫(约7-14μm)的丰度占总丰度的37.42%,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9.21%;大型异养鞭毛虫(>14μm)的丰度虽只占总丰度的15.47%,却贡献了53.97%的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异养鞭毛虫丰度与总氮和氨氮呈显着性负相关,与pH、细菌丰度、纤毛虫丰度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异养鞭毛虫生物量与pH、溶解氧、纤毛虫丰度及叶绿素a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总氮、氨氮呈显着负相关。上述相关性结果表明异养鞭毛虫群落在微食物环中起着枢纽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2-06-01)
李凤超,曹卫荣,王福强,康现江[6](2011)在《起始食物浓度和温度对异养鞭毛虫Bodo saltans种群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起始食物浓度和温度对舞行波豆虫(Bodo saltans)种群生长的影响.在起始食物浓度分别为2.10×106,2.80×106,4.20×106,6.40×106mL-1的条件下,B.saltans种群生长率分别为0.116 6,0.137 6,0.120 2,0.112 8 h-1,相应的世代时间分别为5.90,5.00,5.80,6.10 h.温度对B.saltans种群生长有显着影响,当培养温度分别为10,20,30℃时,B.saltans种群生长率分别为0.0500,0.124 6,0.1203h-1,相应的世代时间分别为13.86,5.60,5.80 h.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B.saltans的种群生长率升高2.49倍,相应世代时间减少8.3 h;而当培养温度从20℃升高到30℃时种群生长率和世代时间变化不大.与个体大小相近的其他异养鞭毛虫类群(如领鞭毛类)相比,波豆虫具有种群增长迅速、世代时间短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李凤超,曹卫荣,康现江[7](2009)在《自由生活的异养鞭毛虫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自由生活的异养鞭毛虫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异养鞭毛虫物种丰富,摄食方式多样,周转迅速,是微食物环的重要成分,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异养鞭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深入了解。综述了异养鞭毛虫多样性、群落结构、摄食生态学以及在氮、磷循环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朱致盛,林施泉,黄凌风,郭丰[8](2009)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摄食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10月在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叁个站点开展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和生物量调查,进行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现场摄食实验,通过荧光标记细菌法和消化系数法获得该海区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摄食率,并估算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摄食压。结果显示,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分别为0.36×103~1.13×103,0.39×106~1.13×106和0.04×104~3.74×104cells/cm3,温跃层以上明显高于底层。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的摄食率为5.33~14.89个/(HF.h),对蓝细菌的摄食率为0.26×102~23.10×10-2cells/(HF.h),摄食率随深度而下降。微型异养鞭毛虫每天能消耗9.27%~33.08%的异养细菌现存量和8.12%~16.09%的蓝细菌现存量。同时,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日摄食量各占它们生产力的2.66%~13.10%和8.12%~16.09%。研究表明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摄食可能不是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浮游细菌及其生产力的主归宿。(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9年05期)
李颖,赵元莙,周艳[9](2008)在《重庆地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肠道内叁种异养鞭毛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iemsa染色及活体观察方法,显示并描述了采自重庆北碚地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肠道内的卵形后线虫Metanema ovula sp.nov.,切断沟滴虫Petalomonas abscissa(Dujardin,1841)Stein,1859和蛙毛线虫Trichomitus batrachorum(Perty,1852)等3种异养鞭毛虫的形态及其鞭毛、核器等结构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黄凌风,潘科,郭丰,林施泉,篮文陆[10](2006)在《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异养鞭毛虫作为海洋微食物环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营养盐再生等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当代海洋微食物环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就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结合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对今后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异养鞭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09年7月20日至8月16日(夏季),2010年1月6日至30日(冬季),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秋季)和2011年4月30日至2011年5月24日(春季)在南海北部调查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春、夏、秋、冬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分别为0.05×103~1.93×103,0.03×103~2.65×103,0.09×103~2.05×103和0.04×103~1.84×103 cells/mL,生物量(以碳计)分别为0.56~19.50,0.04~24.11,0.96~14.80和0.29~22.26μg/L。4个季节的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均以2~5μm粒级的为主,其所占比例超过65%,10~20μm粒级所占比例通常低于10%。在水平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垂直分布上,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丰度的高值多出现在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层(DCM层)。微型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并且其所受调控模式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下行调控;夏季微型异养鞭毛虫主要受上行调控;冬季上行和下行调控对微型异养鞭毛虫的影响相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养鞭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罗晓霞,李长玲,何雪怡,陶德琴,杜振雄.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2].熊源,林施泉,黄凌风,黄邦钦.南海北部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时空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3].黄凌风,林施泉,熊源,陆家昌,吴林南.微型异养鞭毛虫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进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4].赵玉娟,李凤超,张强,张彦.白洋淀异养鞭毛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2012
[5].赵玉娟.白洋淀异养鞭毛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D].河北大学.2012
[6].李凤超,曹卫荣,王福强,康现江.起始食物浓度和温度对异养鞭毛虫Bodosaltans种群生长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李凤超,曹卫荣,康现江.自由生活的异养鞭毛虫多样性及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9
[8].朱致盛,林施泉,黄凌风,郭丰.黄海冷水团海域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摄食作用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
[9].李颖,赵元莙,周艳.重庆地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肠道内叁种异养鞭毛虫的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08
[10].黄凌风,潘科,郭丰,林施泉,篮文陆.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现状与展望[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