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鄂东南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法文化,血缘型,演变,村落景观特色
鄂东南村落论文文献综述
卫鹏,姜帆[1](2019)在《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曾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政府对于中国乡土性建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越来越大。中国村落社会以"血缘"为本质,而血缘型村落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宗法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结合宗法文化的概念,对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彭劲,郑玉梅,罗彬,汪艳荣,熊芳[2](2019)在《鄂东南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日渐火爆,成为旅游市场一大亮点,但因旅游因素导致的变革对传统村落的自我更新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通过以鄂东南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刘家桥村和羊楼洞村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对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现状进行梳理,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村落变迁的问题,寻求传统村落持续良性发展的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实现以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宁林源,刘淋琳,熊晨,陈剑宇[3](2019)在《鄂东南山里饶村落特征及其建筑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位于湖北省咸安地区深山之中的古村落山里饶,在现场访谈和测绘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背景,讲述了山里饶村落的发展变革和现存概况,展示了测绘研究成果,分析了山里饶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讲解,揭示了山里饶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保护价值。(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朱华,尹璐[4](2018)在《山水意象: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的形成,一是因山水地势条件决定,二是受村落决策者思想意识影响。本文从山水意象角度分析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所体现的形态特点,并对形态特征进行归纳,揭示了村落形态意象背后的人文追求(文化内涵、审美追求、价值取向)。通过对传统村落意象研究,将其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提出可应用性之处,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古为今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8年09期)
刘咏波[5](2018)在《鄂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拥有璀璨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承载这些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其保存的风土民情、乡土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种类繁多,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谱写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聚落形式,甚至是生活习性和民俗,均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基于此社会焦点问题,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也成为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的热点研究内容,保护与利用好传统村落己成当务之急,对此选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分析研究背景,综述部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述研究的相关意义;通过对鄂东南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解析,对鄂东南传统村落实地考察、文献分析法、建筑的分类组合研究对聚落空间及其民居作了基础分析,通过其历史沿革并根据传统建筑的形制、功能用途、装饰艺术、民俗习惯等进行分类总结。首先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原则、目标与方法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纲领性指导,并梳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原则、近远期目标以及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为今后传统村落的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提供指导思想及规划依据。其次通过鄂东罗田县黄柏山村保护与设计实践为例力求通过微观的、详细的、现实可行的活化利用措施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做法,以期为鄂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最后为全文的总结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保护与再利用的部分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3)
杨中贵,张淇淇[6](2017)在《鄂东南传统村落选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村落的选址主要是古人的生存安全因素决定的。本文以客观的角度把鄂东南地区的完整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鄂东南地区的地理、自然和社会角度切入,通过对该地区的村落研究来揭示鄂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村落选址原因,丰富和完善鄂东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研究,也为研究鄂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7年33期)
安然[7](2017)在《基于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鄂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景观特色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有的村落甚至消失。传统村落蕴藏着我国农耕文明的结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是中华文明之根。不仅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环境美学思想出发,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色,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秘密,为今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论文首先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环境美学等概念和研究进行梳理,为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环境美学思想的关联性提供理论基础。在研究中发现环境美学的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并反映在传统村落的历史空间形态中。接着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思想观念,分别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有序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本文认为基于环境美学思想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环境利用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经过上述研究后,以鄂东南传统村落为实例进行论证。首先介绍鄂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思想特色。然后从宏观层面的选址、中观层面的空间组织和景观、微观层面的建筑群空间形态叁个层次展开分析环境美学对其的影响。最终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体现了生态、文化、艺术与环境的统一,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传承、艺术交融的精神家园。面对当今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环境美学这一新兴学科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不仅对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进行保护,同时重视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历史风貌。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以生态与环境的统一为基础,文化与环境的统一为核心,艺术与环境的统一为补充。(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黄华[8](2016)在《大冶叁湾:历史·现状·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是传统社会下农业经济体制下在一定地域内的投射,是特定的人、自然环境及空间环境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整合集聚,是中国传统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鄂东南大冶地区因充足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为人们移民定居提供了天然的便利的条件。当下传统村落面貌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洪流的冲击下发生很大改变,究其原因是人们对村落空间环境的变迁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传统村落受到很大的破坏,因此对传统村落空间环境变迁规律及特征的调查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上冯湾、刘通湾、水南湾叁个典型的血缘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村落空间环境、民居营造技术变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本文中第一、二两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第二章对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变迁、发展及其特征进行概述,探讨大冶地区传统村落当代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大冶叁湾案例典型性。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叁、四、五叁个章节的内容。运用社会学、比较归纳的研究方法对选取的叁个典型案例展开分析,从宏观角度对村落空间、街巷空间以及居住空间叁个不同的层面来深入分析村落空间环境的变迁规律及其特征,以及从微观视角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探讨村落空间环境的变迁及发展规律,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村落空间环境变迁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村落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变迁发展面临的挑战。最后部分是对大冶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环境变迁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金观强[9](2012)在《城乡统筹下农村住宅自建引导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两千年以来社会对“叁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拉开帷幕,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及实践的热点。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大面广,不仅牵涉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中国农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研究意义重大,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以城乡统筹为背景,基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现状的研究探讨,试图寻求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一种有效及可行模式。针对传统农宅建设的缺陷及新农村住宅建设目标,提出一种有目的的农村住宅引导自建模式,建立农村住宅自建引导框架,探讨农村住宅自建的引导策略及其运用模式。面对农村住宅建设高峰期,试图建构一种农村住宅自建引导机制,形成一套面向农村现代化转型及解决农村住宅建设现状问题的农村住宅建设的可实施性策略。论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住宅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内在逻辑、发展动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前提,遵循农村住宅建设必须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以农村住宅自建引导框架、引导策略及其运用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机制。论文分七个章节展开讨论:第一章: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范围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在调研基础上,对农村住宅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阐述了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经济、能源、水源叁大要素的状况,理清了制约农村住宅建设相关管理政策法规及公共设施情况,针对农村住宅建设本身,从组合模式、材料、特征及农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几方面,作了深入介绍及分析。第叁章: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及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了农宅自建引导框架。对农宅自建引导,必须立足于农村现代化转型及补充传统自建模式的缺陷,坚持适应性、集约化、生态可持续性及地域性建设原则,把握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绿色可持续及民俗文化传承要求下农宅发展方向,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从政策、规划、建筑叁个层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及策略。第四章:在政策及规划控制层面,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新型建材及清洁能源的研发推广、农村住宅自建用地及组合模式四方面,探讨了农村住宅自建引导的方向及方式方法等策略内容。第五章:在建筑层面,从单体功能及空间、建筑形态、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四方面,具体讨论了农村住宅自建引导的方向及方式方法等策略内容。第六章:对农宅自建引导策略的运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从政策管理、规划控制、建筑几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引导策略的贯彻实施方法及意见,并提出了建立反馈机制的需求。第七章:概括和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分析了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哈晨[10](2011)在《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能体现出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建筑环境间的联系,以及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交往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结构和形态做出解析,以期为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些参考。第一章介绍了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研究从理论角度研究村落公共空间与传统乡村社会的关系,分别借鉴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公共空间蕴含的人文背景和社会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研究不同的公共空间类型与叁种交往形态的关系。第叁、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村落空间形态与公共建筑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第叁章首先通过分析鄂东南村落的聚居特征、移民对村落布局的影响研究传统村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从解析公共空间的构建要素和构成方式入手,对鄂东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建筑环境进行梳理,研究各类空间要素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和其中的文化传承因素。第四章则主要研究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类型,结合宗族关系和社会地位分析公共建筑成为传统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间的原因。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通过对鄂东南地区几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在整体空间形态、街巷结构、公共节点和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这些传统村落中公共空间的特征。第六章为总结部分。(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鄂东南村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日渐火爆,成为旅游市场一大亮点,但因旅游因素导致的变革对传统村落的自我更新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通过以鄂东南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刘家桥村和羊楼洞村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对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现状进行梳理,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村落变迁的问题,寻求传统村落持续良性发展的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实现以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鄂东南村落论文参考文献
[1].卫鹏,姜帆.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彭劲,郑玉梅,罗彬,汪艳荣,熊芳.鄂东南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3].宁林源,刘淋琳,熊晨,陈剑宇.鄂东南山里饶村落特征及其建筑特点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9
[4].朱华,尹璐.山水意象: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研究[J].四川建材.2018
[5].刘咏波.鄂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6].杨中贵,张淇淇.鄂东南传统村落选址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
[7].安然.基于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鄂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7
[8].黄华.大冶叁湾:历史·现状·未来[D].华中科技大学.2016
[9].金观强.城乡统筹下农村住宅自建引导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0].哈晨.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