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治疗策略论文-云筠筠,段华健,田翠英

抗菌治疗策略论文-云筠筠,段华健,田翠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治疗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

抗菌治疗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云筠筠,段华健,田翠英[1](2019)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的抗菌治疗优选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方案,为目标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50例病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2型糖尿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对照组150例为同时期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结果及用药方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治疗方案的异同。结果观察组共检出病原菌17株(检出率17%)。其中G~+菌、G~-菌、真菌分别为3株、9株、5株。观察组共检出病原菌12株(检出率8%)。G~+菌、G~-菌、真菌分别为1株、10株、1株。两组G~-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综合其药敏结果显示仅对左氧氟沙星敏感;观察组G~+菌均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对照组G~+菌均对利奈唑胺、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敏感;两组检出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对叁唑类药物敏感。临床经验性抗菌药物大多为联合使用,最常选用的有莫西沙星、头孢地嗪、阿奇霉素及依替米星、比阿培南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次是G+菌和真菌,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一定耐药性,需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目标用药。然而病原学培养检出率较低,目前临床治疗仍多为经验性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12期)

乔蕊芳,贾海鹏[2](2019)在《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重症肺炎应用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一为实验组,使用的治疗方式为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联合利奈唑胺;其二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方式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实施比较。结果:实验组感染控制率和感染控制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使用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可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李军胜,刘丽芳,陈峰,何敏[3](2019)在《两种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对新生患儿治疗结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是探究新生患儿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新生患儿进行研究,共1 977例。其中2015年1月-2016年5月新生患儿为对照组,共997例,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策略进行;在该策略中包括:早产以及产程延长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入院时出现了败血症以及休克或者是颅内感染等严重感染症状的病例患儿。2016年6月-2017年10月住院新生患儿980例为研究组,按照风险评估加感染筛查及监测策略使用抗菌药物。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再入院率和病死率。结果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改变后,住院新生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愈率、治愈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在使用1周的抗菌药物以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益生菌的数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对住院的新生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进行改变,由原来的风险评估改变成风险评估与监测和筛查结合的方式,能够明显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而且不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王光勇,陈永刚,周彬,尚振海[4](2019)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及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治疗策略,为初始经验性治疗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新生儿ICU新生儿败血症患者81例临床资料,分析血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结果:8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出81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株占14.81%和革兰阳性菌69株占85.1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为100.00%,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均显着耐药;在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61株病原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9.63%。结论: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建议可经验性选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4期)

杭锦玲,王鸿[5](2019)在《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与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万古霉素在治疗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用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方法,对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率进行比较。结果感染控制时间,观察组治疗(7.5±2.6)d少于对照组(19.2±4.6)d,差异显着(P <0.05)。感染控制率观察组88.24%(30/34)高于对照组55.88%(19/34),差异显着(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万古霉素应用于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对减少感染率控制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2期)

许学文,叶寒辉,郑玲,徐青云,钟志洪[6](2019)在《PK/PD理论优化我院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对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进行分析,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策略。方法分别对使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的6例病例,结合抗菌药物PK/PD理论进行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MIC是其重要的评价参数,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结合在一起综合评判药物-病原微生物-机体叁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论抗感染临床药师要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着眼全局,以点带面,积极、主动参与到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方案中,发挥临床药师的优势,服务于病人。(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2期)

吴丽娟,王琳,彭扬[7](2018)在《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与替考拉宁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替考拉宁作为首选药物并进行降阶梯抗感染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选择升阶梯抗感染治疗40例,纳入对照组,选择替考拉宁降阶梯治疗,纳入观察组40例。对比预后指标、康复进程指标。结果观察组重症监护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替考拉宁作为首选药物并进行降阶梯抗感染治疗重症肺炎相较于升阶梯治疗,尽管不能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是能够加速感染的控制,缩短住院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8年11期)

张恩景,曹薇,谢卫国,金文平,杨华[8](2018)在《烧伤医疗中心2003-2014年耐药菌的变迁及其抗菌药物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某院烧伤医疗中心耐药菌的变迁,以期为临床耐药菌的治疗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烧伤医疗中心送检的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烧伤医疗中心近十二年检出菌株数排名前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近六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前四年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呈上升趋势。近六年前后叁年相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上升趋势(P<0.05);多重耐药/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XDR-Pae)有明显上升趋势(P<0.01);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2003-2014年前后六年相比较,MRSA对呋喃妥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MDR/XDR-Pae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的耐药性明显增加,XDR-Aba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性明显增加。结论: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MRSA、MDR/XDR-Pae、XDR-Aba成为近年来该院烧伤医疗中心最常见的多重/泛耐药致病菌。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及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王子繁,毛斌,陆宇翔[9](2017)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优化全身性感染患者抗菌治疗策略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优化全身性感染患者抗菌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EICU收治的46例全身性感染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使用抗生素,观察组监测血清PCT水平,PCT≥0.25ng/mL时使用抗生素,当PCT<0.25ng/mL停用抗生素。结果: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ICU时间和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更有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7年09期)

李洋,孙海英,闫平,郭靖,李琼[10](2017)在《降钙素原指导抗菌治疗策略在小儿肺炎优化抗生素使用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儿肺炎在临床中较易发生,引发的原因主要有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1])。临床对于小儿肺炎的治疗措施多以抗生素为主,但近年来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临床预后堪忧,因此,作为一个感染性监测指标降钙素原(PCT)越发在临床治疗中受到重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本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儿100例,男51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抗菌治疗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针对重症肺炎应用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一为实验组,使用的治疗方式为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联合利奈唑胺;其二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方式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实施比较。结果:实验组感染控制率和感染控制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使用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可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值得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治疗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云筠筠,段华健,田翠英.2型糖尿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的抗菌治疗优选策略[J].中国处方药.2019

[2].乔蕊芳,贾海鹏.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联合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J].人人健康.2019

[3].李军胜,刘丽芳,陈峰,何敏.两种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对新生患儿治疗结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4].王光勇,陈永刚,周彬,尚振海.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及治疗策略[J].抗感染药学.2019

[5].杭锦玲,王鸿.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与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

[6].许学文,叶寒辉,郑玲,徐青云,钟志洪.PK/PD理论优化我院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病例分析[J].海峡药学.2019

[7].吴丽娟,王琳,彭扬.重症肺炎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与替考拉宁的临床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8

[8].张恩景,曹薇,谢卫国,金文平,杨华.烧伤医疗中心2003-2014年耐药菌的变迁及其抗菌药物治疗策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9].王子繁,毛斌,陆宇翔.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优化全身性感染患者抗菌治疗策略中的价值[J].健康之路.2017

[10].李洋,孙海英,闫平,郭靖,李琼.降钙素原指导抗菌治疗策略在小儿肺炎优化抗生素使用中的价值[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

标签:;  ;  ;  ;  

抗菌治疗策略论文-云筠筠,段华健,田翠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