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转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左翼文学,短篇小说集,小说创作,南行记
文学转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1](2019)在《艾芜经验与现代中国左翼文学的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1925年夏,艾芜从川西平原步行至滇缅边境,一路过着半工半读的流浪生活,直到1931年春,因发表同情缅甸农民暴动的言论而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历时五年的第一次南行就此结束。离开仰光后,艾芜由香港至厦门最后转到上海,并于1932年春加入左联。在上海的六年,可以说是艾芜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出版了《山中牧歌》、《南国之夜》、《南行记》叁部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漂泊杂记》等,成为一名优秀的左翼青年作家,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艾芜到底是如何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成才,千野拓政[2](2019)在《青年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的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千野拓政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关注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时发生的关键性变化,比较中日现代文学诞生时的类似与不同为起点,进而关注中国与东亚的城市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对文学与社会产生的影响,借以反思日本与东亚的现代。以此为基点,他积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翻译,致力于向日本读者介绍真切的现实中国,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与世界意义,为中国当代文学与青年文化在日本与世界范围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陈培浩[3](2019)在《文学转折中的精神守望——从栏目设置看《花城》四十年的变道与常道》一文中研究指出1979年4月《花城》文艺丛刊在广州创刊。在1966—1976年的特殊历史时期,全国的文学刊物只剩下《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北京文艺》等几家。如《花城》原主编范汉生所言:"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公报发表,文艺由于它天然的敏感性,走在了冲破禁锢的前面。"1977年《广州文艺》复刊,为广东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十月》杂志创刊;1979年《收获》复刊、《当代》创刊。这(本文来源于《花城》期刊2019年04期)
王俊卿[4](2019)在《论英美文学中转折式的结局表达手法——以欧亨利式风格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亨利式结尾"一直是短篇小说评论家及英美文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转折式的结局表达手法文学价值颇高。因此,以欧亨利的作品为代表进行英美文学转折结局分析。通过对欧亨利文本中转折结尾的心理塑造和情节点为基本主线,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引出,从而对英美文学的转折式结局营造手法进行文学性解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娟芳[5](2019)在《台湾文学史书写中光复初期文化场域的特写——评《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1945-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复初期的台湾,"两个震荡"埋下了今后台湾社会一系列现实变化的祸根。《光复变奏》一书对梳理这一时期台湾文化场域的生态所做的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光复变奏》运用场域理论对影响文学发展的外在因素进行全方位考察,有助于透视光复初期文化场域中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内部美学的斗争内容,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其二,《光复变奏》重点梳理两岸文化人以《新生报》"桥"副刊为阵地所展开的富有成果的讨论,是对过去文学史书写中片面强调台湾文学特殊性而抹杀二者的共通性和历史渊源的最好回应。其叁,《光复变奏》通过梳理"桥"副刊论争中的两岸文化人对台湾文学的"悲情"的认识,重新向世人提示当时文化人为了两岸融合所做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晶[6](2019)在《西方文化转折期的文学诉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反映了人类生命及精神发展的历程,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源头以及叁次重要转折期的文学作品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产物,而文化也通过文学的诉说表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4期)
刘奎[7](2019)在《转折的时代:2018年网络幻想文学阅读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幻想文学有诸多新象:一是随着新世代读者和写手的登场,带来更为轻松活泼的形式;二是老作家的自我挑战,部分老作家对流行的模式和套路有所反思;叁是新文体和新模式的开拓,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下,部分作品借鉴直播、聊天软件、影视剧等,进一步打破虚实界限,拓展网络文学的新形式;此外还有读者群的分化,出现多元的小众阅读趣味。在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之作外,更多的则是模式化、套路化作品,这或许是转折的另一重意义,即幻想文学乃至网络文学应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的经营,幻想文学不是虚无主义的逋逃薮,应从社会矛盾的想象性解决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叩击和回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晓帆[8](2019)在《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斯琦[9](2019)在《媒介嬗变中中国文学文本样式的延伸、转折与嬗变——以“电脑文本”与后现AI写作作比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嬗变使得文学文本从"纸质时代"到"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走入了"电脑时代",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传播载体革命。电脑的智能化程度也将对文学文本产生巨大的影响。电脑进行文学文本创作的最大优势就是高效率化,其便捷程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文学文本的认知。无论是《辞海》抑或是《战争与和平》,人们都可以在短短几秒便存入电脑。随着宽带和光纤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出现了很多网络(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覃昌琦[10](2018)在《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文学转折话语语境——以“断裂论”事件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某一特定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流派得以确定其文学史的地位,都离不开历史化过程中的来自多种可能性的挤压、剥夺的过程,才能最终确立其自身言说的有效性。历史法则并不可能永久维持恒定的状态,重提当代文学史当中的"转折"和"断裂",一方面去思考有可能被遮蔽的隐型话语场域并发现当代文学较为深层的历史动因;另一方面,在新世纪文学已经走过近20年后的当下来审视或考察上世纪后半期当代文学的多重可能性,可以从中发觉对当下文学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文学转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千野拓政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关注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时发生的关键性变化,比较中日现代文学诞生时的类似与不同为起点,进而关注中国与东亚的城市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对文学与社会产生的影响,借以反思日本与东亚的现代。以此为基点,他积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翻译,致力于向日本读者介绍真切的现实中国,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与世界意义,为中国当代文学与青年文化在日本与世界范围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转折论文参考文献
[1].李笑.艾芜经验与现代中国左翼文学的转折[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2].刘成才,千野拓政.青年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的转折[J].长江学术.2019
[3].陈培浩.文学转折中的精神守望——从栏目设置看《花城》四十年的变道与常道[J].花城.2019
[4].王俊卿.论英美文学中转折式的结局表达手法——以欧亨利式风格作品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
[5].林娟芳.台湾文学史书写中光复初期文化场域的特写——评《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1945-1949)》[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6].马晶.西方文化转折期的文学诉说[J].北方文学.2019
[7].刘奎.转折的时代:2018年网络幻想文学阅读札记[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8].杨晓帆.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9
[9].张斯琦.媒介嬗变中中国文学文本样式的延伸、转折与嬗变——以“电脑文本”与后现AI写作作比较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9
[10].覃昌琦.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文学转折话语语境——以“断裂论”事件为考察中心[J].文教资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