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界论文-张健

日本政界论文-张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政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研究中心,政界人士,理事会会议,福田康夫

日本政界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17)在《邱勇会见日本政界人士 出席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会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7月27日~29日赴日本访问期间,校长邱勇会见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等政界人士,并召开了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我校原校长顾秉林、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参加活动。7月29日,邱勇在松本楼会见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本文来源于《新清华》期刊2017-09-01)

梁凡[2](2016)在《韩日:相近容易相亲难》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认识问题:日本欲模糊,韩国不买账8月15日,对包括韩国、日本两国在内的东亚国家而言,无疑是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其领导人在这一天的一言一行都尤其会引起邻国的密切关注和警惕——对从20世纪初开始即饱受旧日本帝国殖民奴役的韩国(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6-08-18)

田庆立[3](2016)在《民主党执政时期日本政界人士的中国观》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鸠山由纪夫提出构筑"东亚共同体"设想,主张与美国谋求"对等"地位,体现出重视"亚洲外交"的姿态,由于此举引起美国不悦而被迫下台。菅直人内阁重新返回强化日美同盟的外交轨道,中日发生撞船事件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菅内阁中的新生代政治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奉行强硬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给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野田佳彦组阁后,一方面依托日美同盟,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并将钓鱼岛"国有化",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积极拉拢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旨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民主党执政时期日本政界人士的中国观,并未体现出与自民党执政时期的鲜明差异,而是依然在经济领域将中国的发展看作"机遇",在政治、安全及军事领域视中国为"挑战"。(本文来源于《南方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董顺擘[4](2016)在《一部探寻日本对华决策思想源流的力作——读田庆立《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复交40余年来,基于地缘战略、历史积怨以及岛屿争端等原因,两国关系经常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深入研究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关键变量——日本政界人士的中国观,揭示这一群体如何认知和定位中国,又如何制定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华政策,有助于深刻理解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对华决策背后的观念动因。目前,中国学界更侧重中日关系与日本对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中关于日本政界人士对中国的总体认识及其如何影响日本对华决策等课题尚无(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大光,姜兴樾[5](2014)在《辽宁省与日本神奈川县、韩国京畿道的政界人士汇集沈阳 “叁省县道”共话养老》一文中研究指出事实证明。眼下有关养老的话题和工作,已经成为有关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相关部门的主要内容了。本着加强友好、增进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宗旨,8月27日,来自辽宁省和日本神奈川县、韩国京畿道(以下简称"叁省县道")的有关官员,在沈阳举行了"第十届辽宁省一神奈川县一京畿道友好交流会议"。(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4年09期)

常毅[6](2013)在《日本政界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及其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国内出现了对中国发展的“威胁认知”。在层次分析法中,离最终决策最近的是决策者,决策者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内容和结果。因此,准确地认定和分析日本政界对中国发展的威胁认知及其产生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国际政治中的认知理论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威胁认知是主体对客观形势的一种主观心理推论,是一种认知建构。本文综合沃尔特对威胁认知的四个衡量标准和杰维斯的历史案例分析法,通过横向(包括中日两国的总体实力、中国的攻击能力、地缘以及中国的侵略意图)和纵向(考察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两个维度对威胁认知进行分析和判定后得出:日本政界对中国发展的威胁认知是一种错误知觉。杰维斯指出,统一性知觉、决策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影响力和对方被影响的程度、愿望思维和认知失调是国际政治中经常发生的几种错误知觉。对应国际政治中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本文分析了日本政界对华威胁认知的四种表现:散布“中国威胁论”;进一步强化美日同盟;修改历史教科书;使钓鱼岛问题尖锐化。对于日本政界对华威胁认知产生的原因,在分析杰维斯提出的认知相符想象、诱发定势和历史经验对现在的影响这叁个原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危机意识、等级观念等根植于日本民族内心的社会心理因素和中日文化差异方面的因素。最后,针对日本政界产生对华威胁认知这一错误知觉的原因,本文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提出了减少这种威胁认知的应对之策。(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3-04-15)

吉田阳介[7](2012)在《日本政界的“朋友”与“敌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亲中派还是反华派,出发点都是为了日本利益日本政坛,亲中派渐渐成为非主流,后继乏人。外交政策是国内政治的伸延。最近两年,日本国内的政治整体右倾化,右翼政治家的影响力增加,亲中派政治家自然变成了非主流。日本政治界中的"亲中派",准确地说应该叫"知华派"。这些政治家的理念是日本应该同中国搞好关系,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对华友善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日本的利益,而非对中(本文来源于《世界博览》期刊2012年19期)

田庆立[8](2012)在《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以冷战结束为分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中日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日本政界人士对中国抱有优越感、负罪感及对中国广阔市场的期待感,将中国视为"友好伙伴",为推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冷战后,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政界人士在保持对华积极认知的同时,也逐步将中国视为潜在乃至现实的"竞争对手",陷入既视中国发展为"机遇"、又看做"挑战"的两难境地。(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9](2012)在《“自降官职”桥下彻:日本政界一匹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2年初,日本几家报纸发布调查:"谁是最理想的领导者"。现任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排在了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历史人物之后,理想度高居第五。不到两年改写11年财政赤字、推进"大阪都"构想、"自降官职"……桥下彻的一系列强势出击震憾了日本,使之被誉为日本政坛的最耀眼新星。(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2年09期)

裴军[10](2010)在《日本首相称“日本给很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战争痛苦”》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在东京举行的全国战争死者悼念仪式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给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日本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菅直人说,日本“再度重申‘不战’誓言,并努力避免战争惨剧重演”。日本天(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0-08-16)

日本政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认识问题:日本欲模糊,韩国不买账8月15日,对包括韩国、日本两国在内的东亚国家而言,无疑是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其领导人在这一天的一言一行都尤其会引起邻国的密切关注和警惕——对从20世纪初开始即饱受旧日本帝国殖民奴役的韩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政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健.邱勇会见日本政界人士出席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会会议[N].新清华.2017

[2].梁凡.韩日:相近容易相亲难[N].工人日报.2016

[3].田庆立.民主党执政时期日本政界人士的中国观[J].南方论丛.2016

[4].董顺擘.一部探寻日本对华决策思想源流的力作——读田庆立《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J].东北亚学刊.2016

[5].大光,姜兴樾.辽宁省与日本神奈川县、韩国京畿道的政界人士汇集沈阳“叁省县道”共话养老[J].侨园.2014

[6].常毅.日本政界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及其原因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7].吉田阳介.日本政界的“朋友”与“敌人”[J].世界博览.2012

[8].田庆立.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J].日本学刊.2012

[9]..“自降官职”桥下彻:日本政界一匹狼[J].东西南北.2012

[10].裴军.日本首相称“日本给很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战争痛苦”[N].中国青年报.2010

标签:;  ;  ;  ;  

日本政界论文-张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