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传递论文-路明雨,张明,刘硕,张兴旺

波传递论文-路明雨,张明,刘硕,张兴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击钻进,钻具机构,应力波,传递效率

波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路明雨,张明,刘硕,张兴旺[1](2019)在《地外天体采样器冲击机构应力波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仿真并分析了地外天体采样器冲击机构在冲击钻进过程中应力波的产生、传递及其钻进碎岩效果。采用一种新的有限元前处理方法建立冲击系统激振块、钻杆和钻头的叁维模型和岩石材料模型。模拟分析了采样器在冲击钻进时应力波在钻杆中的传播过程及钻具对底部岩石材料的破碎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冲击碰撞发生时,冲击能量以应力波的形式产生,沿着钻杆向底部传播并不断衰减,当其传递到最底端时发生反射。应力波的形貌、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钻具对岩石材料的破碎侵入情况均与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这种建模仿真方法的有效性,为航天采样器冲击机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2期)

于洋[2](2018)在《激波传递能量强化双开口振荡管制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波制冷是一种利用波系在振荡管内运动实现气体间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制冷技术,具有膨胀效率较高、持液量大、易维护等特点。目前己成功应用于气体膨胀制冷领域,如中小型低温风洞及天然气低温处理系统。深入研究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流动特性与能量传递特性,寻求提高气波制冷性能的方法,有利于完善气波制冷理论,扩展气波制冷技术应用范围,促进气波制冷技术发展。研究发现,双开口振荡管具有较高的增压性能,这种增压现象源自于管内运动激波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这一增压方法强化气波制冷机性能是气波制冷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压力能回收思想,提出在气体膨胀制冷前利用激波构造一个增压过程,回收气体膨胀功,提升压缩机入口压力,降低压缩机增压比,大幅降低外部压缩机功耗。由于气体膨胀制冷前经历两次增压,一次利用激波增压,一次利用压缩机增压,因此该方法称为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方法,适用于提高带有外部增压的气波制冷系统性能。本文建立了实验平台并结合理论与数值技术对带有激波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1)研究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波动过程。基于一维非定常流动理论,建立双开口振荡管气体流动波图,揭示双开口振荡管内气体流动与能量传递规律。分析了管内激波传递能量效率,得到了膨胀制冷压比与激波增压效率曲线。建立了双开口振荡管气波制冷机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气波制冷机结构参数。(2)研究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冷热气体分界面形态,及其对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性能的影响。提出两种揭示冷热分界面形态的图形表述方法。研究表明,冷热分界面宽度反映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冷热气体质量交换与能量交换程度。冷热分界面最远移动距离Lmax与低温排气宽度WLT对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影响较大,冷热分界面尾端排气掺混是影响制冷效率的重要因素。激波增压效率越高,冷热分界面形态由“宽”向“窄”变化,揭示了激波增压与低温排气腔宽度的匹配关系。控制冷热气体掺混区在振荡管内的位置可以提高气波制冷机性能。(3)研究了双开口振荡管内低温排气方向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依据低温排气方向不同,双开口振荡管可以分为通流型与返流型,通过数值与实验方法对比分析这两类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流动以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表明,二者管内流动波图差异较大,但二者管内激波增压性能完全相同。由于通流型振荡管内部增加了一次低温气体与常温气体掺混过程,其管内波系匹配的精度要求更高。实验对比发现,气体泄漏及换热对通流型气波制冷机性能影响较大,返流型双开口振荡管更适合应用于制冷工况。(4)研究了利用激波传递能量的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方法。建立了带有外部增压与热量耗散过程流动模型,考虑了外部压缩机增压与冷凝器热量耗散作用,分析了整个制冷过程的能量传递与转换过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建立了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了系统主要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发现提高膨胀端效率是提升系统制冷性能的关键。开展实验分析,研究了操作参数与结构参数对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以制冷膨胀压比1.5为例,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是外循环耗散型气波制冷性能的2.3倍,高压气体约53%的膨胀功在双开口振荡管内通过激波得到回收,制冷性能获得大幅提升。(5)研究了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脱湿方法。针对天然气降温脱湿的需求,利用激波传递能量恢复脱湿干气压力能,降低系统制冷过程膨胀比,提高制冷效率;回收干气冷量预冷下一个制冷周期的高压进气,增加制冷深度。由于含湿气膨胀过程与干气增压过程同时在双开口振荡管内进行,必然存在干湿气掺混段。本文提出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干湿气体掺混段的控制方法;建立了制冷脱湿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脱湿方法在系统膨胀压比1.1条件下,获得了内部约35℃的制冷温降,脱湿干气压力恢复系数达到0.9,大幅提高了制冷深度与制冷效率。虽然该制冷脱湿方法不对外输出冷量,但是可用于气体脱湿净化过程。实验结果可以为工业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2)

徐培飞[3](2017)在《典型蜂窝连接结构中微振动波传递特性及能量分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空环境中,微振动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并且在真空的状态以及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中,由于外界阻尼很小,一点微小的振动都会对航天器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航天器中两种典型的连接结构形式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对两种典型连接结构进行研究,一种为线型连接的蜂窝板结构,另外一种为L型连接的蜂窝板结构,目的就是通过定性的分析,考察当在结构连接处设置阻振质量块时,微振动波在结构中的传递特性和结构整体能量分布规律,为工程中的隔振减振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一开始主要分析了微振动控制与隔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介绍了阻振质量块的隔振技术的研究现状,发现在航天器结构中,利用阻振质量块进行隔振的方法较少,阻振质量块对航天器结构中的微振动的抑制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二章先对蜂窝板结构的等效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分析了蜂窝板等效理论,Hoff等效板理论和叁明治夹芯理论叁种等效理论的等效结果。结果表明叁者的弯曲刚度的等效结果相似,其中Hoff理论不属于等厚度等效,另外两种等效方法为等厚度等效,又因为研究的是动力学问题,并受限于板厚,所以本文采用基于哈密顿动力学原理的蜂窝板等效理论进行后续研究。第叁章对两种连接结构中的微振动波的传递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外激励为弯曲波时,线型连接结构中只存在弯曲波能量,而L型连接结构中则存在弯曲波和纵波两种波型。在线型连接结构中存在全隔振频率和全透射频率,当外激励频率为全隔振频率时,隔振效果最佳,反之隔振效果最差。在L型连接结构中,透射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反射弯曲波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纵波的含量一直较小。第四章研究两种典型连接结构形式中能量的分布情况。首先采用的是能量有限元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种两种连接中的隔振质量块进行隔振性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阻振质量块对两板中能量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激励点处能量密度值较高,离激励点越远,能量越低,而且在两板的连接处,能量密度值会发生突变。通过阻振质量块的隔振性能评价的结果发现,当外激励频率接近共振频率时,阻振质量块的隔振性能降低,在微振动的低频率范围内,阻振质量块的隔振性能要比其对高频振动的隔振性能要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罗海南[4](2016)在《BZ凝胶体系中光调制波传递多长度尺度时空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多种多尺度现象。然而在生物生长过程中,光照对其多长度尺度生长形态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调制作用尚未得到深入的解释。本文将高分子凝胶与具有光敏性的钌催化Belousov-Zhabotinsky(BZ)化学反应体系耦合,构建了一个一维反应-扩散体系,研究其反应-扩散动力学及受到外部光刺激下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一维凝胶体系化学波的传播距离在时间上的演化形成了不同的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当对体系施加一个不同强度或者不同方式的光照刺激进行调制时,多长度尺度的斑图结构会发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其中BZ反应的振荡频率是形成斑图结构以及影响化学波传播的关键因素。首先研究了在钌催化BZ均相反应体系中,光强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发现光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刺激,对体系具有诱导与抑制双重作用;体系振荡频率随光强增加具有非单调性变化关系,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反应物溴酸钠(Na Br O3)或者硝酸(HNO3)浓度的增加,使得振荡频率上升的光强区间减小,光照的抑制作用增加;随着丙二酸(MA)浓度的增加,振荡频率上升的光强区间增大,光诱导作用增加。接下来,在一维BZ凝胶封闭体系中,研究了光强对化学波传播的时空斑图的影响,发现体系的振荡频率随光强增加发生与均相体系趋势一致的非单调性变化。化学波传播的时空斑图呈多长度尺度结构,且随着光强的增加,该多长度尺度的复杂性也呈非单调性变化,时空斑图多长度尺度周期变化为:P4(周期4)→P8→P16→P8→P4→P2→P1。另外,研究了叁种BZ反应物浓度对光致多长度尺度斑图的影响,得到各组分浓度、光强与斑图多长度尺度的周期之间的关系相图。结果表明,对于Na Br O3和HNO3组分,在低浓度区间,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周期呈单调下降变化:P16→P8→P4→P2→P1。在高浓度区间,体系振荡频率快,低光强诱导作用使其振荡频率缓慢上升,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的复杂性增加,由P4增加到P8,体系达最大振荡频率时,增加到P16,继续增加光强,光抑制振荡,体系振荡频率缓慢下降,时空斑图由复杂变简单,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周期呈非单调变化:P4→P8→P16→P8→P4→P2→P1。MA浓度对体系振荡频率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随着其浓度增加,振荡频率先升高后降低。在其较低浓度及较高浓度区间,体系振荡频率低,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周期单调性下降:P16→P8→P4→P2→P1;在中间浓度区间,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周期呈非单调变化:P4→P8→P16→P8→P4→P2→P1。然后,用周期性的光照对一维BZ凝胶开放体系中的化学波进行调制,发现光强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与凝胶中化学波传播相互耦合,形成间歇型的波群结构以及波浪状起伏的准周期结构。随着光照变化周期的增加,化学波传播先发生间歇波群结构变化:I2(间歇2型)→I3→I4→I5→I6→I7→I8→I9,然后出现准周期结构。改变最大光照强度以及光照变化的周期时间,实验结果得到最大光强、周期时间以及化学波传播时空斑图结构的相图,相图分为五个区域:(1)不同步区;(2)弱扰动区;(3)锁频区;(4)非锁频区;(5)稳态区域。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光敏性BZ振荡反应的机理,利用修正的Oregonator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模拟,得到了和实验现象基本一致的模拟结果,对实验结果的机理解释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本论文受生物光合作用生长特性的启发,将高分子凝胶与BZ化学反应耦合建立一个仿生的反应扩散体系,利用外部光照刺激,研究体系多长度尺度时空斑图动力学变化规律。通过化学实验和模拟来更好的认识生物复杂的生长结构与演化规律,探究生物生长形态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柏辉,林兰天,李佳平,周鹏飞,蒋瑾[5](2016)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材料应力波传递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讨论了有机玻璃板和环氧树脂板两种单一材料在低速冲击下的应力波的传递特征。通过测试传感器位置的第一次达到的峰值及最大峰值、峰值到达时间及各位置的时间差,针对数据分析出单一材料应力波的传递规律,为研究防护低速冲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应力波在环氧树脂板的表面传递速度要小于应力波在板内部的传递速度;应力波衰减的速度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环氧树脂迭层、有机玻璃迭层、环氧树脂厚板、有机玻璃厚板;环氧树脂板纵波传递比有机玻璃板的纵波传递速度快,环氧树脂板应力波在纤维方向上的传递速度比纤维排列45°快。(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纺织》期刊2016年01期)

卢漳华,吴耀东,刘刚,文彬,心亮[6](2016)在《“文明引力波”传递正能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卢漳华 吴耀东 通讯员 刘刚 文彬 心亮 闽景)同心同德同建同安,富美同安文明引领。为纪念“3·5”学雷锋题词53周年,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倡导“行善立德”志愿服务理念,3月5日上午,同安区“3·5”学雷锋志(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16-03-07)

刘均[7](2015)在《管道连续压力波传递及其在随钻测量与悬挂试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管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的连续波动,这种波动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有害的。在无线随钻测量(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MWD)过程中,利用钻柱内的钻井液压力波动将井下的测量信息传递到地面,能够提高钻井作业精度,降低作业成本。但是在传递数据的过程中,存在信号时有时无的问题,因此需要找出信号在钻井液中传输的规律,确保数据的稳定可靠传输;在悬挂器试压过程中,由于测试管道中压力急剧上升并且伴随剧烈波动,导致对悬挂器动作压力的测量误差很大,面临着如何抑制管道内压力波动,提高测量精度的问题。无论对压力波动的利用还是抑制,都需要对波动的传递规律和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本文从脉冲波动理论出发,建立了管道中连续压力波动的矩阵传递模型,利用传递函数对管道中连续波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模型不但可以解释钻柱内连续波动的传递情况,解决MWD载波频率的选择问题,还可以用于分析试压管道中连续波动的传递情况,设计滤波管道结构,为解决悬挂器试压过程中压力测量精度差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针对传统波动理论无法准确有效分析管道中连续波动衰减的问题,通过研究连续压力波动的传递现象,建立了基于双向传递系数的连续波动传递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波动传递与管道的尺寸、阻力和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传递系数的实部代表管道对波动幅值的衰减,虚部代表管道对波动相位的影响,对于大倾角管道来说,两个传递系数的实部是不同的,说明沿着重力方向的波动传递情况与逆着重力方向的波动传递情况是不一样的,体现了重力对波动传递的影响。由于长管道对于连续波动传递来说,与输电线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波动有相似性,从而可以定义管道的阻抗和特征阻抗表达式,利用输电线路的分析方法分析管道中的连续压力波动。其次,针对MWD过程中,载波频率选择困难的问题,通过研究管道两端的压力与流量的波动情况,建立了用于描述管道波动传递的传递矩阵模型和传递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到了压力波动在管道中的分布情况,即在连续波动情况下,管道中的压力波动呈现驻波状态。通过对传递函数的分析,得到了管道的幅值频率特性,该特性表明管道对不同频率波动的衰减是不一样的,整个传递趋势呈现波动衰减,低频衰减小而高频衰减大,管道对于高频波动来说,相当于低通滤波器,从而解释了在无线随钻测量过程中井下信号时强时弱的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用于钻井液MWD的载波频率的动态选择方法,并通过管道的幅值频率实验,验证了管道对不同频率波动传递的影响。再次,针对传统波动理论无法有效分析各种结构管道中波动传递的问题,基于管道中连续波动传递模型,改进了结构管道中波动传递的矩阵分析模型,用于分析各种地面结构管道对连续波动传递的影响。由于地面管道大部分是水平状态或倾角很小,可以将连续波动传递模型简化后得到适用于地面水平管道的波动传递模型,对于复杂结构的管道,可以通过影响函数来体现分支管道和容器对主管道的影响,得到连续波动在管道结构中传递的计算方法。基于该模型设计了带容器的管道结构,并进行了幅值频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频率波动在结构管道中的传递情况与模型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最后,针对悬挂器试压过程中压力波动剧烈的问题,通过研究封闭分支管道和容器对波动信号的影响,得出了可以利用结构管道对波动进行抑制的结论。利用该波动抑制特性,设计了用于悬挂器试压过程中抑制泵压波动的管道结构,进行了试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结论的正确性,解决了试压过程中由于压力波动大,导致测试误差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7-01)

赵翼飞[8](2015)在《冲击机械应力波传递效率研究及在月壤采样机构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击机械由于利用撞击而能产生强度极大的力流,与相同功率下的静压机械相比,其结构更为紧凑,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着相似的动作原理:即冲锤部件在重力、液压、或蒸汽等力的作用下加速运动,并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工作对象,使得工作对象发生位移、变形和破坏。传统机械动力学分析将机械零部件作为刚体或质点,忽略了介质微单元体的惯性。波动力学理论考虑了以毫秒甚至纳秒计短暂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运动参量显着变化,是冲击机械系统能量传递过程分析所必须依赖的力学基础。受空间环境下月壤采样机构能源供给的限制,本文立足于一般化的冲击机械模型,在假定岩土动态加载刚度一定的条件下分析比较了不同入射波形对岩土介质作功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情况;以实现最优指数应力波形为目标,基于一维波动力学理论并使用?函数法对冲锤部件的波阻抗进行反演设计;使用正解计算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验证反演设计的正确性;首次提出假设脱离法,基于线性迭加原理,分析了冲锤与击杆间的受力及运动状态,分析了冲锤几何外形无量纲参数影响下能量传递效率和冲锤冲击效率的变化规律并计算相关的最优参数。入射波在变波阻抗或是变截面杆形部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射波的产生。本文以应力波在变波阻抗杆形部件的透反射规律为研究对象,利用频域分析法及有限元程序,在击杆两端波阻抗比值给定且一端受到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对不同波阻抗方案的能量透射效率给予分析与比较;使用泛函极值问题的变分法,兼顾能量透射效率,求解得到反对称波阻抗条件下使击杆部件具有质量最小的平原式几何方案;比较分析了该方案相对于其他方案的优势,有利于实际工程应用。将提高系统工作效率的相关措施应用在以空心为几何特征的月壤采样机构设计中。结合有限元仿真程序,对比优化设计前后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理论研究所得到的优化设计方案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殷德佳[9](2015)在《一种基于振动波传递时间差的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又称为双曲线定位,是一种重要的无源定位方法。他通过处理叁个或者更多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到达时间的数据,对辐射源进行定位。本文在研究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撞击引发的振动波在固体表面传递特性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测定振动波在固体表面传播时到达不同探测点的时间差,来实现对撞击点进行定位的系统,推导了定位方程,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振动波传递过程中的能量衰减方程。在实际的应用系统中,我们希望能够使用更低成本的设备实现我们所需的功能,所以我们用常见的个人计算机、声卡、音箱喇叭和一块硬质橡胶板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系统,设计了振动波检测算法、定位算法和误差处理。对固体表面振动波传递的时间差定位技术进行了验证。本套实验系统的优点是使用低成本的各种设备,并解决了时差定位中时间同步的问题,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一些相关领域。(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5-06-01)

蔡曜隆,卢廷钜,范政文,邱佑宗[10](2014)在《抑压池腔体结构之水下压力波传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核电厂高压注水管线系统的测试程序过程中,探讨其出水管口气泡爆破对于抑压池腔体所造成的冲击效应,分析方法先采用LS-DYNA有限元素软体,于出水管口气泡爆破处以TNT炸药模拟压力波来源,探讨单一爆震点水下爆震气泡脉冲运动情况,并计算气泡爆破的压力波传递对于抑压池腔体内部壁面所造成的暂态应力变化,找出并归纳局部最大应力可能出现位置,再针对这些位置进行实际应变规量测,由量测结果显示测试过程所造成的冲击效应并不会造成抑压池的结构疲劳损伤。(本文来源于《2014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0-22)

波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波制冷是一种利用波系在振荡管内运动实现气体间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制冷技术,具有膨胀效率较高、持液量大、易维护等特点。目前己成功应用于气体膨胀制冷领域,如中小型低温风洞及天然气低温处理系统。深入研究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流动特性与能量传递特性,寻求提高气波制冷性能的方法,有利于完善气波制冷理论,扩展气波制冷技术应用范围,促进气波制冷技术发展。研究发现,双开口振荡管具有较高的增压性能,这种增压现象源自于管内运动激波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这一增压方法强化气波制冷机性能是气波制冷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压力能回收思想,提出在气体膨胀制冷前利用激波构造一个增压过程,回收气体膨胀功,提升压缩机入口压力,降低压缩机增压比,大幅降低外部压缩机功耗。由于气体膨胀制冷前经历两次增压,一次利用激波增压,一次利用压缩机增压,因此该方法称为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方法,适用于提高带有外部增压的气波制冷系统性能。本文建立了实验平台并结合理论与数值技术对带有激波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1)研究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波动过程。基于一维非定常流动理论,建立双开口振荡管气体流动波图,揭示双开口振荡管内气体流动与能量传递规律。分析了管内激波传递能量效率,得到了膨胀制冷压比与激波增压效率曲线。建立了双开口振荡管气波制冷机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气波制冷机结构参数。(2)研究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冷热气体分界面形态,及其对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性能的影响。提出两种揭示冷热分界面形态的图形表述方法。研究表明,冷热分界面宽度反映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冷热气体质量交换与能量交换程度。冷热分界面最远移动距离Lmax与低温排气宽度WLT对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影响较大,冷热分界面尾端排气掺混是影响制冷效率的重要因素。激波增压效率越高,冷热分界面形态由“宽”向“窄”变化,揭示了激波增压与低温排气腔宽度的匹配关系。控制冷热气体掺混区在振荡管内的位置可以提高气波制冷机性能。(3)研究了双开口振荡管内低温排气方向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依据低温排气方向不同,双开口振荡管可以分为通流型与返流型,通过数值与实验方法对比分析这两类双开口振荡管管内气体流动以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表明,二者管内流动波图差异较大,但二者管内激波增压性能完全相同。由于通流型振荡管内部增加了一次低温气体与常温气体掺混过程,其管内波系匹配的精度要求更高。实验对比发现,气体泄漏及换热对通流型气波制冷机性能影响较大,返流型双开口振荡管更适合应用于制冷工况。(4)研究了利用激波传递能量的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方法。建立了带有外部增压与热量耗散过程流动模型,考虑了外部压缩机增压与冷凝器热量耗散作用,分析了整个制冷过程的能量传递与转换过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建立了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了系统主要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发现提高膨胀端效率是提升系统制冷性能的关键。开展实验分析,研究了操作参数与结构参数对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以制冷膨胀压比1.5为例,二次增压气波制冷性能是外循环耗散型气波制冷性能的2.3倍,高压气体约53%的膨胀功在双开口振荡管内通过激波得到回收,制冷性能获得大幅提升。(5)研究了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脱湿方法。针对天然气降温脱湿的需求,利用激波传递能量恢复脱湿干气压力能,降低系统制冷过程膨胀比,提高制冷效率;回收干气冷量预冷下一个制冷周期的高压进气,增加制冷深度。由于含湿气膨胀过程与干气增压过程同时在双开口振荡管内进行,必然存在干湿气掺混段。本文提出了双开口振荡管内干湿气体掺混段的控制方法;建立了制冷脱湿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带有增压过程的气波制冷脱湿方法在系统膨胀压比1.1条件下,获得了内部约35℃的制冷温降,脱湿干气压力恢复系数达到0.9,大幅提高了制冷深度与制冷效率。虽然该制冷脱湿方法不对外输出冷量,但是可用于气体脱湿净化过程。实验结果可以为工业应用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路明雨,张明,刘硕,张兴旺.地外天体采样器冲击机构应力波传递特性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9

[2].于洋.激波传递能量强化双开口振荡管制冷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徐培飞.典型蜂窝连接结构中微振动波传递特性及能量分布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罗海南.BZ凝胶体系中光调制波传递多长度尺度时空动力学[D].中国矿业大学.2016

[5].李柏辉,林兰天,李佳平,周鹏飞,蒋瑾.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材料应力波传递特性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6

[6].卢漳华,吴耀东,刘刚,文彬,心亮.“文明引力波”传递正能量[N].厦门日报.2016

[7].刘均.管道连续压力波传递及其在随钻测量与悬挂试压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8].赵翼飞.冲击机械应力波传递效率研究及在月壤采样机构上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9].殷德佳.一种基于振动波传递时间差的定位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10].蔡曜隆,卢廷钜,范政文,邱佑宗.抑压池腔体结构之水下压力波传递分析[C].2014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标签:;  ;  ;  ;  

波传递论文-路明雨,张明,刘硕,张兴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