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节律论文-陈镇永,刘权贤,李琼,黄波

动态节律论文-陈镇永,刘权贤,李琼,黄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血压节律,心率变异性

动态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镇永,刘权贤,李琼,黄波[1](2019)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动态血压节律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和心率变异性,并分析其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72例(PSQI>7分)和非睡眠障碍组64例(PSQI≤7分),比较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动态血压节律和心率变异性,并分析各指标与PSQI的相关性。结果睡眠障碍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舒张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收缩压夜间下降百分比、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比明显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两组白天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值>50 ms百分比(PNN50)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两组静息心率(R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PSQI与空腹C肽、HOMA-IR、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SDNN、SDANN、PNN50呈正相关(P<0.05),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百分比、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动态血压节律和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改善睡眠障碍可能有利于患者正常血压节律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张衒[2](2019)在《动态血压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心衰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应用,以及对心衰的监测效果。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心衰分为心衰组(104例)和无心衰组(9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血压负荷值,分析昼夜节律异常情况。结果心衰组24小时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显着高于无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的昼夜节律异常率为30.77%(32/104),显着高于无心衰组的18.75%(1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8,P<0.05)。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夜间节律异常、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血脂升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合并心血管疾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增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发生心衰具有相关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当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夜间血压负荷值,降低心衰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何可[3](2019)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在血液透析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美国数据库显示,超过65岁特别是80岁以上人群的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病率增加~([1]),而这些患者大多会选择血液透析治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死亡率极高~([2-3])。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长~([4])。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率82%,只有32%的患者血压得到控制~([5])。老年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死亡危险度较非老年组高1倍以上。高血压发病率高,且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增加患者的死亡率~([6-8])。研究表明,透析前后的血压不能充分诊断和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情况~([9-10])。与透析中心监测的血压,透析间期可反映患者真实的血压波动~([11]),透析间期的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能够提供患者透析间期详细的总体血压水平及昼夜变化规律,对预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14])。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并探讨导致昼夜节律异常的因素,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管理制定有效的措施,使血压达到合理的目标值,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18年11月期间,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8名,应用透析间期的4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收集相关参数。记录所有患者透析龄、年龄、性别、EPO用量、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等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监测前后2周内的血液分析、血生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心脏彩色超声。根据透析患者的年龄分为老年与非老年透析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色超声检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差异,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非勺型与反勺型,血压负荷值大于40%与血压负荷值小于40%.并将透析间期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上述观察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的比较。2017年6月到2018年11月期间,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共纳入68例患者。其中基础疾病,老年组患者基础疾病,以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占69%,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占31%;非老年组患者基础疾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占67%,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占33%。两组性别、透析龄、EPO用量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O.05);甘油叁酯、总胆固醇、透前血肌酐、透前尿素、血钙、血磷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有统计学差异(P=0.036、P=0.016),且老年组的较低。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磷、体重增长率较高(464.22±198.59pg/ml vs 313.13±161.68pg/ml,3.54±2.07vs2.8±1.32,1.88±0.52vs1.74±0.56)。1.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参数的比较。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心室肥大发生率高(57.0%vs32.4%)。老年组LVDd、LVDs和LVMI值均大于非老年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老年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有更明显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1.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指标的比较老年组在44小时透析间期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高于非老年患者,44小时、夜间、日间舒张压均值低与非老年组,有统计学意义。(141.00±30.16vs128.28±50.37,P=0.04,-0.03±0.07vs0.35±1.88,P=0.01,74.16±17.28vs83.6±33.26,P=0.03,74.85±18.32vs86.04±34.16,P=0.02,74.40±18.05vs82.88±33.13,P=0.02)2.1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指标进行分组,与非勺型血压组相比,反勺型血压组患者体重增加值,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较高(3.24±2.07vs2.8±1.32,P=0.016,395.93±77.02pg/ml VS 371.43±76.90pg/ml,P=0.038,163.5±34.15VS142±28.72,P=0.02),反勺型血压组血白蛋白水平较低(34.22±2.65g/Lvs36.17±4.29g/L);两组在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白蛋白、体重增加值、左心室心肌质量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血肌酐、透前尿素、血钙及透析充分性的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年龄、左心室肥大发生率、性别构成比、透析龄、IDWG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2血压负荷≥40%有38例(占55.8%),血压负荷﹤40%有30例(占44.2%),上述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以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因变量,以上述指标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甲状旁腺激素呈负相关,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值(IDWG)呈负相关(P=0.005、P=0.001);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血清白蛋白正相关关系(P=0.028)。结论1.老年MHD患者与普通MHD相比,更容易出现容量负荷重,钙磷代谢紊乱,高PTH,靶器官损害,高血压特别是收缩期高血压发生率高,普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2.在老年MHD患者中,透析间期血压水平升高及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清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值密切相关。因此,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合理控制患者的PTH,充分透析清除中小分子毒素,控制患者的体重增长,同时适当调整降压方案,可有效控制患者的高血压及减少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期刊2019-06-01)

郝莹莹[4](2019)在《基于GIS的鄱阳湖水文节律与湿地景观动态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过程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过程。水位作为水文过程的主要体现者,其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是影响湿地物种组成与功能的最重要的因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如水利工程、采砂)因素的影响,鄱阳湖出现了低枯水位频繁、枯水期提前和低水位时间延长等现象,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固有的水文节律。研究水文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可以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而目前关于水文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的研究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都较为局限。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长期的、全湖大尺度上的水文数据和遥感数据来配合对鄱阳湖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3个部分:(1)利用鄱阳湖1980-2016年星子站实测水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了鄱阳湖30多年来的湖泊水情特征;(2)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了鄱阳湖近30年的118幅Landsat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和提取了鄱阳湖9种不同的景观类型及其面积,分析了不同时间阶段的景观面积的变化和植被景观的季节性变化规律;(3)通过对水文过程构造的2类水位波动变化变量,结合解译的植被景观数据,研究了水位和湿地植被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鄱阳湖30多年来湖泊水情特征(1)1980s以来,鄱阳湖水清演变以叁峡建坝时间为节点呈现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来,鄱阳湖水位整体水位值低于2003年前,具体表现为:鄱阳湖丰水期“高水不高”、退水期退水加快、枯水期提前的水情。(2)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湖泊水位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6种年型,分别是高水型、水位正常起落型、丰水期延长型、退水期提前型、高水不高型和波动频繁型,为后人研究鄱阳湖提供一个重要的水位特征认识。2.鄱阳湖湿地景观变化情况(1)鄱阳湖植被草洲(包括稀疏草洲、浓密草洲和高草草洲)的总面积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稀疏草洲的面积呈显着增加的趋势(p<0.05),浓密草洲的面积无显着变化趋势,高草草洲的面积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2)以叁峡建坝时间为节点,发现叁峡大坝对水域面积和植被面积有显着影响。对于水域面积来说:深水水域面积明显减少(p=0.012)、浅水水域在退水季节显着减少(p=0.032)、极浅水水域的面积在丰水期(p=0.018)和退水期(p=0.001)显着增加。对于植被来说:稀疏草洲面积在枯水期(p=0.003)和涨水期(p=0.002)显着增加。高草草洲的面积在枯水期显着减少(p=0.033),丰水期显着增加(p=0.026)。浓密草洲的面积在建坝前后无显着性变化。3.鄱阳湖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植被的影响通过对水位波动变化(WLF)变量(包括13个无累积效应的变量和14个累积效应的变量,变量又分日、月、季、年四个时间尺度)与叁种洲滩植被(稀疏草洲、浓密草洲与高草草洲)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分析,发现:(1)对于无累积效应的WLF来说,季时间尺度的WLF对3种植被有显着的影响,年时间尺度的WLF仅与稀疏草洲相关。(2)对于累积效应的WLF来说,叁种洲滩植被受到的累积水文效应时间尺度不一样:浓密草洲累积时间尺度最长(年时间尺度),其次是稀疏草洲(季时间尺度),最后是高草草洲累积时间尺度最短(30天时间尺度)。(3)水位波动的滞后效应是存在的,在对于水位的研究中,水位波动的累积效应也应该被重点考虑。(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张智,张云慧,刘杰,江珊珊,汤清波[5](2018)在《粘虫迁飞的种群动态监测与夜间扑灯节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北京北部山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种群动态和扑灯规律,探索粘虫的早期监测预警技术。【方法】2011年,在北京延庆利用时控开关控制探照灯诱虫器对粘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对整夜诱虫数量自动分时段取样。获得逐日种群动态数据和相关的生物学参数,使用Grads分析粘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结果】全年诱集粘虫蛾9 699头,单日诱蛾最高1 366头。全年诱蛾可分为3个世代,各个世代种群均由多个高峰组成,并非陆续增加。性比分析发现雌虫数量显着多于雄虫。分时段数据显示粘虫整夜的扑灯节律可分为迁入型、迁出型或本地繁殖型、过境型和迁入迁出混合型。风场分析表明,诱虫高峰与空中风场偏南气流的频率与持续时间高度一致。【结论】北京延庆全年发生粘虫3个世代,二代幼虫造成的危害最大。一代和二代诱蛾数与空中是否存在偏南气流密切相关。雌虫可能具有更强的迁飞能力。对粘虫扑灯节律数据深入分析,可为迁飞种群是否在本地降落繁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江怡辰[6](2018)在《以人为本照明设计理念下的昼夜节律照明研究动态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照明对人体非视觉影响研究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的照明设计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类在室内空间活动的时间十分可观,如何通过照明及相关控制技术,使室内光环境顺应人体生理节律,提高睡眠质量与工作效率,调节情绪感受,甚至辅助医疗,成为全球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因此,全面且准确的理解昼夜节律照明工作原理和其重要性十分关键。本文介绍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两种昼夜节律照明计算方法,说明其量化指标的应用意义,并对其应用的局限性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照明论坛——半导体照明创新应用暨智慧照明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9-06)

王海龙[7](2018)在《基于植被季相节律的滨海湿地类型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地区生态平衡以及维持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滨海湿地类型信息提取有利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在探索滨海湿地植被季相节律、典型湿地类型多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的不同湿地类型信息提取方法,对近10年研究区各湿地类型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米草、芦苇、碱蓬3种植被的NDVI时间序列变化曲线总体上是符合植被季相生长规律的。以研究区2014年1-12月份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提取米草、芦苇、碱蓬3种植被的NDVI均值,建立NDVI时间序列变化曲线,探索不同植被一年中季相生长规律。得出3种植被生长期大约为2-11月份,NDVI均值分别在10、11月份达到最大,植被季相节律的分析可以为后续遥感影像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优于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精度从82.9%提高到87.5%,Kappa系数从0.77提高到0.84。对植被季相节律、光谱、植被指数以及纹理等多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CART决策树模型,分别采用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的单层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湿地类型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面向对象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滨海湿地类型信息提取精度。(3)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层次分类方法优于基于面向对象的单层次分类方法,精度从87.5%提高到92.3%,Kappa系数从0.84提高到0.90。采用基于CART决策树模型的面向对象分层分类方法,依据每层湿地类型特点选择适合的光谱、植被指数以及纹理等最优特征量,对研究区各湿地类型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层次分类方法可以实现研究区湿地类型精细化分类。(4)近10年研究区内芦苇面积变化最大,从3005.56 hm~2增加到5882.40 hm~2;水域面积变化最小,从10986.93 hm~2减少到10216.46hm~2。对2005-2015年研究区各湿地类型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得出芦苇变化幅度为95.7%,动态度为19.1%;水域变化幅度为-7.0%,动态度为-1.4%;米草变化幅度为25.6%,动态度为5.1%;碱蓬变化幅度为-33.6%,动态度为-6.7%;鱼塘变化幅度为-70.1%,动态度为-14.1%。(5)近10年研究区内碱蓬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米草和芦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研究区主要植被类型进行空间迭加分析,得出研究区碱蓬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核心区中部,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米草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核心区东部和西南部,呈现出不断向东西两方向扩张的趋势;芦苇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西北和西南区域,呈现出不断向西扩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范晓涌,魏翰文,王世明,郑彬彬,佟勤红[8](2018)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患者336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20%)、非杓型组(0%~<10%)、超杓型组(>20%)和反杓型组(<0%)。以Gensini积分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观察和比较各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超杓型和反杓型组的坐位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杓型组(均P<0.05),但非杓型组与杓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非杓型组和杓型组,非杓型组又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48.7±23.5,反杓型组:49.5±24.1,比非杓型组:28.4±14.1比杓型组:19.2±10.5,均P<0.05),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差异,杓型组以单支病变、非杓型组以双支病变、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以多支病变为主(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超杓型和反杓型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加重,以多支病变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王靖,齐云霞,王晋生[9](2018)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透析日动态血压水平及节律的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透析日动态血压水平及节律变化特点,分析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透析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透析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录入每例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及透析间期不同时间连续测得的血压数据,截取3d的血压记录,计算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制作折线图,观察血压变化规律。试验组根据规律给予护理预干预;对照组出现血压异常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血压异常的发生率、生命质量、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在透析间期与透析日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平均收缩压、日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血压异常发生率、生命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节律、反杓型节律与非杓型节律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存在高血压及节律异常,血压节律主要为非杓型与反杓型;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异常规律,给予个体化护理预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异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与满意度。(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03期)

汤春光,王利宏[10](2017)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LVH)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296例为观察对象,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杓型组(10%~20%,n=106)、非杓型组(0%~<10%,n=95)、超杓型组(>20%,n=53)和反杓型组(<0%,n=42)。观察和比较各亚组间LVH指标水平、LVH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各亚组间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病程和降压药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亚组中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和LVH检出率高于杓型者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各亚组心肌缺血(χ2=63.88,P<0.01)和心律失常(χ2=21.80,P<0.0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亚组中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高于非杓型组,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者伴有更严重的LVH,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动态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应用,以及对心衰的监测效果。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心衰分为心衰组(104例)和无心衰组(9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血压负荷值,分析昼夜节律异常情况。结果心衰组24小时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显着高于无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的昼夜节律异常率为30.77%(32/104),显着高于无心衰组的18.75%(1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8,P<0.05)。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夜间节律异常、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血脂升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合并心血管疾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增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发生心衰具有相关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当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夜间血压负荷值,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陈镇永,刘权贤,李琼,黄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动态血压节律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张衒.动态血压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心衰的诊断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2019

[3].何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9

[4].郝莹莹.基于GIS的鄱阳湖水文节律与湿地景观动态耦合关系[D].南昌大学.2019

[5].张智,张云慧,刘杰,江珊珊,汤清波.粘虫迁飞的种群动态监测与夜间扑灯节律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8

[6].江怡辰.以人为本照明设计理念下的昼夜节律照明研究动态与思考[C].2018年中国照明论坛——半导体照明创新应用暨智慧照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8

[7].王海龙.基于植被季相节律的滨海湿地类型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8

[8].范晓涌,魏翰文,王世明,郑彬彬,佟勤红.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

[9].王靖,齐云霞,王晋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透析日动态血压水平及节律的变化特点[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10].汤春光,王利宏.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

标签:;  ;  ;  ;  

动态节律论文-陈镇永,刘权贤,李琼,黄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