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效教学应树立“三镜”意识

历史有效教学应树立“三镜”意识

张芳群

摘要: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所有历史教师关注的重点。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等。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结合日常教学案例,从历史的细节性、整体性、多元性三方面加以举例说明,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三镜”意识;教师;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就历史学科而言,提高教学有效性,除了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外,教师必须关注学科自身特点,否则可能会与有效教学的初衷相背离。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厘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赵亚夫教授则说“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这些话都从侧面说明,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要想实现有效历史教学,我们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一、显微镜意识,呈现历史细节性

显微镜意识是指细致地观察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每个细节。历史学科在中学普遍重视不够,许多历史教师往往图省力,照本宣科,或者大而化之罗列知识点,总之缺少具体分析。历史细节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血肉真实,深切认识所学的史实;细节又往往是能促人心弦的,通过细节可以启发学生对历史史实更多的思维。历史正因为细节才显现出它的魅力,否则将成为枯燥的教条式结论。历史教师必须从历史的实际出发,从细节处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谈到治学时,反复强调“要注意微观研究”,笔者认为做学问如此,教学也应如此。

1.从教材入手

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宋体字的正文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小字的导入框、楷体字的阅读材料、图片、表格、动脑筋、注释和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单元后还配有专题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备课时要熟读教材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课本上关于介绍鸦片危害的小字部分和节选《炮子谣》的原始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通过一一对比,学生马上就感受到鸦片产生的严重危害。

2.从其他课程资源入手

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网络资源由于它所独具的超强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优势,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它必将发挥出巨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课前先去网上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迹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他们的家庭背景: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是职业律师。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城,父亲是工厂主,恩格斯自身就是一位资本家。学生注意到了细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非劳动阶级家庭出身,但是在资本家统治的时代,他们却能选择做那个时代无权无钱的劳苦工人阶级代言人。从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马、恩两人的伟大。再如,讲红军长征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收集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学生更能理解长征的艰苦与长征的精神。

二、望远镜意识,关注历史整体性

望远镜意识指应整体构建历史,整体把握历史。从历史细节入手说到底还只是一种“局部感知”,整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前后互为因果,彼此相反相成。若割断历史,往往不得要领,很难把握根本历史。但在初中主题式安排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割裂历史联系的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掌握是支离破碎的,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把握。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意:在弄通弄透的知识同时,又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的整体联系。

1.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例如,在初三复习课时,为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教师需引导学生把中国整个近代史放在世界范围来考察、比较,寻找东西方的差异,探究差异的深层原因。(1)经济领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刚开始兴起,远远落后于西方,并受到西方打击。(2)政治领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通过改革和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掀起了变法运动,想从制度上效仿西方国家。(3)对外关系: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进一步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几乎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同时帝国主义在瓜分世界中又相互勾结和斗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成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

2.纵向联系

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应让从学生整体上认识: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然后,就列强的侵略史列出一个线索;就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史列一个线索。这样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框架就在学生头脑中有了大致的框架。

三、多棱镜意识,彰显历史多元性

多棱镜意识指应多维全面认识历史。历史自身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历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应坚持辩证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那么答案就会丰富多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这种对历史现象解释的多样化和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多元化应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这样,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能更加完整有序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比如对戊戌变法,从中国探索救国道路角度来看,是继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的又一次尝试;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来看,是对西方的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是洋务运动中工业化起步和发展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动。

另外,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中有关林彪反革命活动这一内容时,突然有学生举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三大战役中林彪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指挥官,怎么现在成了反革命份子,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啊?”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由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有限,加上历史的复杂性,因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他们往往习惯于简单地来看待历史问题,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也属正常。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人物,教师要告诉学生对林彪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应分阶段来看,不能绝对化片面化。

究竟什么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尽可能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念。“三镜”意识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三个不同层面:用显微镜把握历史发展的每个细节,研究每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用望远镜整体把握历史,就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用多棱镜多维感悟历史,就是要辩证地看待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历史,感悟历史。总之,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形式,更要把学科特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惟其如此,历史教学才能兼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玉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思考[J].新华教育,2008(12).

[4]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七都中学

邮政编码:215234

标签:;  ;  ;  

历史有效教学应树立“三镜”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