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效方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结核,临床,中医,方药
有效方药论文文献综述
王祖君,葛舰,李小丹[1](2016)在《临床治疗肺结核有效中医方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索近20年中医治疗肺结核临床常用方药,分析常用剂型和药物,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以肺结核、肺痨、中药、中医、临床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文献,选取治疗有效的病例文献,运用SPSS 20.0软件建立所用方、药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24篇,患者6 428例。使用成方加减2 492例,其中采用中成药(颗粒剂、膏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者2 003例,采用汤剂者489例;采用自拟方3 936例,其中使用中成药(颗粒剂、膏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者2 312例,采用汤剂者1 624例。所用药物包括补虚药、止咳化痰药、活血药、止血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祛风湿药、重镇安神药,共10类,114味。结论:肺结核治疗中使用成方较少、自拟方较多;中成药较多,汤药较少;使用中药的种类和味数较多,以补虚药为主,反映了肺结核以虚为主的病机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贾英民,李瑞玉,武密山,霍瑞楼,李彬[2](2015)在《补肾方药有效成分不同比例配伍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补肾方药的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提示具有防治骨质疏松及改善骨代谢作用,但补肾方药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目前复方中药研究多采用的血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却具有局限性,使有效作用成分及药物物质基础尚不确定。目的:通过采用补肾方药有效成分配伍,在不同浓度和时间下,对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干预性培养,并对其增殖与分化情况进行测定,从而确定补肾方药对成骨细胞时效和量效关系,为补肾方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原代新生24 h的SD大鼠成骨细胞,采用补肾方药的"补药"和"泻药"有效化学成分不同比例配伍,实验分3组,即补>泻组、补<泻组和对照组,补>泻组、补<泻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10,20,30μg/L的补肾方药无血清培养基干预成骨细胞培养,在培养24,48,72 h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在培养48,72 h测定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分泌。结果与结论:质量浓度为10μg/L,在培养48 h,补>泻组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P<0.05);质量浓度为20μg/L时,各时间点补>泻组、补<泻组无明显差别,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增殖作用;质量浓度为30μg/L,在培养48 h,补>泻组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最强(P<0.05),72 h时增殖作用减弱;质量浓度为10μg/L,在培养72 h测得补>泻组具有促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质量浓度为20μg/L,在培养24 h以补<泻组最明显(P<0.05);质量浓度为30μg/L,在培养72 h补>泻组促明显的促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最佳(P<0.05)。结果证实,补肾方药有效成分按补>泻组配伍比例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最强,且存在时-效及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24期)
周艺[3](2014)在《对治疗2型糖尿病73首有效方药应用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和总结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本文以73首治疗搪尿病代表方为依据,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本文来源于《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6-01)
江丽杰[4](2014)在《多医师辨证论治失眠有效治疗方药的发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主体形式,是一种典型的“个体化诊疗”方法,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但以医生为主导的主客体互动的诊疗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是中医新思路、新学说、新理论、新方药等产生的根本源泉。医生作为辨证论治实施的主体,不同医生之间存在学术流派、理论水平、临床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种疾病或同一个患者,不同医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疾病或患者的特征。因此,辨证论治结果在证候诊断、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导致辨证论治疗效的不同。以名老中医为代表的中医专家,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各有自身特点,但对同一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均会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医生个体特征因素对辨证论治效果是否产生影响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以辨证论治的实施者——医生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医生的辨证论治的效果为指标,针对不同医生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探索。目前,适宜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已经初步形成。但中医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应该具有共性特征或规律。即不同医生辨证论治某一疾病,在处方用药、配伍规律、病机认识等方面除了个人特点外还可能存在共性规律。但辨证论治诊疗过程中蕴含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很难将其分离开来。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学科,“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是中医临床研究的基本模式。中医新技术、新方法、新方药的萌芽、发展、形成是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中逐渐积累、提炼、升华的过程,直至从个体应用到群体应用。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病例数据、典型医案数据和古今文献资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源。大数据时代,利用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科学研究,从大规模数据中归纳获得临床有用或具备理论意义的知识,是形成创新知识和临床决策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选取失眠作为研究病种,利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仓库存储的辨证论治失眠实际诊疗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开展多医师辨证论治失眠的有效治疗方药的发现研究,即进行辨证论治失眠的共性经验或规律的初步探索。2研究目的以名老中医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仓库存储的多医师辨证论治失眠的临床实际诊疗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明确辨证论治失眠的有效治疗方药、评价指标与适应症,为形成初步的辨证论治失眠有效治疗方案奠定基础。3研究内容3.1有效失眠病例的筛选研究以实际诊疗数据中失眠的相关症状、睡眠质量变化或者睡眠时间变化等要素为依据,参考失眠相关量表条目,制定失眠疗效评价指标、诊次疗效和病例总体疗效评价的标准;进行失眠病例数据的诊次疗效和总体疗二次标注的平台构建及标注流程的研究,完成失眠病例的效果标注与审核,筛选出有效失眠病例数据。3.2有效失眠病例的数据化研究首先,进行失眠数据的预处理。应用SQL语句查询检索,通过关联患者ID号分别提取研究主题分析需要的失眠病例数据各类信息的原始数据;制定失眠病例数据诊断、症状、治法、方剂、中药、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的预处理规则;利用ETL工具(数据抽提、转换和装载系统)分别对提取的失眠病例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结构化的失眠数据信息。其次,通过失眠病例疗效标注平台完成病例疗效的二次标注,形成可供分析研究的最终失眠病例数据集。3.3基于实际诊疗数据的辨证论治失眠有效核心方药的发现研究通过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失眠有效核心方药的主体构成、适宜剂量、适应症等内容。适应症的分析主要从证候、临床表征及疗效影响因素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失眠病例的合并症、证候诊断、症状、年龄等因素进行决策树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分类训练,探讨辨证论治失眠的疗效影响因素。4研究方法4.1通过失眠疗效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及失眠实际诊疗数据的疗效评价信息的筛选,制定基于失眠实际诊疗数据的疗效评价指标、效果标注标准及方法;4.2利用SQL Server2008工具和ETL数据处理工具软件,人机结合,对失眠数据进行分批提取、审核、清理、合并、效果标注等步骤,加载成目标数据库,使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的数据挖掘分析。5结果5.1初步构建基于实际诊疗数据的失眠疗效评价指标、效果标注方法和流程5.1.1失眠疗效评价指标选用失眠主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失眠、睡眠总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不实、易醒、醒后难再入睡、早醒、多梦;诊次疗效评价类别分为临床痊愈、好转、无变化、恶化四种情况;总体病例疗效评价分为临床痊愈、有效、无效叁种情况。5.1.2建立失眠疗效评价标注平台基于实际诊疗数据的失眠疗效评价指标内容,在ETL数据处理软件中构建失眠病例治疗效果的疗效标注平台。5.1.3形成失眠病例数据效果标注的方法和流程5.2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失眠有效核心方药的发现研究5.2.1失眠有效核心药物的主体构成酸枣仁、远志、茯苓、当归、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石菖蒲、龙骨5.2.2失眠有效核心药物的剂量范围酸枣仁20-30g,远志10-12g,茯苓10-15g,柴胡10-15g,白芍10-15g,川芎10-15g,石菖蒲10-15g,龙骨20-30g,甘草6-10g5.2.3失眠有效核心药物的适应症1)证候类型以肝郁证、血虚证、痰热证、肾虚证为主;2)临床症状体征以入睡困难、多梦、易怒、心烦、汗出、头胀、头痛、精神差、心悸、颈部僵硬、耳鸣、健忘、舌淡、苔薄、苔黄为主;3)失眠疗效影响因素(1)合并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睡惊症、腔隙性脑梗塞、偏头痛、神经官能症对失眠疗效有影响;(2)证候诊断:心肾不交证、脾肾阴阳失调证、肝阳化风证、心肝血虚证、心肝火旺证、肝郁阴虚证、心神不宁、阴虚肝胃郁热、血不养心、五脏失养、心虚证对失眠疗效有影响;(3)症状体征:对失眠疗效有影响的症状体征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疼痛类:面部疼痛、后背疼痛、膝关节疼痛、乳房胀痛、牙痛;②小便异常类:尿后余沥、夜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小便气味重;③肢体异常:双下肢肌肉萎缩、右侧肢体麻木、四肢凉、右下肢活动不利;④月经异常情况: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行前乳房胀痛、停经;⑤脾胃功能异常:五更泻、反胃、脘腹胀满、烧心、反酸、食量大等:⑥情志因素:悲伤喜哭、精神紧张、恐惧、精神差等;⑦其他症状体征:舌苔白腻、齿痕舌、花剥苔、吐痰涎、鼻塞、喷嚏、头昏等。(4)病例基本信息,根据关联系数的大小可知,年龄对失眠的疗效没有影响。5.2.4加减配伍规律痰热者,配伍黄连、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肝郁化火者,配伍牡丹皮、栀子;心脾两虚者,配伍党参、黄芪、白术、龙眼肉、木香;肾阴不足者,配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心肾不交者,配伍黄连、肉桂;肝阳上亢者,配伍天麻、钩藤、蝉蜕、僵蚕;脏躁者,配伍甘草、浮小麦、大枣;阴津不足者,配伍生地黄、麦冬、五味子;血瘀者,配伍桃仁、红花。5.2.5常用药对辨证论治失眠的常用药对有:酸枣仁-远志、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夜交藤、酸枣仁-知母、酸枣仁-丹参、远志-石菖蒲、柴胡-白芍、龙骨-牡蛎、郁金-合欢皮等。5.3有效失眠病例数据中疗效评价指标的“好转率”情况5.3.1有效失眠病例数据中“临床痊愈”的症状体征以失眠的伴随症状体征为主,如心烦、大便于、小便黄、腹胀等,而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睡眠不实等失眠主症的痊愈率相对不高。5.3.2有效失眠病例数据中“好转”的症状体征主要为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睡眠不实、精神差、纳差、心烦、头晕、乏力、口苦、大便干、口渴、心悸、嗳气、口干、尿频、头痛、胁痛等。其中,失眠主症的好转率较高,失眠为82.63%、睡眠不实为93.94%,入睡困难为77.25%、多梦为60%。6结论6.1基于实际诊疗数据的失眠治疗效果标注研究是数据利用分析的重要环节,本文制定了失眠实际诊疗数据的评价指标、效果标注平台及方法,为其他病种开展实际临床数据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6.2本文通过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基于实际临床数据的失眠有效核心方药的组成、适宜剂量、配伍规律、适应症等内容,为以后失眠方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6.3利用临床实际数据结合数据挖掘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传统古方的应用,也揭示了现代临床的加减应用规律;6.4基于实际诊疗数据的复杂网络分析进行中医新方药发现的方法是可行的,数据是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4-05-30)
马克信[5](2014)在《轻中度抑郁症伴焦虑有效方药的筛选与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情重、临床症状复杂、治疗反应差、社会功能损害重、致残率及自杀危险度高、容易复发和迁延、医疗资源耗费多等特点。目前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一线治疗药物虽然疗效较好,但仍然存在副反应多、撤药症状明显、合并用药存在风险、价格昂贵等缺点。中医历代医家在抑郁、焦虑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因而,本研究针对抑郁症伴焦虑,挖掘中医古代方剂的组方思路,据此筛选中医有效的治疗方剂并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予以检验,以发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简、便、廉、验的优势。目的:1挖掘古代并治抑郁症、焦虑症核心症状的方剂的组方思路。2调查抑郁症伴焦虑常见的中医证型,为中药科研的临床定位提供依据。3针对抑郁症伴焦虑的一个常见证型筛选其治疗方药并检验其疗效和安全性。4针对抑郁症伴焦虑的目标证型,筛选在处方目标方剂时能导向病、证识别以及能较好反应疗效变化的主要证候指标,以辅助药品说明书为医生或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方法:1通过R型聚类挖掘的方法挖掘古代并治抑郁症、焦虑症核心症状的方剂的组方思路。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调查抑郁症伴焦虑的常见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3针对抑郁症伴焦虑的气郁化火证,依据数据挖掘得到的古代并治抑郁症、焦虑症核心症状的方剂的组方思路及文献资料筛选治疗方剂;并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将加味逍遥散与舍曲林对比验证其对抑郁症伴焦虑(气郁化火证)的疗效和安全性。4针抑郁症伴焦虑的气郁化火证,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在处方目标方剂时能导向病、证识别以及能较好反应疗效变化的主要证候指标。结果:1通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51个方剂,包括270味中药,整个数据库共41374个数据。共得到苍术、香附、栀子、川芎、神曲;黄芩、柴胡、当归、白芍、丹皮;槟榔、木香、陈皮、厚朴、紫苏、木通、青皮、枳壳、半夏、生姜;柏子仁、酸枣仁、黄芪、人参、麦冬;附子、细辛、干姜、肉桂;冰片、麝香、牛黄、阿胶、菖蒲、朱砂、龙齿;肉苁蓉、鹿茸、牛膝、五味子、熟地、山药等7个聚类方和肉苁蓉、鹿茸,肉苁蓉、牛膝,冰片、麝香,牡蛎、龙骨,冰片、牛黄,槟榔、木香,紫苏、木通,当归、白芍,紫苏、青皮,五味子、熟地,苍术、香附,紫苏、枳壳,苍术、栀子,冰片、阿胶等14对中等相关程度的聚类对药(聚类相关系数>0.4)。2第一轮调查共入选25名专家,应答率为96%,专家对证候和量化研究的熟悉程度、专家学术水平、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5、0.767、0.808;有10个证型的权重系数超过平均权重系数,但专家对各个证型常见程度的意见的协调程度不够(CV>0.25),专家之间总体意见的一致程度较低(W=0.202,P<0.05)因而进行第二轮调查。第二轮调查共发出24份问卷,应答率为87.5%,专家对证候和量化研究的熟悉程度、专家学术水平、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6、0.79、0.82;有9个证型的权重系数超过平均权重系数,并且专家对各个证型的常见程度的协调度好(CV<0.25),专家之间意见较为一致(W=0.610,P<0.05)。3加味逍遥散对轻中度抑郁症伴焦虑(气郁火化证)的研究共纳入210例患者,191例完成本研究,其中主组(全部患者)中中药组95例、西药组96例,亚组(HAMA入组评分≥14分者)中中药组62例、西药组69例。两组基线资料均一致(P>0.05)。治疗期末,主组和亚组中中药组的抑郁症疗效、焦虑症疗效、中医证候疗效、CGI-EI均略优于西药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对CGI-SI改善程度则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因子分析表明,中药组对主组和亚组的HAMD-睡眠障碍因子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另外中药还能明显降低亚组的HAMD-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积分(P<0.05)。随访期末,主组和亚组中中药组的CGI-EI、HAMA减分值、HAMA-躯体性焦虑因子、HAMA-精神性焦虑因子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均<0.05)。两组安全性比较,中药组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除亚组中第一次随访西药组不良反应多于中药组外(P<0.05),其余访视点无论主组还是亚组,中药组的不良反应虽略少于西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西药人均花费分别约4.73元/天、7.14元/天。4第一轮调查共入选34名专家,应答率为100%,专家对证候和量化研究的熟悉程度、专家学术水平、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35、0.724、0.780;在重要病类、证类、疗效证候指标调查中,分别有5、7、17个证候指标的权重系数超过平均权重系数;叁个调查中,虽然专家对大部分指标重要程度的意见的协调程度均较高(CV=0.12~0.30),但专家之间总体意见的一致程度均较低(W=0.202、0.355、0.230,P<0.05),因而进行第二轮调查。第二轮调查共入选34名专家,应答率为85.3%,专家对证候和量化研究的熟悉程度、专家学术水平、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34、0.721、0.778;在重要病类、证类、疗效证候指标调查中,分别有5、7、16个证候指标的权重系数超过平均权重系数,并且叁个调查中,专家对各个证候指标重要程度的意见的协调度均较高(大部分证候指标的CV<0.25),专家之间总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也较高(W=0.527、0.420、0.504,P<0.05)。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显示古代并治抑郁症、焦虑症核心症状的方剂的方药药性以温性居多,寒凉、平性次之,热性最少;药味以甘味略多,苦、辛次之;药物归经以五脏及胃腑经为主,其中脾经略多;药物归类药以补虚药居多,理气、安神、清热药次之,开窍、温里药、活血化瘀、化痰药,化湿、利水渗湿、平肝熄风、收涩等药应用较少。古代并治抑郁症、焦虑症核心症状的方剂组方思路为调理气机为先,治在调肝理脾,方药偏重辛燥,兼顾苦辛凉润;审因论治,兼顾祛痰开窍、养心安神,择用醒神、安神之品;审势论治,调补先天之本,施以肾命水火之品。2抑郁症伴焦虑的常见证型以次为肝郁气滞证,气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证,忧郁伤神证,心肾不交证,心神失养证,阴虚火旺证,以虚性证候居多。3加味逍遥散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伴焦虑(气郁化火证)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效应持续时间长;对焦虑症的起效快、疗效好,更适合焦虑症状较重的患者;安全性高并且较为经济。4抑郁症伴焦虑重要病类识别指标为忧郁、失眠、易怒、常叹息、精神不振;气郁化火证的重要证类识别指标心烦、急躁、易怒、舌质红、脉弦、口苦、胁部胀痛;急躁、忧郁、失眠、精神不振、易怒、心烦、多梦、常叹息、苔黄、口苦、舌质红、易哭、胁部胀痛、担忧、咽中异物感、脉弦等指标的改善则较其他指标更能提示疾病状态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4-05-12)
高峰[6](2013)在《流传千年古方药 辨证进补才有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服用补益中成药是“健康投资”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过,补益中成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有个适应范围和禁忌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盲目乱服补益中成药而造成危害者,不乏其人。补益中成药种类繁多,若想获得理想疗效,关键在于正确选用。 因虚施补(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报》期刊2013-11-08)
王冬梅[7](2013)在《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网络药理学信息系统及临床有效方药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以红斑鳞屑样疹为特征性皮损,或伴有关节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致伤残。全世界约有2%-3%的人口患病,且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该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令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迄今,银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T细胞和角质细胞是发病的核心。现代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过度增殖的角质细胞和异常调节的T细胞,系统治疗的化学药物主要有维甲酸类、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由于药物副作用或疗效欠佳等原因,使这些药物的应用受到局限。由于银屑病慢性病程,多数患者需要持续治疗,现有的西药难以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中医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是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和应用实践验证,临床运用经方及验方治疗银屑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但遗憾的是,中药活性成分及药效作用机制不明了,这大大局限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传统的中药药效机制研究,多为单一药物或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难以体现中药复方的多药物、多成分、多系统的“整体调节”作用。随着系统生物学、系统药理学的发展及网络生物学的兴起,英国学者Hopkins在2007年首次提出了网络药理学概念,即通过药物分子,药物作用靶点和疾病路径等资料的采集、运用计算化学软件,建立药物-靶点-疾病间的网络关联。利用建立的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及网络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在系统水平上评估治疗疾病药物的活性、作用靶点及药效作用机制,还可以用于反向筛选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其在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药物靶点预测、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方面的已成为研究热点。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中药与疾病关系具有传统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和先进性。目的:1.通过建立基于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系统,即方-药-靶-疾病的网络药理学信息系统,运用基于计算药理学的分析方法预测中药复方所含分子对疾病途径的影响;阐释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整体系统地评估中药活性成分、适应症、及其协同作用,开发多靶点高效治疗药物;探索证_方-药-靶-疾病的关系。并在已建立的网络系统上,进行探索经方、验方与疾病关系、评估自拟组方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疾病等操作,成为基础研究更快速转化并服务临床提供一种创新的研究平台。2.分析古方“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活性分子成分群和药效群、可能的作用机制及新的适应症,在分子水平系统探讨四物汤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对银屑病的整体调节作用。3.探索我院经验方“银屑灵”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活性分子成分群、可能的作用机制及新的适应症,进而为后续细胞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方向和基础理论依据。为探索药效成分群组成现代新型复方,进行实验验证作铺垫,从而在分子水平阐释银屑灵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节作用。方法:1.银屑病有效天然药物计算机预测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分子对接运算及网络平台的建设四个个方面。首先在《中华本草》和《中国药典》两着作中选取药材中“功能主治”“药理”“临床应用”部分包含词汇“皮肤”“炎症”“免疫”“T细胞”“血管炎”“牛皮癣”“银屑病”的中药。其次从Beilstein数据库、北京大学的中药信息系统(CHDD)和天然产物数据库(UNPD),下载中药材的分子化合物信息。再者,根据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方法,从TTD(http://bidd.nus.edu.sg/)和 DrugBank(http://www.drugbank.ca/)数据库中挖掘银屑病相关的靶蛋白。将优化的分子和处理后的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的计算化学方法建立方剂-中药-分子-蛋白-疾病的直接关联。最终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的模式将计算机虚拟筛选的结果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检索的形式呈现。2.利用银屑病有效天然药物计算机预测数据库查询四物汤的组成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药物分子共295个,分子与分子的关系,分子与蛋白的关系,分子与疾病的关系。通过选取对接计算的打分函数值不小于5且高于原配体阈值的分子及靶蛋白的对应关系,将其导入Cytoscape2.8.1软件中进行分子-靶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的构建与分析。3.从银屑病有效天然药物计算机预测数据库收集银屑灵的组成中药:当归,赤芍,川芎等十味药物的药物分子共921个,分子与分子的关系、分子与蛋白的关系、分子与疾病的关系。然后筛选对接打分阈值大于等于6的分子及靶蛋白的对应关系结果,导入Cytoscape2.8.1软件中进行分子-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结果:1.银屑病天然药物网络药理学数据库(PsNPD):1)包含相关方剂38首,1759种药材,1749种动、植、矿物,27287个天然药物分子及其物理信息和二维结构、叁维结构,分子与51个靶蛋白的作用关系。2)构建PsNPD在线平台的实时检索系统。3)PsNPD分子结构多样且有较好的类药性质。4)化学空间分布的二维直观图显示:天然药物与治疗药物有大范围重迭,提示天然药物蕴藏着大量潜在的治疗银屑病药物。5)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5-脂氧合酶是治疗银屑病的天然药物最主要的作用靶点。6)贯叶连翘、苦豆子、土槿皮、菝葜等植物均含有高活性的药物成分,其中,贯叶连翘中的几种金丝桃素的结果显示最佳。2.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研究:1)四物汤具有很好的口服吸收性质。2)金属蛋白酶 2(Macrophage metalloelastase2,MMP2)、MMP9、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inducible,iNOS)、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等是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主要作用环节。3)四物汤中,当归是发挥疗效的中心环节,熟地在四物汤治疗银屑病发挥全方药效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配伍规律方面倾向于熟地为君药。4)疾病的网络分析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该方的主要适应症之一。3.银屑灵治疗银屑病的研究:1)我院经验方银屑灵口服吸收良好。2)MMP-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1)、MMP-9、MAPK-14是银屑灵的活性成分抗银屑病的主要作用位点。3)银屑灵可能与治疗银屑病的细胞毒类药物有类似的作用,在抗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综合多学科先进的研究手段,以国际上成功应用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角度和方法,构建了关于银屑病的天然药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以此建立的分子-靶标,靶标-靶标和分子-分子的网络为基础对临床有效治疗银屑病的方剂进行了探索分析。分析发现天然药物不仅结构多样,还有大量的活性类药分子,提示天然药物是新药研发的巨大资源。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治疗银屑病的天然药物多以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FLAP为主要靶点,并在系统水平上阐释了临床有效方剂四物汤和银屑灵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海量数据的网络分析,不仅突破了传统中药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并且为开发活性化合物、探索其疗效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也为解释“中医异病同治”的临床经方及验方治疗多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吴静澜,何晴[8](2013)在《六味地黄丸方药四种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六味地黄丸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以5-羟甲基糠醛、多糖、干浸膏量为指标,对六味地黄丸的半仿生提取法(SBE法)、水提取法(W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水提取醇沉法(WAE法)等四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SBE法>SBAE法>WE法>WAE法,即SBE法为最佳提取方法。结论:SBE法可作为六味地黄丸的新型提取方法。(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朱丽颖[9](2012)在《滋补脾阴方药抗老年性痴呆作用有效部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滋补脾阴方药(Zibu Piyin Recipe, ZBPYR)是战丽彬教授以清代·吴澄《不居集》的资成汤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化裁而成,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滋补脾阴方药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能力和智能状况;在既往实验研究中证实滋补脾阴方药具有改善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及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以抗老年性痴呆作用为指标,观察滋补脾阴方药不同提取部位对老年性痴呆小鼠动物模型的影响,从而获得滋补脾阴方药抗老年性痴呆的有效部位,并对滋补脾阴方药多糖含量进行测定。方法:1.滋补脾阴方药不同部位的提取:采用回流提取方法对滋补脾阴方药进行提取,用旋转真空泵对药液进行浓缩,然后用D101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及醇沉法制备滋补脾阴方药不同部位。2.老年性痴呆小鼠模型的建立:采用腹腔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mg/kg)的方法制备老年性痴呆小鼠模型,通过避暗实验,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观察滋补脾阴方药不同部位对氢溴酸东莨菪碱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筛选获得滋补脾阴方药抗老年性痴呆的有效部位。3.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采用昆明种小鼠,雄性,初始体重20±2g,适应性喂养3天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9个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水煎剂组、水提醇提组、醇沉物组、上清物组、40%乙醇洗脱物组、75%乙醇洗脱物组、95%乙醇洗脱物组,每组7只。各组分别相应给予水煎剂、水提醇提剂、醇沉物、上清物、40%乙醇洗脱物、75%乙醇洗脱物、95%乙醇洗脱物,给药量0.4637g生药材/10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5天。4.滋补脾阴方药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滋补脾阴方药多糖含量。结果:1.模型评价: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避暗实验及跳台实验的第二天潜伏期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在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平均潜伏期及游泳路程延长(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第一次到达原平台时间明显延长(P<0.01),在原平台位置的穿梭次数显着减少(P<0.01)。2.药效评价: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醇沉物组和95%酒精洗脱物组小鼠在避暗实验及跳台实验中潜伏期延长(P<0.01),错误次数减少(P<0.01);在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平均潜伏期及游泳路程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第一次到达原平台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原平台位置的穿梭次数显着增多(P<0.05)。醇沉物组和95%乙醇洗脱物组分别与水煎剂组、水提醇提组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3.多糖含量测定:测定波长为620nm,蒽酮-硫酸显色,回归线性方程为y=1.566x+0.0654R~2=0.9948,滋补脾阴方药多糖含量为3.11%,精密度RSD=0.4%,重现性RSD=1.7%,加样回收率RSD=1.81%。结论:1.用腹腔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的方法建立老年性痴呆小鼠模型,经过行为学实验检测证实小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2.在分离滋补脾阴方药获得的5个部位中,醇沉物、95%乙醇洗脱物明显改善了氢溴酸东莨菪碱导致的小鼠学习记忆损伤,其作用效果与原方相似,而其余3个部位对小鼠记忆损伤的改善作用不明显。醇沉物、95%乙醇洗脱物可能是滋补脾阴方药抗老年性痴呆作用的有效部位。3.滋补脾阴方药含糖量高,以葡萄糖为对照品,蒽酮-硫酸法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张绪富,周迎春[10](2010)在《中医药抗病毒性腹泻有效方药的筛选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方药,筛选出具有研究前景的核心药物,并总结出中医治疗的规律和特点。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10年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文献数据库,收集文献中关于中药组方的记录,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核心方剂是五苓散、葛根芩连汤、泻心汤、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七味白术散;核心药物是云苓、白术、葛根等31味。结论:脾虚湿盛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机,治疗应健脾渗湿并重,并兼顾病因,加减化裁,忌闭门留寇。(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有效方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补肾方药的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提示具有防治骨质疏松及改善骨代谢作用,但补肾方药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目前复方中药研究多采用的血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却具有局限性,使有效作用成分及药物物质基础尚不确定。目的:通过采用补肾方药有效成分配伍,在不同浓度和时间下,对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干预性培养,并对其增殖与分化情况进行测定,从而确定补肾方药对成骨细胞时效和量效关系,为补肾方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原代新生24 h的SD大鼠成骨细胞,采用补肾方药的"补药"和"泻药"有效化学成分不同比例配伍,实验分3组,即补>泻组、补<泻组和对照组,补>泻组、补<泻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10,20,30μg/L的补肾方药无血清培养基干预成骨细胞培养,在培养24,48,72 h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在培养48,72 h测定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分泌。结果与结论:质量浓度为10μg/L,在培养48 h,补>泻组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P<0.05);质量浓度为20μg/L时,各时间点补>泻组、补<泻组无明显差别,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增殖作用;质量浓度为30μg/L,在培养48 h,补>泻组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最强(P<0.05),72 h时增殖作用减弱;质量浓度为10μg/L,在培养72 h测得补>泻组具有促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质量浓度为20μg/L,在培养24 h以补<泻组最明显(P<0.05);质量浓度为30μg/L,在培养72 h补>泻组促明显的促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最佳(P<0.05)。结果证实,补肾方药有效成分按补>泻组配伍比例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最强,且存在时-效及量-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效方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祖君,葛舰,李小丹.临床治疗肺结核有效中医方药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
[2].贾英民,李瑞玉,武密山,霍瑞楼,李彬.补肾方药有效成分不同比例配伍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3].周艺.对治疗2型糖尿病73首有效方药应用规律的探讨[C].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14
[4].江丽杰.多医师辨证论治失眠有效治疗方药的发现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5].马克信.轻中度抑郁症伴焦虑有效方药的筛选与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6].高峰.流传千年古方药辨证进补才有效[N].上海中医药报.2013
[7].王冬梅.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网络药理学信息系统及临床有效方药探索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8].吴静澜,何晴.六味地黄丸方药四种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9].朱丽颖.滋补脾阴方药抗老年性痴呆作用有效部位筛选[D].大连医科大学.2012
[10].张绪富,周迎春.中医药抗病毒性腹泻有效方药的筛选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