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重庆大学附属小学400033

摘要:家访,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家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话、微信群、短信、QQ群等现代通讯工具,听其音而不见其人,有一定的帮助,但家访才是老师与家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一对一的教育,深受家长的欢迎。

关键词:家访学校家长桥梁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心灵的距离有时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我们去家访的目的很简单——去享受那份电话、微信、短信甚至是学校简单谈话所无法体会到的人情味,尽管也带着了解孩子、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提供建议等无法量化的任务去,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自然融进我们最直接的人与人的交流中。

一、家访是因材施教的必经之路

孩子的父母千差万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苦恼和茫然。二年级小朋友吴名泽同学平时活泼好动,人很机灵,也很聪明,就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行为习惯比较差。在平时与吴名泽的爸爸交谈中,了解到小孩在日本生活过四年,来到班上经常有同学喊他“小日本”,受到欺负心里委屈。孩子因不听话挨打是常事,每次吴名泽被打心里都会很气愤。我决定利用本次家访帮助他解决问题。见到老师,吴名泽有些胆怯。我告诉他,老师是因为想他了,来看看他在家里做什么,这才打消了他的戒心,又活跃了起来。吴名泽的父母向我们讲了孩子平时在家的生活情况,做事拖沓,不主动,后悔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少了约束形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们达成共识:孩子好玩那是天性,我们谁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应该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尤其是男孩子更是这样,有时候犯些小错误也是难免的,碰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打骂孩子,我们做大人的犯了错误也接受不了别人的责骂,何况孩子呢?应该加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把道理讲明白,把利害关系讲清楚,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紧,要讲究劳逸结合,孩子学习也是很辛苦的,适当地让孩子放松一下,这样对孩子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多陪孩子聊聊天,和孩子做朋友,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才能教育好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期末考试中吴名泽的语文数学成绩都达到了优秀的标准。

部分家长建议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一直在家庭的重重呵护之下,结果初入校园发现很难适应。因为家庭是大多数家庭成员宠爱一个孩子,在学校则变成一两位老师管理三四十个孩子,很多小朋友由于感到被失落甚至“遗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就说明孩子一直生活在顺利的环境中,一下子受到挫折就无法适应。人生往往无法一直是一帆风顺的,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就需要适当地培养孩子的心性,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有些家长进行“吃苦”教育,这本身就是“挫折教育”的一种,还有的家长善于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这也是很好的办法。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体会到难度,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

五年级肖贵琴,这个全年级老师都认识的女孩,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于是,教室好像成了她的“游乐场”,上课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的“软硬兼施”在她那儿通通行不通。我们急切地想去了解一下肖贵琴在家时的表现。走进肖贵琴家,她刚跳舞回来,高高兴兴地喊了声“老师好”,就跑到沙发上一本正经地看起课外书来。我觉得好奇怪,在学校可从不看书呀!妈妈说在家喜欢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父母做小面生意,平时都是妈妈监督孩子的学习,爸爸太过溺爱孩子,舍不得批评孩子,孩子在爸爸跟前很自由。症结在此!现在,肖贵琴的爸爸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严格要求和爱的鼓励相结合,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给他们开出一份“家庭教育菜单”:发挥孩子爱看书的优点,利用书本上的故事正面引导,使其明理懂事。家里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读三年级,成绩一般,贪玩好耍。父母没文化,家境贫寒,艰难维持生计。给家长交流,重在培育孩子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跳绳十分钟,读书三十分钟。真心希望我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最佳渠道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认识,首先要给孩子自己思考学习成长的机会。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学霸。为了达成这一愿望想尽各种办法,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小学是孩子打基础的阶段,对于各科知识应以领会掌握为主,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一个知识点,老师或家长讲述很多遍,孩子能够记住,却不一定能掌握,只有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才能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领会,其次注意不要拔苗助长。有些家长在安排孩子预习时往往要求假期把下一学期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一遍,还有的家长让孩子跨年级做题,有的家长在一二年级就让孩子接受奥数教育。这些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各科知识结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架构,一味向前赶超往往是以牺牲较低一层知识点的熟练度为代价的。所以,要契合孩子自身特点进行知识点的安排。再次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里做一天作业,但仔细检查会发现完成的总量并不高,错误率反而较高。这就是孩子学习低效率的表现。家长可以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还要求一个失误率上限。一开始大多数孩子的表现不会太好,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孩子的学习效率在逐渐提高。学校要求家长签字,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时,发现错误切忌直接点明,要让孩子自己再检查发现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最后是关于数学方面,建议大家加大孩子口算方面的训练,发现很多孩子在读中学以后口算仍然很差,小学阶段必须为初中学大量的数学运算打基础,也就需要将孩子的口算能力提高到较高层次,所以建议学校和家长继续加大孩子的口算训练量。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校长、老师亲自到我家来家访,学生感到很光荣,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每次家访都会让我受益匪浅,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使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到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通过家访我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所以这登门家访的传统不能丢。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今年流行的“亲”字,也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常见面才会亲。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心应手。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重要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通过家访,可以保证学校“两条腿”平衡走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家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家访在路上,家访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留给我的思考不断。我想到了家访中许多家长都会有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家长自己或让孩子给老师倒茶、递水果,这虽让我们感觉太客气了,但我也不想推辞,这也许是他们最简单表达谢意的方式了。我想就是不渴,也要喝两口,我要在茶中品味学生家长的关心,也要在茶中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学生在家里的待人接物,一目了然。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学生有主动与我并排坐在一起,靠得很近,这在平时的课堂上是不可能的。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表现了他们最纯真的想法,想与老师交朋友,想让老师给他们家长般的温暖。而我们老师在学校是无法感受到的,平时与学生的交流都在课堂与作业上,其实我们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值日、一起游戏、一起聊天,多同他们握握手、多给他们一些拥抱……

学生的培养和塑造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是关键的一环。学校的教育功能必须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只有整合家长力量,构建家校德育教育共同体,才能使学生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家访有布置、有任务、有检查,全校教师都行动起来了,深入到学生家庭,家长感同身受。

老师们利用放学后时间走进学生的家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家长共同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们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一家一户去家访。有的针对班中父母没时间管、跟随老人的孩子进行家访,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有的针对班内比较内向的孩子进行家访,指导家长多鼓励、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的老师针对班级内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孩子进行家访,指导家长在生活中也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访活动,让老师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为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此次活动中,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家长们的极大热情,每到一个家庭,都能看到家长一张张热情的笑脸,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家长进行亲切的交流。家长们对老师前来家访的教育行为非常感动,多年未见的情形,在我们小孩学校又出现了,并纷纷表示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家访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爱在家访路上延伸……

家访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老师也只有给予每个学生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赢得家长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多少次的电话沟通。只有自己亲身感受学生成长中的家,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登门拜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建设人才。

标签:;  ;  ;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