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移动网络论文-王逢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王逢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移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轨迹,空间交互网络,通信规划设计,动态性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王逢[1](2019)在《用于通信规划设计的移动用户动态空间交互网络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人和信息的空间交互网络将有助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因此提出了一种针对群体移动用户的空间轨迹流动模型,即动态空间交互网络模型。首先研究分析了经典的群体轨迹时空模型,指出其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的不足;继而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移动大数据构建了整个城市范围的空间交互流量和停驻量评估模型,用以预测未来用户在不同时段不同基站的接入和切换需求;经过验证,该模型可指导运营商根据用户地理空间的迁移情况科学管理网络行为、调配基站资源,使网络更好地服务用户。(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9年06期)

陈联俊[2](2019)在《移动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要平衡个体、社会、国家的理性需求,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追求的和谐统一。政府权威不是来自恐吓与威逼,而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政府信任,进而整合认同矛盾与冲突。移动网络空间公民的信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权威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4-24)

蒋晓丽,朱亚希[3](2019)在《移动网络时代“复合空间”生成的层级要素及其耦合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复合空间"业已成为理解和把握移动网络时代媒介化社会空间的关键术语,然而学界更多的是将之作为描述性概念使用,对其生成背后的内在逻辑鲜有探寻。本文强调,"复合空间"并非是简单由技术建构的、仅涵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融合的社会现实,而是基于"工具/移动界面"、"主体/身体(‘人机复合体’)"、"关系/社会交往"叁个"层级/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叁者通过移动性这一关联逻辑耦合起来,处于立体的、动态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连结之中,最终构成作为有机整体的"复合空间"。(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小虎,张玉臣[4](2019)在《网络空间安全保密困境与移动目标防御》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网络将"人、机、物"深度关联融合,传统防御手段的短板愈加明显——封堵不尽的漏洞,修补不完的补丁,守擂方始终处于被动局面。针对网络空间"矛强盾弱""易攻难守"的困境,亟须突破现有防御技术,把握新时代安全保密的主动权。网络空间不安全的本源一是软硬件设计生产中无法避免的漏洞。漏洞是发起网络攻击的前提。软件由数百万行代码组成,硬件由数以万计的门电路构成。受软硬件设计人员认知局限、行为习惯及技术水(本文来源于《保密工作》期刊2019年02期)

张蕾华[5](2019)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地理空间情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隐藏着大量的地理位置信息,情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地理位置信息进而挖掘目标用户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甚至是个人行为偏好。公安机关要拓展数据情报资源,需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地理位置的情报分析和针对地理位置信息的连点成线、可视化、移动互联数据交互服务的情报分析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武晨雪[6](2018)在《基于移动性数据的时空及网络特征的隐私敏感空间区域发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信息系统与无线电通讯网络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发展。从这些应用中,可以获取用户的移动性轨迹数据,轨迹数据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然而,当这些移动性轨迹数据与具有敏感语义的外源数据结合时,就会具备相应的隐私敏感属性,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隐私敏感属性的知识,攻击者能够进一步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在保证移动性知识可用性的同时,研究应对隐私攻击的防护方法,已成为移动性数据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设计防护方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出具有隐私敏感属性的空间区域。传统的判断方法包括空间数据属性迭加和基于遥感影像的特征分类法。然而,具有敏感语义的地图数据一般无法直接获取,基于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则易受到影像分辨率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分析移动性轨迹数自身特征,发现隐私敏感空间区域的方法,也即通过统计和分析敏感空间区域的时空和网络特征的监督分类方法。具体步骤主要包括:(1)时空特征获取,将用户移动性数据与空间节点匹配运算得到时空序列模式包含的空间节点的时空特征;(2)网络特征获取,首先基于时空序列模式构建以空间节点为单元的移动性网络,然后通过复杂网络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得到空间节点的网络特征;(3)建立分类训练模型,将时空序列模式的空间节点与指定敏感属性的地理要素进行拓扑运算,得到时空序列模式的空间节点的分类标签,并联合空间网络的时空与网络特征,采用Spark MLlib机器学习平台进行监督分类;(4)基于分类模型的预测,利用训练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并计算精度。实验结果表明:(1)设置适当的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比值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类性能:当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的比值不断增大时,分类的精度、F值、曲线下面积均达到最佳,且均方根误差最小,但当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比值由8:2转变为9:1时,分类的各项评估指标呈下降趋势;(2)综合考虑空间节点中移动性数据的时空特征和网络特征相对于只考虑单一特征(时空特征或网络特征),预测分类算法在分类的精度、F值、曲线下面积等指标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王建民[7](2018)在《网络约束的空间机制——移动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其重要表现是互联网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相结合为突出特征的"微信生活",鲜明地体现了网络化对日常生活乃至情感世界的细微改变。互联网技术本身不会直接改变人的情感,而是通过一系列空间机制发挥作用: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空间迭合、行动者-目标距离的缩短、空间感虚化,使人"粘"在"网"上,并滋生了沉溺、厌倦等情感体验。(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英,王艺[8](2018)在《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络推动了泛在学习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开展高度依赖泛在学习空间。与普通学习空间相比,该空间具有拓展性、复杂性、快速变化性的特征。文章从泛在学习主体相互关系入手,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的"移动泛在共享学习空间",分析了其七个构成子空间的相互关系,特别研究了其中的服务空间和知识空间的构建。针对知识空间,一方面细分它为在建临时知识空间和已建知识地图两个部分,并且对主体角色切换和知识演变两个主要因素所引发的知识空间及子空间连锁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另一方面,从多学习服务和协作学习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索学习服务对知识空间的影响,最终提出了通过"并-交-差"逻辑组合构建知识空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信息化》期刊2018年21期)

钱从明[9](2018)在《“95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以QQ空间好友秘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95后"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QQ空间好友秘密的推广,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掌握"95后"大学生真实思想、心理动态、监测舆论走向等方面提供了新机遇。辅导员要利用好QQ空间秘密做学生的"把关人"、知心朋友、心理疏导员。(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黄粟,王睿[10](2018)在《四川移动营造清朗网络新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近日,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博览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在现场看到,中国移动的“呼死你”电话防治系统、伪基站监测系统、“短信炸弹”防治系统、手机恶意程序治理系统等多个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网络安全防(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18-09-20)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要平衡个体、社会、国家的理性需求,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追求的和谐统一。政府权威不是来自恐吓与威逼,而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政府信任,进而整合认同矛盾与冲突。移动网络空间公民的信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权威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王逢.用于通信规划设计的移动用户动态空间交互网络构建[J].移动通信.2019

[2].陈联俊.移动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

[3].蒋晓丽,朱亚希.移动网络时代“复合空间”生成的层级要素及其耦合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小虎,张玉臣.网络空间安全保密困境与移动目标防御[J].保密工作.2019

[5].张蕾华.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地理空间情报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

[6].武晨雪.基于移动性数据的时空及网络特征的隐私敏感空间区域发现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7].王建民.网络约束的空间机制——移动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J].江苏社会科学.2018

[8].王英,王艺.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

[9].钱从明.“95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以QQ空间好友秘密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8

[10].黄粟,王睿.四川移动营造清朗网络新空间[N].人民邮电.2018

标签:;  ;  ;  ;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王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