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卟啉论文-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

双卟啉论文-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卟啉,共轭双卟啉,ct-DNA,结合模式

双卟啉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1](2018)在《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叁种新化合物,N,N-偶联四苯基双卟啉化合物(Por 1)及其Zn配合物(Por 2)和N,N-偶联甲基吡啶双卟啉化合物(Por 3)。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这些卟啉化合物Por 1、Por 2和Por 3与ct-DNA的结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Por 1与DNA通过外部沟连和外部堆积模式结合。而Por 2与DNA则是外部沟连和插入模式结合,Por 3可以插入DNA之中,并且能借助于静电作用,与DNA的磷酸骨架进行结合。Por 1~Por 3与ct-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4×10~6L/mol、1.06×10~6L/mol和8.27×10~5L/mol。这些研究为后续的肿瘤细胞光动力活性测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婷婷[2](2018)在《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中手性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常被用作识别手性客体的主体分子,相关的研究也是当今卟啉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人们对于多齿配体如氨基酸、氨基醇、双胺、双醇类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于单齿配体如单胺、单醇类的研究较为困难,报道很少。据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新型的双卟啉锌化合物,分别研究了以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及手性单醇为客体的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研究发现手性转移与客体的取代基、主体的取代基以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胺为客体的新型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CD光谱研究表明,1-萘乙胺作为手性客体,卟啉[Zn2-NABis]、[Zn2-BABis]分别作为主体时,随着滴定过程的进行,CD信号发生了翻转。我们通过核磁滴定以及CD滴定发现主客体在溶液中存在着两步配位平衡,1:2主客体化合物的形成导致CD信号发生了翻转。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主客体的手性转移机理,结果表明CD信号之所以发生翻转,是因为在1:2主客体化合物中,第二个手性客体的萘环和键联基团的萘甲酰胺基团之间存在着位阻作用。这也是目前首次发现双卟啉-单胺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翻转现象。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醇为客体的一些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Zn2-SALBis]和大部分手性单醇混合都能产生CD信号,但是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混合产生的CD信号明显要弱很多,甚至与部分客体,如1-苯基丙醇,1-苯基丁醇,都不能产生CD信号。[Zn2-MBABis]和我们所研究的六种手性单醇都能产生CD信号,并且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产生的信号明显要强很多。[Zn2-BABis]也可以作为手性探针,用于识别一系列手性单醇,对于1-苯基乙醇、1-苯基丙醇以及1-苯基丁醇来说,它们与[Zn2-BABis]混合的CD信号的强度和符号与手性醇上的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有关,随着与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的增长,CD信号逐渐减弱,最后发生了翻转(1-苯基丁醇)。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得到了双卟啉体系和手性单醇的主客体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叁种醇的单晶结构表明了主客体配位模式中可能存在两种π-π作用,一种是客体和键联基团的苯环形成π-π作用,另一种是客体和卟啉平面形成π-π作用。核磁滴定及CD滴定结果都表明,由于醇的结合能力很弱,主客体在溶液中主要形成1:1配合物,1:2配合物含量较少,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表明位阻作用和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R-1-苯基乙醇来说,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正的激子手性。对于R-1-苯基丁醇来说,手性客体上的丙基和卟啉环的空间位阻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负的激子手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卢文欣[3](2017)在《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是一类典型的刚性共面型共轭大环分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以及易于裁剪修饰等特点,使其在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卟啉类化合物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立体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由于卟啉对结构变化、环境变化及外部刺激具有灵敏的电子和光学响应,所以经常被作为手性光学探针单元用于立体选择性分子识别体系的构筑。尤其是共价连接的双卟啉体系,其中预置的半刚性空腔不但有利于增强主-客体作用的选择性,同时使客体诱导的变构效应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取向变化,从而显着提高(手性)光学响应的灵敏度。另外,叁明治型卟啉酞菁类金属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叁维共轭结构体系,其在分子半导体、非线性光学及分子磁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此类分子中,“夹心”配位的金属离子通过多重配位作用连接两个或多个刚性共轭配体,配体能够以金属离子为轴进行相对转动,构成一类新颖的分子转子体系。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联二萘连接的手性双卟啉分子,研究其分子内手性传递、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和对手性二胺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另一方面,设计合成了含有共价链连接双卟啉的叁明治型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转子,研究了叁层配合物分子中处在两个卟啉环之间的酞菁环的相对转动行为;通过配位金属离子的选择和连接基团的变化对其转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列联二萘酚桥联双卟啉分子内的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研究了一系列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叁对对映异构体分别由锌卟啉和纯手性的(R)-或(S)-1,1'-联-2-萘酚(BINOL)通过醚键或酯基连接构成。所有双卟啉主体的CD光谱都呈现裂分的科顿效应,而且其CD信号符号与所用BINOL的立体结构一致。从H1到H3,随着BINOL和卟啉之间连接基团的长度和柔性的增加,其CD信号强度逐渐减弱。表明BINOL的手性被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扭转排列,而且这种分子内手性诱导效应可以通过连接基团的长度和刚性进行调控。通过UV-Vis,1HNMR和CD光谱滴定研究了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与非手性客体(BiPy)及手性客体[(S)-/(R)-DACH]之间的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光谱滴定结果表明:1)BiPy和上述叁对双卟啉主体均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络合物,其CD信号强度都有所减弱,而CD信号符号都没有变化;2)H1和(S)-/(R)-DACH形成1:2配位的开环结构,CD信号强度减弱而CD符号不变;3)H2和H3与(S)-/(R)-DACH都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结构,当主体与客体同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符号不变,当主体与客体异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且CD符号反转。此外,DFT量子化学理论模拟得到的优化分子构型与光谱滴定指认的配位模式一致,而且主客体络合前后两个卟啉单元之间距离和扭转角的变化趋势与其CD光谱的变化趋势相符合。2.联二萘桥联的双卟啉对二胺的手性识别在上一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结构优化设计了一对新的手性双卟啉主体[(R)-/(S)-H1]用于二胺类客体[(R)-/(S)-DACH,(R)-/(S)-PPDA 和(R)-/(S)-DPEA]的手性识别。UV-Vis,CD和1HNMR光谱滴定表明,(R)-/(S)-DACH和(R)-/(S)-PPDA可以被包夹在该双卟啉主体的空腔内,通过双重Zn-N配位相互作用形成叁明治型1:1络合物。该络合过程对手性二胺的立体构型有明显的CD光谱响应。(R)-/(S)-H1的手性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NMR滴定的方法检测到,其中对(R)-/(S)-DACH的不等价化学位移(△△δ)可以达到0.57ppm,手性识别能(△△G°)达到-4.02kJ mol-1。然而由于较大的位阻效应,另一对手性客体((R)-/(S)-DPEA)不能被包夹在手性双卟啉的空腔内形成叁明治型配合物,因此(R)-/(S)-DPEA不能够被(R)-/(S)-H1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手性双卟啉主体同时拥有优异的CD和NMR手性识别能力,而且其手性识别能力对配位模式具有依赖性。3.联二萘酚桥联的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合成了叁明治性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R)-/(S)-1和(R>/(S)-2,其中两个卟啉环分别通过(R)-(+)-或(S)-(-)-1,1'-二-2-萘酚(BINOL)桥联。对(R)-/(S)-1和(R)-/(S)-2进行了光谱学和电化学表征。对映异构体之间呈现相互对称的CD光谱,在Soret带(R)-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负而(S)-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正;而且(R)-/(S)-1的CD信号强度比(R)-/(S)-2强。结果表明BINOL基团的C2-手性被传递到了双层配合物结构,表现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具有确定方向的扭转排列,而且其手性传递效率可以通过改变连接基团的长度进行调节。4.联二萘酚桥联的卟啉酞菁混杂叁层稀土叁明治型分子转子的构筑合成了联二萘酚连接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明治型配合物(R)-/(S)-1和(R)-/(S)-2作为新型分子转子模型,处于中间的酞菁配体作为转子,而两侧由BINOL连接的两个卟啉单元作为定子。通过变温核磁(VT-NMR)实验研究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通过对VT-NMR谱图的线型分析得到(R)-1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7.8 kJmol-1和60.2kJmol-1,(R)-2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0.0 kJ mol-1和44.1 kJ mol-1。表明通过改变配位的金属离子可以有效调控酞菁转子的转动行为。5.偶氮苯桥联的光控叁明治型分子转子合成了偶氮苯桥连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层叁明治型配合物,利用偶氮苯基团的可逆光致顺-反异构性质,以期实现对处于分子中间的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进行调控。用电子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其光致顺-反异构进行了研究,当用365 nm波长的光照射20分钟后,由全反式变为顺式占主导(cis/trans = 76:24)。分别测试了其在反式结构和顺式为主时的变温核磁谱图,表明反式结构时酞菁环的转动阻力较大,转速较慢;而顺式结构时转动阻力较小,转速较快。该结果为设计新型光调控分子转子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11-18)

胡传江,胡婷婷[4](2017)在《在手性转移中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双卟啉在手性领域(如手性识别、手性转移、手性诱导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这类双卟啉由不同的键联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两个双卟啉单元而成。含有长的柔性键联基团的主体在与手性客体分子相互作用时,其卟啉单元与客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决定了相应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而当键联基团相对刚性且较短时,由于键联基团与客体分子之间也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较为复杂,目前研究很少。以邻位氨基苯基取代卟啉为前驱体,近年我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由通过酰胺基团键联而形成的双卟啉[1-4]。(如图1)这些主体分子对于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单醇都具有识别能力。我们通过核磁、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单晶结构、DFT理论计算等具体地研究了其与手性单胺在手性转移过程中键联基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2)

胡传江,卓聪聪,胡婷婷[5](2017)在《酰胺键联双卟啉中键联基团在手性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双卟啉在手性识别、手性转移、手性诱导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双卟啉由不同的键联基团连接两个双卟啉单元而成。对于长的柔性键联基团,其主体在与手性客体分子相互作用时,卟啉单元与客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决定了相应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而当键联基团相对刚性且较短时,情况就复杂得多。我们近年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由邻位氨基苯基取代卟啉通过酰胺基团键联而形成的双卟啉。(如图1)它们对于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单醇都具有识别能力。我们通过核磁、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单晶结构、DFT理论计算等具体地研究了其与手性单胺在手性转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6)

陈海,谭小霞,练萍,罗国添[6](2017)在《新型L-亮氨酸桥联双卟啉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桥联双卟啉由一个或多个有机小分子以共价键连接两个卟啉环而得到的一类化合物,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卟啉环间的桥联基团或卟啉环上的取代基来调控两个卟啉环的相对位置或形成空腔的大小和形状。它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系统中捕获、传递光子以及能量转移的模型,在磁性材料、光电转换、光动力学治疗等领域中显示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1~4]。本文以吡咯、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1,8-二溴辛烷、L-BOC亮氨酸等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以L-亮氨酸连接体共价键连双卟啉化合物(结构见Fig.1),并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新型L-亮氨酸桥联双卟啉化合物在654.5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位于可见光的红光区,有望成为一类新型光敏材料。有关其对肿瘤细胞的光敏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6)

卢文欣,齐冬冬,边永忠,姜建壮[7](2017)在《联二萘桥连双卟啉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手性调控,包括手性诱导、手性放大、变小和手性反转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多超分子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不对称催化、手性分子识别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由联二萘酚[(R)-/(S)-BINOL]为手性诱导基团的双卟啉主体分子(H1-H3)。研究发现,这些手性双卟啉的CD光谱都呈现裂分的科顿效应,对映异构体的CD光谱互为镜像;CD光谱符号由BINOL基团的绝对构型决定,即(R)-BINOL诱导出负的CD信号,而(S)-BINOL导致正的科顿效应;CD信号强度随着BINOL和卟啉单元之间连接基团的长度和柔性的增加从H1到H3逐渐减弱。此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内手性传递作用,BINOL基团的手性有效传递到卟啉单元,造成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手性扭转排列,而且传递效率可以由不同的连接基团进行调节。通过将上述双卟啉主体分子与4,4?-联吡啶(4,4’-Bipy)客体分子进行紫外可见、核磁及CD光谱滴定,我们发现此非手性双齿客体可以通过双重Zn-N配位作用与双卟啉主体形成稳定的1:1环状化合物。这一典型的超分子作用导致手性双卟啉体系的CD信号强度普遍减弱,而其符号没有发生变化。DFT分子模拟结果显示,4,4’-Bipy的络合不会改变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手性扭转方向,但是会使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距离显着增大,从而对这种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6)

刘珂珂[8](2017)在《水溶性阳离子双卟啉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在Cu~(2+)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环境系统和生命过程中,建立一种可靠的传感平台能够对它们进行检测尤其重要。与传统方法相比,荧光化学传感器以其在离子检测上低成本、高灵敏性以及操作简单的优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高灵敏性、高选择性、有实用价值的化学传感器成为了近年来人们的研究重点。卟啉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光物理性(大的Stokes位移,相对长的激发(>400 nm)和发射(>600nm)波长)、强的金属离子结合能力以及灵活的外围取代基修饰能力等有利的特点,使其成为开发离子探针的理想基团。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水溶性阳离子双卟啉化合物4,4’-二[10,15,20-叁[4-[2-(1-甲基-1-哌啶基)乙氧基]苯基]卟啉]乙二醇二苯醚(Bis-TMPipEOPP),通过红外、质谱、核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2.通过对Bis-TMPipEOPP和不同金属离子作用的光谱性质研究,发现Bis-TMPipEOPP能够特异性识别Cu~(2+),通过形成Bis-TMPipEOPP-Cu~(2+)配合物使其荧光猝灭,可以开发为Cu~(2+)检测的“turn-off”型传感器。此传感平台的检出限低至8.8 nM,具有较高的离子选择性,能够应用在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中。3.通过对Bis-TMPipEOPP和TMPipEOPP的光学性质对比研究发现,由于Bis-TMPipEOPP的两个卟啉环的协同作用,使得它比其单体TMPipEOPP更易发生聚集。因此基于Bis-TMPipEOPP构建的Cu~(2+)传感平台对低浓度的Cu~(2+)有较为敏感的荧光响应,Cu~(2+)的线性检测范围在10 nM~300 nM之间,而TMPipEOPP在Cu~(2+)的浓度大于200 nM时有荧光信号响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胡青云[9](2017)在《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及酯基键联叁卟啉对手性单胺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及其金属化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质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体系在Soret带的特征吸收,使得卟啉体系在手性识别领域的研究成为当今的热点。卟啉可以用来识别多种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而其中对手性单胺的识别非常困难,仍然是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分别以双卟啉化合物和叁卟啉化合物为主体,研究了几种手性单胺的手性识别。第一部分是以双卟啉为主体的研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主体:[Zn_2-Ⅰ],[Zn_2-Ⅱ],[Zn_2-Ⅲ]和[ZiNi-Ⅱ]。我们通过圆二色光谱究了它们对手性单胺的绝对构型的识别,并以[Zn_2-Ⅲ]为例,阐明了相应的手性转移的机理。我们通过核磁的研究发现,卟啉主体[Zn_2-Ⅲ]自身存在两种不同的酰胺基团,在溶液中同时通过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Zn-O键形成多聚体。当其与手性单胺相互作用时,分步形成1:1和1:2的主客体化合物。在研究中,我们首次得到了双卟啉锌主体和手性单胺客体形成的1:1主客体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单晶结构表明当配体为脂肪胺时,手性单胺的氮原子与金属卟啉化合物的锌原子之间形成Zn-N配位键,氮原子上的氢原子与酰胺键上的氧形成氢键;当配体为芳香胺时,除了上述两种相互作用之外,还有配体上的苯环与链接基团的苯环形成π-π作用,这些为我们研究识别过程的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DFT理论计算表明,手性碳上的取代基X是这个体系主客体识别的关键:以R-型手性单胺为客体时,当X是脂肪基,空间位阻导致优势构象采取逆时针扭曲,导致负的科顿效应;当X是芳香基时,p-p作用导致优势构象采取顺时针扭曲,导致正的科顿效应。第二部分是关于酯基键联的叁卟啉锌[Zn_3-Ⅳ]的相关研究,该卟啉化合物对手性单胺也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通过与刚性酰胺键键联叁卟啉锌对比,改变链接基团可以有效地影响其手性识别能力。我们得到的主体化合物的单晶结构第一次证明了叁卟啉体系中Zn-O配位键的存在。其对手性单胺的识别机理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卓聪聪[10](2017)在《酰胺键联叁卟啉、双卟啉对手性单醇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是使用圆二色谱(ECCD)测定手性分子绝对构型的最有效发色团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卟啉体系对双齿手性客体的识别中,对单齿客体的识别也都集中在配位能力较强的手性单胺上,对配位能力较弱的手性单醇的识别研究非常有限。本文使用均苯叁甲酰胺键联的叁卟啉锌([Zn_3-BTATPP])对一系列手性单醇进行了识别研究。[Zn_3-BTATPP]中叁个卟啉单元围绕键联基团形成上下两个空腔,当其与某一手性客体配位时,叁个卟啉发色团相互作用,形成的空腔像个栅栏一样包围着客体分子,从而产生稳定的优势构象,形成超分子手性化合物。[Zn_3-BTATPP]对客体1-(1-萘基)乙醇在μM浓度下即可表现出非常高的识别灵敏度,比其他客体分子的相应识别浓度至少低2个数量级,且比之前其他文献报道的要低至少3个数量级。[Zn_3-BTATPP]与客体S-1-(1-萘基)乙醇形成的主客体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显示,主客体间存在多种弱相互作用,包括配位作用、氢键作用、π-π作用及C-H---π相互作用等,有效地稳定了主客体分子的骨架结构。UV-vis与CD光谱测定的形成常数表明,[Zn_3-BTATPP]与1-(1-萘基)乙醇的K_1值达到10~5M~(-1),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卟啉体系对手性单醇的最大形成常数,这也是[Zn_3-BTATPP]对1-(1-萘基)乙醇具有最高识别灵敏度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该卟啉主体在低浓度下就能够实现对该客体分子ee值的测定。DFT结构优化及相应的TDDFT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论述。另外,本文也使用叁种间苯二甲酰胺键联的双卟啉锌对手性单醇进行了识别研究,它们对手性客体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识别能力,且与文献报道的CD响应相当,但比叁卟啉体系稍微弱些。目前我们对相应的识别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卟啉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常被用作识别手性客体的主体分子,相关的研究也是当今卟啉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人们对于多齿配体如氨基酸、氨基醇、双胺、双醇类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于单齿配体如单胺、单醇类的研究较为困难,报道很少。据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新型的双卟啉锌化合物,分别研究了以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及手性单醇为客体的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研究发现手性转移与客体的取代基、主体的取代基以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胺为客体的新型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CD光谱研究表明,1-萘乙胺作为手性客体,卟啉[Zn2-NABis]、[Zn2-BABis]分别作为主体时,随着滴定过程的进行,CD信号发生了翻转。我们通过核磁滴定以及CD滴定发现主客体在溶液中存在着两步配位平衡,1:2主客体化合物的形成导致CD信号发生了翻转。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主客体的手性转移机理,结果表明CD信号之所以发生翻转,是因为在1:2主客体化合物中,第二个手性客体的萘环和键联基团的萘甲酰胺基团之间存在着位阻作用。这也是目前首次发现双卟啉-单胺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翻转现象。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醇为客体的一些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Zn2-SALBis]和大部分手性单醇混合都能产生CD信号,但是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混合产生的CD信号明显要弱很多,甚至与部分客体,如1-苯基丙醇,1-苯基丁醇,都不能产生CD信号。[Zn2-MBABis]和我们所研究的六种手性单醇都能产生CD信号,并且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产生的信号明显要强很多。[Zn2-BABis]也可以作为手性探针,用于识别一系列手性单醇,对于1-苯基乙醇、1-苯基丙醇以及1-苯基丁醇来说,它们与[Zn2-BABis]混合的CD信号的强度和符号与手性醇上的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有关,随着与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的增长,CD信号逐渐减弱,最后发生了翻转(1-苯基丁醇)。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得到了双卟啉体系和手性单醇的主客体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叁种醇的单晶结构表明了主客体配位模式中可能存在两种π-π作用,一种是客体和键联基团的苯环形成π-π作用,另一种是客体和卟啉平面形成π-π作用。核磁滴定及CD滴定结果都表明,由于醇的结合能力很弱,主客体在溶液中主要形成1:1配合物,1:2配合物含量较少,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表明位阻作用和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R-1-苯基乙醇来说,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正的激子手性。对于R-1-苯基丁醇来说,手性客体上的丙基和卟啉环的空间位阻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负的激子手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卟啉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N,N,-偶联共轭双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8

[2].胡婷婷.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中手性转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卢文欣.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D].北京科技大学.2017

[4].胡传江,胡婷婷.在手性转移中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胡传江,卓聪聪,胡婷婷.酰胺键联双卟啉中键联基团在手性转移中的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陈海,谭小霞,练萍,罗国添.新型L-亮氨酸桥联双卟啉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7].卢文欣,齐冬冬,边永忠,姜建壮.联二萘桥连双卟啉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8].刘珂珂.水溶性阳离子双卟啉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在Cu~(2+)检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

[9].胡青云.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及酯基键联叁卟啉对手性单胺的识别[D].苏州大学.2017

[10].卓聪聪.酰胺键联叁卟啉、双卟啉对手性单醇的识别研究[D].苏州大学.2017

标签:;  ;  ;  ;  

双卟啉论文-刘丹,徐泽彬,王凯,汪泽江,吴风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