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安凹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层地热对接井,地温测量,地温梯度,地温异常
西安凹陷论文文献综述
张育平,黄少鹏,杨甫,王兴,余如洋[1](2019)在《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深层地热U型对接井地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丰富,为关中地区冬季供暖提供了保障。作为深层能地热开发利用的示范项目,首次在西安凹陷中施工了2 000m以深的两对U型对接井,对接井水平段长200m,形成了闭式地埋管换热器,且静置时间超过2年,能够反映初始地温。地层初始地温是深层地热井换热能力计算关键参数,高精度的测量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利用进口直读式热电偶测温探头,对上述2组对接井(4口)初始地层温度进行了测量,并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了地温梯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和平面上,4口井地温都表现出高度的重合性,显示区内对接井地温和地下流场稳定,地热能开采潜力大; 4口地热井单井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3. 45~3. 47℃/hm,平均3. 46±0. 01℃/hm,地温梯度异常是由于关中盆地地壳厚度较薄,以及相对高的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深大断裂沟通的水体热对流相互迭加造成的;蓝田-灞河组分布稳定、富水性好、渗透率高和导热性强,为区域稳定的热储层,根据地温和地温梯度的变化规律,建议区内对接井对接层段为1 866m以深的蓝田-灞河组,以保证最大的换热效率和持续稳定的热源;通过测井资料验证,对接井在1 500~1 600m存在地温异常,与地层地下水活动和地层含砂量高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张瑾爱,张林,江桂,周少伟,凌丹丹[2](2018)在《利用物探资料对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基底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测渭河新生代盆地的基底组成和结构构造,调查渭河盆地主要地层厚度、埋深和构造特征,在渭河盆地开展二维地震勘探测量,在全面收集渭河盆地以往物探和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测地震剖面,划分渭河盆地新生界地层,得到固市凹陷基底深约8 100km,西安凹陷基底深约6 600km,固市凹陷明显比西安凹陷基底深,这是本次工作最大的成果之一。再结合收集的重力数据,经过消除莫霍面影响后,分析渭河盆地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整体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造成西安凹陷重力低,但基底浅;固市凹陷重力高,但基底深。这种实际地质情况是由于西安凹陷新近系沉积地层比固市凹陷沉积地层厚且深,而古近系地层却较之薄而浅,这种"跷跷板"式的地层分布特征能够引起重力异常"非常规"现象出现。通过此次工作实践,对渭河新生代盆地的基底组成和结构构造有清楚认识,对评价重点勘查区的成藏条件,为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雪莲,马致远,徐国芳[3](2014)在《西安凹陷中南部地下热水补给的环境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对西安凹陷中南部深层和浅层地下热水补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凹陷中南部浅层地热水样点主要分布在大气降水线附近,个别点发生δ18 O漂移,表明其接受来自秦岭北麓现代降水和古降水的混合补给,深层地热水氚含量小于1TU,14 C测年平均在两万年以上,表明其接受秦岭北麓全新世前古降水补给;深、浅层地下热水接受补给的方向为西南方向,补给高程为839~1 746m;深层(热水埋深为1 000~4 000m)、浅层(热水埋深小于1 000m)地下热水接受补给时的年平均温度为0.69℃,补给环境为孔隙裂隙型地下热水系统。(本文来源于《同位素》期刊2014年03期)
张亚鸽,马致远,胡杨[4](2010)在《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西安凹陷地下热水的补给循环及其赋存环境特征,对西安凹陷地下热水D、18O、13C、14C、34S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表明:西安城区地下热水中环境同位素δ(18O)、δ(13C)、δ(34S)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在的关中盆地存在相反趋势,指示西安城区地下深部存在欠压实作用,表明西安是一个年轻的快速沉积盆地或其深部存在开启性断裂。通过水化学分析表明西安地区主要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咸阳主要为Cl-Na型,指示咸阳地区的地质环境更为封闭。根据补给高程计算,西安、咸阳城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分别为秦岭和北山末次冰期高山雪水补给。(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0年02期)
胡扬[5](2009)在《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安凹陷热储流体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研究资料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环境同位素与水文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研究区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热储系统的开放度,热储温度,热储流体的补给来源等与热储环境相关的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问题提供了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证据。热储流体中环境同位素的研究成果表明:西安凹陷中西安城区及咸阳城区地热流体中δ~(18)O同位素发生了明显漂移,提示其漂移前补给源为非现代大气降水。δ~(18)O同位素交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水岩反应程度、围岩岩性、滞留时间及热储埋深。咸阳地区地热水比西安地区漂移更加明显,说明咸阳热储流体的赋存环境更加封闭,水岩作用更加强烈。咸阳热水δD值与西安热水δD显示出明显差异,表明两者补给环境的差异,分属不同的热水补给系统。热储流体中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热储层的热储流体,由于地层岩性、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其水化学成分有明显的不同。同一热储层的热储流体,在其由补给区向排泄区径流的过程中,水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研究区热储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的分布及演化反映了热储流体的补给,运移及循环的过程。西安和咸阳城区热储流体同属于封存型地热流体,两者热储流体赋存的条件较为相似,但是咸阳地热流体的赋存环境比西安更加封闭,可更新程度更差,两者有着不同的补给来源,西安地热流体主要为由秦岭全新世前大气降水补给,而咸阳地热流体则主要由北山裸露灰岩大气降水补给。Na-K-Mg叁角图可以反映出水化学平衡状况和平衡温度。水样点位于完全平衡曲线上则说明地热水已经达到或近于平衡,其水化学成分适合估算地下水储层温度。若水样点位于部分平衡区域内,则指示水岩平衡程度不高或有局部冷水混入,其计算的热储温度仅作参考。此外,本文运用Na-K-Mg叁角图法及地热温标法对西安凹陷在化学平衡条件下的热储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研究区最高热储温度为118℃。(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5-20)
邹彦荣[6](2009)在《西安凹陷沉积构造环境与地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详细分析西安凹陷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对流型、传导型、复合型叁种地热类型的分布、运移和赋存等特点。通过对西安凹陷地热水预测储量的分析,认为本区的地热规模开发具有充分的资源保证。(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安宁[7](1983)在《周至—西安凹陷地震趋势讨论会在周至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6月30日至7月1日陕西周至县境内发生了76次小震群。这一现象是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背景上发生的,为此,咸阳地区地震办公室邀请了陕西省地震(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1983年03期)
西安凹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测渭河新生代盆地的基底组成和结构构造,调查渭河盆地主要地层厚度、埋深和构造特征,在渭河盆地开展二维地震勘探测量,在全面收集渭河盆地以往物探和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测地震剖面,划分渭河盆地新生界地层,得到固市凹陷基底深约8 100km,西安凹陷基底深约6 600km,固市凹陷明显比西安凹陷基底深,这是本次工作最大的成果之一。再结合收集的重力数据,经过消除莫霍面影响后,分析渭河盆地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整体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造成西安凹陷重力低,但基底浅;固市凹陷重力高,但基底深。这种实际地质情况是由于西安凹陷新近系沉积地层比固市凹陷沉积地层厚且深,而古近系地层却较之薄而浅,这种"跷跷板"式的地层分布特征能够引起重力异常"非常规"现象出现。通过此次工作实践,对渭河新生代盆地的基底组成和结构构造有清楚认识,对评价重点勘查区的成藏条件,为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安凹陷论文参考文献
[1].张育平,黄少鹏,杨甫,王兴,余如洋.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深层地热U型对接井地温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9
[2].张瑾爱,张林,江桂,周少伟,凌丹丹.利用物探资料对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基底结构特征的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8
[3].张雪莲,马致远,徐国芳.西安凹陷中南部地下热水补给的环境同位素证据[J].同位素.2014
[4].张亚鸽,马致远,胡杨.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研究[J].地下水.2010
[5].胡扬.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D].长安大学.2009
[6].邹彦荣.西安凹陷沉积构造环境与地热[J].西部探矿工程.2009
[7].安宁.周至—西安凹陷地震趋势讨论会在周至举行[J].西北地震学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