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螺旋论文-江海霞,裘宇容,孙德华,王春艳,李伟模

翼状螺旋论文-江海霞,裘宇容,孙德华,王春艳,李伟模

导读:本文包含了翼状螺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移植,肾功能衰竭,慢性,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

翼状螺旋论文文献综述

江海霞,裘宇容,孙德华,王春艳,李伟模[1](2013)在《围术期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mRNA检测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经临床表现及病理确诊为CAN的35例患者作为CAN组,同时选取35例移植肾功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患者围术期外周血PBMC中Foxp3mRNA进行检测比较,为剔除研究Foxp3表达水平对CAN的影响时的干扰因素,对CAN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CAN组围术期Foxp3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AN影响因素筛选显示,两组急性排斥反应(A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再次分组比较显示,有无AR对CAN组及对照组中Foxp3水平无影响。结论肾移植患者围术期外周血PBMC中Foxp3mRNA水平与远期慢性移植肾肾病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移植后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危险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导个体化治疗。(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35期)

李林,程矗,段瑞岐,王卡娜,何跃东[2](2013)在《白细胞介素-10,-17及叉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17,叉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及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的子宫内膜癌标本16例及良性子宫病变标本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子宫内膜癌组(n=16)与对照组(n=6)。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SABC-IHC)染色法分别检测两组标本组织中IL-10,-17,Foxp3及ROR-γt的表达,采用IPP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积分光密度(IO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子宫内膜癌组IL-10,Foxp3的I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中,ⅠB期、G2~G3级、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的IL-10,-17,Foxp3及ROR-γt的IOD值显着高于ⅠA期、G1级、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组织类型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IL-17,ROR-γt的I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内膜癌组中,FIGO分期、组织分级、有无肌层浸润、有无脉管癌栓及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Foxp3的过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IL-17,ROR-γt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5期)

谢陈玲,宋晓蓉,任继刚[3](2013)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与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例(翼状电极组),分别于植入时采用Medtronic5318测试仪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电流,阻抗,P波振幅及植入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结果术后1周两组阈值均较植入时明显升高(P<0.05),翼状电极导线组升高更明显(P<0.01),但两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阈值最高,3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两组阈值在随访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电极导线断裂、脱位、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房行永久起搏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马宁耶,张淑兰[4](2013)在《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与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or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FOXP3)是叉头家族成员之一,特异地表达于CD4+CD25+Treg(regulatory T cell,调节性T细胞)中,决定CD4+CD25+Treg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而Treg的表达可以阻碍机体对癌症的免疫监视,抑制自体肿瘤细胞抗原有效的免疫反应。这使得FOXP3成为恶性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热点。在卵巢癌中,FOXP3的高表达提示低生存率,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在宫颈癌中,无论是血液、宫颈黏膜以及宫颈活检组织中都可以检测到FOXP3的高表达。(本文来源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尤武林,王坤正,段大鹏,王春生,樊立宏[5](2013)在《插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C2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兔BMSCs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插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C2(homo sapiens forkhead box C2,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兔BMSCs,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为进一步应用携带Foxc2基因的BMSCs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RT-PCR法获得人Foxc2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至包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载体LV-GFP中,重组获得Foxc2慢病毒质粒,将其与pGC-LV载体、pHelper1.0载体、pHelper2.0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检测病毒滴度。分离、培养兔BMSCs,以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第3代BMSCs,通过荧光表达法判定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并以最佳MOI进行转染,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1、3、7 d BMSCs中Foxc2的表达;对转染后BMSCs行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矿化物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成功构建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完全正确,能转染293T细胞并表达GFP,病毒滴度为2×108TU/mL。Foxc2基因慢病毒转染BMSCs的最佳MOI为200,转染BMSCs 3 d后经免疫荧光检测84.5%±4.8%的BMSCs可表达Foxc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2在BMSCs中高表达,且在7 d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茜素红染色示细胞质中有大量红色的钙化基质沉积。结论成功构建并包装获得较高滴度的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可高效并稳定转染BMSCs,Foxc2表达增加,为基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李静[6](2012)在《翼状电极与螺旋电极在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起搏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采用翼状电极或螺旋电极进行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不同的起搏治疗方法,其中常规翼状电极植入组35例,螺旋电极植入组35例,并对其临床症状、起搏器电极参数等进行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后1年内翼状电极组中3例于发生心室电极脱位,2例出现心室电极起搏参数异常,1例出现心衰加重;而螺旋电极组未见上述异常情况(P<0.05)。结论: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时应首选心室螺旋电极。(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强萍,朱薇波[7](2010)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临床有皮肤黏膜、内脏器官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0年17期)

王佩[8](2010)在《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在吸烟诱导SD大鼠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肺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蛋白FoxP3在吸烟诱导SD大鼠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维甲酸对其表达的可能影响。方法用熏烟和脂多糖注射的方法复制大鼠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模型及其急性感染模型,并用维甲酸处理大鼠。经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熏烟的大鼠肺部同时表现出肺气肿和间质性肺炎的表现,这两种病理表现都是与吸烟有密切关系的。熏烟诱导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大鼠肺中存在FoxP3表达增加。维甲酸对抗纤维化和诱导FoxP3表达增加在熏烟大鼠中失效,而这一失效在合并急性感染时发生了逆转。结论吸烟和脂多糖诱导SD大鼠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及其急性感染模型中,调节性T细胞较正常大鼠增加,维甲酸对调节性T细胞有着复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方冬平,张英川,李海宴,郭成军,车海波[9](2001)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间阈值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螺旋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永久起搏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翼状螺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17,叉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及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的子宫内膜癌标本16例及良性子宫病变标本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子宫内膜癌组(n=16)与对照组(n=6)。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SABC-IHC)染色法分别检测两组标本组织中IL-10,-17,Foxp3及ROR-γt的表达,采用IPP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积分光密度(IO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子宫内膜癌组IL-10,Foxp3的I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中,ⅠB期、G2~G3级、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的IL-10,-17,Foxp3及ROR-γt的IOD值显着高于ⅠA期、G1级、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组织类型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IL-17,ROR-γt的I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内膜癌组中,FIGO分期、组织分级、有无肌层浸润、有无脉管癌栓及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Foxp3的过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IL-17,ROR-γt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翼状螺旋论文参考文献

[1].江海霞,裘宇容,孙德华,王春艳,李伟模.围术期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mRNA检测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3

[2].李林,程矗,段瑞岐,王卡娜,何跃东.白细胞介素-10,-17及叉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

[3].谢陈玲,宋晓蓉,任继刚.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与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

[4].马宁耶,张淑兰.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与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

[5].尤武林,王坤正,段大鹏,王春生,樊立宏.插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C2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兔BMSCs中的表达[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

[6].李静.翼状电极与螺旋电极在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起搏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

[7].强萍,朱薇波.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临床荟萃.2010

[8].王佩.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在吸烟诱导SD大鼠肺气肿合并间质性肺炎肺组织中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0

[9].方冬平,张英川,李海宴,郭成军,车海波.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

标签:;  ;  ;  ;  

翼状螺旋论文-江海霞,裘宇容,孙德华,王春艳,李伟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