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壳型论文-宋新伟,毛军逵,屠泽灿,苏云亮,郭文

双层壳型论文-宋新伟,毛军逵,屠泽灿,苏云亮,郭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壳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冷却,流量系数

双层壳型论文文献综述

宋新伟,毛军逵,屠泽灿,苏云亮,郭文[1](2012)在《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综合流量系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高效涡轮铸冷叶片内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特性,以铸冷叶片典型结构——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该种冷却结构的综合流量系数Cd随冲击雷诺数Red(600~2800),主次流吹风比M(0.7~7),冲击间距比H/d(0.5~1.25),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比P/d(0,3,4)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Cd随着冲击雷诺数Red,吹风比M的增加而增大,在吹风比小于3工况下更为显着;(2)在相同的气动参数条件下,综合流量系数Cd随着孔排距比P/d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冲击间距比H/d的减小而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李鑫,毛军逵,王小平,郭文,苏云亮[2](2010)在《双层壳型涡轮叶片中冲击旋流换热增益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层壳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旋流换热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膜法,对双层壳型冷却结构中的狭小受限通道中,旋流作用下换热特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细致的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冷却空气的旋流作用对换热的强化增益效果。试验中通过改变冲击Re数(10 000~20 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35~1.7)等参数,研究了其对旋流的形成及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双层壳型叶片内冷通道的空间受限,冷却空气在通道内形成了旋流结构,该旋流结构显着影响了内表面的局部换热系数并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对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最为敏感,对于不同冲击Re数,存在一个最佳的H/D使得旋流换热增益效果达到最大(Re=10 000时,最佳H/D为0.95;Re=15 000,20 000,最佳H/D=0.63)。(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苏云亮[3](2009)在《双层壳型涡轮导向叶片冷却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航空发动机追求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推重比,推重比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现代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进一步提升。现有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达到了1800K~2000K,而推重比15~20一级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将达到2100K~2300K,远远超过了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的熔点温度。目前的涡轮复合式高效冷却叶片,只能满足推重比10一级发动机的设计要求,要发展更高推力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必须开展新型高效涡轮冷却叶片设计技术的研究。本论文针对推重比15~20一级发动机高压涡轮高效冷却叶片冷却设计要求,采用高起点、大跨度的思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涡轮叶片冷却设计技术,采用气膜喷淋、气膜溢流增强效应、新型双层壳型狭小空间冲击-气膜等先进涡轮叶片冷却设计技术,完成双层壳型高效冷却涡轮导叶的研制工作,并在涡轮叶片综合冷却效果试验器上对使用的设计技术进行了针对性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设计状态下,导叶中截面平均绝对冷却效果和相对冷却效果分别为997℃和0.75,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该叶片的冷却设计接近国际上推重比15一级发动机设计水平,其冷却结构形式属国内领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3-01)

毛军逵,刘震雄,郭文,江和甫[4](2007)在《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结构内表面换热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种结构典型冷却单元的放大模型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冲击Re数(10 000~40 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17~2.0),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与冲击孔直径之比P/D(0~5.0)等参数,利用热膜法研究了该典型冷却单元结构中内表面的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参数Re,H/D,P/D对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关联性。在本文的实验工况参数条件下,随着冲击Re数的增加,内表面换热效果逐步增强;并且存在一个最佳的H/D和P/D范围使得内表面换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当H/D=0.67,P/D=3时,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冷却结构内表面能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刘震雄,毛军逵,郭文,江和甫[5](2007)在《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效果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种冷却结构的复合冷却效果实验研究.研究中改变冷热气流吹风比M,冲击距H/d,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与冲击孔直径之比P/d等参数,利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实验件的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均影响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效果,而且影响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随着吹风比的增加,复合冷却效果逐步增强;在实验工况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冲击距H/d范围使得复合冷却效果最佳;同时在冲击孔和气膜孔之间也存在一个最佳的P/d范围,使得复合冷却效果达到最大.当H/d=0.5和P/d=4时,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能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高超,钱卉,王寿柏,孔浩,王蜀珺[6](2004)在《用ATRP法构筑核壳型梯度极性的多羟基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及聚合物刷——双层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 (ATRP)合成了核壳型多羟基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刷 .以 2 溴异丁基酰溴封端的超支化聚 (3 乙基 3 羟甲基氧杂环丁烷 ) (HP 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 ,采用Cu(I)Br和N ,N ,N′ ,N′ ,N″ 五甲基二乙基叁胺 (PMDETA)催化体系 ,在丁酮与丙醇的混和溶液中 ,通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的ATRP溶液聚合 ,得到了一系列含有大量羟基的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刷 (HP g PHEMA) ,并考察了其羟基的活性 ,发现羟基还可以与苯甲酰氯发生反应 .产物的结构和热性能用1 H NMR、FTIR、GPC、TGA、DSC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双层壳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双层壳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旋流换热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膜法,对双层壳型冷却结构中的狭小受限通道中,旋流作用下换热特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细致的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冷却空气的旋流作用对换热的强化增益效果。试验中通过改变冲击Re数(10 000~20 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35~1.7)等参数,研究了其对旋流的形成及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双层壳型叶片内冷通道的空间受限,冷却空气在通道内形成了旋流结构,该旋流结构显着影响了内表面的局部换热系数并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对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最为敏感,对于不同冲击Re数,存在一个最佳的H/D使得旋流换热增益效果达到最大(Re=10 000时,最佳H/D为0.95;Re=15 000,20 000,最佳H/D=0.6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壳型论文参考文献

[1].宋新伟,毛军逵,屠泽灿,苏云亮,郭文.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综合流量系数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2

[2].李鑫,毛军逵,王小平,郭文,苏云亮.双层壳型涡轮叶片中冲击旋流换热增益效果试验[J].推进技术.2010

[3].苏云亮.双层壳型涡轮导向叶片冷却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毛军逵,刘震雄,郭文,江和甫.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结构内表面换热特性实验[J].推进技术.2007

[5].刘震雄,毛军逵,郭文,江和甫.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效果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7

[6].高超,钱卉,王寿柏,孔浩,王蜀珺.用ATRP法构筑核壳型梯度极性的多羟基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及聚合物刷——双层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4

标签:;  ;  ;  ;  ;  ;  

双层壳型论文-宋新伟,毛军逵,屠泽灿,苏云亮,郭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