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徐晓强,谢光远,陈影,于金营,黄海琴

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徐晓强,谢光远,陈影,于金营,黄海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传感器,信号测试,单泵,信号分析

硅基氮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强,谢光远,陈影,于金营,黄海琴[1](2019)在《车用氧化锆基氮氧化物传感器信号测试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氧化锆基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芯片响应特性及工作原理,采用自制检测装置,模拟汽车尾气环境,运用单泵测试法和叁泵测试法对NO_x传感器样品在不同气氛下检测电信号,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单泵法测试结果符合多孔扩散层极限电流公式,采用电流恒定控制策略,测量气体中的不同氧气浓度对传感器测量泵的补偿电流与灵敏的影响均得到了很好的优化,叁泵测试能提升传感器测试精度,得到了O_2和NO浓度与电流值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8期)

陈森[2](2018)在《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先驱体法制备、组成、结构与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具有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发光性能,是一类比较有应用前景的发光材料。在体系中添加碱土金属或其他金属元素,如铝、钇等制备的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已经被广泛研究,而关于含铈的纯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报道很少。目前,还没有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相关研究。因此,探究由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的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化学组分、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以聚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铈作为原料,先经过聚合反应获得先驱体,再经过氮化和结晶化过程后制得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系统地探究了投料比和烧结工艺对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化学组成、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且初步探究了引入镁对荧光粉的影响规律。同时借助结构精修、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性能最佳的不掺镁和掺镁含铈荧光粉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信息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由先驱体法制得的荧光粉发光波长受投料比和烧结工艺的影响较小,都表现出紫外激发(225~400 nm)和蓝光发射(400~500 nm)的荧光性能。采用两步法烧结工艺能够降低荧光粉的碳含量,提高物相纯度和发光强度。终烧温度和投料比影响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当终烧温度小于1600℃时,荧光粉的物相主要由α-Si3N4和β-Si3N4组成;当终烧温度为1600~1650℃时,荧光粉中出现CeSi3N5。终烧温度为1650℃时,随着铈投料量增加,荧光粉中CeSi3N5和CeSi02N的比例也增加。当投料比Si:Ce=40:0.5和(Si+Mg):Ce=(39.5+0.5):0.5时,不掺镁和掺镁的含铈荧光粉发光强度分别达到最高。结果发现,发光强度最高的不掺镁和掺镁的含铈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波长不变,分别为355 nm和445 nm。掺镁可以降低荧光粉的碳含量,增加Ce3+的比例,提高发光强度。荧光粉的主相β-Si3N4晶体以P63和P63/m两种空间群共混形式存在。铈离子位于β-Si3N4晶体的六边形间隙通道里,并与邻近的六个(P63)和九个(P63/m)N/O原子配位。镁离子位于晶体的四边形间隙里,并且在β-Si3N4和CeSi3N5晶体的间隙中分别与邻近的六个和七个N/O原子配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肖英璐[3](2018)在《钒基氮(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和能源问题迫使科学家开发高效的能源转化和储能装置。过渡金属系材料由于储量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由于钒的储量较多、价态多变、价格便宜、稳定性较高等优势,使其成为很有前景的催化/储能材料,但是单独(相)的钒化合物的性能相对较低,需通过形貌调节、异质结构建以及与碳复合等方法实现改善。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选用偏钒酸铵(NH_4VO_3)和二氰二胺(C_2H_4N_4)作为原料,通过液相蒸发合成前驱体材料,再将其进一步在氮气气氛下热处理,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氮化钒(VN)与氮掺杂的碳(NC)复合的材料(VN@NC)。实验证明,通过控制投料比和煅烧温度,能够有效控制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组成。通过该方法合成的VN@NC复合材料可以作为高效稳定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材料有较高的放电比电容,电流密度是0.5 A g~(-1)时的放电比电容是268 F g~(-1),并且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选用五氧化二钒(V_2O_5)和六水合硝酸钴(Co(NO_3)_2·6H_2O)为钒源和钴源,通过水热-再组装的方法,经过氨气还原和氮化处理,成功制备了具有多孔带状结构的钴-钒双金属复合材料。通过调控比例和温度实现了对双金属材料的可控制备。该方法制备的材料能够作为电催化分解水催化剂。Co-V-6具有较好的析氢(HER)催化活性而Co-V-5则具有较好的析氧(OER)催化活性,将两者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用于电解水测试,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是10 mA cm~(-2)时,电压可以达到1.79 V,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基于前面的探究,发现前过渡金属与后过渡金属复合的材料在电解水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进一步合成了片状钴-钒双金属复合材料用作电解水催化剂。由于Co_2V_2O_7·xH_2O中含有钴和钒元素,所以将其作为前驱体,经由氨气条件下可控的热处理,选择性得到组成可调的钴-钒双金属(Co_2VO_4和Co/VN)纳米片,从而为性能的调节提供了前提。将材料应用于电催化分解水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当Co_2VO_4和Co/VN分别作为两电极体系中的阳极和阴极时,电池仅需要1.65 V的电压便可以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同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18)

陈晖,李海利,张娜,张偌雨[4](2017)在《白光LED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介绍了白光LED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特点、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应用,指出了这类荧光粉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信息》期刊2017年06期)

邱江林[5](2017)在《高量子效率掺镁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可以成功制备物化性能稳定、相结构简单的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但其量子效率不佳,导致发光强度不够高。适量镁掺杂可以显着提高稀土掺杂碱土金属硅基氮氧化物以及铈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但在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中掺镁对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探索通过掺镁制备结构简单且具有高量子效率的含铕纯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本论文探讨采用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以聚碳硅烷、乙酰丙酮铕和乙酰丙酮镁为原料来制备高量子效率的掺镁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结合元素分析、XRD、SEM及荧光光谱,系统地探究了烧结方法、终烧温度和投料比对荧光粉的组成、相结构、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成功制备出具有高量子效率的掺镁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并利用HRTEM、拉曼光谱、XP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发光强度最优的未掺镁荧光粉和高量子效率的掺镁荧光粉的微观结构。结果发现,两步法烧结工艺较一步法烧结工艺可以减少荧光粉中的碳含量、纯化主相、减轻颗粒团聚现象并显着提高发光强度。终烧温度影响荧光粉的主相,终烧温度为1400℃的主相为Si_2ON_2,1650℃的主相为β-Si_3N_4。终烧温度为1400℃时,掺镁含铕荧光粉的发射波长随投料比的变化较小,在蓝光区域(420~475 nm)。终烧温度为1650 ℃时,随着铕投料量的增大,荧光粉的最强发射峰位由蓝光区域红移至黄光-橙光区域;当投料比Si:Eu为32:0.1和Si:Mg:Eu为31.3725:0.6275:0.1时,未掺镁和掺镁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分别达到最强。结果发现,以两步法烧结工艺在1650 ℃的终烧温度下可得到发光强度最佳的未掺镁荧光粉(SiO_(0.069)N_(1.560)C_(0.013)Eu_(0.0022))和高量子效率的掺镁荧光粉(SiO_(0.289)N_(1.222)C_(0.011)Eu_(0.0012)Mg_(0.012))。这两种荧光粉的激发波长均为340 nm,且都包含一个在430~440 nm的高能级主发射峰及一个在550 nm左右的低能级次发射峰,颗粒均为棒状和单晶结构;与未掺镁荧光粉相比,掺镁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提高了 2.73倍,内量子效率由34.53%提高到93.81%,碳含量由3.0%降低至2.5%,二价铕的比例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赵春雷,胡运生,陈凯,徐会兵,邵冷冷[6](2017)在《白光LED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因其具有结构特性多样化、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白光LED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20世纪末以来,多种基质结构的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陆续被发现和报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基质体系和发光性能,分析总结了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及发光性能改进的研究新进展。最后,展望了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发展方向,指出(Ca,Sr)AlSiN_3:Eu~(2+)红色荧光粉需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La_3Si_6N_(11):Ce~(3+)黄色荧光粉需进一步完善发光性能与制备工艺、晶体结构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β-Sialon:Eu~(2+)绿色荧光粉需深入研究激活剂Eu~(2+)的有效溶入机制,提高其发光性能和发光效率。此外,开发更多具有更优异性能的新型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探索工艺条件和缓、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量产的简易的制备技术、装备和路线,也是氮(氧)化物荧光粉研制需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7年12期)

杨晓芸[7](2016)在《钽基氮(氧)化物的可控氮化规律及其催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氮化物、氮氧化物具有类贵金属的电子结构、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催化性能、突出的稳定性,是应用前景广阔的纳米功能材料。其中,氮化钽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近年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有关高效、绿色催化剂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具有替代贵金属前景的金属氮化物催化剂。利用新的合成方法高效、精确制备的钽基氮氧化物及氮化物纳米催化剂,并研究氮化程度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发展一系列高性能的氮化物催化剂,还将揭示氮化物催化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工作利用碱土金属离子辅助的离子热方法实现对钽基氮(氧)化物氮化程度、晶相的调控,提出碱土金属离子介导的可控氮化原理,并研究氮化程度调控氮(氧)化物电子性质以及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优化硝基苯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针对负载型氮化物催化剂,在研究氮化物活性位形成的同时,探讨载体的协同氮化反应,构建N掺杂石墨烯复合的钽基电催化剂,协同提高其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效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钽基氮化物离子热可控氮化合成规律及催化应用。以SrCl_2为反应介质,在较温和条件下实现了TaON和Ta_3N_5等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工作发现,Sr~(2+)首先与氧化钽生成SrTa_4O_(11),同时,氮源尿素逐步缩聚为碳氮化合物(CNx),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SrTa_4O_(11)与不同量的CNx反应生成相应的TaON和Ta_3N_5纳米颗粒。中间产物SrTa_4O_(11)能有效控制氮化反应。其中,Sr~(2+)降低部分Ta-O化学键的强度,使得这部分O原子较容易被N取代,拉开了生成TaON和Ta_3N_5的温度区间,有效地避免了过度氮化反应。该规律普遍适用于碱土金属的离子热体系。通过以上策略有效调控钽基氮化物的电子性质,以及作为载体时与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优化催化加氢应用。例如,在金负载催化剂上,调变载体氮化程度可以改变Au表面荷电性质;所得催化剂在多步骤、多方向的硝基苯还原反应中,活性呈Au/TaON>Au/Ta_3N_5>Au/Ta_2O_5的趋势,主要因为不同荷电性的Au对硝基苯极性分子表现了不同强度的吸附,影响了硝基苯还原至苯基羟胺步骤。本部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可控氮化新机制,优化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催化加氢活性,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二、N掺杂石墨烯复合钽基电催化剂(N-Ta/RGO)的氧还原反应(ORR)。利用前期工作发展的可控氮化方法,实现对催化中心(Ta)和载体(RGO)掺氮化程度的同步调控,在考虑活性中心(Ta)电子性质、催化行为随着氮化程度的变化规律的同时,研究载体由于掺氮所发生的结构和性质变化。工作发现,随着尿素浓度的提高,催化中心Ta会氮化(以无定型TaON为主)、载体石墨烯上的掺氮则主要为graphitic-N为主;而当尿素过量,催化中心Ta的氮化反而被抑制,可能是由于SiO2助剂相对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表面产生较稳定的CNx,进行有效的氮化。适中的尿素用量(Urea/Ta=4.0)能够实现Ta和RGO上的有效氮掺杂。所得催化剂表现了优异的ORR催化性能,反应符合四电子过程;相比商业化Pt/C催化剂,N-Ta/RGO展现了更优的稳定性和耐甲醇中毒能力。该部分工作说明可控氮化技术可协同调控活性中心与载体的氮化程度,优化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质,为发展高效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机会。综上所述,本论文以钽基氮(氧)化物为例,研究了氮化物可控氮化基本规律,并利用所得规律指导液相加氢、电催化氧还原等反应催化剂的设计,为开发高效、经济、可控的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7-01)

李晓军[8](2016)在《稀土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寻找低成本、高质量、适用广的红色硅基氮氧化物荧光材料为主要目标,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1.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无序的α'-Sr2SiNzO4-1.5z:Eu2+(0≤z≤1.333)和α'-Sr2Si3x/4O2Nx:Eu2+(1.333≤x≤2.4)荧光粉(α'-SSON:Eu2+)。我们研究了不同含量的N3-离子对无序的α'-SSON:Eu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解释了无序的α'-SSON:Eu2+荧光粉中的发光强度变化和红移现象的原因。随着N的浓度的增加,α'-SSON:Eu2+的Eu(Ⅰ)格位的发光强度和主峰波长(DPWs,490 nm左右)没有明显的变化,而Eu(Ⅱ)格位从黄光(~580 nm)发射移动到红光发射区域(609-618 nm),取决于N3-含量的变化。通过XRD精修、FT-IR光谱、元素分析、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分析确定了N3-离子的存在。2.通过引入Ba2+来改变Sr1.98-xBaxSi(O,N)4:0.02Eu2+(0≤x≤0.5, SBSON: 0.02Eu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从而实现对其发光性能的调节。研究了不同含量的Ba2+对SSON:0.02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a2+的掺杂可以使SSON:0.02Eu2+发生从β相到α'相的转变。根据晶体结构的分析,本文中得到的α'-Sr1.88Ba0.1Si(O,N)4:0.02Eu2+荧光粉是有序的和无序的α'相的混合体。发生相变后,随着Ba2+掺杂浓度的增加,α'-SBSON:0.02Eu2+的发光强度在紫外激发下逐渐增加,在蓝光激发下逐渐降低,且均发生蓝移。本文解释了发生相变、发光强度变化、发射带蓝移的的原因,并确定N3-的取代位置,研究了α'-SBSON:0.02Eu2+的热猝灭机制。3.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β-Sr1.98Si04-1.5xNx:0.02Eu2+(β-SSON:Eu2+, x=0,0.3,0.6,0.9,1.2和4/3)荧光粉。研究了不同含量的N3-离子对β-Sr2Si04:Eu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的发射带与晶体结构中不同的格位的对应关系、出现红光发射带(~616nm)的具体原因、浓度猝灭机制、热猝灭机制进行详细地研究。结果表明在β-Sr2SiO4:Eu2+中引入N3-离子对实现更丰富的发射带、更高的热稳定性非常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期刊2016-05-01)

龚朝阳,李泉,程璇,张颖[9](2016)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含铕氮氧化物荧光粉。通过热分析结果确认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铕的聚合温度;通过对不同氮化温度之后样品碳含量的检测以及失重情况的分析,确认含铕聚碳硅烷的氮化温度;通过XRD结果确认最终的烧结温度。利用该方法初步制备出了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采用XRD、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所得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所得的荧光粉在375 nm波长激发下,发射峰位于550 nm,基质相为α-Si_3N_4和β-Si_3N_4的混合相。(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申玉芳,彭怀玉,肖志刚,邹正光,张志军[10](2015)在《Eu~(2+)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接近太阳光的自然发光效果,制备了Eu2+掺杂的硅基氮化物系列荧光粉,并对其发光特性及原理进行研究.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Eu2+掺杂Sr Si O3-Sr2Si5N8-Sr Si2O2N2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MS-CASTEP对产物物相、发光光谱、电子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调节煅烧工艺参数,可同时获得2种主要物相或者单一物相的荧光粉;所制备的荧光粉,能够在350~400 nm范围内被UVLED很好地激发,根据主晶相的不同,产物的发射光谱可以在400~700 nm波段内调控.采用第一性原理分析了发射峰位于650 nm附近橙红色主晶相Sr2Si5N8∶Eu2+的电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发现该物相为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Eu2+的4f轨道对费米面电子峰起主要作用.Eu2+掺杂Sr Si O3-Sr2Si5N8-Sr Si2O2N2是优良的、颜色可调控的红色荧光粉材料.(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5年05期)

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具有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发光性能,是一类比较有应用前景的发光材料。在体系中添加碱土金属或其他金属元素,如铝、钇等制备的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已经被广泛研究,而关于含铈的纯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报道很少。目前,还没有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相关研究。因此,探究由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的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化学组分、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以聚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铈作为原料,先经过聚合反应获得先驱体,再经过氮化和结晶化过程后制得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系统地探究了投料比和烧结工艺对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化学组成、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且初步探究了引入镁对荧光粉的影响规律。同时借助结构精修、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性能最佳的不掺镁和掺镁含铈荧光粉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信息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由先驱体法制得的荧光粉发光波长受投料比和烧结工艺的影响较小,都表现出紫外激发(225~400 nm)和蓝光发射(400~500 nm)的荧光性能。采用两步法烧结工艺能够降低荧光粉的碳含量,提高物相纯度和发光强度。终烧温度和投料比影响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当终烧温度小于1600℃时,荧光粉的物相主要由α-Si3N4和β-Si3N4组成;当终烧温度为1600~1650℃时,荧光粉中出现CeSi3N5。终烧温度为1650℃时,随着铈投料量增加,荧光粉中CeSi3N5和CeSi02N的比例也增加。当投料比Si:Ce=40:0.5和(Si+Mg):Ce=(39.5+0.5):0.5时,不掺镁和掺镁的含铈荧光粉发光强度分别达到最高。结果发现,发光强度最高的不掺镁和掺镁的含铈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波长不变,分别为355 nm和445 nm。掺镁可以降低荧光粉的碳含量,增加Ce3+的比例,提高发光强度。荧光粉的主相β-Si3N4晶体以P63和P63/m两种空间群共混形式存在。铈离子位于β-Si3N4晶体的六边形间隙通道里,并与邻近的六个(P63)和九个(P63/m)N/O原子配位。镁离子位于晶体的四边形间隙里,并且在β-Si3N4和CeSi3N5晶体的间隙中分别与邻近的六个和七个N/O原子配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强,谢光远,陈影,于金营,黄海琴.车用氧化锆基氮氧化物传感器信号测试及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2].陈森.含铈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先驱体法制备、组成、结构与发光性能[D].厦门大学.2018

[3].肖英璐.钒基氮(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应用[D].黑龙江大学.2018

[4].陈晖,李海利,张娜,张偌雨.白光LED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

[5].邱江林.高量子效率掺镁含铕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D].厦门大学.2017

[6].赵春雷,胡运生,陈凯,徐会兵,邵冷冷.白光LED用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17

[7].杨晓芸.钽基氮(氧)化物的可控氮化规律及其催化应用[D].暨南大学.2016

[8].李晓军.稀土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

[9].龚朝阳,李泉,程璇,张颖.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初步研究[J].陶瓷学报.2016

[10].申玉芳,彭怀玉,肖志刚,邹正光,张志军.Eu~(2+)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特性[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5

标签:;  ;  ;  ;  

硅基氮氧化物论文-徐晓强,谢光远,陈影,于金营,黄海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