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量记分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质,质量评价,人类,摄入
质量记分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谦,闻芝梅[1](1999)在《评价蛋白质质量的新方法——蛋白质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记分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质量评价是国际上非常关注和有争论的主要课题。无论从公众健康或经济角度考虑都需要一种合适的正确评价蛋白质质量的方法。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质一般都由20种氨基酸组成,但其中仅有9种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必需的。在人类摄入的蛋白质来源中,必需氨基酸只占很小...(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童秀兰[2](1992)在《用记分法实施护理质量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要求“用数据说话”。我院地处市中心,病人多,病种繁,病情复杂,危重疑难症多,有些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因而对病人的抢救、观察、治疗、监护及综合服务等的护理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我院内科1989~1990年采用记分法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经过2年实践证明,病区管理达到整齐、清洁、安静、安全、舒适;各类物品做到五定(定点、定位、定基础护理盘、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危重病人无1例并发护理加杂症,成倍增加的输液人次,无输液反应,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96%以上,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95%以上等,显着地提高了护理质量,现介绍体会如下。(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1992年01期)
张培芳[3](1983)在《用记分法评定立体量测仪描绘成果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 LCY—1型立体量测仪描绘工作,步骤多,技术难度大,内容繁杂,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总结,现虽有质量评定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感到有些问题不好解决,容易出现印象观点,缺乏具体评定数据,往往产生片面性,没有按叁大精度即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整饰精度来全面反映其描绘成果的真正质量,针对(本文来源于《铁路航测》期刊1983年02期)
张鹤樵[4](1983)在《采用考核记分法检查医疗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我县对公社卫生院医疗质量检查,一般都根据定性指标,即在检查过程中凭感觉,凭印象评价一个单位医疗质量的高低,这样做,往往是好说成坏,是坏说成好,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去年,为了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我县从国家补助中提取一部分经费,根据各卫生院工作好坏实行补助浮动。由于改革了经费补助办法,把医院的工作好坏与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利益管理,各项考核严格了,过去的那种医疗质量检查方法也就行不通了,根据定性指标来衡量一个单位医疗质量的好坏,实行经济(本文来源于《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期刊1983年02期)
质量记分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要求“用数据说话”。我院地处市中心,病人多,病种繁,病情复杂,危重疑难症多,有些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因而对病人的抢救、观察、治疗、监护及综合服务等的护理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我院内科1989~1990年采用记分法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经过2年实践证明,病区管理达到整齐、清洁、安静、安全、舒适;各类物品做到五定(定点、定位、定基础护理盘、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危重病人无1例并发护理加杂症,成倍增加的输液人次,无输液反应,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96%以上,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95%以上等,显着地提高了护理质量,现介绍体会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量记分法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志谦,闻芝梅.评价蛋白质质量的新方法——蛋白质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记分法[J].卫生研究.1999
[2].童秀兰.用记分法实施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学杂志.1992
[3].张培芳.用记分法评定立体量测仪描绘成果质量[J].铁路航测.1983
[4].张鹤樵.采用考核记分法检查医疗质量[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