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生物质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粒径分布
城市生物质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王伟,高兴保[1](2014)在《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前后粒径分布特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稳定运行的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中试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基质及消化液的有机物粒径分布特征进行解析。在反应器有机负荷为2.4、6.0和8.0 kg VS/(m3·d),停留时间为50、20和15 d 3个状态下,反应器对城市生物质废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VS去除率均在60%以上。其中粒径>96μm的大颗粒有机物去除率均在80%以上,负荷及停留时间对大颗粒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没有表现出明显影响;随着负荷的增加及停留时间的缩短,消化液中粒径范围0.45~74μm的有机物及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去除率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厌氧消化条件下,对于本研究中的城市生物质废物而言有机物的酶解过程是主要限速步骤。(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刘晓,王伟,沈人杰[2](2013)在《城市生物质废物中温单级厌氧消化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城市生物质废物中温单级厌氧消化中试反应器,对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过程系统稳定性、产甲烷性能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解析。反应器稳定运行410 d,共经历2.4、3.6、4.8、6.0 kg VS/(m3·d)4个负荷,反应器pH稳定在7.2~7.6之间,有机酸浓度<500 mg/L。在负荷6.0 kg VS/(m3·d)时反应器平均容积产气率4.25 m3/(m3·d),有机物去除率为63.2%;另外,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消化过程对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及多糖类物质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脂肪类物质去除率为98.2%,产沼气贡献率为38.8%。实现了针对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的高负荷高效厌氧消化,为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规模化处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王凯楠,王伟,周颖君,刘晓[3](2012)在《城市生物质废物的水解产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STR反应器处理城市生物质废物,并进行水解产酸试验,结果表明:CSTR反应器从启动至稳定共运行了227 d,整个过程经历了丁酸型发酵向乙醇型发酵的演替,水解率达到(19.0±4.7)%。丁酸型发酵产物以丁酸和乙酸为主,分别占总有机酸的45%~61%和30%~42%,容积产气率约2.5 m3/m3,H2含量约41%;乙醇型发酵产物以乙酸和乙醇为主,乙酸浓度占总有机酸的80%~95%,乙醇浓度达到11 000 mg/L左右,容积产气率约0.2 m3/m3。从发酵产物的成分和VSS的转化考虑,乙醇型发酵比丁酸型发酵更适合两相厌氧消化系统。(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王凯楠[4](2012)在《城市生物质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和市政污泥为代表的城市生物质废物具有高含水性、高有机物含量和高固体含量等特点,使传统的垃圾处理处置方法难以适应。本文在小试规模上研究了城市生物质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特性,进行了产酸相发酵特点及其控制、产甲烷相消化性能的研究,并在中试规模上成功运行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为实现城市生物质废物的高效处理处置奠定了基础。对产酸相在HRT=5d、OLR=20kgVS·(m~3·d)~(-1)条件下的水解产酸特点进行了研究。在该条件下产酸相通过动力学控制的方法成功实现了水解产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分离,该条件下产酸相可能形成丁酸型发酵或乙醇型发酵,但不会形成丙酸型发酵。形成乙醇型发酵时,乙醇和乙酸占发酵产物的80%以上,系统不产气,有机物去除率基本为零,而24.7%的颗粒有机物被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形成丁酸型发酵时,乙酸和丁酸占发酵产物的80%以上,氢气产率为1.03m~3H2·(m~3·d)~(-1),有机物去除率达到19.7%。对于以产甲烷为目的的厌氧消化工程,乙醇型发酵要明显优于丁酸型发酵。pH是产酸相发酵类型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调控pH值的方法可以控制产酸相的发酵类型。当pH=4.0-4.5时,形成乙醇型发酵;当pH=5.0-5.5时,形成丁酸型发酵。产酸相的发酵类型对后续产甲烷相的产气速率有明显影响。产酸相的乙醇型发酵产物进入产甲烷相后,产气速率呈线性下降,而产酸相的丁酸型发酵产物进入产甲烷相后,产甲烷速率先上升后下降至稳定水平。这种差别的产生的原因是产甲烷菌难以直接利用丁酸。产甲烷相在有机负荷为6.1kgVS·(m~3·d)~(-1)至11.2kgVS·(m~3·d)~(-1)范围内运行稳定,pH稳定在7.5以上,没有出现酸化迹象。产酸相形成丁酸型发酵时,产甲烷相的甲烷产率最高为0.56m~3CH4·kgVS~(-1),相应的有机物去除率为57.5%;产酸相形成乙醇型发酵时,产甲烷相的甲烷产率最高为0.63m~3CH4·kgVS~(-1),相应的有机物去除率为66.1%。两相系统的整体有机物去除率在65%以上。在中试规模上实现两相厌氧消化,产酸相形成了丁酸型发酵。两相整体有机物去除率达到68.0%,甲烷产率为0.48m~3·kg VS~(-1),氢气产率为0.05m~3·kg VS~(-1)。(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2-05-01)
张丽颖,姜永海,邓舟,张妍[5](2010)在《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处理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废物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中生物质废物的增加以及世界能源短缺现象的加剧,具有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双重效益的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的种类和性质,指出了采用目前的叁种传统废物处理方式处理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弊端,并提出了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市生物质废物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了上述四种废物处理方式的优缺点,并从政策方向性、技术工艺可靠性、原料和市场稳定性,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优良性等多方面对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说明厌氧消化技术必将成为未来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处理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侯华华,王伟,胡颂,徐衣显[6](2010)在《城市生物质废物热水解-ASBR厌氧消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水解预处理提高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固体有机物溶解率,使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提高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效率.结果表明,热水解的优化条件为175℃、60 m in,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和污泥的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溶解率分别为31.3%、31.9%和49.7%.热水解后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和污泥中液态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比例分别为54.28%、58.14%和40.91%.在水力停留时间(HRT)20 d的条件下,2个ASBR反应器(简称A1和A2)与1个连续流完全混合反应器(CSTR,简称C)同时启动,COD容积负荷3.2~3.6 kg/(m3.d),3个反应器的平均日产气量分别为:5 656 mL/d(A1)、6 335 mL/d(A2)、3 103 mL/d(C);VSS的降解率分别为45.3%(A1)、50.87%(A2)、20.81%(C).T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8.1%(A1)、90%(A2)、72.6%(C).ASBR反应器通过沉降使固体有机物和厌氧微生物获得较长的停留时间,在HRT 20 d时获得的污泥停留时间(SRT)超过130 d,因此,获得比CSTR更高的处理效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胡颂,王伟,侯华华[7](2009)在《城市生物质废物水热预处理技术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生物质废物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含水率高的特点,开展水热预处理技术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温度175℃、水热时间60 min为最佳的工艺条件,此时VSS水解率达到57.89%,SCOD浓度增加到128.80 g/L,黏度降低为5 400 Pa.s,上清液的产甲烷量是原始物料的1.7倍,厌氧消化性能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09年06期)
胡颂[8](2009)在《城市生物质废物水热预处理技术和厌氧消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餐厨垃圾和果蔬垃圾为代表的城市生物质废物是造成城市生活垃圾传统处理处置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研究水热预处理工艺,强化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固相有机物水解,使生物质废物能利用高效率的厌氧消化反应器进行消化。综合能耗及厌氧消化性能考虑,水热工艺条件为175℃/60分钟时是较佳的工艺条件。此时,VSS水解率为57.89%,SCOD浓度增加到129.54g/L,粘度降低了46.53%,产甲烷总量提高了5.8%。由于大量有机物转移到液相,单位体积上清液产甲烷量能增加70%,加快了城市生物质废物的甲烷化转化。悬浮固体浓度(SS)不会对水热反应造成明显影响。随着SS浓度增加,餐厨垃圾和果蔬垃圾的屈服应力迅速增加,流动性严重下降。因此水热工艺中对餐厨垃圾和果蔬垃圾的SS浓度应分别控制在10%和5%左右,当原始物料的SS浓度较高时,不宜进一步浓缩。针对水热后的生物质废物仍然存在大量固相基质的特点,研究固相基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特征。在产甲烷潜势(BMP)的实验中发现,以餐厨和果蔬垃圾制成的固相基质具有良好的厌氧消化特性,最终甲烷化转化的部分占固相基质总量的58.9%-74.6%之间。在低于1:5的生物负荷率条件下,消化液中SCOD和VFA均没有出现积累。据此建立了固相基质厌氧消化动力学模型。利用实验室已运行的CSTR反应器对批式实验中求得的固相基质厌氧消化模型参数进行校核,其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通过模型研究发现,在CSTR反应器中,HRT=20天为VSS的降解曲线的拐点,当HRT小于20天时,反应器内VSS浓度将迅速上升。水热后的生物质废物相对生物固体浓度有所提升,有利于应用ASBR反应器进行消化。对ASBR进行初步的建模分析表明,反应器内部存在固体积累的可能。利用连续运行的ASBR反应器进行研究发现,固相基质是妨碍ASBR反应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对比分析表明,当反应器内部生物固体浓度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时,即使SRT缩短,也能获得较高的VSS去除率。因此,可以尝试改进ASBR反应器,增加生物固体浓度,以提高转化效率,稳定工况。(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6-01)
城市生物质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城市生物质废物中温单级厌氧消化中试反应器,对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过程系统稳定性、产甲烷性能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解析。反应器稳定运行410 d,共经历2.4、3.6、4.8、6.0 kg VS/(m3·d)4个负荷,反应器pH稳定在7.2~7.6之间,有机酸浓度<500 mg/L。在负荷6.0 kg VS/(m3·d)时反应器平均容积产气率4.25 m3/(m3·d),有机物去除率为63.2%;另外,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消化过程对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及多糖类物质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脂肪类物质去除率为98.2%,产沼气贡献率为38.8%。实现了针对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的高负荷高效厌氧消化,为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规模化处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生物质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王伟,高兴保.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前后粒径分布特征解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4
[2].刘晓,王伟,沈人杰.城市生物质废物中温单级厌氧消化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3
[3].王凯楠,王伟,周颖君,刘晓.城市生物质废物的水解产酸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
[4].王凯楠.城市生物质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2
[5].张丽颖,姜永海,邓舟,张妍.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处理可行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6].侯华华,王伟,胡颂,徐衣显.城市生物质废物热水解-ASBR厌氧消化研究[J].环境科学.2010
[7].胡颂,王伟,侯华华.城市生物质废物水热预处理技术工艺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9
[8].胡颂.城市生物质废物水热预处理技术和厌氧消化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