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场论文-刘志强

建筑场论文-刘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锅炉,供暖方式,蓄热

建筑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强[1](2019)在《降低高速公路建筑场区电锅炉供暖运行费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锅炉供暖运行费用高居不下,为了降低高速公路服务场区的运营成本,经过调研、对比分析,得出降低电锅炉运行费用的较佳方案——增设蓄热水箱。并且通过实际投入运行的供暖场区来看,电锅炉加蓄热水箱的供暖方式,热舒适度高,运行费用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肖波[2](2019)在《建筑场环境的塑造——阿里巴巴西部基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尝试用"场"的概念来阐述建筑的一种设计思路。例如建筑如何融入周边的自然场地关系或者如何融入周边的城市设计,地域气候环境方面如何根植于建筑地域环境的场,更加顺应自然气候环境。建筑内部空间亦可创造属于自身的内部场环境,塑造具有活力的场所。(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唐小军,程杉[3](2018)在《临近高层建筑场平爆破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市山体场平爆破施工环境复杂的情况,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和分区爆破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爆破振动、爆破飞石对周边高层建筑物、民房的损害,采用Ⅰ区深孔爆破,Ⅱ区深孔与浅孔控制爆破相结合,运用V形爆破网路、孔底空气间隔装药、有选择性改变地震波主传播方向等技术手段,辅以爆破振动监测,根据爆破效果及测振数据,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工程结果表明爆破方案可行,无爆破飞石事故,爆破振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确保了爆破施工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工程爆破》期刊2018年04期)

李悦,姜阔,叶婕妤[4](2018)在《“建筑场”存在的实证分析与哲学内涵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场的存在,可由建筑与人之间作用力的存在进行证明,对照库仑公式提出场力公式。选择武汉市13个商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人流量作为衡量场力大小的表征,实证表明建筑场力与建筑性能、人的需求正相关,与距离负相关,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过程,以辩证思维为指导提出假设,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进行实证,后续的工作将以工程哲学为指导进行理论构建,并服务于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姜兰[5](2016)在《“缝”—建筑场中的无形之形》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说:“首先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人们才开始有哲学思想。”何为哲学?哲学就是退,退到原点,大道至简,把世界和人生简约并退到不能再退的原点。哲学上说,建筑就是为人提供一个“存在的空间”,所谓“宅者,人之本也”。何为建筑?地震灾民说:“可以遮风避雨,让我睡觉的地方就是建筑。”这只是满足了人们的最低生活需要,跟动物的标准很接近了,可是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人不是简单的动物,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的需求。地震灾民对于建筑的要求是在那样的处境下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当建筑摆脱了这样的最低需求时,它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有生命有灵魂,可以与人互动的存在。就像葡萄园里的葡萄,与宫廷里的葡萄佳酿,它们已经不是一个类别的东西。建筑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构图法则以及类似于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等,设计师们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就被授予这些经验,并以此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养。对于形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很多建筑外形美观,但缺少了灵魂,因此建筑师更多的是需要思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需要纵深得思考问题,以发掘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称之为“次法则”。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缝”这样一个常被熟视无睹的建筑要素的全新审视,得出一些“次法则”。本文首先提出了讨论的背景是在建筑场域中,通过对建筑场做出简单解释,继而对文章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第二章是对基本概念的梳理,并从中国传统建筑时空布局的角度去分析建筑中的缝,以及无形之形的一些哲学深意。第叁章开始正式分析缝,从大家熟悉的叁维建筑空间开始,研究缝的各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简单归纳之后为第四章做铺垫,第四章主要是讨论旧建筑改扩建留下的第四维度的时间裂缝,这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在空间中引入了时间的概念,“缝”真正成为无形之形,最后第五章对场所进行时空延伸,并在此章节末尾提出简单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光耀[6](2016)在《湿陷性黄土建筑场地基处理变形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某房地产公司要求对建筑场地地基处理过程中,挡土墙及山体的稳定性是否受重锤强夯的影响进行检测为例,就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的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以及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行论述,该方法对于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的监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6年02期)

吴闯,朱瑞,邹利群,王亚桥,黄挡玉[7](2015)在《大型建筑场区工程测量控制网布设及精度保证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建筑场区,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和建筑物的设计造型相结合,布设合理的工程测量控制网,保证控制网的精度,既能快速指导工程施工,又能满足设计、施工要求。以新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T2航站楼为例,介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和精度保证措施。通过建立同一个测量控制网,在交叉施工区域或相互衔接部位,各参建单位均使用施测的场区测量控制网成果,通过统一控制点叁维坐标,相邻区域使用同一控制点,对各衔接区域进行测量放线控制,过程中加强对控制网联测及复核。实践证明,该技术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5年15期)

刘馨[8](2013)在《寒山寺钟楼建筑场的数字化实现与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损坏乃至消失的巨大威胁。本文将目前世界游戏设计领域最热门的叁维漫游技术与体感交互技术引入寒山寺文化传播中,吸收了建筑学中新生的建筑场理论,并以寒山寺钟声为文化载体,力图为寒山寺古文化的传承提供一条具有可行性的思路。首先,论文通过阐述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史、技术原理,分析了它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力。通过对国内外体感交互技术领域发展的综述分析看出,这一技术的应用方向与传播内容缺乏深度与文化内涵。本文利用体感交互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力图能够达到对寒山寺及其和合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的目的。接下来根据叁维仿真漫游技术的系统特征对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场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通过对其四大构成要素及其审美特征的分析,证明古建筑文化的传播关键便是人在古建筑所营造的建筑场中进行审美体验的结果,依此探讨了古建筑场的数字化呈现方法。其次,本文利用符号学的方法对寒山古寺及其所承载的和合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作者将寒山寺进行符号化的分解,从而指出在传承寒山寺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元素符号,并提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钟声这一声音符号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数字化的规律,被划分为带有特定含义的符号的寒山寺更有利于叁维仿真的数字化呈现,并且融入了数字化传播本身所特有的想象性与非线性的审美体验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寒山寺文化的传播。最后,结合实际,利用数字技术针对建筑场的四大构成要素,完成寒山寺钟楼建筑场的数字化呈现。通过对寒山寺的实地考察记录,利用采集的大量图片与测量数据资料,完成寒山寺钟楼及其周围环境的叁维建模工作;再通过Unity3d实现场景的漫游;最后利用Kinect体感交互系统,对用户的手势与运动进行动作识别,完成在寒山寺虚拟漫游系统中的敲钟操作,从而拓展了该系统的感官体验方式,为寒山寺文化的传播增添了趣味性。依托数字技术拓展受众的多感官体验方式,并将其融入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领域,是目前古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建筑场概念的引入,结合符号学的方法,对寒山寺和合文化的传达与保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建筑场构成要素的逐一呈现,将寒山寺文化的表现简单化、明确化,力图能够为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同时也弥补了目前体感游戏缺乏文化内涵的缺陷,相信该方法会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赵鑫珊[9](2013)在《城市性格与城市建筑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这个人比较敏感,建筑能打动我,我会哭。我劝你们,打开五官去感受。我想提出两个概念:城市性格和城市建筑场。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预计再过20年,中华大地上会冒出上百座中小城市,这当然很好。但有一点我特别忧心,因为很多城市没有什么个性,建筑风格都差不多,这就增加了城市的痛苦、建筑的痛苦。(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3年04期)

闫波,刘馨[10](2012)在《建筑场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应用只停留在对建筑结构单纯的复原层面,虚拟漫游方式单一,缺乏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保护意识。通过引入建筑场的概念,指出了当前古建筑虚拟系统中存在缺陷的原因,并以苏州寒山寺虚拟系统为例,分析建筑场在古建筑虚拟系统中的表达对古建筑及其承栽的文化内涵的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试图为古建筑虚拟系统的设计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模拟·编码·协同——2012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5)

建筑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尝试用"场"的概念来阐述建筑的一种设计思路。例如建筑如何融入周边的自然场地关系或者如何融入周边的城市设计,地域气候环境方面如何根植于建筑地域环境的场,更加顺应自然气候环境。建筑内部空间亦可创造属于自身的内部场环境,塑造具有活力的场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强.降低高速公路建筑场区电锅炉供暖运行费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9

[2].肖波.建筑场环境的塑造——阿里巴巴西部基地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9

[3].唐小军,程杉.临近高层建筑场平爆破控制技术[J].工程爆破.2018

[4].李悦,姜阔,叶婕妤.“建筑场”存在的实证分析与哲学内涵探讨[J].山西建筑.2018

[5].姜兰.“缝”—建筑场中的无形之形[D].北京建筑大学.2016

[6].李光耀.湿陷性黄土建筑场地基处理变形监测方法研究[J].矿山测量.2016

[7].吴闯,朱瑞,邹利群,王亚桥,黄挡玉.大型建筑场区工程测量控制网布设及精度保证措施[J].施工技术.2015

[8].刘馨.寒山寺钟楼建筑场的数字化实现与传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9].赵鑫珊.城市性格与城市建筑场[J].建筑.2013

[10].闫波,刘馨.建筑场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C].模拟·编码·协同——2012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

标签:;  ;  ;  

建筑场论文-刘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