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加热论文-汤美波,艾飞,杨莉萍,潘秀红,温海琴

空间加热论文-汤美波,艾飞,杨莉萍,潘秀红,温海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热功率,实验炉,炉内压力,空间实验

空间加热论文文献综述

汤美波,艾飞,杨莉萍,潘秀红,温海琴[1](2019)在《空间与地面炉内压力和加热功率对炉内温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宫二号空间综合材料实验装置的炉内压力和加热功率均影响炉内温场,针对空间与地面对比实验,分析了炉内压力和温场相同时炉丝加热功率的变化,以及炉内温场和炉丝加热功率相同时炉内压力的变化.地面实验时,炉内气体被炉丝加热后,由于重力作用产生对流,从而影响炉膛温度.炉内压力为1 atm时,空间与地面实验的加热功率比约为97.5%.空间实验时,由于对流效应减弱,炉内压力变化对其最高温度影响减小.空间与地面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地面炉内压力为空间炉内压力(1 atm)的50%时,空间与地面实验的加热功率和温场等参数接近一致.这对于空间高温材料实验装置设计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克成,何桂雄,闫华光,杨硕,陈皓勇[2](2019)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包含多加热空间的能量网络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种利用热水和电能联合给3个空间加热的模型,建立与之相应的能量网络,利用广义基尔霍夫定律建立能量网络方程,求解该方程得到能量网络中所有支路的工作状态。每增加一个加热空间,能量网络方程增加4个变量(2个强度量和2个广延量);相应增加2个强度量方程和由热负荷提供的2个约束条件,方程组封闭可解,表明建立的能量网络方程可推广到具有任意数量热负荷的能量网络。利用一组典型的数据计算3个热负荷能量网络中各设备的工作状态,结果与利用电网络和流体网络计算的结果相同,表明建立的能量网络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可靠。本研究可为综合能源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磊,周全[3](2018)在《矩形对流槽空间非均匀加热的PIV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宽高比分别为0.99和0.25,以水为对流介质的矩形Rayleigh-Bénard(RB)湍流热对流系统,通过改变下导板加热片输入功率的空间分布,使空间非均匀加热强度δ等于0, 1/6, 1/4, 1/3,研究空间非均匀加热对湍流流动结构的影响.实验中Rayleigh数(Ra)从1.8×109变化到9.1×109,Prandtl数(Pr)固定为5.4.结果表明,非均匀加热提高了流体流动速度,并使羽流向边壁附近聚集,从而增强了系统的整体热输运效率.(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8年03期)

邹勇,朱桂平,李来,黄护林[4](2018)在《旋转磁场下辐射加热温度对空间浮区对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浮区模型数值研究旋转磁场作用下不同辐射加热温度时熔区内热毛细对流流动特性。研究发现,B0=1 m T的旋转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不足以控制熔区中的热毛细对流,熔体内流场呈现周期性旋转振荡特征,振荡频率随辐射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与Ma数成线性关系。当Ma数较小时,温度场主要由扩散作用决定,呈二维轴对称分布;随着Ma数的增加,熔体中的温度场受对流影响,亦呈周期性振荡,且振荡主频与对流振荡主频相同。保持旋转磁场的频率不变,适当增加磁场强度,熔体内的叁维振荡流将转变为准二维的旋转轴对称流,热毛细对流关于中截面镜面对称。对于Ma=21.8、32.9和43.7的熔体,分别施加2、3和5 m T的旋转磁场,熔体中的温度及速度波动被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詹靖华,周全[5](2015)在《空间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传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空间非均匀加热对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系统传热效率的影响。实验采用长方体对流槽,以水为流体介质。调节加热片的输入功率,改变系统注入能量的空间分布,对比非均匀加热与均匀加热下的湍流传热Nu-Ra关系。从实验结果来看,非均匀加热条件下Nu数的提升十分显着,湍流传热效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5年04期)

詹靖华[6](2015)在《空间线性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传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ayleigh-Bénard(RB)湍流热对流系统是从众多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对流问题的经典流体力学模型。在RB理论模型中,对流槽上下导板均为恒温(低温或高温)热源。然而,自然界中的很多对流流动都受到非均匀的外力驱动。此外,在充分发展后的对流实验系统内,导板的温度会受到大尺度环流的影响,其分布也不是绝对均匀的。因此,对非均匀加热RB系统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我们对对流现象和湍流传热机制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实验采用宽高比固定为Γx=0.99,Γy=0.25的长方体对流槽,以水为对流介质,通过调节加热片的输入功率,改变系统注入能量的空间分布,研究了空间线性非均匀加热对RB系统传热效率的影响。本文的第一个部分为均匀加热对照实验。实验中Prandtl(Pr)数固定在5.4左右,我们分别测量了9×108≤Ra≤1×1010范围内的15组不同Rayleigh(Ra)数下的无量纲传热效率Nusselt数(Nu),得到了Nu~Ra0.286这一标度律关系,与理论预测和前人实验结果相符。本文的第二个部分研究了线性非均匀加热对系统传热效率的影响。通过调节下导板内置的3组加热片的输入功率,使其呈线性分布,实验达到了很好的线性非均匀加热效果。我们将相邻加热片间的功率差值与加热片的总功率之比定义为非均匀加热强度δ,测量了3组不同非均匀加热强度δ=1/6、1/4、1/3下Nu-Ra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线性非均匀加热条件下,上导板的温度近似均匀分布,下导板的温度近似呈线性分布,且非均匀加热强度δ越大,下导板的温度分布越不均匀。此外,改变上下导板温差也会对下导板的温度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2)与均匀加热实验相比,线性非均匀加热条件下Nu数获得了提升,最大增幅达到8%,湍流传热效率明显提高。(3)Ra数较低时,非均匀加热强度δ越大,Nu数的提升越明显。同一非均匀加热强度δ下,Ra越高,Nu数的增幅也越大。(4)我们认为线性非均匀加热状态下,不对称的下温度边界层有效地促进了热羽流的生成,进而提高了传热效率。非均匀加热强度δ越大,或者Ra越高,下温度边界层的不对称性越强,传热效率的提升越显着。而当Ra数较高时,在有限热导率效应的影响下,羽流生成的频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同工况中Nu数的提升基本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5-05-01)

詹靖华,周全[7](2014)在《空间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主要研究空间非均匀加热对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传热效率的影响。实验采用一固定宽高比(Γ=04.1)的长方体对流槽,以水为流体介质,对比非均匀加热与均匀加热的湍流传热Nu-Ra关系。均匀加热实验得到Nu∝Ra0.286,与"芝加哥对流实验"得到的Nu∝Ra2/7 较接近。非均匀加热实验中,在保证总功率与均匀加热实验对应相等的前提下,调节对流槽下导板内3组加热片的输入功率,使其呈线性分布。定义加热片功率差值与总功率之比为δ,用以描述非均匀性强度。从实验结果来看,非均匀加热Nu数的提升十分显着,湍流传热效率显(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7)

许超,张颖超,孙宁[8](2015)在《探空湿度传感器空间飞行姿态和加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计算出探空湿度传感器随气球上升过程中在空间的飞行姿态和测量周期,应用了一种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首先,建立五种传感器间距模型,获得最优的传感器间距。其次,建立四种飞行姿态,通过观察传感器的壁面剪切应力大小,确定最优的飞行姿态角。最后,利用瞬态分析,仿真出0~32 km高空的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从而确定测量周期。仿真结果表明:在入口风速8 m/s,次流入口为10 m/s时,最优的间距为3.5~6 mm。传感器的俯仰角为45°时,壁面剪切应力较大,故较为理想的俯仰角为43°~48°。传感器的测量周期采用0.53 W的加热功率和温度降幅为超环境温度12℃所对应的时间。(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5年01期)

李世其,余昆,刘世平,朱文革,王明明[9](2013)在《空间材料加热实验的遥操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遥操作技术应用到空间材料加热实验中,通过设计晶体生长加热炉试验遥操作系统,建立遥操作主从端试验环境和加热炉温度场预测仿真模型,根据温度场预测仿真结果实时修正试验过程,人机交互地完成了可更换样品的晶体生长加热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遥操作来控制空间材料加热试验,可以提高试验的效率和成功率。(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3年05期)

王晓聪,包庆,刘琨,吴国雄,刘屹岷[10](2012)在《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下降水和潜热加热空间结构的模拟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新版大气环流模式SAMIL(Spectral Atmosphere Model of IAP LASG),分析比较了Manabe和Tiedtke两种对流方案对降水和潜热加热空间结构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Tiedtke方案模拟的对流降水偏强,层状降水偏弱,致使层状降水占总降水比例低于观测.与此相比,Manabe方案较为合理地再现了沿赤道的层状降水中心,但其模拟的孟加拉湾降水中心向东向北伸展,在高原下游有虚假强降水出现.通过比较两种对流方案模拟的潜热加热空间结构,结果表明Tiedtke方案的模拟结果远较Manabe方案合理,表现为与观测一致的位于对流层中层的对流加热峰值,以及0℃层之上的层状加热与其下的冷却.而Manabe方案模拟的对流加热峰值所在高度较观测偏低,大致位于700 hPa.另外对于层状加热,Manabe方案模拟不出0℃层以下的冷却,而表现为整层加热.温度、比湿等要素的Taylor图表明:Tiedtke方案的模拟结果与ERA40,NCEP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更高,尤其是对流层高层200 hPa温度的模拟.文中同时提出Tiedtke方案下层状降水模拟失真的可能原因是层状降水方案忽略了积云对流过程中卷出水凝物的影响,该猜想通过敏感性试验得到证实.(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空间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一种利用热水和电能联合给3个空间加热的模型,建立与之相应的能量网络,利用广义基尔霍夫定律建立能量网络方程,求解该方程得到能量网络中所有支路的工作状态。每增加一个加热空间,能量网络方程增加4个变量(2个强度量和2个广延量);相应增加2个强度量方程和由热负荷提供的2个约束条件,方程组封闭可解,表明建立的能量网络方程可推广到具有任意数量热负荷的能量网络。利用一组典型的数据计算3个热负荷能量网络中各设备的工作状态,结果与利用电网络和流体网络计算的结果相同,表明建立的能量网络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可靠。本研究可为综合能源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加热论文参考文献

[1].汤美波,艾飞,杨莉萍,潘秀红,温海琴.空间与地面炉内压力和加热功率对炉内温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19

[2].李克成,何桂雄,闫华光,杨硕,陈皓勇.综合能源系统中包含多加热空间的能量网络方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吴磊,周全.矩形对流槽空间非均匀加热的PIV研究[J].力学季刊.2018

[4].邹勇,朱桂平,李来,黄护林.旋转磁场下辐射加热温度对空间浮区对流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5].詹靖华,周全.空间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传热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5

[6].詹靖华.空间线性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传热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5

[7].詹靖华,周全.空间非均匀加热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8].许超,张颖超,孙宁.探空湿度传感器空间飞行姿态和加热模型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5

[9].李世其,余昆,刘世平,朱文革,王明明.空间材料加热实验的遥操作技术研究[J].载人航天.2013

[10].王晓聪,包庆,刘琨,吴国雄,刘屹岷.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下降水和潜热加热空间结构的模拟及其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

标签:;  ;  ;  ;  

空间加热论文-汤美波,艾飞,杨莉萍,潘秀红,温海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