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督教,尊孔运动,张亦镜
国教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范大明[1](2018)在《反对国教:基督教在尊孔运动中的回应——以张亦镜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尊孔运动是民国初年在孔教会和袁世凯政府积极推动下企图以国教的方式恢复儒学在中国传统地位的一场复古运动。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尊孔运动,作为基督徒的张亦镜以《真光报》、《大光报》等为阵地,坚决反对把孔教立为国教。他从基督教的角度回应尊孔运动的主张,指出:定孔教为国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信教自由相悖,与民主共和相违,并驳斥立孔教为国教的荒谬性,阐释自己的政教观。对于张亦镜与尊孔运动关系的研究,不但让我们观察到百年前宗教大讨论的复杂局面,也为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重建和走向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裘陈江[2](2015)在《宪法、国教与帝制——袁世凯帝制运动前后的孔教入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教会在1913年,中华民国制定《天坛宪法草案》期间孔教会掀起了第一次国教运动。失败后,于袁世凯帝制运动期间继续致力于推动孔教入宪议题。但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召开的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对于孔教入宪问题均予排斥。与此同时,孔教会负责人如陈焕章,以及对孔教会而言极具象征性的衍圣公孔令贻与袁世凯本人和帝制活动纠葛不清,使得原本不赞成帝制的孔教会和陈焕章本人难脱与帝制复辟的干系,因卷入变幻莫测的时政而导致政教双失,两不得利。(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5年05期)
王溢祥[3](2012)在《试析1913年“国教运动”中《大公报》的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13年孔教会的陈焕章等人发起了"定孔教为国教"的运动,虽然后世学者都认为此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各大报纸本身对国教运动的态度则鲜有涉及,笔者对比当时的《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等报纸,发现《大公报》在这次国教运动中持明显的反对立场,而该报对天主教却持颇为赞赏的态度,报纸作为媒体应是客观报道事物的原委,而《大公报》的这种态度与其创办人本身的宗教信仰是有关系的,它的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立场是有违"一秉大公"的办报理念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S4期)
赵法生[4](2012)在《国教之争与康有为复兴儒学运动的失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民国初年康有为的儒学复兴运动为案例,来说明几个问题。首先,将儒学当作"国教",是重归以道德修养作为建立良治功夫的老路,不但与宪法相违,而且也混淆了道德功能与政治功能;其次,儒学发扬不一定非走统治集团的上层路线,而是可以诉诸社会大众,走社会化道路,其发展空间可能更大;再次,将儒学意识形态化,是在重复康有为的失败,而没有汲取他改革之初意图将儒学与专制剥离的宝贵经验,这种倾向是值得警惕的。文章的针对性很强,对于近来儒学过分张扬的危险有一种警惕。(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2年01期)
韩华[5](2003)在《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送走了作为权利象征的皇帝,革命的胜利是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但当时的现实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确由新的开始就陷入了困境。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废除尊孔读经的条例,代之以民主、自由的构想,这必然触及中国社会公众普遍意义的信仰问题、怎样对待儒家君权驭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及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正由于新旧交替时期新信仰未遑建立,旧信仰无从立足的情状,使社会陷入因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混乱,普遍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与社会败象相伴,尽快重塑一套亲和于国情并相配于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作为国人的价值坐标与精神寄托成为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试图走出现实困境的前提下,“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的孔教会及国教运动应时而生。 由康有为、陈焕章发起的孔教会及国教运动,汇集了当时各方面人员,围绕着是否定孔教为国教的讨论,社会各界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发表看法,展现了民初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被国会讨论的议案中,国教提案成为国会讨论的焦点之一,在参众两院中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伴随着是否定孔教为国教的争论,孔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又展开了。从1912年孔教会成立,到1917年第二次国教请愿活动失败,有关孔教的争论始终存在于民初思想文化领域,并成为其主要思潮之一。 孔教会力图建树孔教,并借1913年、1916-1917年国会两次制宪之机,上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希望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使儒学走出因君主政体瓦解、“信教自由”约法条款下的困境,即解决国人的信仰危机,又卫护传统文化、抵御民初迅速发展、扩张的西方宗教侵略、文化侵略。国教运动采取创“教”的方式保“教”所表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珍爱,对基督教在民初欲取代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野心的担忧,体现了鲜明的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国教运动对民族主义的强调,在当时民族主义被忽视的情况下,无疑值得肯定。 国教运动同当时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就孔教会本身为建立孔教之需而举行的山东全国孔教大会、国子监丁祭、建议政府举行祭天大典并以孔子配、向参众两院上书请定孔教为国教等一系列主张,一方面,同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提倡尊孔读经貌似一致,在事实上建立国教的主张并不被袁世凯支持,并因孔教会与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分歧遭致袁世凯的压制;另一方面国教运动企图以国会立宪来确定宗教、树立信仰,不仅相悖于民主宪政要求的“信教自由“而与维护民主共和者完全对立,而且还受到主张保存民族文化的人士的批判,其创“教”举动被指责为“犹素无创咦,无故灼以成瘫”,甚至,孔教会建立宗教的主张被尊孔人士批评为使孔子“狭之”“裹之“,是尊之无道,孔教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尊孔人士的否认。 国教运动既接引了19世纪以来,士大夫复兴儒学的潜流,又试图通过重塑传统儒学,使之能够服务于新政体而具有存在的价值,并开启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路径。国教运动继承了宋明儒学“援佛入儒”的思路,在建立孔教的运作中采取了“援耶入儒”的方式,创造性的建立了孔教的圣地山东曲阜、圣诞节、祭天以孔子配等,使孔教具备作为宗教的要素。在孔教会创“教“的同时,陈焕章等孔教会人士也着力于使儒学转型的工作,如发掘儒学中的”理财“方面的内容,并将儒学同近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强调儒学的”理财“作用,以试图解决当时国贫民困的现状。面对民初吏治腐败、官吏贪污盛行,陈焕章等孔教会人员对儒家文化的“义”“利”观进行了重新诊释,强调在位官吏要以“义”“理财”,要具有相当的道德修养以起到表率作用。孔教会人士的努力,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 国教运动希望从传统中开出“新外王”、对传统儒学“神性”的挖掘、对天命、天道、修身等方面的阐释,在事实上为第叁期新儒学的发生启其端、肇其源,在第二期儒学复兴与第叁期儒学复兴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教运动对传统的大力提倡,同当时复旧思潮汇合为一股逆流,被视为民初共和政治失败的原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人批驳孔教的主要缘由之一。从此角度论之,国教运动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国教运动的倡导者将当下关注的信仰问题、文化发展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虽然运动未曾将其解决,但从新文化运动对信仰、文化发展的关注可以反证出国教运动可肯定之处。新文化运动与国教运动形成思想领域中两个敌对的阵营,但又统一于共同问题的解决,二者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国教运动对传统的大力提倡,压制了新文化、新思潮的转播,客观_匕起到了为民初帝制复辟助封为虐的作用,阻碍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在孔教会内部有明确的政治关怀的人士过多地参与政治而冲淡了孔教会建设信仰及“新儒学”的努力,再加上孔教会尊孔主张、建立国教的设想,确与袁世凯尊孔祭天、帝制自为沾联纠缠构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因此,当孔教会重要人员再现于张勋复辟的丑剧中时一,孔教会的全部努力只能是遭遇到落花流水般的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4-05)
韩华[6](2002)在《陈焕章与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焕章是民初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他与孔教会其他人士一道 ,致力于发掘传统儒学的“神学”及“现代性”内涵 ,并发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教运动。尽管这场运动与民初的帝制复辟运动纠缠在一起 ,但国教派并非都主张帝制 ,至少陈焕章等人与复辟派是有严格的政治界限的。国教运动思想家企图以“保教”为手段来“保国” ,体现了鲜明的文化民族主义 ,却与民初的民主主义产生了矛盾 ;另外 ,将本来属于“人文化”的中国传统儒学人为地塑造成“神文化” ,也有违“传统”。这都注定了国教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陈焕章学贯中西 ,本应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却与国教运动结下不解之缘 ,国教运动失败 ,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也因此而被淹没。(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黄岭峻[7](2001)在《论清末民初的“定孔教为国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末年 ,康有为等人首次提出将孔教定为国教 ,并因民初的道德危机获得一定支持 ,但最终因进化论引发的科学主义的冲击而失败。此运动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近代转型的两难处境(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刘萍[8](1995)在《论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是康有为等人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关论着一直视之为封建复辟而加以批判。作者认为对这场运动未可简单否定:国教运动虽然与帝制运动相始终,但它是康有为等人自戊戌以来一贯主张的结果,并非专为迎合帝制;它是康有为等人意识到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存在信仰真空并力图填补的一场运动,是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一次尝试;袁世凯复辟需要的是封建儒学,国教运动宣扬的是资本主义的儒学,两者具有质的区别。文章对运动的过程、特点、性质及其作用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1期)
国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孔教会在1913年,中华民国制定《天坛宪法草案》期间孔教会掀起了第一次国教运动。失败后,于袁世凯帝制运动期间继续致力于推动孔教入宪议题。但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召开的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对于孔教入宪问题均予排斥。与此同时,孔教会负责人如陈焕章,以及对孔教会而言极具象征性的衍圣公孔令贻与袁世凯本人和帝制活动纠葛不清,使得原本不赞成帝制的孔教会和陈焕章本人难脱与帝制复辟的干系,因卷入变幻莫测的时政而导致政教双失,两不得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教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范大明.反对国教:基督教在尊孔运动中的回应——以张亦镜为考察中心[J].宗教学研究.2018
[2].裘陈江.宪法、国教与帝制——袁世凯帝制运动前后的孔教入宪问题[J].史林.2015
[3].王溢祥.试析1913年“国教运动”中《大公报》的立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赵法生.国教之争与康有为复兴儒学运动的失败[J].文化纵横.2012
[5].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
[6].韩华.陈焕章与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2
[7].黄岭峻.论清末民初的“定孔教为国教”运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8].刘萍.论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