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比度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轮廓检测,方向选择性,侧抑制信息关联,对比度适应
对比度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蒋涯,武薇,范影乐[1](2018)在《结合对比度适应与侧抑制信息关联的轮廓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视通路中广泛存在的对比度适应特性,结合侧抑制信息关联机制,提出了一种图像轮廓检测的新方法。方法根据对比度敏感的神经元响应和初级视皮层的方向选择特性,构建对比度适应、方向敏感的感受野,检测视觉信息中的差异性并将视觉信息映射携带有轮廓强度信息的感受野响应;建立LGN与V1侧抑制信息关联机制的数学模型,并计算LGN非经典感受野与经典感受野视觉输入的差异性,对V1非经典感受野的侧抑制强度进行全局调控,实现对无关纹理信息的抑制。结果以Ru G图库的图像作为本文的实验对象,由检测结果可见,与人工基准图的平均P指标为0.48,凸显出本文算法保护真实轮廓,抑制纹理噪声的优越性能。结论本文结合对比度适应与侧抑制关联机制实现了对图像显着轮廓的检测,为后续的高级皮层的视觉认知任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董雪,高忆,鲍敏[2](2015)在《知觉学习对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适应和知觉学习都是视觉可塑性的表现。视觉适应通常被认为是反射性的,自动地由当前环境影响。视知觉学习则通常指由于长期训练导致知觉能力的提高。由于它们发生所需时间不同,这两种视觉现象一般被作为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已有的少量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未能发现一致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多天连续实验,研究了两种视觉适应过程——运动适应和对比度适应,如何受知觉学习的影响。在每天的实验中测量适应后效作为当天适应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当训练任务与训练前后测试任务相同时,适应训练能够显着降低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程度,对于难度较高的运动适应训练任务来说,适应后效的减弱特异于训练条件,而对于难度较低的对比度适应训练任务来说,适应后效的减弱显着迁移到了未训练的条件下;而当训练任务与训练前后测试任务差异较大时,两种适应过程的训练都未引起适应后效的变化。这种任务相关的学习效应表明一些高级脑区参与了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知觉学习过程。对对比度适应实验中后效大小和恢复速率的定量分析发现,适应刺激的有效性可能随着训练减弱,这一结果可以由对适应刺激的"习惯化"来解释。本研究系统地探查了知觉学习对视觉适应的影响,帮助解决了领域内的相关争议问题,并对研究发现提供了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梅高兴,董雪,董波,鲍敏[3](2015)在《无意识水平下对比度适应效应的自然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度适应(contrast adaptation)是一种视觉适应,指个体持续适应高对比度光栅刺激后,视觉通路上某些神经元的敏感性会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对随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光栅的知觉阈限升高。最近的研究发现,当较长时间的高对比度刺激的适应效应被短时间的低对比度刺激去适应后,在后测阶段采用与基线阶段同样的中等对比度刺激时却观察到适应效应的自然恢复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对比度适应效应是由运行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多重机制所控制,而非单一机制控制。然而,这些研究并未澄清自然恢复现象是否由视觉记忆引起。在实验一中,我们采用修改后的连续闪烁抑制(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范式并结合对比度匹配任务,考察了当个体不能意识到适应刺激时,自然恢复现象是否仍然会被观察到。对后测初始阶段适应后效的时间曲线的分析表明,不管是在意识水平还是无意识水平,我们均观察到显着的自然恢复现象。采用Bao和Engel(2012)的双机制模型对平均的时间曲线进行拟合,模型结果分别解释了81%(CFS条件),89%(单眼条件)和92%(双眼条件)的变异。在实验二中,我们采用视觉拥挤(visual crowding)范式并结合对比度探测任务,考察了当个体不能分辨适应刺激的朝向时,对比度适应的自然恢复现象是否仍然能被观察到。线性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单一适应刺激条件(能分辨光栅朝向)还是拥挤条件(不能分辨光栅朝向),自然恢复现象仍然显现。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对比度适应的自然恢复现象并不是外显视觉记忆的结果。两个实验首次共同表明,在无意识水平下对比度适应效应仍然是由多重调节机制所控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涂坤,李禹,张晗[4](2013)在《自适应越渡点的SAR图像模糊对比度增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SAR图像存在动态范围小、对比度差和细节信息不清晰等质量问题,制约了SAR图像的信息获取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适应越渡点的SAR图像模糊对比度增强算法。该算法分析了经典模糊增强方法的局限性,利用SAR图像灰度直方图的分布特性来计算自适应越渡点和模糊对比度增强操作数,实现了SAR图像的自适应对比度增强处理。采用多组实测数据验证该算法,用客观指标评估了增强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3年21期)
杨光,吴钟建,罗镇宝,王浩宇,张龙[5](2013)在《限制对比度的多层POSHE自适应图像增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子块重迭直方图均衡算法(POSHE)是一种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由于该算法存在过增强和块效应问题,不利于目标的识别和跟踪。为解决该问题,提出限制对比度的多层POSHE图像增强方法(CLMPOSHE),通过对每层子块对比度自适应限制来消除过增强现象,然后采用多层POSHE增强处理,最后将每层改进的POSHE处理结果自适应加权融合。大量实验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增强雾天图像。(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3年01期)
鲍敏,Stephen,Engel[6](2012)在《控制长短时程对比度适应的分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剥夺成年人视觉系统在某一个朝向上的视觉输入可以增强视觉系统对被剥夺朝向的敏感度。这一对比度适应随着适应时长的增加而变得更强也更持久。这可能由于随着适应时长的增加,控制对比度适应的单一机制增加了控制强度,也可能基于较长时间尺度的额外机制开始工作。我们通过在长时程适应的前后测量短时程适应的后效来检验这两种可能的假说。被试佩戴由一个置于额上方的视频摄像头、一台电脑以及一个虚拟现实头盔组成的"更改现实"系统,处在竖直朝向信息被除去的环境中达4小时。被试看到的正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只是视频中的竖直朝向的能量被过滤了,所以被试可以在适应的同时仍与周围环境交互活动。经过长时程的竖直剥夺,我们给被试看没有经过处理的图像15分钟,即"去适应"。然后,被试再看竖直信息被去除的图像8分钟,即"再适应"。我们通过测量倾斜后效来反映对比度适应后效。4小时长时程适应之前的8分钟"初适应"产生了较弱的倾斜后效。"去适应"之后的测试一开始,被试没有显示出显着的倾斜后效。但是测试之后的8分钟"再适应"产生了比"初适应"的后效更强、更持久的倾斜后效。"去适应"后的测试过程中,已"消失"的适应后效逐渐恢复。这些结果和单一机制控制对比度适应的假说预期不一致,因为同样8分钟的"再适应"与"初适应"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后效,而这取决于短时程适应前是否发生过长时程适应。对本研究结果的最简单的解释是,4小时的长时程适应使长、短时程机制都产生了后效。15分钟的"去适应"产生了负向的后效遮盖了正向的长时程适应后效。"去适应"测试过程中,负向后效随时间消退,因而被遮盖的长时程后效逐渐显现,这就是观察到的"自然恢复"现象。"再适应"后的后效体现了长、短时程后效的加和,所以强于"初适应"产生的短时程后效。我们称之为"再学习存储"现象,它与"自然恢复"现象一起揭示了对比度适应是由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分离机制控制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翟优,曾峦,王少轩[7](2011)在《自适应对比度阈值SIFT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剔除掉对比度小于给定阈值的候选特征点,认为这些点是不稳定的,但是并没有普遍适用的阈值;固定对比度阈值SIFT算法提取的特征点数目,随着图像对比度的降低而急剧减少,并且整幅图像采用一个固定的阈值,会造成特征点的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图像高精度匹配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图像人工调整对比度阈值;但是人工调整阈值不能够实现图像的自动匹配,满足不了无法进行人工干预的场合。因此为了提高基于SIFT图像匹配算法的精确性和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根据特征点局部邻域内的灰度信息,确定对比度阈值的方法,用于改进SIFT算法,并将改进后的算法用于图像匹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IFT算法能够根据特征点邻域内的灰度分布情况,自动计算对比度阈值,能够很好地适应图像对比度的变化,明显增强了SIFT算法对于低对比度图像匹配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1年11期)
王文惠,保金华,邓军,瞿佳[8](2010)在《模糊适应对模糊敏感性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模糊适应对近视者与正视者眼模糊敏感性和LandoltC视力(100%和10%对比度)的影响以及近视者与正视者模糊敏感性和对比度视力(contrast Visual acuity,CVA)之间的差异。方法在双眼调节麻痹的情况下,通过远距屈光全矫基础上引入+2.00DS进行模糊适应30分钟。在模糊适应前后,采用Badal系统,通过5mm人工瞳孔控制瞳孔大小,分别测量20名近视者和15名正视者右眼的模糊敏感阈值、模糊分辨阈值;在模糊适应的过程中,每隔10分钟对高、低CVA进行一次测量。结果模糊适应后,近视者和正视者的高、低CVA均有显着性提高(P=0.000);近视者远模糊敏感阈值显着减小(t=2.282,P=0.034),正视者近模糊敏感阈值显着增加(t=2.703,P=0.019),主观焦深没有显着变化;近视组与正视组相比,近视组的远模糊敏感阈值、主观焦深和模糊分辨阈值均小于正视眼的各测量值(t=3.594,P=0.001;t=2.879,P=0.007;t=2.216,P=0.034)。结论人眼在离焦状态下适应一段时间后,近视者和正视者的高、低CVA均有显着提高;近视者较正视者对模糊察觉的敏感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李国荣[9](2010)在《猫外膝体的对比度适应及皮层反馈对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视觉系统对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约有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信息系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在视觉信息处理系统中,存在多个不同层次的处理阶段,其中外侧膝状体(外膝体,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LGN)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外侧膝状体位于丘脑的背侧部,主要负责接收来自视网膜的信息输入,并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初级视皮层。早期电生理实验研究表明外膝体神经元的反应属性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性质类似,所以就认为外侧膝状体只是视觉通路中一个简单、被动的信息中继站。但是,这种观点的存在也迟滞了人们对外膝体的研究和认知。就适应现象而言,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纹状皮层区域,而且这些研究认为适应只是皮层效应,外膝体并不存在适应现象。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在视网膜和外膝体都发现了多种形式的适应效应。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外膝体适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比如,早就有研究发现在从视网膜到皮层的视觉通路中存在多条分离的平行信息处理通道。这些信息处理通道在生理属性和功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不同的信息通道可能负责处理特定的视觉信息属性。但这些信息通道是否都存在适应现象,如果存在的话则它们是否都具有相同的适应效果,这些问题都还不太清楚。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视觉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前馈信息通路。研究表明每个处理阶段都会接收来自下游处理阶段的信息反馈。研究发现皮层-丘脑反馈能够影响外膝体神经元的多种反应属性,比如:皮层反馈能够影响外膝体细胞的中央-周边感受野结构和属性。但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皮层反馈是否能够影响外膝体神经元的适应效果。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们使用在体单细胞记录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外膝体神经元具有与皮层细胞类似的对比度适应效果——对比度适应虽然也能抑制细胞的最大发放率,但适应后对比度增益的下降则更为明显。这也说明外膝体细胞也有具有根据外界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而且外膝体的适应应该对皮层神经元的适应也有一定的贡献。我们发现猫外膝体中的Y细胞在适应后对比度增益的改变幅度要明显大于X细胞对比度增益的变化,但最大发放率的变化两者则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也说明不同的信息处理通道具有不同的适应效果。为了研究皮层反馈的作用,我们还在部分实验动物中,使用液氮冰冻法毁损了猫皮层的17区和18区,以达到消除皮层反馈的目的。实验发现在皮层反馈被抑制后,外膝体神经元仍然具有适应效果。这说明对比度适应是外膝体神经元的内在机制,并不完全取决于皮层的反馈投射。但我们也发现,与正常猫中的结果不同,当皮层反馈受到抑制后,外膝体的X细胞与Y细胞表现出类似的适应效果。而且与正常猫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皮层反馈对X细胞的对比度适应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够增强Y细胞的对比度适应效果。这也说明皮层反馈对不同信息通道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总而言之,我们的发现对理解对比度适应在早期视觉系统中的表现有一定帮助,也对认识视觉信息处理通道和皮层-丘脑反馈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1-01)
李冠章,罗武胜,李沛[10](2009)在《适应彩色空间的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模拟人眼视觉系统的Retinex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引入了非线性变换函数修正彩色图像的照射分量和反射分量。全局对比度增强函数拉伸图像照射分量,改善了全局视觉效果。非线性局部增强函数对较大和较小的反射分量值改变较小,对中间值的改变较大,从而改善了图像局部对比度。在RGB彩色空间和许多分离色度亮度的彩色空间的处理速度都很快,彩色空间适应性较好,处理图像也没有出现彩色失真现象。(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对比度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觉适应和知觉学习都是视觉可塑性的表现。视觉适应通常被认为是反射性的,自动地由当前环境影响。视知觉学习则通常指由于长期训练导致知觉能力的提高。由于它们发生所需时间不同,这两种视觉现象一般被作为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已有的少量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未能发现一致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多天连续实验,研究了两种视觉适应过程——运动适应和对比度适应,如何受知觉学习的影响。在每天的实验中测量适应后效作为当天适应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当训练任务与训练前后测试任务相同时,适应训练能够显着降低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程度,对于难度较高的运动适应训练任务来说,适应后效的减弱特异于训练条件,而对于难度较低的对比度适应训练任务来说,适应后效的减弱显着迁移到了未训练的条件下;而当训练任务与训练前后测试任务差异较大时,两种适应过程的训练都未引起适应后效的变化。这种任务相关的学习效应表明一些高级脑区参与了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知觉学习过程。对对比度适应实验中后效大小和恢复速率的定量分析发现,适应刺激的有效性可能随着训练减弱,这一结果可以由对适应刺激的"习惯化"来解释。本研究系统地探查了知觉学习对视觉适应的影响,帮助解决了领域内的相关争议问题,并对研究发现提供了理论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比度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蒋涯,武薇,范影乐.结合对比度适应与侧抑制信息关联的轮廓检测方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2].董雪,高忆,鲍敏.知觉学习对对比度适应和运动适应的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3].梅高兴,董雪,董波,鲍敏.无意识水平下对比度适应效应的自然恢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4].涂坤,李禹,张晗.自适应越渡点的SAR图像模糊对比度增强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
[5].杨光,吴钟建,罗镇宝,王浩宇,张龙.限制对比度的多层POSHE自适应图像增强算法[J].激光与红外.2013
[6].鲍敏,Stephen,Engel.控制长短时程对比度适应的分离机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7].翟优,曾峦,王少轩.自适应对比度阈值SIFT算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
[8].王文惠,保金华,邓军,瞿佳.模糊适应对模糊敏感性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
[9].李国荣.猫外膝体的对比度适应及皮层反馈对其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10].李冠章,罗武胜,李沛.适应彩色空间的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