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温度梯度,基因突变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徐章润,李娜,张惠丹,樊晓峰,方瑾[1](2010)在《基于热阻梯度加热系统的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用于DNA突变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空间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DNA突变分析系统,制作了热阻呈梯度均匀变化的硅橡胶(PDMS)基片,利用其热阻变化对热传导的影响,在基片表面形成稳定的空间温度梯度.通过改变PDMS基片的厚度差,可得到范围不同的温度梯度,且形成的温度梯度在6h内保持稳定.利用该温度梯度加热装置对玻璃微流控芯片进行加热,在10℃温度梯度范围内对209bp的DNA突变标准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单次样品分析时间为8.3min,并成功用于3例大肠癌患者石蜡组织切片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叶芳,苑伟政,李红卫[2](2010)在《芯片毛细管电泳的系统级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是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泳分离效率直接影响着芯片的整体功能。本文运用多端口组件模型技术建立了逶迤型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参数化行为模型及系统级模型。模型仿真结果与有限元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相比较,仿真速度提高了100多倍,而相对误差小于3.8%,表明论文所建立的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行为模型,能够在不降低系统仿真精度的同时更加快速高效地对系统性能做出评价。(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钰蓉,陈恒武[3](2009)在《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安培检测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低能耗、易集成化便携化、与微加工技术匹配等特点,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μCE-AD)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近年来μCE-AD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重点讨论了近年来在芯片的设计、集成化电极的制备、消除分离电压的干扰等方面的进展;同时介绍了利用分离电场拓展检测范围、阵列电极和阵列通道、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新型进样技术和试样预处理等方面的新成就;最后展望了未来μCE-AD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9年01期)
廖红华,廖宇,袁海林,陈建军,于军[4](2008)在《基于互相关-混沌系统的芯片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芯片电泳电容耦合非接触微电导检测系统中微弱变化的正弦信号幅度和相位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锁定放大器与混沌检测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锁定放大器抑制强背景噪声信号,采用Duffing混沌振子提取有用的被测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很低的信噪比门限,能对被强噪声覆盖的微弱正弦信号非常敏感。(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期刊2008-06-01)
庄贵生[5](2007)在《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及其临床诊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Microchip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ystem(MCE system)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在常规毛细管电泳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在玻璃、聚合物、硅等基片上制作一系列微管道等结构单元,利用微芯片体积小、热传导效率高等优点实现对生化样本更加高速、高效的分离分析。MCE系统已经发展多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依旧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MCE微芯片标准化工艺制作及成品率、样本进样方法优化等问题,且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虽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只是刚刚起步。本论文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及MCE的临床诊断应用,在阐述毛细管电泳原理的基础上,结合MCE的特点,对样本的进样区带进行优化,解决了微芯片的标准化制作,建立了一套低温键合制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微芯片的成品率,并研究了MCE系统在临床尿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的原理、特点和研究进展,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案;2.针对微芯片毛细管电泳进样区带形状对分离性能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设计了双聚焦进样方法,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分析,并构建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该进样方法有效地改进了样本进样区带形状,实现了近乎矩形的样本区带,提高了样本的分离效率和分离度;3.针对玻璃微芯片制作过程中高温键合成品率低的问题,本论文建立了一种低温键合技术,键合强度可达5.66 MPa,成品率达到95%以上。为了降低微芯片制作成本,本论文还研究了基于PDMS等材料的微芯片制作工艺;4.根据MCE系统的技术特点,结合临床诊断的需求,选择临床尿液中的蛋白质作为分析对象,构建了一套基于紫外吸收原理的尿蛋白分析仪,建立了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用于尿蛋白检测的分析方法,分析时间较常规检测方法大大降低,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5.利用微芯片传热快,易于集成的优点,基于Peltier原理设计并制作了适合酶反应的温控系统,并在自行构建的诱导荧光检测系统中对血清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与常规临床检测方法一致,但分析时间大大缩短,整个过程可在10min内完成。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快速诊断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期刊2007-05-01)
熊强,邢婉丽,谷光胜,孙爱梅,郭旻[6](2006)在《可用于多种生物分析的高性能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检测方法,搭建出高灵敏度的双通道共聚焦芯片毛细管电泳的检测系统。采用湿法刻蚀玻璃的方法获得了芯片管道的模具,并采用浇铸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上获得高质量的微管道。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英玻璃贴合成为毛细管电泳芯片,该电泳芯片散热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以Cy5荧光素为样品,经实验证明该系统的检出限为17 pmol/L,并能在高达1 200 V/cm的场强下正常运行(高压电源的最高输出电压为1 200 V/cm),最高理论塔板数超过106N/m,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电泳效率。将该系统应用于氨基酸和DNA片段的分离分析,以及生物素标记的DNA与链霉亲合素的相互作用的检测,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说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多种生物分析中。(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时宝宪,邬丽明,张淑慧,叶丹,黄卫华[7](2006)在《汞灯光源芯片毛细管电泳荧光电荷耦合器件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宽谱带高压汞灯为光源的倒置荧光显微镜,配备电荷耦合器件(CCD)及微流控芯片,自组装芯片毛细管电泳荧光电荷耦合器件检测系统。选择不同激发波长(340~540 nm)荧光试剂,进行荧光检测,荧光素的检出限(S/N=3)为7.3×10-9mol/L,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的检出限(S/N=3)为1.7×10-8mol/L,显示了该系统对荧光试剂选择范围宽、灵敏度高的特点。用该系统成功分离了FITC与荧光素、曙红与荧光素两种混合荧光试剂。实验表明,组装的芯片毛细管电泳CCD荧光检测系统是成功的。(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孔泳[8](2006)在《在聚碳酸酯微流控芯片上制备集成化微电极及其应用于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分析仪器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化为最终目标的微全分析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检测器是微全分析系统必不可少的单元。通常使用的激光诱导荧光(LIF)或质谱(MS)检测器体积庞大,不利于实现微型化的目标,且价格昂贵,难以得到普及。电化学安培检测是一大类常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传感电极易于集成在芯片之上,且信号处理系统等外围设备比较简单,易于实现微型化。 制备微流控芯片的材料通常是玻璃或石英。然而石英与玻璃加工困难,大批量生产成本较高,且玻璃在湿法刻蚀中的各向同性使微通道难以得到较高的深宽比。高分子材料具有品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大、加工成型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大批量制作一次性微流控芯片。 本文研究在高聚物基片上制备安培检测微电极的方法、技术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研制全高聚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芯片,并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对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和高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发展进行了评述。 第二章,研究了以选择性光化学改性与化学镀相结合在聚碳酸酯(PC)表面制作金属膜微电极的方法、技术及相关原理。以低压汞灯为辐射源,通过掩膜对PC表面选择性区域进行光化学改性,光照区域(电极图形)所生成的活性基团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化学镀所必须的催化中心,最后经化学镀即可在PC表面选择性地镀上金或铜膜微电极。研究了光源种类、光照时间等因素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采用多种技术对经历光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的PC表面进行表征。针对化学镀过程中出现的过镀现象,提出了用硫氰酸钾溶液超声清洗的抑制过镀的方法。采用本法制备的金膜微电极尺寸精确,边缘平整,具有与金盘电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4-01)
时宝宪,邬丽明,黄卫华,程介克[9](2005)在《芯片毛细管电泳荧光电荷耦合器件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芯片毛细管电泳与传统毛细管电泳技术相比,具有样品用量少、分离速度更快的特点,但对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的特色,但受激光器激发波长的限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利用宽谱带汞灯光源,便于采用各种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试剂,有效拓宽荧光检测的使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0-01)
熊强,谷光胜,杜桂彬,郭旻,邢婉丽[10](2005)在《一种高性能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的搭建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PDMS为芯片加工材料,搭建出高性能的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氨基酸小分子以及DNA片段的分离,获得了良好的电泳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是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泳分离效率直接影响着芯片的整体功能。本文运用多端口组件模型技术建立了逶迤型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参数化行为模型及系统级模型。模型仿真结果与有限元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相比较,仿真速度提高了100多倍,而相对误差小于3.8%,表明论文所建立的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行为模型,能够在不降低系统仿真精度的同时更加快速高效地对系统性能做出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徐章润,李娜,张惠丹,樊晓峰,方瑾.基于热阻梯度加热系统的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用于DNA突变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
[2].叶芳,苑伟政,李红卫.芯片毛细管电泳的系统级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
[3].王钰蓉,陈恒武.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J].化学进展.2009
[4].廖红华,廖宇,袁海林,陈建军,于军.基于互相关-混沌系统的芯片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研究[C].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2008
[5].庄贵生.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及其临床诊断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
[6].熊强,邢婉丽,谷光胜,孙爱梅,郭旻.可用于多种生物分析的高性能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J].分析科学学报.2006
[7].时宝宪,邬丽明,张淑慧,叶丹,黄卫华.汞灯光源芯片毛细管电泳荧光电荷耦合器件检测系统[J].分析科学学报.2006
[8].孔泳.在聚碳酸酯微流控芯片上制备集成化微电极及其应用于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9].时宝宪,邬丽明,黄卫华,程介克.芯片毛细管电泳荧光电荷耦合器件检测系统[C].第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10].熊强,谷光胜,杜桂彬,郭旻,邢婉丽.一种高性能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的搭建与验证[C].第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