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需求弹性论文-梁中华,余淼杰

劳动需求弹性论文-梁中华,余淼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需求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贸易自由化,劳动需求弹性,替代效应

劳动需求弹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中华,余淼杰[1](2014)在《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劳动需求弹性:基于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我们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视为一次自然实验,以加工进口企业为"控制组",以一般进口企业为"处理组",采用倍差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显着提高了劳动需求弹性。进口关税下降越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提高也越多。(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4年10期)

李娟,万璐[2](2014)在《贸易自由化加剧就业市场波动了吗?——基于劳动需求弹性角度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需求弹性事关就业市场波动、工作稳定性和劳动雇佣关系。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检验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约为-0.263~-0.241,符合文献中提出的劳动需求弹性应在-0.75~-0.15区间内的判断;第二,贸易开放将使中国劳动需求更富有弹性,加剧就业市场波动,且该结论呈现稳健性,但是不同产业部门在受到贸易开放冲击时,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方向及程度不相同,在高技术企业就业的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第叁,贸易提高劳动需求弹性主要通过增强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发生作用。该研究可为防御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及社会波动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崔日明,张志明[3](2013)在《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服务业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从整体服务业、不同服务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性别四个维度研究了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具有显着的影响,服务贸易通过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两条路径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产生作用,但随着研究维度的变化,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异;进口贸易增强了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而出口贸易减弱了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最终,出口贸易几乎完全抵消了进口贸易对服务业劳动市场的负面影响,服务贸易总体上提高了服务业劳动者地位。(本文来源于《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期刊2013-05-29)

李娟[4](2012)在《全球化、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需求弹性刻画劳动市场稳定性与就业风险,研究全球化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具有普遍、广泛的意义。理论上,全球化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影响劳动需求弹性,进口、出口、外包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会改变劳动需求弹性。但是对于两者关系的实证检验,目前却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本文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评述。(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2年03期)

唐时达,周申[5](2011)在《经济开放、劳动需求弹性与消费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开放通过FD I和国际贸易影响我国劳动力需求弹性,这意味着劳动者在面临负向冲击时工资会有较大的向下压力,从而可能造成较大幅度收入下降,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本文使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1993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开放、劳动需求弹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D I流入与国际贸易使得劳动需求弹性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因此,为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需要完善对劳动者的保护和社会保障机制,保持收入稳定增长。(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1年01期)

唐时达,周申[6](2010)在《金融危机对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对劳动需求呈负向冲击,且提高了劳动需求弹性,数值为0.05,考虑到我国庞大的劳动数量,其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政府应在深化劳动要素市场改革的过程中,避免企业将其所应承担的各种非工资劳动成本向工人转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0年08期)

周申,易苗,王雨[7](2010)在《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制造业行业的FDI与外包具有提高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这一影响是通过替代效应与产出效应两条渠道实现的。FDI流入与外包可能通过提高劳动需求弹性对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者产生较大压力。(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0年01期)

周申[8](2006)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贸易自由化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论文采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93~2002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工业进口自由化导致了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上升,该效应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在程度上是重要的;贸易自由化通过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两条途径影响中国工业劳动的需求弹性,替代效应的作用明显强于产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工资和就业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其仍会通过提高劳动需求弹性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者产生较大的压力。(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06年02期)

劳动需求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需求弹性事关就业市场波动、工作稳定性和劳动雇佣关系。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检验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约为-0.263~-0.241,符合文献中提出的劳动需求弹性应在-0.75~-0.15区间内的判断;第二,贸易开放将使中国劳动需求更富有弹性,加剧就业市场波动,且该结论呈现稳健性,但是不同产业部门在受到贸易开放冲击时,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方向及程度不相同,在高技术企业就业的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第叁,贸易提高劳动需求弹性主要通过增强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发生作用。该研究可为防御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及社会波动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需求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梁中华,余淼杰.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劳动需求弹性:基于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4

[2].李娟,万璐.贸易自由化加剧就业市场波动了吗?——基于劳动需求弹性角度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4

[3].崔日明,张志明.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C].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2013

[4].李娟.全球化、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

[5].唐时达,周申.经济开放、劳动需求弹性与消费需求[J].消费经济.2011

[6].唐时达,周申.金融危机对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10

[7].周申,易苗,王雨.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0

[8].周申.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6

标签:;  ;  ;  

劳动需求弹性论文-梁中华,余淼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