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59例诊治回顾性分析

肺栓塞59例诊治回顾性分析

一、肺栓塞59例诊断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宛君[1](2021)在《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肺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梗死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较少见且好发于老年伴有心肺基础疾病患者。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继发肺梗死的肺栓塞患者更年轻,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低。为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转归,并探讨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肺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肺动脉CT造影确诊的肺栓塞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肺梗死组与非肺梗死组肺栓塞患者组间差异,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肺栓塞患者中肺梗死发生率41%(119/289),男女比例1.4:1,平均发病年龄(60.0±13.8)岁,平均身高(166.5±7.9)c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胸闷70例(58.8%)、下肢肿胀或疼痛57例(47.9%)和呼吸困难55例(46.2%),胸痛、咯血和晕厥较为少见,分别为33例(27.7%)、23例(19.3%)和20例(16.8%),肺梗死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仅占4.2%。肺梗死征象以近端血管增宽(100例,84.0%)和中央透亮影(91例,76.5%)最常见,Hampton,s Hump征占38.7%(46/119)。肺梗死正确诊断率仅占15%(14/92),误诊率达85%(78/92),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误诊诊断(92%,72/78)。与非肺梗死组相比,肺梗死组更年轻[(60.0±13.8)岁VS(66.1±12.7)岁,P<0.001],随年龄增长肺梗死患者占肺栓塞的比例从18-30岁组的80%逐渐降低至80岁以上组的18%,肺梗死组身高更高[(166.5±7.9)cm VS(163.4±7.9)cm,P<0.001],胸痛(27.7%VS 11.8%,P=0.001)和咯血(19.3%VS 2.9%,P<0.001)症状更常见,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更低(49.6%VS 65.3%,P=0.008),与非肺梗死组比较,肺梗死组四级肺动脉血栓(88.2%VS 95.8%,P=0.024)和胸腔积液(24.7%VS 54.6%,P<0.001)更常见。多因素分析发现胸腔积液(OR=5.356)、咯血(OR=4.832)、四级肺动脉血栓(OR=4.152)和身高(OR=1.059)是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18-40)岁肺栓塞患者相比,年龄在≥81岁区间的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风险降低。肺梗死组病死率与非肺梗死组无显着性差异,出院随访6个月的肺梗死患者未发生临床不良结局,随访至8周、12周、16周、24周胸部CT肺梗死病灶吸收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分别为19%、31%、41%和56%,随访至52周大部分(84%)患者肺梗死病灶吸收恢复正常。结论:肺梗死在肺栓塞患者中发生率不容忽视,典型三联症和Hampton,s Hump征不常见,导致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误诊为肺炎。胸腔积液、咯血、远端栓子和身高是肺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肺栓塞患者肺梗死风险随着年龄增加反而降低。其病死率与非梗死患者类似,大部分患者肺梗死病灶可逐渐吸收。

叶远良[2](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3](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认为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李悦[4](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不同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院6年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情况,分析恶性肿瘤合并VTE的临床特征。方法:2013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按入选标准选取190例发生VTE的患者。回顾性分析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类型、TNM分期、血常规、凝血、血脂、手术、化疗情况等临床资料。19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30例(PTE组),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32例(DVT组),发生PTE+DVT 28例(PTE+DVT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VTE及其各类型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1)我院6年间恶性肿瘤合并VTE的发生率为2.16%,占所有VTE患者的16.73%。(2)190例恶性肿瘤合并VTE病例中,64.21%的患者为65岁以下、68.95%为女性、73.16%不吸烟,22.63%合并高血压,61.05%行手术,48.42%行化疗,且VTE各亚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中,消化系统肿瘤72例(37.90%)、肺癌53例(27.89%)、女性生殖系统肿瘤40例(21.05%);PTE组中肺癌15例(50.0%),PTE+DVT组中肺癌11例(39.29%),DVT组中消化系统肿瘤有55例(41.67%);肿瘤TNM分期中Ⅲ-Ⅳ期159例(83.68%),病理分化程度上中、低分化163例(85.79%)。VTE各亚组在肿瘤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中,PTE发生在右肺下叶16例(27.59%)、双肺动脉11例(18.97%)、右肺中叶9例(15.52%);PTE组的栓塞部位为右肺下叶的有8例(26.67%),PTE+DVT组栓塞发生在双肺动脉的有9例(32.14%),两组栓塞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累及左下肢62例(38.75%)、双下肢42例(26.25%)、右下肢35例(18.42%);PTE+DVT组的血栓部位主要为双下肢(28.57%),DVT组主要发生在左下肢(44.70%),两组血栓发生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患者确诊VTE后,7.89%的患者及时采用了溶栓治疗,87.37%采用了抗凝治疗。(5)PTE组与PTE+DVT组比较MCHC较低、FIB较高,PTE组与DVT组比较HCT、HB、RBC、FIB、TT较高或延长、MCHC较低,PTE+DVT组与DVT组比较PCT、APTT、PT较高或延长,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分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恶性肿瘤患者有65.79%于确诊后、57.61%于化疗后、69.83%于手术后的3个月之内发生VTE。结论:(1)恶性肿瘤是导致VTE发生的常见原因,其中发生VTE的恶性肿瘤主要有消化系统肿瘤、肺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常合并DVT,肺癌常合并PTE,且主要为中、低分化程度、TNMⅣ期的肿瘤。(2)PTE主要累及右肺下叶,DVT主要累及左下肢,PTE+DVT组主要累及双肺动脉和双下肢。(3)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的部分指标,如HCT、HB、PCT、RBC、MCHC、APTT、FIB、PT、TT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合并VTE类型的鉴别。(4)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后、手术后、化疗后3个月内需警惕VTE发生。

袁俊杰[5](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其溶栓结局的相关性》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和最具有致死性的临床类型。早期诊断和及早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指南推荐且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再灌注治疗中的溶栓治疗是实现这一措施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及早判断STEMI的发生及溶栓成功与否,即能否实现有效再灌注直接与患者的临床结局相关,故评价早期STEMI的发生及溶栓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评判溶栓是否成功的“金标准”。然而,CAG是项有创检查,鉴于种种条件的限制,CAG在STEMI患者溶栓后并不能被及早应用。因此,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无创检查评价溶栓成功与否非常重要。临床中,我们评估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的无创方法有:心电图上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胸痛症状在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消失、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等。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RDW、MPV与STEMI及其溶栓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以及STEMI患者溶栓结局的相关性,为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其溶栓成功与否提供新的参考指标。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民权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STEMI,并且入院后接受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溶栓治疗并进一步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再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同时选取与纳入STEMI患者例数等量的同期我院体检结果正常者。本研究共纳入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35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9.62±10.73岁,其中86例溶栓治疗成功,成功率63.70%。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入院后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及体表面积。并采集入院后血生化指标(血糖、TG、HDL-C、尿酸、血红蛋白、RBC、PLT、TC、LDL-C、RDW、PDW、MPV、WBC)、超声心动图、血压、心电图等检查结果,计算GRACE评分。对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STEMI组和对照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DW、MPV与STEMI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DW、MPV对STEMI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STEMI患者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DW、MPV与溶栓结局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DW、MPV对STEMI患者溶栓结局的诊断价值。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TEMI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糖、BMI、TG、HDL-C、尿酸、血红蛋白、RBC、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烟史、TC、LDL-C、RDW、PDW、MPV、WB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患者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两组相比,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TC、TG、LDL-C、HDL-C、尿酸、血糖、WBC、血红蛋白、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VEF、PDW、RDW、MPV、GRACE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溶栓成功组溶栓前后PDW、RDW、MPV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逐步后退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RDW(OR=1.251,95%CI:1.165~1.343,P<0.001)、PDW(OR=1.222,95%CI:1.042~1.436,P<0.001)、MPV(OR=1.407,95%CI:1.093~2.145,P=0.003)均是 STEMI 的预测因子;同时,RDW(OR=1.258,95%CI:1.095~1.444,P<0.001)、MPV(OR=1.514,95%CI:1.055~2.172,P=0.024)、GRACE 评分(OR=1.226,95%CI:1.119~1.530,P<0.001)皆是溶栓失败的预测因子。RDW 预测 STEMI 的曲线下面积为 0.772(95%CI:0.665~0.775,P<0.001),约登指数为0.3556,最佳诊断截点值(Cut-off)为13.11,此时的敏感度为77.04%,特异度为58.52%。MPV预测 STEMI 的曲线下面积为 0.658(95%CI:0.598~0.714,P<0.001),约登指数为0.2815,最佳诊断截点值(Cut-off)为11.31,此时的敏感度为74.55%,特异度为53.60%。RDW预测溶栓失败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95%CI:0.600~0.763,P<0.001),约登指数为0.3598,最佳诊断截点值(Cut-off)为13.19,此时的敏感度为60.47%,特异度为75.51%。MPV预测溶栓失败的曲线下面积为0.687(95%CI:0.602~0.764,P=0.001),约登指数为0.3446,最佳诊断截点值(Cut-off)为12.47,此时的敏感度为66.31%,特异度为68.15%。结论1、RDW和MPV均是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2、RDW和MPV均是STEMI患者溶栓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唐楚岳[6](2019)在《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行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急性肺栓塞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入院,并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治疗前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及简易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评分、入院首次PaO2、cTnI或cTnT、BNP或NT-proBNP、D-二聚体、血Cr水平、是否伴发深静脉血栓(DVT)、是否伴发右心功能不全(RVD)、起病到溶栓治疗间隔时间、溶栓药物、方案,评价溶栓疗效和中医证候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52.0%),女性49例(48.0%),年龄18~89 岁,平均(59.9±16.5)岁。显效 63 例(61.8%),有效 30 例(29.4%),无效9例(8.8%),死亡6例(5.9%),溶栓后出血7例(6.9%)。2.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肿瘤病史、伴发RVD等因素的组间比较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3组间比较,PESI评分、sPESI评分、PaO2、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上述因素可能导致溶栓疗效不良。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病史(OR=14.013,95%CI:2.217~88.554,P=0.005)和伴发RVD(OR=15.367,95%(CI:1.601~147.500,P=0.018)是溶栓治疗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4.中医证候分析方面,溶栓前的中医证候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气虚痰瘀阻络证52例(51.0%)、气滞血瘀证22例(21.6%)、正虚阳脱证16例(15.7%)、气虚痰热瘀阻证12例(11.8%);溶栓7d后的中医证候分布为气滞血瘀证46例(45.1%)、气虚痰瘀阻络证42例(41.2%)、气虚痰热瘀阻证7例(6.9%)、正虚阳脱证7例(6.9%)。5.不同溶栓前中医证候组间的溶栓疗效差异及30d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死亡患者的溶栓前证候均为正虚阳脱证。结论:1.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是有效安全的。2.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PESI评分、sPESI评分、PaO2、NT-proBNP水平等与PE溶栓的疗效有关,但其对溶栓疗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验证。3.肿瘤病史、伴发右心功能不全(RVD)是APE溶栓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4.中医证候分布方面,无论在溶栓前还是溶栓7天后,均以气虚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为主,但溶栓前最多是气虚痰瘀阻络证、溶栓后7天最多是气滞血瘀证。5.溶栓前中医证候分布与溶栓疗效相关,气滞血瘀证的溶栓疗效最好,而正虚阳脱证的疗效最差,同时,正虚阳脱证的30d死亡率最高。

傅一牧[7](2019)在《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变化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目的:探究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platelet count/hemoglobin,PLT/Hb)、血糖(glucose,GLU)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deep vein thrombosis,ALDVT)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合并颅脑损伤多发伤患者11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利用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区别ALDVT组和无ALDVT组,计算ALDVT的发生率。并于受伤后4d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比较两组患者PLT、Hb和GLU,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AL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118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中,出现ALDVT的患者共45例,发生率为38.1%。ALDVT组中的PLT/Hb、GLU、DD和FDP水平均高于无ALDVT组(P值均<0.05);TT长于无ALDVT组(P<0.05)。两组间的PLT、PT、INR、APTT、FIB、ATⅢ活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Hb(OR=1.699,95%CI为1.125-2.567)和GLU(OR=1.309,95%CI为1.040-1.647)是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ALDVT形成的独立危险(P值均<0.05),ROC曲线推算联合PLT/Hb和GLU浓度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7×109/g和8.3mmol/L,此时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3%和70%,当两个指标均大于等于界值时,ALDVT的发生率为73%(86/118)。结论:合并颅脑损伤多发伤的患者ALDVT发生率较高,PLT/Hb和GLU水平是AL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指标对此类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17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依据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LDVT组和无ALDVT组,并计算ALDVT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ALDVT发生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进行相关性探究。结果:在175例多发伤患者中,56例(32%)患者出现ALDVT。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中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分/≥25分)、血糖(<10 mmol/L/≥10 mmol/L)、合并上肢骨折、合并下肢骨折、合并脊柱损伤、合并骨盆骨折以及合并胸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数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凝血指标中,与无ALDVT组相比,ALDVT组患者的DD和FDP的水平均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10 mmol/L)(P=0.009)、ISS(≥25分)(P=0.024)、合并脊柱损伤(P=0.048)和合并骨盆骨折(P=0.029)均是A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率较高。血糖水平、ISS以及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和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均对ALDVT的诊断具有重要预测意义。

黄月婷[8](2019)在《第一部分:中国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中国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作为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国外有研究报道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目前关于ITP合并血栓相关研究文献不多,Rodeghiero F总结文献报导ITP患者动脉血栓发生率约1.14-4.1%、静脉血栓约0.41-2.9%。因血栓的发生在不同的种族、地区存在差异,且血栓的发生影响ITP患者的治疗、预后,为此进行本项研究以了解中国ITP人群的血栓发生情况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中国成人ITP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ITP合并血栓预防策略提供依据,也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治疗方案、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止血中心住院治疗的ITP患者共3225例,男性1309例,女性1916例,中位年龄30岁(4月龄~94岁),未成年患者(<18岁)1008例,成人患者(≥18岁)2217例。以患者就诊我院的时间为研究截点。通过我院住院病案系统搜集纳入研究的ITP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实验室数据及治疗情况,并记录所有的血栓事件,根据搜集的信息共46例发生血栓事件。因儿童患者均无血栓事件发生,本文以成人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成人ITP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对照组,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和卡方检验(分类变量)。初步分析发现血栓事件具有明显年龄分布,考虑血栓发生因素的复杂性,调整混杂因素,利用SPSS系统根据患者性别、年龄、ITP病程进行1:2频数匹配,分别纳入研究对象血栓组45例和无血栓对照组90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对血栓发生的影响。结果1、共46例患者(1.43%)发生血栓事件,均为成人患者,中位患病年龄为54(26~83)岁,成人患者中>40岁人群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3.37%(40/1187)vs 0.58%(6/1030),P=0.000],男性患者血栓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20/1309)vs 1.36%(26/1916),P=0.187]。动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静脉血栓[1.12%(36/3225)vs 0.22%(7/3 225),P=0.000]。82.61%(38/46 例)患者发生血栓时 PLT<100×109/L。2、将2217例成人ITP患者分为血栓组46例与非血栓对照组2171例,进行血栓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接受脾切除术治疗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0.00、0.002、0.000、0.001和0.022;糖皮质激素、TPO治疗在有无血栓事件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差异,P 值分别为 0.232、0.531。3、拟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我们通过SPSS系统将患者年龄、性别及ITP病程进行1:2随机对照匹配,共纳入血栓组45例和无血栓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血栓相关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病史是ITP 患者发生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23,95%CI(1.106-5.755),P=0.028];血栓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可能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0R=4.667,95%CI(0.99-21.99),P=0.051]。结论1、对于中国ITP人群,ITP疾病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可伴发血栓的免疫性疾病,即使血小板水平低下仍可发生血栓事件;2、ITP的血栓事件主要是动脉血栓栓塞,栓塞部位多为脑血管。3、随着年龄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增高,51-60岁为患病高峰年龄。4、男性患者血栓的发生略高于女性,但综合比较,性别非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5、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ITP患者的血栓发生风险。高血压基础疾病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血栓组接受脾切除的患者血栓发生率增高,临床需注意脾切除患者的血栓风险;接受糖皮质激素、TPO治疗并未促进血栓事件的发生。第二部分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中国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止血中心住院应用艾曲泊帕治疗的75例成人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艾曲泊帕起始剂量25mg/d或50mg/d,口服给药,后续根据血小板水平及患者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75mg/d。结果:1、75例患者中男25例、女50例,中位年龄44(19-66)岁;艾曲泊帕治疗前血小板(PLT)中位值13(1-66)×109/L,12例患者在接受艾曲泊帕治疗前有合并其他药物升血小板治疗,故在使用艾曲泊帕治疗前患者的PLT>30×109/L。患者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3个月及半年时PLT中位值分别:29(1-286)×109/L、57(3-616)×109/L、67(3-300)×109/L、92(10-397)×109/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LT水平,P值均=0.00。治疗后第1次PLT≥30×109/L的中位时间为14(3-42)d,54.67%(41/75例)患者在2周内起效。治疗总有效率(OR)81.33%(61/75例),32%(24/75例)患者持续用药≥6m仍有效,其中10例患者(16.13%)停药后≥6月PLT仍维持>30 × 109/L。2、根据治疗方案用药,接受最大剂量50mg/d或75mg/d治疗组的疗效均高于25mg/d组(45.45%vs 22.22%,65.52%vs 22.22%,P值均<0.05)。我们通过比较患者的体重和BMI值在不同剂量组的差别,结果发现药物的起效剂量与二者无明显关系(P>0.05)。同时对影响艾曲泊帕疗效的可能因素进一步分析,75例患者中36例既往接受TPO的治疗(11例TPO治疗有效)、39例未接受TPO治疗,结果显示不论既往有无使用TPO或TPO有无疗效者在接受艾曲泊帕治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3%vs 66.67%、60%vs 56.52%,P>0.05;另外艾曲泊帕的疗效不论血小板抗体阳性与否以及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均无统计学差异,OR值分别81.82%vs 75%、87.88%vs 76.19%,P>0.05。3、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肝脏转氨酶(22例)或胆红素增高(11例)为最常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回至基线水平;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下肢轻度水肿、低蛋白血症、头晕、血小板升高相关脑梗死等。结论:1、艾曲泊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有效率高,长期用药耐受性好,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不良反应。2、为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降低血小板低下相关出血风险,推荐成人患者可选50mg剂量起始,但建议预防性保肝治疗。3、既往的TPO治疗用药情况、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巨核细胞数不影响药物的疗效。4、大部分患者停药后维持作用时间短暂。

赵伟刚[9](2018)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在治疗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比较》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N2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施行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纳入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73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施行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其中合并N2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01例,非N2淋巴结转移患者患者672例。N2组中患者男性比例更高,病灶位于左侧的比例更高,T分期更高,淋巴结清扫的比例更多。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级和是否淋巴结清扫是所有肺癌合并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T分期、组织学亚型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与肺腺癌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通过对肺癌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2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2.肿瘤T分期、组织学亚型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与肺腺癌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分期高于T1的,伴有高侵袭性细胞亚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建议行淋巴结清扫。第二部分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与采样的比较[目的]通过对胸腔镜下施行肺叶切除术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是否安全可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开展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所有患者资料。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位置、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以及细胞亚型。比较的指标有: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切除的淋巴结个数和站数、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纳入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73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94例患者施行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279例患者均施行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采样。其中淋巴结清扫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更高,T分期及N分期更高。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两者之间在性别、年龄、合并症、肿瘤位置、T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淋巴结采样相比,淋巴结清扫组手术时间更长(128分钟vs.114分钟,p<0.001),术后引流量更多(920 ml vs.720 ml,p<0.001),术后住院天数更长(6 days vs.4 days,p<0.001),切除的淋巴结站数更多(11.17 vs.8.50,p<0.001),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更多(6.12 vs.5.17,p<0.001)。但两者在手术并发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胸腔镜下淋巴结采样相比,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更长,术后引流量更多,住院天数更长,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2.与胸腔镜下淋巴结采样相比,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并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第三部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膈神经损伤的影像学标准制定[目的]通过分析膈神经切除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制定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膈神经损伤的影像学标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施行手术的胸腺肿瘤切除术合并膈神经切除的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胸片资料均完整收集。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仔细记录下来。我们制定一个公式来判断膈肌上抬程度:(术前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术后6月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术前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100%。该结果(均数+标准差)作为标准用语诊断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膈神经是否抬高。[结果]22例合并膈神经切除的进展期胸腺瘤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胸片,得出膈神经切除后术后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上抬的比例是24.2 6.2%。考虑到肺叶切除术后本身会因为肺叶切除导致膈肌部分上抬,因此该标准上限30%(均数+标准差)作为肺叶切除术后膈神经是否损伤的标准。[结论]1.我们发现了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检查肺叶切除患者是否合并膈神经损伤的方法。2.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施行过肺叶切除患者,术后6月胸片提示术后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较术前胸片中胸廓的顶点与膈肌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上抬超过30%时,可以初步认定合并膈神经损伤。第四部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的比例和影响[目的]肺癌手术中的不经意的膈神经损伤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肺癌手术中不经意的膈神经损伤的比例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施行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且完整拥有术前及术后6月胸片的肺癌患者资料。应用我们之前设定的膈神经损伤标准判断患者有无膈神经损伤。比较膈神经损伤或者与未损伤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和术后肺功能下降程度的差别。[结果]共753例施行了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且完整拥有术前及术后6月胸片的所有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我们之前制定的标准,56例患者诊断有膈神经损伤。相比于肺下叶切除,膈神经损伤较常见于肺上叶切除(9%vs 5.5%,p=0.073),但无统计学差异。尽管两者在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膈神经损伤组术后6月的FEV1(36.1±19.5%vs 19.5%±16,7%,p<0.001),,FVC(35.3%±19.1%vs 17.4%±14.6%,p<0.001),DLCO(22.5%±9.7%vs 14.9%±12.1%,p<0.001)下降比例均明显高于未损伤组。[结论]1.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不经意的膈神经损伤比例达到7.4%,明显被低估了。2.膈神经损伤常伴随着明显的肺功能下降,临床中需要提高警惕并小心预防。

薛文[10](2019)在《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治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构成比情况。结果:收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83例肺栓塞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疆地区肺栓塞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前5位分别为:高龄(年龄≥50岁)、长期卧床或静坐、呼吸系统疾病、血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前5位依次为:咳嗽,胸闷,气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结论:对于新疆地区患者首要的危险因素仍然为年龄,就诊患者如出现原因不明的咳嗽、胸闷症状时并发肺栓塞可能性大,需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二、肺栓塞59例诊断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栓塞59例诊断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结果
    3.2 肺梗死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3.3 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
    3.4 肺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肺梗死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4)恶性肿瘤合并不同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词语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分组
    2.3 病例资料的收集
        2.3.1 基本情况资料收集
        2.3.2 肿瘤相关情况收集
        2.3.3 血栓相关情况收集
        2.3.4 实验室指标收集
        2.3.5 确诊时间
    2.4 技术路线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肿瘤合并VTE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肿瘤相关情况
        3.2.1 肿瘤分布情况
        3.2.2 合并VTE患者的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情况
        3.2.3 合并VTE患者的恶性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情况
    3.3 血栓相关情况
        3.3.1 PTE及 DVT的血栓部位
        3.3.2 血栓相关治疗情况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4.1 血常规结果
        3.4.2 凝血分析结果
        3.4.3 血脂分析结果
    3.5 发病情况
        3.5.1 肿瘤患者确诊后发生VTE的情况
        3.5.2 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VTE的情况
        3.5.3 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VTE的情况
4 讨论
    4.1 肿瘤合并VTE患者的基本情况
    4.2 肿瘤相关情况
    4.3 栓塞相关情况
    4.4 实验室检查结果
    4.5 发病情况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其溶栓结局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研究现状
        1.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发展
        1.1.2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1.1.3 肺栓塞的溶栓药物及给药方案
        1.1.4 肺栓塞的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1.1.5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2 影响肺栓塞溶栓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1.2.1 人口学特征
        1.2.2 基础情况与伴随疾病
        1.2.3 临床指数评分
        1.2.4 实验室检查及生物学标志物
        1.2.5 影像学及心电图表现
    1.3 中医学研究概况
        1.3.1 肺栓塞中医病名研究
        1.3.2 肺栓塞的中医病因病机
        1.3.3 肺栓塞的中医证候研究
        1.3.4 肺栓塞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西医诊断标准
    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5 纳入及排除标准
    2.6 资料收集
    2.7 疗效评定标准
        2.7.1 主要指标:溶栓疗效
        2.7.2 次要指标:出血事件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2.9.1 病例资料
        2.9.2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9.3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中医证候研究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3.1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1.2 与肺栓塞溶栓疗效相关的因素
        3.1.3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危险因素
        3.1.4 影响30d结局及出血转化的因素
    3.2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溶栓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字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变化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1.2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ALDVT形成的方法和标准
        1.3 实验室相关指标及检测时间
        1.4 实验方法流程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2 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比较分析
        2.3 实验室指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PLT/Hb比值及GLU水平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颅脑损伤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实验室相关指标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3.4 创新、不足与后续工作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1.2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实验分组
        1.3 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实验室血液学指标的测定
        1.4 实验方法流程图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情况
        2.2 多发伤患者相关指标的单因素比较分析
        2.3 多发伤患者相关指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上肢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下肢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骨盆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4 脊柱损伤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5 ISS、血液学相关指标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6 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3.7 不足与后续工作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参考文献
附录 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第一部分:中国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成人原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性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索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事件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在治疗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注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部分 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 对象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与采样的比较
    一 对象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部分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膈神经损伤的影像学标准制定
    一 对象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四部分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的比例和影响
    一 对象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肺栓塞59例诊断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D]. 孙宛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4]恶性肿瘤合并不同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D]. 李悦. 河南大学, 2020(03)
  • [5]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其溶栓结局的相关性[D]. 袁俊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6]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D]. 唐楚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D]. 傅一牧.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第一部分:中国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D]. 黄月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在治疗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比较[D]. 赵伟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10]住院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薛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肺栓塞59例诊治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