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膜血清型论文-石刚,李红,郭丽娜,卢旭,毛琦琦

荚膜血清型论文-石刚,李红,郭丽娜,卢旭,毛琦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荚膜血清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炎球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质控范围,抗荚膜多糖IgG抗体

荚膜血清型论文文献综述

石刚,李红,郭丽娜,卢旭,毛琦琦[1](2019)在《09CS中11个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质控检测范围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09CS中11个血清型(2、8、9N、10A、11A、12F、15B、17F、20、22F、33F)肺炎球菌(pneumococcus,Pn)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的质控检测范围。方法将细胞壁C多糖(CPS)分别与Pn22F、Pn25两个型别多糖混合,制备CPS+Pn22F和CPS+Pn25两种样品吸收液,稀释09CS后,ELISA法检测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13PCV)的13个血清型IgG抗体水平,验证两种吸收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将09CS作为待测血清(用CPS+Pn25稀释),第二代国际肺炎参考血清007sp为标准血清(用CPS+Pn25稀释),第一代国际参考血清89SF为质控血清(用仅含CPS的吸收液稀释),采用ELISA法连续检测待测血清52次,计算11个血清型抗体浓度平均值(GMC)、标准偏差(SD)和变异系数(CV)、U检验中99%置信区间下的正态分布范围。结果 09CS经两种吸收液吸收后,13个型别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r2=0. 983 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个血清型有效定值异常率均低于20%,异常率最大的型别为Pn20,异常率为17. 3%;各型的CV为7. 55%~12. 86%,均低于15%;Pn2、Pn8、Pn9N、Pn10A、Pn11A、Pn12F、Pn15B、Pn17F、Pn20、Pn22F、Pn33F血清型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的质控检测范围分别为18. 56~31. 45、13. 35~26. 61、11. 90~23. 63、14. 23~25. 74、5. 96~8. 84、3. 70~6. 47、23. 89~37. 50、10. 68~16. 90、15. 97~24. 31、10. 63~17. 61、24. 24~47. 55μg/mL。结论建立了09CS中11个血清型Pn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的质控检测范围,可应用于Pn疫苗临床血清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的ELISA法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阚威,王谢忠,李兆才,蔡金山,王文勇[2](2019)在《牛源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种特异性基因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病死牛组织中分离到4株致病菌,编号分别为P1、P2、P3、P4。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和种特异性kmt1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基因A(capA)、B(capB)、D(capD)、E(capE)和F(capF)合成引物,利用多重PCR扩增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基因,对PCR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1~P4都扩增出了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A型基因的特异性目的条带;P1~P4的16S rRNA、kmt1、A型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9.0%);P2、P3、P4间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较高(>99.0%),而P1与其它3株(P2~P4)同源性较低,P1~P4间的kmt1基因、荚膜血清型A型的同源性较高(>99.0%)。说明本次分的4株病原菌P1~P4均为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于昌萍[3](2019)在《基于临床定义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表型及其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hvKP)感染的临床表型及其荚膜血清型分析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临床将无胆道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化脓性肝脓肿(CA-PLA)伴肝外共感染疾病或血流感染患者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定义为hvKP。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符合上述定义的hvKP感染的临床表型;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检测hvKP体外药敏结果;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检测hvKP主要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收集符合临床定义的hvKP感染140例,肝脓肿外的其他共感染疾病为血流感染98例,肺炎53例,泌尿系感染10例,膈下脓肿3例,眼内炎3例,脾脓肿2例,腹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脊髓脓肿、结肠炎、腰大肌脓肿、肛周脓肿、以及心肌脓肿各1例。140例患者中伴随1个肝外共感染疾病者106例,伴2个共感染疾病者32例,伴3个共感染疾病者2例。hvKP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超过80%。对复活的43株细菌进行荚膜血清型检测表明,K1型占53.48%(23/43),K2型占34.88(15/43),K54型和K57型各占2.30%(1/43),其他血清型6.98%(3/43);未发现某种荚膜血清型在hvKP的临床表型上有分布优势规律;伴与不伴糖尿病荚其膜血清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LST结果显示ST23型39.53%(17/43),ST65型25.58%(11/43),ST86型9.3%(4/43),ST412、ST29、ST1660、ST380、ST1364、ST700、ST2159型各占2.33%(1/43),未分型占9.3%(4/43),无疾病分布优势。结论:hvKP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广泛,包括肝脓肿外多部位和血流感染;对抗菌药物保持高度敏感;其荚膜血清型主要为K1型、K2型;MLST以ST23型和ST65型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1-01)

任珍芸,刘倩,张轶,陈晓航,刘爱萍[4](2018)在《13个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13个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在-60℃以下储存60个月的稳定性。方法将13个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型)各3批共39批次原料多糖,-60℃以下条件储存,每隔6个月取样,分别对多糖成分基团含量、分布系数(K_D)、分子质量分布激光图谱和多糖抗原活性进行测定。检测时长为60个月。结果 60个月内39批次多糖的成分基团含量及K_D均符合质量标准;分子质量分布激光图谱并无明显变化;抗原活性良好。结论 -60℃储存条件下,13个血清型肺炎球菌原料多糖在60个月内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梅艳芳[5](2018)在《K57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及临床感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K57荚膜血清型的肺炎克雷伯菌(K57-KP)的微生物学特征。2.研究K57-KP的临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合理预防和治疗K57-KP感染提供依据。3.研究K57-KP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4.研究K57-KP的毒力特征。方法:1.菌株来源: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各类型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生物分析仪自动鉴定。参考文献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测序技术,筛选出K57-KP。参考文献标准,筛选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 KP)及传统肺炎克雷伯菌(CKP),观察其菌落形态,检测其拉丝试验结果,使用间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菌株荚膜多糖含量,通过以上实验充分了解其微生物学特征。2.收集上述39株K57-KP感染的病人的资料,另按l:1:2的比例收集性别一致,年龄相近(±5岁)、同时期住院、临床诊断为Hv KP感染的患者和CKP感染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情况、血糖等检验数据、基础疾病情况、侵入性操作及有无手术或重大创伤情况以及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过上述资料分析感染K57-KP的独立危险因素。3.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MLST分型、wzi分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测序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4.参考文献,通过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血清抗性试验、结晶紫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体外感染小鼠的半数致死率的结果来反映其毒力。结果:1、39株K57-KP中有26株拉丝试验阳性,39株Hv KP有29株拉丝试验阳性。K57-KP的荚膜多糖含量显着性低于Hv KP,与C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v KP荚膜多糖含量显着性高于高于CKP。CKP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Hv KP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低,K57-KP组耐药率介于两者之间。2、单因素分析显示K57-KP与CKP相比较,在患有糖尿病(P=0.011)、引流(P=0.004)、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P=0.026)、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0.012)这些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K57-KP与CKP相比较在患有糖尿病(P=0.019,OR=3.549)、引流(P=0.030,OR=2.706)、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P=0.025,OR=2.753)、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0.019,OR=3.049)、患有肝胆疾病(P=0.011,OR=3.263)有统计学差异。3、39株K57-KP PFGE带型以A型为主,ST分型ST412型21株,ST218型6株,ST592型5株,ST268型3株,ST161和ST11型各2株;cps区分型显示K57-KP以wzi206-K57为主,占58.97%,wzi77-K57次之,占28.21%,wzi34-K57有3株,wzi57-K57、wzi64-K57各1株;K57-KP中ST412型菌株的CPS含量显着高于非ST412型菌株,不同wzi分型的CPS含量不同;K57-KP rmp A、rmp A2、aerobactin、ybt的检出率高于CKP。4、39株K57-KP中有14株表现为血清抗性,Hv KP有35株,CKP中有9株;K57-KP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显着性高于Hv KP(****P<0.001),与CKP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无显着性差异(P=0.084),不同wzi分型的K57-KP的吞噬率不同,其中wzi57-K57型的吞噬率最低;K57-KP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性高于Hv KP、低于CKP,不同wzi分型的K57-KP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其中wzi57-K57型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K57-KP的LD50值显着性高于Hv KP(****P<0.0001),低于CKP(**P=0.0026),Hv KP的LD50值显着性高于CKP(**P<0.0001)。结论:1、K57-KP拉丝试验高阳性率与低荚膜多糖含量结果不一致;K57-KP相较于Hv KP其耐药率有增加趋势;2、K57-KP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引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3、本院K57-KP的ST分型主要为ST412型,cps分型主要为wzi206-K57型,K57-KP毒力基因携带以rmp A、rmp A2、aerobactin为主,毒力基因数较Hv KP少,其中wca G、alls、kfu基因的携带率显着性低于Hv KP;4、K57-KP的抗血清杀伤能力、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对小鼠致病力低于Hv KP,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Hv KP,其中以wzi57-K57型的毒力稍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芳芳,黄慧文,张学成,李真光,武华[6](2017)在《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和致病性及其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7年30期)

张雨薇[7](2017)在《不同动物源无乳链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种能感染人类、家畜及多种鱼类的重要病原菌,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于这些不同动物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是否因为拥有相同的基因模式而存在不同宿主体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尚未可知。因此,为了解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差别及分子分型的总体构造特性。本试验对56株2006-2015年在四川省分离于人、牛、兔和鱼类的无乳链球菌在生理生化和cfb基因特异性鉴定的基础上,通过荚膜多糖分子血清型(CPS)、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型的确定和分子特征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56株复苏菌株在BHI平板37℃恒温培育32 h,均可构成外表润滑、微隆起、边沿齐整的乳白色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球形,单个、成双或链状陈列G+球菌。56株复苏菌cfb基因PCR鉴定结果与ATCC51487标准菌株相一致,均可扩增出约60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学与PCR检测结果56株复苏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合成19个鉴定荚膜多糖血清型的引物,以56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多重PCR法进行特异性扩增,根据扩增基因组特异性条带的大小及组成鉴定菌株的荚膜多糖血清型。电泳图谱鉴定结果显示,试验菌株中共存在两种血清型(Ⅰa与Ⅲ),分别同时扩增出688bp和272bp条带,与688bp和352bp条带。Ⅰa血清型主要血清型(85.7%),在不同动物源性菌株中均有分布;牛源及兔源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均为Ⅰa型,而人源和鱼源无乳链球菌同时包括Ⅰa和Ⅲ型两种血清型。根据无乳链球菌的7个管家基因(adhP、pheS、atr、glnA、sdhA、glcK、tkt)合成7对特异性引物,以56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进行特异性扩增与测序后,在MLST数据库(http://pubmlst.org/sagalactiae/to)中进行比对确定其序列型。结果显示,56株菌株MLST分型共获得 9 个 STs 序列型(ST-7、ST-10、ST-19、ST-61、ST-103、ST-199、ST-486、ST-651、ST-891)和 7 个克隆群 CCs(CC-7、CC-10、CC-19、CC-23、CC-61、CC-103、CC-891),其中ST891是本次试验从鱼源无乳链球菌上发现的新序列型,也是本次试验的主要序列型(35.7%)。此次试验中26株鱼源无乳链球菌共鉴定出3种序列型(ST-19、ST-103、ST-891),12株牛源无乳链球菌鉴定出了 2种序列型(ST-103、ST-486),2株兔源无乳链球菌则只鉴定出一种序列型,即ST-7。只有16株人源无乳链球菌在本次试验中拥有最多的序列型(ST-10、ST-19、ST-61、ST-199、ST-651)和克隆群(CC-10、CC-19、CC-23、CC-61、CC-103),推测人源无乳链球菌可能拥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56株菌株包埋在胶块,经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液作用后释放基因组DNA,并用40U的Sma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30min后,置于电流交替变换的电泳槽中电泳22h后,凝胶成像系统成像,Quantity On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FGE聚类分析可分为18个PFGE带型(cluster A-R),其中2株兔源无乳链球菌主要分布于cluster I、J;12株牛源无乳链球菌主要分布于cluster L、P、Q;26株鱼源无乳链球菌中黄河裸裂尻鱼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主要分布于cluster D、E、F,而齐口裂腹鱼源无乳链球菌则分布于cluster M、N。与MLST分型结果相似,在PFGE聚类分析中人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分布也最为广泛,其主要分布于cluster A、B、C、G、H、K、O、P。试验发现不同动物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基因分型差异性较大,只有cluster P群中同时包含来自人源和牛源的无乳链球菌。本研究为首次报道我国分离来自人源、牛源、兔源及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差异,且发现血清分型、STs序列型、PFGE带型与宿主的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来源菌株可同属于血清型Ia,且所有Ⅰa血清型菌株可分布于不同的STs序列型和PFGE带型中。但分型为Ia/ST-651的人源无乳链球菌在MLST的克隆分群中是分型为Ia/ST-103牛源无乳链球菌的克隆衍生物,同属克隆群CC-103,Ia/ST-651只是Ia/ST-103单一位点变化的情况,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的同源性推测其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林迪[8](2017)在《ST11型产KPC-2非K1/K2荚膜血清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相关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并且通常为难治性感染。近年来,有关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情况、耐药性等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于新出现的具有耐药性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报道却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对分离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患者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毒力基因进行分析。方法: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编号分别为1、2、3、4、7)相继于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分离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菌株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分析细菌同源性;特异性PCR确定菌株英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接合试验、特异性PCR扩增碳青霉烯酶、ESBLs耐药基因及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菌株耐药机制;大蜡螟毒力试验评估菌株毒力情况。结果:5株菌拉丝试验均阳性,荚膜血清分型不属于常见的K1/K2/K54/K57/K20型,fimH-1、mrkD、kpn、entB、iutA、irp-1、irp-2、ycfM、fyuA、ybtS 和 Trat 毒力基因检测均阳性,大蜡螟体外毒力试验表明1、4号菌株为高毒力,而2、3、7号菌株为中等毒力,;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显示5株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PCR证实5株菌均同时携带blaKPC-2、blaTEM-1、blacTX-M-65及blaSHV-11耐药基因,且耐药基因可经接合作用传递至接合子;MLST分型证实为ST11型。结论:ST11型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非K1/K2英膜血清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表现出强毒力,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毒力与耐药基因并存是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极大挑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李小波,张锐,谢媛媛,程尊平,陈娟[9](2016)在《酸沉淀法纯化14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工艺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14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酸沉淀法纯化工艺,以替代传统的苯酚抽提法。方法对建立的14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酸沉淀法中的氯化钙终浓度(0、50、100、200、400 mmol/L)、p H值(3.5、4.0、4.5、5.0及5.7)及反应时间(0、1、2、4、6、8 h及过夜)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后的方法纯化3批14型肺炎粗制多糖,制备精制多糖,并进行理化指标、抗原性检测及核磁分析,同时与苯酚抽提纯化工艺进行比较。结果酸沉淀法的最佳工艺为:氯化钙终浓度50~100 mmol/L,p H值3.5~4.0,作用时间为过夜。采用该方法制备的3批14型肺炎精制多糖的蛋白和核酸杂质含量均较低,总磷、总氮、氨基己糖含量、多糖分子质量均符合企业注册标准,抗原活性和核磁共振图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其多糖结构无异常。结论酸沉淀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着及不需使用有毒有害试剂等优点,可用于纯化14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江军[10](2016)在《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调查和IscR对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可以引起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以及脑膜脑炎等为主要病变的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HPs的血清型普遍被视为判断其毒力的重要标志之一。IscR是转录调节因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可以结合特定的DNA片段,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近几年浙江省HPs的血清型流行情况及IscR与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之间的作用。通过PCR扩增的方法鉴定2010-2015年从浙江省113个猪场中分离鉴定的HPs血清型,同时检测6个可能与HPs毒力相关的基因(B14、D45、nhaC、fhuA、hhdA、hhdB),分析其与血清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浙江省HPs近几年的优势血清型为5/12型、4型、13型和14型,未检测到3型、9型、11型和15型;2010-2015年HPs的主要血清型流行趋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猪场存在两种血清型菌株共感染的现象。对潜在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D45基因在毒力菌株中出现的比例(82.4-87.5%)高于其在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0%);fhuA基因在强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5%)却低于其在中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70.6-90%);其他四个毒力基因(B14、nhaC、hhdA、hhdB)在所有菌株中均有较高的比例,因此,潜在的毒力基因与血清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通过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野毒株(290A1-WT)和IscR基因缺失株(290A1-AIscR)内构成 CPS 基因簇相关基因 funA、wbgY、capD、wza、funK 和 IscR的表达量差异;以透射电镜观察两菌株体外培养时和与猪血清作用后菌体表面荚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IscR基因缺失株wza的表达量一直高于野毒株的表达,在OD600值为0.2时差异显着(P<0.05),而capD在OD600值为0.2时表达量显着低于野毒株(P<0.05);所检其他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当菌株与猪血清作用后,IscR基因缺失株中的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10 min时,fun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20 min后,wbgY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野毒株(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猪血清作用前两菌株均无明显荚膜生成,与猪血清作用lOmin后290A1-WT荚膜厚度达到100 nm,而290A1-AIscR仍无明显荚膜生成。为了探究IscR蛋白的结合靶位点,本文选取HPs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capD和wza的启动子序列(p-capD和p-wza)进行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同时制备副猪嗜血杆菌IscR蛋白的多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观察IscR是否可以在体外进行表达。结果表明,并未发现IscR蛋白与两个启动子序列直接结合;通过Western blot并不能在体外培养的菌体中发现IscR蛋白。综上所述,本实验明确了近几年浙江省内HPs流行株的血清型,为HPs的防控提供了一些参考。探索了 IscR对HPs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为研究HPs荚膜多糖的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荚膜血清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病死牛组织中分离到4株致病菌,编号分别为P1、P2、P3、P4。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和种特异性kmt1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基因A(capA)、B(capB)、D(capD)、E(capE)和F(capF)合成引物,利用多重PCR扩增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基因,对PCR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1~P4都扩增出了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A型基因的特异性目的条带;P1~P4的16S rRNA、kmt1、A型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9.0%);P2、P3、P4间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较高(>99.0%),而P1与其它3株(P2~P4)同源性较低,P1~P4间的kmt1基因、荚膜血清型A型的同源性较高(>99.0%)。说明本次分的4株病原菌P1~P4均为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荚膜血清型论文参考文献

[1].石刚,李红,郭丽娜,卢旭,毛琦琦.09CS中11个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体IgG含量质控检测范围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2].阚威,王谢忠,李兆才,蔡金山,王文勇.牛源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种特异性基因的序列分析[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3].于昌萍.基于临床定义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表型及其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D].中国医科大学.2019

[4].任珍芸,刘倩,张轶,陈晓航,刘爱萍.13个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稳定性考察[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

[5].梅艳芳.K57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及临床感染特征[D].南昌大学.2018

[6].刘芳芳,黄慧文,张学成,李真光,武华.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和致病性及其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7

[7].张雨薇.不同动物源无乳链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8].林迪.ST11型产KPC-2非K1/K2荚膜血清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毒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7

[9].李小波,张锐,谢媛媛,程尊平,陈娟.酸沉淀法纯化14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工艺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10].江军.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调查和IscR对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荚膜血清型论文-石刚,李红,郭丽娜,卢旭,毛琦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