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糖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型糖链,benzyl-α-GalNAc,MET,Ascl2
型糖链论文文献综述
叶钧[1](2017)在《黏蛋白O-型糖链的生物学意义及Ascl2自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肠粘膜屏障由粘液和粘液下上皮细胞所组成,由上皮细胞合成或分泌的黏蛋白主要由O-型糖链组成。因此黏蛋白分子的功能与其上的O-型糖链密切相关。同时有文献报道,肠道黏蛋白O-型糖链可作为某些细菌的粘附位点;黏蛋白O-型糖链与一些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但是结肠上皮细胞中黏蛋白O-型糖基化修饰与肠道致病菌(EPEC和EHEC O157:H7)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刺激信号转导进而调控肿瘤转移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O-型糖链的合成始于GalNAc或甘露糖转移到多肽丝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残基上,首先形成Tn(GalNAca1-Ser/Thr)抗原,糖链的延伸是在Tn抗原的基础上,由各种糖基转移酶催化完成,其核心结构主要有八种(Core1-8)。因此,我们通过benzyl-α-GalNAc抑制O-型糖链合成来探讨O-型糖链对肠道致病菌粘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影响;通过干扰Core 2 O-型糖链合成来探讨Core 2 O-型糖链对细菌粘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影响;通过再表达Core 3合酶来探讨Core 3 O-型糖链调节结肠上皮细胞EMT-MET可塑性的分子机制。肠上皮细胞的更新与分化是肠上皮粘膜屏障的主要机制之一,Ascl2所调节的肠隐窝干细胞更新是维持肠上皮粘膜的重要来源。文献报道,在Lgr5+的隐窝干细胞存在自转录激活现象,本研究探讨Ascl2在结肠癌前体细胞内是否存在该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因此,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133-CD44-和CD133+CD44+结肠癌细胞,通过不同浓度Wnt/R-spondin1刺激来探讨Ascl2自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1.黏蛋白Core 2 O-型糖链调节细菌粘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研究1.1 HT-29-Gal细胞模型的建立。1.2 benzyl-α-GalNAc抑制结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合成,得到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1.3通过lectin(Con A,GSL-II,MAA,PNA,DBA,UEA-I)染色,明确建立的细胞模型是否发生糖基化改变。1.4 EPEC或EHEC O157:H7粘附和侵袭结肠上皮细胞通过直接染色、平板克隆计数、GFP标记细菌观察。1.5通过干扰Core 2 O-型糖链的合成,观察O-型糖链对EPEC或EHEC O157:H7粘附或侵袭结肠上皮的影响。1.6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下,通过TEER测定和免疫荧光染色紧密连接蛋白,明确细菌对细胞屏障的影响。2.黏蛋白Core 3 O-型糖链调节结肠癌MET的研究2.1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明确Core 3合酶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表达差异,以及临床意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2.2 Core 3合酶再表达细胞株的构建;并检测Core 3合酶再表达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成瘤能力的改变;以及EMT相关标志物的改变。2.3 Core 3合酶再表达是否影响O-型糖链的结构、MUC1糖基化、MUC1-C核转位及p53和mi R-200c的表达。2.4通过构建p53和mi R-200c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质粒分别转染对照细胞和Core 3合酶再表达细胞,明确Core 3 O-型糖链对p53和mi R-200c基因转录的影响。并通过Ch IP实验证实MUC1-C与p53启动子,p53与mi R-200c启动子存在直接结合。2.5通过MUC1-C核转位抑制剂(GO201)、干扰MUC1或p53、mi R-200c抑制剂,进一步明确Core 3 O-型糖链是通过MUC1-C/p53/mi R-200c轴调节结肠上皮细胞EMT-MET可塑性。3.Ascl2自调控的研究3.1通过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外源性Ascl2是否激活内源性Ascl2的表达。3.2通过Ch IP和双荧光素酶实验明确Ascl2是否通过直接自调控环激活内源Ascl2的表达。包括Ascl2结合到自身启动子,并转录激活Ascl2基因的表达。3.3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结肠上皮细胞中CD133-CD44-CRC和CD133+CD44+CRC细胞群。3.4不同浓度R-spondin1/Wnt刺激CD133-CD44-CRC和CD133+CD44+CRC细胞群,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scl2的表达,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Ascl2荧光素酶活性变化。结果1.黏蛋白Core 2 O-型糖链调节细菌粘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研究1.1 benzyl-α-GalNAc处理HT-29细胞及分化的HT-29-Gal细胞导致O-型糖基化的改变。1.2 lectin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在HT-29-Gal-OBN和C2Gn T2-sh2/HT-29细胞中PNA(特异性识别Galβ1,3GalNAc)的染色明显强于其对照细胞。1.3抑制结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将导致EPEC和EHEC O157:H7粘附减少;抑制结肠上皮细胞Core 2 O-型糖链合成将导致EPEC和EHEC O157:H7粘附明显减少。1.4通过共聚焦观察发现GFP标记的EPEC和EHEC O157:H7侵袭入HT-29及其分化细胞中;侵袭入促分化HT-29细胞(HT-29-Gal)中的EPEC明显少于其对照HT-29细胞(P<0.01);抑制HT-29细胞或HT-29-Gal细胞中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细菌侵袭易感(P<0.05和P<0.01);EPEC和EHEC O157:H7侵袭入Core 2 O-型糖链缺失的HT-29细胞中的细菌数较对照细胞明显增加(P<0.05)。1.5抑制结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MUC2表达明显减少,但抑制结肠上皮细胞Core 2 O-型糖链的合成对MUC2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下,occludin蛋白在细胞膜的分布呈现不连续,颗粒样聚集。2.黏蛋白Core 3 O-型糖链调节结肠癌MET的研究2.1 Core 3合酶表达下调导致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差,并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2.2 Core 3合酶再表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成瘤能力。2.3黏蛋白Core 3 O-型糖链合成于结肠癌细胞膜表面的MUC1-N端,可通过修饰MUC1-N端,进而导致MUC1-C端核转位抑制,并启动p53基因的转录和激活p53调控的mi R-200c的表达,导致细胞出现间质向上皮转化(MET)过程的发生。2.4通过si RNA和mi R-200c抑制剂抑制MUC1,p53或mi R-200c的表达,抑制MUC1的表达导致EMT的进一步的加强,抑制p53或mi R-200c逆转Core 3合酶过表达结肠癌细胞株的MET进程。2.5在结肠癌组织样本中,Core 3合酶的m RNA表达与p53和mi R-200c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3.Ascl2自调控的研究3.1外源Ascl2可通过直接自调控环激活内源Ascl2的表达。包括Ascl2结合到自身启动子,并转录激活Ascl2的表达。3.2在结肠癌组织中,Ascl2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且结合自身启动子的量也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3.3 Ascl2自调控主要发生在CD133+CD44+CRC细胞群。在CD133+CD44+CRC细胞群中,R-spondin1/Wnt呈剂量依赖性激活Ascl2表达。该现象不出现在CD133-CD44-CRC细胞群。3.4 R-spondin1/Wnt处理的CD133+CD44+和CRC CD133-CD44-CRC细胞“干性”维持模式不同。R-spondin1/Wnt导致CD133+CD44+CRC细胞剂量依赖性的干性维持。结论1.黏蛋白Core 2 O-型糖链调节肠道致病菌(EPEC和EHEC O157:H7)粘附结肠上皮细胞。2.黏蛋白Core 2 O-型糖链调节肠道致病菌(EPEC和EHEC O157:H7)侵袭结肠上皮细胞。3.黏蛋白Core 3 O-型糖链的恢复触发结肠上皮细胞MUC1/p53/mi R-200c依赖的上皮特性。4.R-Spondin1/Wnt增强的Ascl2自调控维持结肠癌前体细胞的自更新。(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宋丽丽[2](2014)在《抑制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减少细菌的粘附及其MUC2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肠道在机体中是独特的,从出生开始就被大量的微生物定植,尤其是细菌。粘液作为宿主-细菌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是管腔微生物与底层的免疫细胞之间的重要屏障。肠道粘液主要成分是粘蛋白2(MUC2),粘蛋白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小鼠缺乏Muc2将导致结肠粘液层缺乏,但不会限制细菌附着到粘膜组织,这可能在小鼠的成长中导致严重的自发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高分子质量的O-连接糖蛋白作为粘蛋白的主要成分,广泛表达于人体各个部位,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粘蛋白型O-glycans主要包含Core1,Core2,Core3和Core4四种不同的类型。Core1O-glycans是主要的O-glycans,在大多数组织中表达。缺失Core1O-glycans严重损坏了小鼠肠道粘液层的形成,并诱发自发性肠道炎症。但是O-glycans如何促进粘液屏障的完整性,以及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仍不清楚。本研究用苄基-N-乙酰基-α-D-半乳糖胺(benzyl-α-GalNAc)来处理结肠癌上皮细胞HT-29及其分化型细胞HT-29-Gal,观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 coli serotvpe O157:H7or EHEC O157:H7)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or EPEC)对肠上皮细胞粘附行为的改变;对HT-29细胞进行Core1合酶(C1GALT1)的RNA干扰,并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为进一步观察Core1合酶抑制的肠上皮细胞与细菌的粘附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研究粘蛋白分子上O-glycans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目前患病率日益增加的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机制。方法:1.将结肠癌上皮细胞HT-29进行半乳糖诱导,得到分化型细胞HT-29-Gal。2.将HT-29和促分化型HT-29-Gal细胞用benzyl-α-GalNAc处理,得到O型糖链合成抑制的命名为HT-29-OBN和HT-29-Gal-OBN的细胞。3.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肠分化细胞HT-29-Gal和benzyl-α-GalNAc处理得到的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MUC2的表达情况。4.将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四种细胞分别与大肠杆菌EHEC O157:H7和EPEC共培养,采用系列稀释菌落计数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在上述四种细胞表面的粘附情况。5.构建Core1合酶(C1GALT1)的干扰质粒,转染Core1合酶高表达的HT-29细胞,并进行G418筛选。结果:1. 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相对于HT-29和HT-29-Gal细胞,经benzyl-α-GalNAc处理后的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MUC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减低。2. HT-29-Gal-OBN和HT-29-OBN细胞与大肠杆菌EHEC O157:H7或EPEC的粘附明显少于对应的HT-29-Gal和HT-29细胞。3.获得稳定转染的C1GALT1沉默的HT-29细胞。结论:抑制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减少了细胞MUC2的表达及其细菌的粘附。(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叶钧[3](2014)在《黏蛋白Core 2 O-型糖链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肠黏液屏障作为机体抵御外界损害的天然屏障,其粘液主要由黏蛋白组成,而黏蛋白中绝大部分分子质量是由O-型糖链(少量N-型糖链)组成,因此黏蛋白中的O-型糖链与其功能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某些O-型糖链是作为一些细菌表面的黏附素连接碳水化合物的配体;黏蛋白O-型糖基化的改变将伴随肿瘤的发生和调节肿瘤的生长、粘附、侵袭、转移,然而黏蛋白O-型糖链在调节细胞生物学行为方面和肠道致病菌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尚不清楚。O-型糖链根据不同连接在丝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分子上的单糖分子及其糖化模式的不同可以主要区分为Core1,Core2,Core3和Core4四种不同的O-型糖链,而Core2O-型糖链主要表达于胃和结肠,因此我们通过benzyl-α-GalNAc抑制O-型糖链的合成来探讨其参与大肠杆菌(EPEC和EHEC O157:H7)对肠上皮细胞侵袭的影响;对Core2O-型糖链合成酶(C2GnT-2)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其表达,进而探讨其参与大肠杆菌(EPEC和EHEC O157:H7)对肠上皮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影响,从而揭示黏蛋白O-型糖基化及其Core2型糖链参与大肠杆菌(EPEC和EHEC O157:H7)对肠上皮细胞侵袭的影响,以及对肠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 HT-29细胞培养及促分化细胞(HT-29-Gal)模型的建立。2. O-型糖链抑制剂(benzyl-N-acetyl-α-D-galactosaminide,benzyl-α-GalNAc)处理HT-29细胞和HT-29-Gal细胞,获得HT-29-Obn细胞和HT-29-Gal-Obn细胞。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凝集素的变化。4. 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分别与EPEC和EHECO157:H7共孵育2h,PBS清洗去除未粘附的细菌,再加入庆大霉素(100ug/ml)培养2h,杀灭粘附于细胞表面的细菌,再加入0.25%胰酶和0.025%Triton X100裂解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细菌,最后采用系列稀释裂解液琼脂板克隆计数观察侵袭入细胞内细菌数目。5. 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T-29、shRNA-Ctr/HT-29和shRNA-C2GnT-2/HT-29细胞中C2GnT-2干扰效率。6.电阻测定仪检测shRNA-Ctr/HT-29细胞和shRNA-C2GnT-2/HT-29细胞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或未感染下电阻的变化情况及免疫荧光染色紧密链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变化情况。7. ELISA检测shRNA-Ctr/HT-29细胞和shRNA-C2GnT-2/HT-29细胞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或未感染下IL-6或IL-8的变化情况。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T-29、shRNA-Ctr/HT-29和shRNA-C2GnT-2/HT-29细胞凝集素的变化情况。9.MTT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C2GnT-2干扰质粒转染HT-29细胞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C2GnT-2干扰质粒转染HT-29细胞后,细胞链接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和凋亡蛋白Caspase-3的变化情况。结果1.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凝集素显示,7种凝集素在HT-29-Obn和HT-29两种细胞中的表达量和形态学上的变化是相近的;HT-29-Gal-obn细胞与HT-29-Gal细胞比较,HT-29-Gal-obn细胞MAA表达量明显减少,PNA、GSAII表达量明显增加,而SNA、DBA、UEA-I、ConA无明显变化;HT-29-Gal细胞与HT-29细胞比较,HT-29-Gal细胞GSAII表达量明显减少。2. 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裂解液系列稀释琼脂板克隆计数显示,侵袭入HT-29-Obn细胞和HT-29-Gal-obn细胞中的EPEC和EHECO157:H7均高于对照的HT-29细胞和HT-29-Gal细胞,(P<0.05)。3. 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T-29、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中C2GnT-2表达显示,shRNA-C2GnT-2/HT-29细胞C2GnT-2的蛋白、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HT-29细胞和shRNA-Ctr/HT-29细胞。4.组织化学染色HT-29、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凝集素显示,shRNA-C2GnT-2/HT-29细胞与HT-29细胞和shRNA-Ctr/HT-29细胞相比较,shRNA-C2GnT-2/HT-29细胞中MAA表达量有所减少、SNA表达量有所增加。5.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下,电阻抗测定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中电阻变化显示,shRNA-Ctr/HT-29细胞和shRNA-C2GnT-2/HT-29细胞电阻抗值均下降,但shRNA-C2GnT-2/HT-29细胞电阻下降值明显高于shRNA-Ctr/HT-29细胞(P<0.05)。6.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下,免疫荧光检测HT-29、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紧密链接蛋白(ZO-1和Occludin)显示,shRNA-Ctr/HT-29细胞和shRNA-C2GnT-2/HT-29细胞相比较,ZO-1的表达量、分布连续性上无明显差异;Occludin在shRNA-C2GnT-2/HT-29和shRNA-Ctr/HT-29细胞中均出现颗粒样聚集,并在细胞膜的表达出现不连续性,即断裂现象,但Occludin在表达量上无明显差异。7.在EPEC或EHEC O157:H7感染下,ELISA检测shRNA-Ctr/HT-29和shRNA-C2GnT-2/HT-29细胞中IL-6和IL-8显示, shRNA-C2GnT-2/HT-29细胞和shRNA-Ctr/HT-29细胞中均未检测到炎症因子IL-6和IL-8的表达。8. MTT、细胞划痕、细胞侵袭实验检测HT-29、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生物学行为显示,shRNA-C2GnT-2/HT-29细胞增值能力、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均高于HT-29细胞和shRNA-Ctr/HT-29细胞(P<0.05)。9. Western blotting检测HT-29、shRNA-Ctr/HT-29、shRNA-C2GnT-2/HT-29细胞中链接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和凋亡蛋白(Caspase-3)显示:shRNA-C2GnT-2/HT-29细胞细胞链接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和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与HT-29细胞和shRNA-Ctr/HT-29细胞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1.抑制肠上皮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细胞糖基化模式的改变。2.抑制肠上皮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侵袭入细胞内的细菌增加。3.干扰肠上皮细胞Core2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细菌侵袭增加,主要是通过改变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所致。4.在干扰Core2O-型糖链合成的肠上皮细胞和对照细胞中,Occludin在细菌作用下,均出现颗粒样聚集,并在细胞膜的表达出现不连续性,即断裂现象。5.干扰肠上皮细胞C2GnT-2的合成导致其生长、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加。(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宋丽丽,叶钧,刘韵,潘琼,钟小莉[4](2013)在《O型糖链合成阻滞对肠上皮细胞MUC2表达及细菌黏附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阻滞对该细胞肠分化标记物MUC2表达及细菌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O型糖链抑制剂benzyl-α-GalNAc抑制结肠上皮细胞HT-29及其分化型细胞(HT-29-Gal)O型糖链的合成,经benzyl-α-GalNAc处理的HT-29和HT-29-Gal细胞分别命名为HT-29-OBN和HT-29-Gal-OBN。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上述4种细胞中MUC2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将上述细胞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共培养,采用系列稀释菌落计数法观察细菌在上述细胞表面的黏附情况。结果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benzyl-α-GalNAc处理后,HT-29和HT-29-Gal细胞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EHEC O157:H7的黏附明显少于HT-29和HT-29-Gal细胞(P<0.05)。结论抑制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可阻碍细菌黏附及MUC2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刘韵,叶钧,宋丽丽,田音,潘琼[5](2014)在《Core 2和Core 4 O-型糖链参与大肠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与侵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肠杆菌对Core 2和Core 4 O-型糖链合成障碍的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对C2GnT-2的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对结肠癌HT-29细胞进行转染,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率,选取干扰最有效的稳定细胞系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37℃共培养。最后采用系列稀释克隆计数法观察干扰Core 2和Core 4 O-型糖链合成的C2GnT-2的HT-29细胞对细菌黏附及侵袭的影响。结果成功筛选获得shRNA-C2GnT-2及shRNA-Ctr稳定转染的HT-29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干扰质粒能够有效地抑制HT-29细胞内C2GnT-2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P<0.01),黏附于shRNA-C2GnT-2/HT-29细胞表面的EPEC或EHEC O157∶H7的数量较对照细胞显着减少(P<0.01,P<0.05),而侵袭入shRNA-C2GnT-2/HT-29细胞内的EPEC或EHEC O157∶H7的数量较对照细胞显着增加(P<0.01,P<0.05)。结论 Core 2和Core 4 O-型糖链参与了肠上皮细胞细菌的黏附与侵袭。(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叶钧,宋丽丽,刘韵,田音,潘琼[6](2013)在《肠分化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合成抑制导致MUC2表达减低以及对细菌侵袭易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O-型糖链合成的抑制对肠分化细胞内细菌侵袭数量和细胞内MUC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肠分化细胞(HT-29-Gal)用O-型糖链抑制剂(benzyl-N-acetyl-α-D-galactosaminide,benzyl-α-GalNAc)处理,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UC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HT-29-Gal细胞及benzyl-α-GalNAc处理的HT-29-Gal细胞分别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37℃孵育2 h,再加入100μg/mL的庆大霉素,杀灭细胞外及粘附于细胞表面的细菌。最后采用系列稀释克隆计数法观察benzyl-α-GalNAc处理的HT-29-Gal细胞对细菌侵袭的影响。结果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benzyl-α-GalNAc处理的HT-29-Gal细胞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侵袭入benzyl-α-GalNAc处理的HT-29-Gal细胞的EPEC和EHEC O157∶H7的数量较对照细胞显着增加(P<0.05)。结论抑制HT-29-Gal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的合成导致侵袭入细胞内细菌数量增加和MUC2的表达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9期)
何勇虹[7](2009)在《大鼠肠粘蛋白rMuc3 SEA组件内N-糖苷型糖链在其翻译后修饰中的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粘蛋白rMuc3 SEA组件内7个N-糖苷型糖链对LSKGSIVV基序酶切的影响、及其在酶切后氨基端和羧基端两个裂解片段连接和rMuc3羧基端细胞膜定位中的作用。方法以p20为模板(含Muc3羧基端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去除糖基化位点后得到各种单阴性突变体和多重阴性突变体,并经测序验证。收集各阴性突变体及p20用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利用抗V5抗体或抗Myc抗体鉴定细胞裂解产物,使用NBT/BCIP底物检测阳性条带。用FITC标记的羊抗小鼠二抗观察胞浆和胞膜上的荧光分布,以评价其在细胞内的膜定位情况。结果:1、使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各阴性突变体,经序列测定后利用clustalx1.83软件与相应模板比对,证实突变完全成功。并通过质粒中量提取获得了足量的质粒用于转染。2、收集细胞溶解产物用抗V5抗体在p20和N4A, N5A, N6A和N7A检测到氨基端分子量为26-30 kDa.的产物,主要位于30 kDa,30 kDa以下代表不完全酶切部分。而N1A, N2A或N3A氨基端分子量基本为26 kDa或26 kDa以下不完全酶切的部分。抗myc抗体检测N1A,N2A,N3A和p20的C端片段的分子量主要是49kDa,在47kDa处有一条由于不完全糖基化的较浅的条带。N4A、N5A、N6A和N7A酶切后C端的分子量主要是45kDa和46kDa,低于野生型p20 C端酶切片段的分子量(49 kDa)。3、N34A、N345A、N3457A和N34567A的N端酶切片段的分子量和单突变体N3A相似,均大约是26kDa。六重突变体N134567A和N234567A的N端酶切片段的分子量相同,均降为了23kDa。在N34A、N345A、N3457A、N34567A、N234567A和N134567A,表达产物的C端酶切片段的分子量逐渐降低,而七重突变体N1234567A的C端片段则消失了。4、去除了所有7个N型糖基化位点的N1234567A转染后的产物100%未被酶切,可以同时被抗V5抗体和抗myc抗体识别。六重突变体N134567A和N234567A分别有85.03%和72.89%未酶切产物。只含有两个N-糖苷型糖链的N34567A有48.34%的未酶切产物。而含有叁个N-糖苷型糖链的N3457A则只有1.99%的未酶切部分。N34A和N345A的结果与p20的结果相似,几乎完全酶切。5、各种N糖苷型糖链阴性突变体和野生型p20的培养上清中通过免疫反应没有检测出相应的N端片段。6、免疫荧光实验中看到N2A、N234567A和N1234567A在细胞固定和不固定情况下细胞膜上均未出现荧光,其余各种N糖苷型糖链阴性突变体在固定和不固定两种情况下的荧光分布与野生型p20相似。结论:以p20为模板的各种突变体突变成功,以脂质体转染法将所有突变体导入COS-7细胞并获得了相应突变体的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证实了理论推测的7个N型糖基化是实际存在的。大鼠粘蛋白rMuc3 SEA组件内的7个N-糖苷型糖链有利于其在内质网中位于LSKG/SIVV基序内的酶切,但对于酶切后两个片段的连接没有影响。N2位的糖链对于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膜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其余各糖链无论是单个还是联合作用均对膜定位没有影响。此结果对于囊性纤维化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如波,王保捷,藤谷登,木村博司[8](2004)在《成人肾脏ABO组织血型1-4型糖链H物质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型H、2型H及3/4型H糖链在成人肾组织中的分布及其与分泌状态的关系。方法 应用抗ABO抗体及3种糖链特异的单克隆抗H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分泌型与非分泌型个体肾组织中相应抗原物质的分布。结果 在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人的肾远曲小管均表达2型H和3/4型H物质,1型H和3/4型H物质只在分泌型人肾集合管表达,在非分泌型人中不表达。另外集合管的2型H物质的表达与分泌状态无关。结论 人肾组织有ABH物质的表达,不同肾组织细胞表达的H物质结构差异与AB0型分泌状态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李如波,藤谷登,木村博司[9](2002)在《成人肾脏ABO组织血型1-4型糖链H物质的分布及其基因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细胞膜、组织及体液中的组织血型抗原(血型物质)是糖脂和糖蛋白末端逐步糖基化所形成。H血型物质,A、B、Le~b和Le~y型物质的前驱物质,至少由四种核心糖链构成(1型链:Galβ1-3GlcNAcβ1-;2型链:Galβ1-4GlcNAcβ-1-;3型链:Galβ1-3GalNAcα1-;4型链:Galβ1-3GalNAcβ1-)。所有H抗原(1型H-4型H)都是在H(本文来源于《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期刊2002-09-05)
马涛,李廷玉,王亚平,刘渝,瞿平[10](1999)在《维生素A缺乏大鼠红系祖细胞表面N连接型糖链结构改变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维生素A缺乏(VAD)引起大鼠红系祖细胞(EPC)表面N连接型糖链结构改变从而导致EPC增殖分化障碍的机理。方法:经3H-甘露糖掺入和结合外切糖苷酶的系列凝集素柱层析和凝胶过滤,研究VA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和脾细胞条件培养液(BMSCM和SCM)对正常大鼠EPC表面N糖链结构的影响。结果:VAD大鼠的BMSCM和SCM可致:3H-苷露糖掺入EPC表面N糖肽的总量减少;高甘露糖型和杂合型糖链结构比例增大,复杂型的糖链结构比例下降;而在复杂型糖链中,二天线糖链的比例和不含分叉型N-乙酰基葡萄糖(B-Gn)和核心岩藻糖(C-Fuc)的组分降低,含B-Gn或C-Fuc或同时含B-Gn和C-Fuc的组分增大。结论:VAD可能影响造血生长因子(IL-3和GM-CSF等)的表达/活性,因而导致EPC表面糖链的异常以及EPC增殖分化障碍。(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型糖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道在机体中是独特的,从出生开始就被大量的微生物定植,尤其是细菌。粘液作为宿主-细菌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是管腔微生物与底层的免疫细胞之间的重要屏障。肠道粘液主要成分是粘蛋白2(MUC2),粘蛋白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小鼠缺乏Muc2将导致结肠粘液层缺乏,但不会限制细菌附着到粘膜组织,这可能在小鼠的成长中导致严重的自发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高分子质量的O-连接糖蛋白作为粘蛋白的主要成分,广泛表达于人体各个部位,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粘蛋白型O-glycans主要包含Core1,Core2,Core3和Core4四种不同的类型。Core1O-glycans是主要的O-glycans,在大多数组织中表达。缺失Core1O-glycans严重损坏了小鼠肠道粘液层的形成,并诱发自发性肠道炎症。但是O-glycans如何促进粘液屏障的完整性,以及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仍不清楚。本研究用苄基-N-乙酰基-α-D-半乳糖胺(benzyl-α-GalNAc)来处理结肠癌上皮细胞HT-29及其分化型细胞HT-29-Gal,观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 coli serotvpe O157:H7or EHEC O157:H7)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or EPEC)对肠上皮细胞粘附行为的改变;对HT-29细胞进行Core1合酶(C1GALT1)的RNA干扰,并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为进一步观察Core1合酶抑制的肠上皮细胞与细菌的粘附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研究粘蛋白分子上O-glycans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目前患病率日益增加的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机制。方法:1.将结肠癌上皮细胞HT-29进行半乳糖诱导,得到分化型细胞HT-29-Gal。2.将HT-29和促分化型HT-29-Gal细胞用benzyl-α-GalNAc处理,得到O型糖链合成抑制的命名为HT-29-OBN和HT-29-Gal-OBN的细胞。3.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肠分化细胞HT-29-Gal和benzyl-α-GalNAc处理得到的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MUC2的表达情况。4.将HT-29,HT-29-Gal,HT-29-OBN和HT-29-Gal-OBN四种细胞分别与大肠杆菌EHEC O157:H7和EPEC共培养,采用系列稀释菌落计数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在上述四种细胞表面的粘附情况。5.构建Core1合酶(C1GALT1)的干扰质粒,转染Core1合酶高表达的HT-29细胞,并进行G418筛选。结果:1. 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相对于HT-29和HT-29-Gal细胞,经benzyl-α-GalNAc处理后的HT-29-OBN和HT-29-Gal-OBN细胞中MUC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减低。2. HT-29-Gal-OBN和HT-29-OBN细胞与大肠杆菌EHEC O157:H7或EPEC的粘附明显少于对应的HT-29-Gal和HT-29细胞。3.获得稳定转染的C1GALT1沉默的HT-29细胞。结论:抑制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减少了细胞MUC2的表达及其细菌的粘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糖链论文参考文献
[1].叶钧.黏蛋白O-型糖链的生物学意义及Ascl2自调控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2].宋丽丽.抑制肠上皮细胞O型糖链的合成减少细菌的粘附及其MUC2表达[D].第叁军医大学.2014
[3].叶钧.黏蛋白Core2O-型糖链的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4
[4].宋丽丽,叶钧,刘韵,潘琼,钟小莉.O型糖链合成阻滞对肠上皮细胞MUC2表达及细菌黏附的抑制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
[5].刘韵,叶钧,宋丽丽,田音,潘琼.Core2和Core4O-型糖链参与大肠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与侵袭[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4
[6].叶钧,宋丽丽,刘韵,田音,潘琼.肠分化细胞黏蛋白O-型糖链合成抑制导致MUC2表达减低以及对细菌侵袭易感[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3
[7].何勇虹.大鼠肠粘蛋白rMuc3SEA组件内N-糖苷型糖链在其翻译后修饰中的作用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8].李如波,王保捷,藤谷登,木村博司.成人肾脏ABO组织血型1-4型糖链H物质的分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
[9].李如波,藤谷登,木村博司.成人肾脏ABO组织血型1-4型糖链H物质的分布及其基因调节[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
[10].马涛,李廷玉,王亚平,刘渝,瞿平.维生素A缺乏大鼠红系祖细胞表面N连接型糖链结构改变的机理研究[J].营养学报.1999
标签:O-型糖链; benzyl-α-GalNAc; MET; As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