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是我的儿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神话-原型批评,“替罪羊”
全是我的儿子论文文献综述
闵敏[1](2012)在《《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一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的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瑟·米勒是美国着名剧作家和散文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显着的地位。本文根据神话-原型批评中弗莱等人对"替罪羊"原型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乔·凯勒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两位父亲进行了分析得出两位父亲尽管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同时也是家庭的牺牲者和社会的受害者,虽然他们作为"替罪羊"踏上献身的旅途,但他们的死是悲壮的,这也是米勒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解读。(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09期)
闵敏[2](2009)在《《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瑟·米勒(1915-2005)是美国着名剧作家和散文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显着的地位,米勒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着名的《炼狱》,《桥头眺望》,《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研究和上演。米勒的戏剧内涵丰富,对理解现代人的生存极具启迪意义。本文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中的“替罪羊”原型对阿瑟·米勒的作品《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乔·凯勒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两位父亲进行了分析,该分析的角度较新,期待对这两位父亲的解读带来一定的新意。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借鉴和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仪式、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神话思维和集体无意识,探索文学现象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弗莱把原型定义为文学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以人物、情节、意象、主题等多种形式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的方式反复出现。读者必须借助特定的文学语境及其蕴含的特定原型深入分析作品中的隐语和象征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一些学者,尤其是弗莱的阐述,作者认为“替罪羊”原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替罪羊”不得不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家庭、部落或民族而牺牲自己;其次,“替罪羊”所受到的惩罚往往大于他所犯的过错;第叁,作为罪恶社会中的一员,他的“替罪羊”命运是不能避免的。乔·凯勒和威利·洛曼这两位父亲都经历了类似《圣经》中“替罪羊”所经历的命运,映射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扼要介绍了阿瑟·米勒和他的两部戏剧《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从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的研究。第叁章是理论框架,简要介绍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弗莱等人对“替罪羊”原型的阐释。第四章主体部分,根据弗莱等人对“替罪羊”原型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从四个方面对《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乔·凯勒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两位父亲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他们“替罪羊”的以下特征:1.牺牲自己给家庭带来利益;2.所受惩罚远远大于罪过;3.生活在罪恶的社会中;4.《圣经》中“替罪羊”原型的再现。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指出乔·凯勒和威利·洛曼这两位父亲尽管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同时也是家庭的牺牲者和社会的受害者;虽然他们作为“替罪羊”踏上献身的旅途,但他们的死是悲壮的,这就是米勒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解读。(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30)
刘骥鹏[3](2005)在《论阿瑟·米勒《全是我的儿子》中“树”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在戏剧界,阿瑟·米勒一直是诺贝尔奖炙手可热的人选,尽管如今再无缘问鼎该奖。同时,阿瑟·米勒也以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良好形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呈现在中国主流话语之中,并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战后美国的十年中,阿瑟·米勒和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起,不仅统治了美国的舞台,使百老汇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的戏剧流行于整个世界。作为新现实主义戏剧大师,阿瑟·米勒更多地继承了易卜生的创作传统,致力于在舞台上构筑美国社会的真实形象。他强调剧作家要有切中时弊的判断,并把它体现在作品中灌输给观众;在表现手法上,他并不拘泥于“真实的再现”、“环境和人物的典型性”等现实主义原则,而是更多地吸纳了其他戏剧艺术形态,特别是表现主义戏剧的语汇和技巧。(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05年09期)
阿里·卡米尔,李文彦[4](1992)在《自灭于罪恶之炼狱——评英国上演阿瑟·米勒的《全是我的儿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春伊始,在着名的伦敦英菲克剧场旋转舞台上演了着名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全是我的儿子》,由英国当今着名的导演戴维·泰克对此剧作了富有新意的剧情处理。 米勒计划创作《全》剧始于1943年,正值二次大战甚嚣尘上之时。接着他时写时辍,来回润色直至战后1947年才首次在美国舞台推出此剧。同年他又作了最后润色,才使《全》剧定型。至于在英国,则是1948年开始同观众见面。《全》剧描写一个(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1992年05期)
全是我的儿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瑟·米勒(1915-2005)是美国着名剧作家和散文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显着的地位,米勒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着名的《炼狱》,《桥头眺望》,《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研究和上演。米勒的戏剧内涵丰富,对理解现代人的生存极具启迪意义。本文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中的“替罪羊”原型对阿瑟·米勒的作品《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乔·凯勒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两位父亲进行了分析,该分析的角度较新,期待对这两位父亲的解读带来一定的新意。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借鉴和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仪式、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神话思维和集体无意识,探索文学现象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弗莱把原型定义为文学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以人物、情节、意象、主题等多种形式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的方式反复出现。读者必须借助特定的文学语境及其蕴含的特定原型深入分析作品中的隐语和象征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一些学者,尤其是弗莱的阐述,作者认为“替罪羊”原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替罪羊”不得不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家庭、部落或民族而牺牲自己;其次,“替罪羊”所受到的惩罚往往大于他所犯的过错;第叁,作为罪恶社会中的一员,他的“替罪羊”命运是不能避免的。乔·凯勒和威利·洛曼这两位父亲都经历了类似《圣经》中“替罪羊”所经历的命运,映射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扼要介绍了阿瑟·米勒和他的两部戏剧《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从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的研究。第叁章是理论框架,简要介绍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弗莱等人对“替罪羊”原型的阐释。第四章主体部分,根据弗莱等人对“替罪羊”原型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从四个方面对《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乔·凯勒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两位父亲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他们“替罪羊”的以下特征:1.牺牲自己给家庭带来利益;2.所受惩罚远远大于罪过;3.生活在罪恶的社会中;4.《圣经》中“替罪羊”原型的再现。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指出乔·凯勒和威利·洛曼这两位父亲尽管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同时也是家庭的牺牲者和社会的受害者;虽然他们作为“替罪羊”踏上献身的旅途,但他们的死是悲壮的,这就是米勒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解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是我的儿子论文参考文献
[1].闵敏.《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一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的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2
[2].闵敏.《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D].云南师范大学.2009
[3].刘骥鹏.论阿瑟·米勒《全是我的儿子》中“树”的象征意义[J].戏剧文学.2005
[4].阿里·卡米尔,李文彦.自灭于罪恶之炼狱——评英国上演阿瑟·米勒的《全是我的儿子》[J].外国文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