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史毅凡,周芷千,胡永红,薛丽,毛彩霞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史毅凡,周芷千,胡永红,薛丽,毛彩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i3AC2,Zr,范德华异质结,电子结构,弹性性质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史毅凡,周芷千,胡永红,薛丽,毛彩霞[1](2018)在《Ti_3AC_2/Zr(A=Si,Al)范德华异质结材料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Ti_3AC_2/Zr(A=Si,Al)范德华异质结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根据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Mulliken布局分布情况,分析了Ti_3AC_2/Zr(A=Si,Al)的电子性质和价键性质.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Ti3SiC2/Zr和Ti3AlC2/Zr两种异质结材料的弹性性质和力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Ti3SiC2/Zr和Ti3AlC2/Zr具有较大的各向异性和较好的力学稳定性.且在相同应力的作用下,Ti_3AC_2/Zr(A=Si,Al)范德华异质结材料的形变小于MAX相材料Ti_3AC_2(A=Si,Al)的形变,但大于Zr金属的形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娜[2](2018)在《二元镍羰基化合物几何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是一类由过渡金属键合CO配体而形成的配合物,在现代配位化学及有机金属化学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过程,诸如均相和异相催化、有机金属合成和分解等。关于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检测、结构表征和反应特性一直是过渡金属化学的热点之一。本文作者利用几种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单、双、叁核镍的二元羰基化合物,重点考察了这些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几何结构、热化学稳定性、振动频率,并对其结构演化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CO分子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及金属-金属相互作用。首先我们研究了单核镍羰基化合物体系Ni(CO)_n~(0/-1)(n=1-3)。利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我们理论预测了Ni(CO)_n的几何结构、电子亲和势、频率、键长及束缚能,并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比较,从而我们可以确定B3LYP/Ni/Stuttgart+2f1g/C,O/aug–cc–pVTZ理论方法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最好的。此外,基于理论计算的结构和振动频率,我们对Ni(CO)_n~(-1)(n=1-3)的光电子能谱进行了Franck-Condon模拟,模拟的结果很好地再现实验谱图,证明了所选方法的可靠性。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双核镍羰基化合物Ni_2(CO)_n~(0/-1)(n=1-6)体系,得到了它们的基态结构。理论结果表明,Ni_2(CO)和Ni_2(CO)_2存在能量简并、构型相似的单重态、叁重态结构,中性的镍二聚体羰基化过程表现为:第一个和第二个CO分子连续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形成非桥式的Ni_2(CO)和Ni_2(CO)_2;Ni_2(CO)_3有两个端式CO配体和一个桥式CO配体,其中两个端式CO分别配位到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单桥[Ni(CO)_1Ni(μ-CO)Ni(CO)_1]结构;在Ni_2(CO)_3的基础上,第四个CO桥式配位到镍二聚体上,形成了双桥的Ni_2(CO)_4;在Ni_2(CO)_4的基础上,第五个和第六个CO分子分别端式配位到两个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了双桥的Ni_2(CO)_5和Ni_2(CO)_6配合物。对于负电荷的双核镍羰基化合物,前叁个CO都容易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对于Ni_2(CO)_4~-,会形成双桥式的[(CO)_1Ni(μ-CO)_2Ni(CO)_1]~-结构,结构类似于中性的Ni_2(CO)_4;而Ni_2(CO)_5~-存在两个能量简并的异构体,双桥的[(CO)_1Ni(μ-CO)_2Ni(CO)_2]~–和单桥的[(CO)_2Ni(μ-CO)_1Ni(CO)_2]~–;Ni_2(CO)_6~-也存在两个能量简并的异构体,双桥式的[(CO)_2Ni(μ-CO)_2Ni(CO)_2]~–和非桥式的[(CO)_3NiNi(CO)_3]~–结构。理论结果表明,对于中性和负电荷的双核镍羰基化合物Ni_2(CO)_n~(0/-1)(n=1-6),低配位数的CO优先端式配位到金属双核上,CO桥式配位出现在n=3-4,最多形成两个桥式羰基。最后,我们研究了叁核Ni_3(CO)_n(n=1-6)体系,获得了Ni_3(CO)_n(n=1-6)的基态结构,发现此类化合物是以镍叁角为核心的羰基化合物。我们还发现Ni_3(CO)_n(n=1-3)存在能量简并、构型相似的单重态、叁重态结构。其中Ni_3(CO)_4找到四个能量相近的异构体,分别为开链的[(OC)_1Ni(μ-CO)Ni(μ-CO)Ni(CO)_1],以及叁个以镍叁角为核心的羰基化合物Ni_3(CO)(μ-CO)_3、Ni_3(CO)_2(μ-CO)_2、Ni_3(CO)_4。除了Ni_3(CO)_4存在一个开链结构外,其他五个镍羰基化合物都以镍叁角为核心。镍叁聚体的羰基化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1)对于Ni_3(CO)_n(n=1-3),第一和第二个CO分别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形成Ni_3(CO)和Ni_3(CO)_2,在Ni_3(CO)_2的基础上,第叁个CO端式配位到相邻一个镍原子上,形成Ni_3(CO)_3。(2)对于Ni_3(CO)_n(n=4-6),在Ni_3(CO)_4-[Ni_3(CO)(μ-CO)_3]的基础上,第五和第六个CO再分别端式配位到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结构[Ni_3(CO)_2(μ-CO)_3]、[Ni_3(CO)_3(μ-CO)_3]。研究结果表明,叁核镍羰基化合物都存在Ni_3叁元环为核心,羰基或端式配位到Ni_3叁角顶点上,或桥式配位到Ni_3叁角形边上。(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明宇,张勃,张旭,周铁戈[3](2018)在《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磁性及边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多种尺寸的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性质,系统研究了其中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的最大尺寸纳米片的直径约为5.5 nm,包含816个原子.对纳米片及其边缘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磁性性质以及电子分布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纳米片最外层原子有由锯齿形向圆形变化的趋势,使得纳米片最外层更加平滑.随着纳米片尺寸的增加,能级由分立逐渐变得连续,纳米片由孤立分子态逐渐变得接近无限的晶体;禁带宽度总体有下降的趋势,符合量子尺寸效应.纳米片存在明显的磁性,磁矩主要集中在最外层原子上,且在相对平滑的地方容易出现磁性,相对弯曲的地方不易出现磁性.当增加体系的电子数时,增加的电子主要分布在最外层,使得纳米片整体磁性呈递减的趋势;当减少体系的电子数时,减少的电子的分布逐渐由最外层向内收缩,体系的总磁矩略有增加.研究结果对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应用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唐梦宇,田星,高姗,何桢,王敏[4](2017)在《六方氮化硼单层有序缺陷和无序缺陷体系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12×12的六方氮化硼单层(h-BNS)有序缺陷和无序缺陷对体系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的影响,并与理想的h-BNS、一个B原子缺陷体系(V_B)、一个N原子缺陷体系(V_N)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缺陷周围原子位置发生明显改变;硼原子缺陷体系的费米能级向下移动而氮原子缺陷体系的费米能级向上移动,并且硼原子缺陷体系费米能级的相对移动比氮原子缺陷体系费米能级的相对移动大;h-BNS本身没有磁矩,但缺陷体系都有磁矩,其中V_B和V_N体系的总磁矩为1μB,其余的有序和无序缺陷体系的总磁矩也都不为零且B原子缺陷体系的总磁矩明显大于N原子缺陷体系的总磁矩.(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郭沛音,杨亚,曹世勋[5](2017)在《Cr掺杂BaTiO_3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以及广义梯度近似+U(GGA+U)方法,计算了钙钛矿结构四方相BaTiO_3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Cr掺杂对体系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r离子的掺杂会使BaTiO_3的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减小,使结构逐渐从四方相的BaTiO_3向立方相的BaCrO3演化;能带和态密度的计算结果显示掺杂剧烈影响体系的电子结构,体系基态逐渐由绝缘态变为半金属态.同时,掺杂调控了体系的磁性.Cr离子在掺杂后为+4价,具有2μB的局域磁矩,可使体系具有磁性.结果预测了Cr掺杂对BaTiO_3改性的有效性,拓宽了BaTiO_3在自旋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唐敏,杨艳,张金金,刘秋华,周再春[6](2017)在《{Co-NO}~8复合物几何转变的电子结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NO调控过程与相关辅酶因子中的金属密切相关,~([1-2])金属配合物的几何结构与金属的电子结构具有很大的关系。~([3-6])许多金属可以与NO配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Feltham和Enemark用Walsh图方法成功地预测了一些{M-NO}~n复合物键角的变化。~([7])(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6)

马跃,张鹏,刘思杰,卢贵武[7](2017)在《二氯二硫脲合镉(BTCC)晶体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氯二硫脲合镉(BTCC)是依据无机畸变多面体与不对称共轭有机分子相结合的设想设计并生长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电子的给体与供体的选择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半有机半无机的配体中,-S-C-N-与-NH2两种基团的N原子的电负性较高,同时Cd、Zn作为金属中心的情况下倍频性质较好,卤族元素的引入对晶体电子定向传导影响很大,且具体的电子分布状态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用MS8.0软件包的CASTEP模块,采用GGA函数对BTCC晶体(空间群为Pmn21)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期刊2017-06-08)

景鹏举[8](2017)在《铝钠团簇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铝钠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首先采用遗传算法结合MOPAC程序对Al_nNa_m(n=5,6;n+m≤10)团簇的能量最低结构进行全局搜索。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微扰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其低能结构,并对稳定性及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不仅找出了文献报道过的结构,也找出了一些新的低能异构体。结果表明Al_nNa_m团簇存在多个能量相近的低能异构体,其势能面比较平,Na原子位于团簇的外围。在Al-Na团簇中,Al-Na键长大于Al-Al键长,Al-Al相互作用强于Al-Na相互作用,掺杂更多的Na原子会使得团簇稳定性减弱。对电子结构的分析从AIM电荷,分子轨道分布,态密度(DOS),和电子局域函数(ELF)四方面进行。AIM电荷分析表明Na向Al转移电子,Na原子上的电荷在0.70到0.80之间,Al原子上的电荷是由所连接的Na原子数和其在团簇中的位置决定的。部分团簇价分子轨道分析表明,拥有20个价电子的Al_5Na_5和Al_6Na_2团簇的分子轨道是1S~21P~61D~(10)2S~2,轨道类型和凝胶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态密度分析表明Na原子的3s电子向Al原子转移并且表现出+1价。拥有20个价电子的Al_6Na_2和Al_5Na_5展现比较大的HOMO-LUMO能隙,其它团簇的能隙在1.69eV到1.85eV之间。电子局域函数分析表明价电子位于Al~(3+)核的外围,Na~+核暴露在价电子的外面。所有的结果表明Al_n基团形成了Zintl阴离子,与Na~+核形成了离子键。这表明Al-Na团簇可以被用于形成团簇组装的Zintl相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文杰[9](2017)在《富勒烯(C_(60),PC_(61)BM)/金属界面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子器件中,有机半导体与金属电极之间的能级排布直接影响着界面处间的载流子注入(输运),从而对器件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应用广泛的n型有机半导体C60及其衍生物PC61BM与金属之间的界面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Ag(100)表面C60单层到多层膜的PES数据,我们首先发现了金属衬底的原子能扩散进C60厚膜中,并且可能充当了薄膜中的n型掺杂物。在分析PES数据得到了界面能级图后,我们提出用双子界面(TSI)模型加上整数电荷转移(ICT)模型来描述C60/金属界面。C60最底层(BML)与金属衬底间的子界面为费米能级一致;C60BML与C60多层膜之间子界面的能级调整由ICT模型决定,对于我们研究的体系是真空能级一致的。我们在Au(111), Ag(11l), Al(111)和Al(100)衬底上进行了同样的电子结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提出的TSI+ICT模型。根据TSI+ICT模型,器件中的C60/金属电极界面的电学性能与BML的功函数以及第二层分子的HOMO、LUMO能量位置直接相关,与清洁金属衬底的功函数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对单层C60/金属界面进行了 DFT理论研究,重点关注衬底重构(被C60挖出凹坑)以及挖出的金属原子(称为填隙原子)对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发现重构和填隙原子对样品功函数有重要影响,并且导致更多的电子从金属转移给 C60。最后,我们用STM研究了 PC6iBM/Au(111)的几何结构。在非典型重构的Au(111)表面观测到了叁种不同的纯相的PC61BM单层膜,分子密度从小到大分别为紧密排列的笔直双分子排(CSMDR)单层膜,无序相单层膜和六角密排单层膜。除了范德瓦尔斯力和氢键,边链的位阻效应对高覆盖度样品的分子排列起重要作用。叁种单层膜内分子取向规则不一样,考虑到PC61BM分子具有本征偶极矩,我们可以预言金属表面PC61BM的不同排列结构将导致界面偶极矩的很大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马锋霞,扎吾热·阿斯了汉,伊力亚尔·海米提,段海明[10](2016)在《中性及其带电Cu_n(n=12-16)团簇体系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半经验Gupta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及遗传算法,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系统计算研究了中性及带电Cu_n、Cu_n~±(n=12-16)团簇的基态与低激发态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带电明显影响团簇结构稳定性,除Cu_(12)~-及Cu_(15)~+基态结构与相应中性团簇(Cu_(12)及Cu_(15)一致外,其它带电团簇基态结构与相应中性团簇均不相同;带电对团簇近基态同分异构现象也产生影响,全部带正电Cu_n~+(n=12-16)团簇均出现近基态同分异构体,而对中性及带负电团簇同分异构现象并不明显;计算所得Cu_n(n=12-16)团簇的电子离化能、电子亲和势及能隙的变化趋势均与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是一类由过渡金属键合CO配体而形成的配合物,在现代配位化学及有机金属化学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过程,诸如均相和异相催化、有机金属合成和分解等。关于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检测、结构表征和反应特性一直是过渡金属化学的热点之一。本文作者利用几种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单、双、叁核镍的二元羰基化合物,重点考察了这些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几何结构、热化学稳定性、振动频率,并对其结构演化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CO分子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及金属-金属相互作用。首先我们研究了单核镍羰基化合物体系Ni(CO)_n~(0/-1)(n=1-3)。利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我们理论预测了Ni(CO)_n的几何结构、电子亲和势、频率、键长及束缚能,并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比较,从而我们可以确定B3LYP/Ni/Stuttgart+2f1g/C,O/aug–cc–pVTZ理论方法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最好的。此外,基于理论计算的结构和振动频率,我们对Ni(CO)_n~(-1)(n=1-3)的光电子能谱进行了Franck-Condon模拟,模拟的结果很好地再现实验谱图,证明了所选方法的可靠性。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双核镍羰基化合物Ni_2(CO)_n~(0/-1)(n=1-6)体系,得到了它们的基态结构。理论结果表明,Ni_2(CO)和Ni_2(CO)_2存在能量简并、构型相似的单重态、叁重态结构,中性的镍二聚体羰基化过程表现为:第一个和第二个CO分子连续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形成非桥式的Ni_2(CO)和Ni_2(CO)_2;Ni_2(CO)_3有两个端式CO配体和一个桥式CO配体,其中两个端式CO分别配位到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单桥[Ni(CO)_1Ni(μ-CO)Ni(CO)_1]结构;在Ni_2(CO)_3的基础上,第四个CO桥式配位到镍二聚体上,形成了双桥的Ni_2(CO)_4;在Ni_2(CO)_4的基础上,第五个和第六个CO分子分别端式配位到两个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了双桥的Ni_2(CO)_5和Ni_2(CO)_6配合物。对于负电荷的双核镍羰基化合物,前叁个CO都容易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对于Ni_2(CO)_4~-,会形成双桥式的[(CO)_1Ni(μ-CO)_2Ni(CO)_1]~-结构,结构类似于中性的Ni_2(CO)_4;而Ni_2(CO)_5~-存在两个能量简并的异构体,双桥的[(CO)_1Ni(μ-CO)_2Ni(CO)_2]~–和单桥的[(CO)_2Ni(μ-CO)_1Ni(CO)_2]~–;Ni_2(CO)_6~-也存在两个能量简并的异构体,双桥式的[(CO)_2Ni(μ-CO)_2Ni(CO)_2]~–和非桥式的[(CO)_3NiNi(CO)_3]~–结构。理论结果表明,对于中性和负电荷的双核镍羰基化合物Ni_2(CO)_n~(0/-1)(n=1-6),低配位数的CO优先端式配位到金属双核上,CO桥式配位出现在n=3-4,最多形成两个桥式羰基。最后,我们研究了叁核Ni_3(CO)_n(n=1-6)体系,获得了Ni_3(CO)_n(n=1-6)的基态结构,发现此类化合物是以镍叁角为核心的羰基化合物。我们还发现Ni_3(CO)_n(n=1-3)存在能量简并、构型相似的单重态、叁重态结构。其中Ni_3(CO)_4找到四个能量相近的异构体,分别为开链的[(OC)_1Ni(μ-CO)Ni(μ-CO)Ni(CO)_1],以及叁个以镍叁角为核心的羰基化合物Ni_3(CO)(μ-CO)_3、Ni_3(CO)_2(μ-CO)_2、Ni_3(CO)_4。除了Ni_3(CO)_4存在一个开链结构外,其他五个镍羰基化合物都以镍叁角为核心。镍叁聚体的羰基化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1)对于Ni_3(CO)_n(n=1-3),第一和第二个CO分别端式配位到同一个镍原子上,形成Ni_3(CO)和Ni_3(CO)_2,在Ni_3(CO)_2的基础上,第叁个CO端式配位到相邻一个镍原子上,形成Ni_3(CO)_3。(2)对于Ni_3(CO)_n(n=4-6),在Ni_3(CO)_4-[Ni_3(CO)(μ-CO)_3]的基础上,第五和第六个CO再分别端式配位到不同的镍原子上,形成结构[Ni_3(CO)_2(μ-CO)_3]、[Ni_3(CO)_3(μ-CO)_3]。研究结果表明,叁核镍羰基化合物都存在Ni_3叁元环为核心,羰基或端式配位到Ni_3叁角顶点上,或桥式配位到Ni_3叁角形边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史毅凡,周芷千,胡永红,薛丽,毛彩霞.Ti_3AC_2/Zr(A=Si,Al)范德华异质结材料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娜.二元镍羰基化合物几何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3].杨明宇,张勃,张旭,周铁戈.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磁性及边缘特性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

[4].唐梦宇,田星,高姗,何桢,王敏.六方氮化硼单层有序缺陷和无序缺陷体系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5].郭沛音,杨亚,曹世勋.Cr掺杂BaTiO_3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17

[6].唐敏,杨艳,张金金,刘秋华,周再春.{Co-NO}~8复合物几何转变的电子结构原因[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7].马跃,张鹏,刘思杰,卢贵武.二氯二硫脲合镉(BTCC)晶体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理论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2017

[8].景鹏举.铝钠团簇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9].李文杰.富勒烯(C_(60),PC_(61)BM)/金属界面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马锋霞,扎吾热·阿斯了汉,伊力亚尔·海米提,段海明.中性及其带电Cu_n(n=12-16)团簇体系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

标签:;  ;  ;  ;  ;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论文-史毅凡,周芷千,胡永红,薛丽,毛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