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郑芝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郑芝溶,诗论,诗语,情感
郑芝溶论文文献综述
勾肃[1](2019)在《郑芝溶诗论中对于中国诗学接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郑芝溶是20世纪初着名诗人,也是新体诗创立人之一。本研究从诗人本身对中国文化接受的历史背景出发,把其诗论中关于诗语的"言不尽意""百炼"思想和情感表达中"里热外冷"的思想理论同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揭示郑芝溶诗论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思想相似性,证明其诗歌艺术成就是和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为了解郑芝溶诗论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崔美兰[2](2018)在《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角度看郑芝溶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分析郑芝溶精神世界的死亡意识,考察作品中充盈着的死亡的状态及其超脱意识。借此,揭开诗人精神世界的归宿。为此,本论文重点聚焦海德格尔(M.Heidegger)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理论。深处殖民地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固然对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丧子引发了诗人对死亡深刻的审视也并非言过其实。为了走出丧子之痛,诗人皈依宗教,最后欲借"山"来实现自我超脱。诗人为深度审视死亡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林哲权[3](2018)在《沁透男人心灵的哀愁——以郑芝溶的《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郑芝溶(1902年—1950年)和余光中(1928年—2017年)以他们独有的诗学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两人虽然出生在不同时代,却都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对其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两人的代表作同名诗《乡愁》就是诗人面对日本侵略、国家沦陷时抒发的内心感情。两位诗人用细腻而柔和的文字抒发了心中的痛苦、愤恨,以及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本论文以同名乡愁诗为主要内容,以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文学观及两首乡愁诗中诗人们各自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表现方式和蕴含的情感为媒介,来解析两个男人流露出的细腻情感和绵延不断的乡愁。(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孙菁檬[4](2018)在《郑芝溶诗的韵律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中国古代韵律理论与分析方式,尝试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郑芝溶诗歌的韵律美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深化对于郑芝溶诗歌的理解。论文第一章论述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先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目前韩国关于郑芝溶诗歌的韵律研究尚且集中在语言形式层面,相反,中国古代对韵律的认识较为深刻,并且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韵律分析体系。从对比的视角考察韩国先行研究,阐述本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同时也对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考察了中国古代的韵律理解,主要从外在表现与内在体现两方面出发,考察对于韵律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韵律与节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韵律以节奏为基础,是追求和谐相生的一种生命活力与生机。韵律最终契合于天地之道,在诗歌中,韵律通过诗歌语言与诗歌意象在形式上的和谐相生表现出来。但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韵律的理解更加注重暗藏在形式中的生命精神与情感层面。第叁章以中国古代对于韵律的理解为基础,构建了郑芝溶诗歌的韵律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相比韵律形式表现更加注重其深层体现,分为虚实相生的韵律美、动静相成的韵律美、刚柔相济的韵律美。韵律体现着天地万物的和谐相生,其中同时体现着万物的生命精神,而最终又体现着宇宙大化之道。读者在感受韵律的同时,也能体会诗歌中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想象的美感。论文在第四章将第叁章所构建的韵律分析框架与方法用之于郑芝溶诗歌的具体分析。尤其相比形式韵律,将目光置于情感层面,从深层次考察郑芝溶的诗歌韵律。虽然对于韩国近代诗,仍存在其韵律逐渐减少的批判,但这是在形式层面下得出的结论,实际情感层面上韵律依旧很明显。第五章为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事实上,郑芝溶诗歌中不仅具有形式韵律美,并且在这种形式韵律中含蕴着一种内在韵律美。正是这种外在形态相辅相成的韵律和内在精神上相反相成的节奏,共同组成了和谐的诗歌作品。通过本研究再次发现,以郑芝溶诗歌为代表的韩国近代诗的韵律之美其实十分丰富,对于诗歌韵律分析的理解与分析框架十分重要,因此,韩国近代诗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庄庆涛[5](2018)在《郑芝溶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郑芝溶是韩国文学史上继金素月之后将韩国诗歌推向第二个高峰,被誉为真正开启韩国现代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情感,将东方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古典艺术底蕴的诗歌风格。郑芝溶诗歌中隐含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精神与元素,有利于探索韩国现代诗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分析中韩两国诗歌文学的内在关联。目前在中韩两国与之相关的既有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韩国汉文学的角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郑芝溶诗歌进行研究和探讨,虽然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了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但是研究的视角还不够全面,方法论也相对单一。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力图以郑芝溶从1926年开始到1950年为止的25年间所创作的6篇诗论和150余篇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诗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为方法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郑芝溶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影响关系,阐明郑芝溶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接受的原因、途径、表现特征以及价值和意义。本文首先考察了与郑芝溶处于同一时代的韩国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普遍性以及作为其中典型代表的郑芝溶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的因素。本文分析认为,郑芝溶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崇、对先辈精神的继承以及自身的教育积累。其次,本文重点从郑芝溶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两个部分考察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与吸收。在诗学思想层面,将诗人在诗论中所提出的思想主张与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要素进行关联分析,认为诗人主张的“思无邪”、“情感的节制”及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关照;“百炼”与“诗眼”沿袭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语言观;学习东洋画论和书论、诵读古文经典的主张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所倡导的“宗经精神”。在诗歌创作方面,在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新发现了郑芝溶诗歌对《诗经》、唐诗和宋诗的诗句引用、化用、翻译以及意象的创新选择和意境的重组,同时对郑芝溶诗歌在“天人合一”和“虚静无为”等传统哲学思想上的践行表现、审美上的传统回归和时代创新性进行了考察。结论认为郑芝溶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及对经典诗歌的借鉴、吸收以及创新上。其目的在于身处殖民现实,寄希望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成分融于诗歌创作,于东方传统的精神本源中寻找获取民族文学独立发展的途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诗人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结合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传统诗学,丰富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内涵。第二,印证了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渊源,深化了中韩文学交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2)
卢锦淑[6](2017)在《郑芝溶现代诗中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郑芝溶是韩国近现代杰出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展现出了西方诗思和东方古韵的交融。这种交融主要体现在西方存在主义意识和东方儒家坚贞不屈精神的融合,西方宗教永世思想与东方含蓄浪漫诗歌传统的融合,西方意象主义原理和东方古典意境美的融合。他诗歌的西洋性建立在坚固的东方诗歌传统之上。(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2017年02期)
朱曼曼[7](2016)在《中韩现代诗中的故乡乌托邦化──以戴望舒的<村姑>和郑芝溶的<乡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30年代,中韩两国的现代诗人经常把故乡描绘成乌托邦的景象,这一现象不仅仅反映着动荡时期现代人的故乡意识,还暗示着时代背景和都市生存环境对诗人故乡意识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戴望舒<村姑>和郑芝溶<乡愁>为例,通过对诗中故乡乌托邦化现象的分析,来窥视两国现代诗人的故乡意识,并对这种故乡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一番探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4期)
定倩如[8](2016)在《卞之琳和郑芝溶诗歌意象的东方传承与西方新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卞之琳郑芝溶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两位诗人对于东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西方新思的接受。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两位诗人内心深层次的思想与情绪。诗是由意象开始的,而且,意象贯串到底。当诗人进入构思,首先把握的是意象;在创作进行过程中,他要处理的,也是意象;在结束时,仍是意象,意象构成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读者读诗,也是首先接触到意象,由意象的引领进入诗的境界。诗歌的意象是对比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郑芝溶和卞之琳1930-1940年的诗歌为研究范围,根据不同的意象主题选择两位诗人诗中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的诗歌,从美学的角度,望像思意,根据意象所传递的信息窥探诗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已经这种意境所表达的作者的心境。也从文学影响的角度,根据诗人对意象选取的偏好,分析两位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东方传统的继承和西方新思的接受的共性与个性。卞之琳诗中古典意象非常丰富,但在古风古色中流露出很多新思。如卞之琳诗中的梦境不只是朦胧恍惚的“人生如梦”,而是更增添了现代西方的智性美;卞诗中的鱼和水不只代表男女情爱,而是更多地显露象征主义“恶美”气息;卞之琳诗中的古色古香也不只是古典意象,而是更多地增添了现代理性思辨的诗思。这与卞之琳受到当时中国大量引入的西方文化和创作理论的影响有关。郑芝溶是韩国杰出的现代主义意象派诗人。郑芝溶的诗既体现西方存在主义意识和东方儒家坚贞不屈精神的融合,也体现西方宗教永世思想与东方含蓄浪漫诗歌传统的融合,又体现西方意象主义原理和东方古典自然和谐意境美的融合。他的诗歌,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深刻,而东方文化古韵对其影响更为根深蒂固,他诗歌的西洋性是建立在坚固的东方诗歌传统之上的。卞之琳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体现出他在现代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将“东方传统”和“西方新思”巧妙“化入”诗歌的努力。郑芝溶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体现了其在探索现代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对东方传统的追求与继承。(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严红花[9](2013)在《中韩诗歌的手工艺术美探究——以卞之琳和郑芝溶的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的手工艺术是诗人头脑、知性和感性叁合一的结晶。强调知性并统一感性的主知主义在诗歌创作中尤为重视技巧的作用。卞之琳和郑芝溶作为中韩各具特色的主知派代表人物因曾受英美现代主义,尤其是T.S.艾略特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复合意象的理性塑造,生活用语的诗化表现及诗歌结构的稳健革新等。卞之琳和郑芝溶诗歌创作技巧体现了两人共同的创作理念。(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李松[10](2013)在《关于郑芝溶诗里出现的词汇文体论手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郑芝溶,1903年生于忠清北道沃川。1926年在《学潮》发表处女作《法兰西咖啡馆》,开始文学活动。他潜心于意象派,向人展示了一个行将抓住现代主义的文学世界。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抛弃统治20世纪第一阶段韩国诗坛的拉斐尔前派色采,代之以现代主义风格。主要诗集有:《郑芝溶诗集》(1935)、《白鹿潭》(1941)、《芝溶诗选》(1946)、《郑芝溶全集》(1988)。本文以郑芝溶的104篇诗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文体论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和意味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郑芝溶诗作品的词汇文体论手法。本文从色彩词和拟声拟态词及固有词、汉字词、混种词叁个层面对诗人的诗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第一、郑芝溶诗的固有语色彩词范畴按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白色等5中基本颜色和其他颜色进行区分和分析,每个色彩词都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考察期表现意义。郑芝溶的104篇诗里基本色彩词共计出现150次,其中最高的白色系59次,39.33%;其次是蓝色系34次,22.67%;第叁为红色系33次,22%;第四十黑色系13次,8.67%;最低的是黄色系11次,7.33%。也就是说郑芝溶诗里出现最多的是白色系,最少的是黑色系和黄色系。第二、郑芝溶的诗104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研究了拟声拟态词的作用与表现意义。首先从语音学的角度统计了拟声拟态词的频度数与频率,其次采取分类的方法分析了解在文章中的作用。郑芝溶诗里出现的拟声拟态词如下;单音节拟声拟态词2次,双音节拟声拟态词27次,叁音节拟声拟态词9次,四音节拟声拟态词38次,六音节拟声拟态词3次,七、八、十二拟声拟态词各出现一次。其中当做副词使用的拟声拟态词较为普遍,但就像‘(?)’,‘(?)’,‘(?)’等语尾有可能出现连接语根的时候,目前世宗文集里相当部分结合语尾的单词是标记为动词,也就是说这种例子在郑志荣诗里经常能见到,出现次数共计18次。第叁、关于郑芝溶诗104篇里出现的固有词、汉字词和混种词进行分析考察。第一节,分类和统计了郑芝溶诗整个语节里出现的词汇,第二节,考察郑芝溶诗里出现的固有词文体论特征,第叁节,把汉字词分8个种类,详细了解其表现意义,第四节,分析研究混种词。总之,郑芝溶的诗104篇里出现的语节共计5675个,其中固有词4814个,频率84.83%;汉字词696个,频率12.26%;混种词91个,频率1.6%。朝鲜语词汇体系中汉字词的数量多于固有词,但从郑志荣所使用的固有词数量和频率来看,他的整个作品融入较多的民族固有情绪在里面,反映民俗乡土风韵。(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5-21)
郑芝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通过分析郑芝溶精神世界的死亡意识,考察作品中充盈着的死亡的状态及其超脱意识。借此,揭开诗人精神世界的归宿。为此,本论文重点聚焦海德格尔(M.Heidegger)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理论。深处殖民地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固然对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丧子引发了诗人对死亡深刻的审视也并非言过其实。为了走出丧子之痛,诗人皈依宗教,最后欲借"山"来实现自我超脱。诗人为深度审视死亡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郑芝溶论文参考文献
[1].勾肃.郑芝溶诗论中对于中国诗学接受的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9
[2].崔美兰.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角度看郑芝溶诗歌[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
[3].林哲权.沁透男人心灵的哀愁——以郑芝溶的《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为中心[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
[4].孙菁檬.郑芝溶诗的韵律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庄庆涛.郑芝溶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卢锦淑.郑芝溶现代诗中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
[7].朱曼曼.中韩现代诗中的故乡乌托邦化──以戴望舒的<村姑>和郑芝溶的<乡愁>为例[J].北方文学.2016
[8].定倩如.卞之琳和郑芝溶诗歌意象的东方传承与西方新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6
[9].严红花.中韩诗歌的手工艺术美探究——以卞之琳和郑芝溶的诗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李松.关于郑芝溶诗里出现的词汇文体论手法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