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尾鳍船型论文-马雷

双尾鳍船型论文-马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尾鳍船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尾鳍,参数化设计,CATIA二次开发,数值模拟

双尾鳍船型论文文献综述

马雷[1](2013)在《双尾鳍船型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对船舶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各国都加大对船舶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对船舶线型的研究。双尾鳍船型,作为一种优秀的船舶线型,越来越受到船舶设计者的青睐。双尾鳍船型具有阻力性能好、推进效率高、船体振动小、操纵性好和尾下沉小等诸多优点。由于双尾鳍在空间上曲面非常复杂,目前对于双尾鳍线型的设计大多还停留在依靠设计者的经验,或参考母型船,选出一个或几个方案进行船舶模型实验,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尾鳍的形状。这种方法设计效率不高。本文分析了双尾鳍船型主要影响参数,并对参数进行归类。在将尾鳍进行空间划分后,提出运用特征点和矢量模长控制曲线形状的方法。选取合适的特征点和矢量模长作为控制双尾鳍特征控制线的参数,然后通过叁维特征控制线控制尾鳍曲面的形状。以CATIA为开发平台,VB为编程工具,开发出双尾鳍参数化平台,通过对尾鳍特征参数的修改,实现对尾鳍曲面的控制。选定尾鳍角度作为变化参数,以川江某散货船为例,将参数化生成的系列尾鳍分别与主船体进行拼接。然后将模型分别导入到GAMBIT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设置,再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不同尾鳍角度的船舶进行粘性流场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尾鳍角度船舶的阻力及伴流情况。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最优尾鳍角度。(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许娜[2](2009)在《双尾鳍船型线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能源危机影响,节能型船舶引起国内外学者和设计人员的广泛研究。其中,双尾鳍船型作为船型演变史上的一种优秀船型在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内河浅水螺旋桨直径受限的情况下,该船型的优越性显得尤为突出。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双尾鳍船具有良好的阻力性能、推进性能和操作性能,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船型。船体型线设计是船舶总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船舶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都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以往的双尾鳍船型线设计,其尾鳍部分的型线都是采用手工绘制和修改,修改后的船体很难保证其型线的光顺性,并且设计人员很难直接迅速得到新船的性能要素,无法判断该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如果国内船厂采用的国外公司的设计软件,存在着价格昂贵和数据接口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出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软件,使之能够自动生成双尾鳍船的型线,并完成相关的性能计算,对提高双尾鳍船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分析双尾鳍船型线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船舶设计中母型船改造的方法实现双尾鳍船型线自动生成的功能。采用母型船改造法可以继承母型船的优秀性能,较为容易的得到设计船的型线,方法简单,工作量少。基于船舶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相结合,采用VB.NET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编制出一套计算迅速、操作简便的双尾鳍船型线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横剖面面积曲线改造、双尾鳍型线自动生成、船舶性能估算等主要功能,可适用于具有尾鳍的内河船和海船。另外,针对双尾鳍船尾部型线特点,研究出局部变换方法,实现了尾鳍在宽度、长度和高度不同方向的局部变换,同时能够保持主船体的型值以及折角线形状和位置不变。最后,以实际运营的33m巡逻船为算例,证明了该设计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说明本文的软件系统在减轻设计者的工作强度,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1-10)

张净宙[3](2007)在《双尾(鳍)船型线特征及局部变形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尾(鳍)船型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发展,双尾(鳍)自身的优点使在国内外,尤其在我国船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得到国内外船型研究的重视。该型作为船型演变史上的一种优秀的船型,在经济效益上取得良好的成绩,是值得开发和研究的船型。由于目前研究设计出性能优良并具有节能效果的船舶线型仍然是船舶工作者当前首要和基本的任务。而双尾(鳍)船型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的节能优秀船型,为了更好的研究该船型,本文对双尾(鳍)船型线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双尾(鳍)船型线的演变史和发展现状,在大量数据和调查下,通过不同类型船舶的对比,比较了双尾(鳍)船作为一种优秀节能船的性能优势;在分析大量型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研究成果,找出目前影响双尾(鳍)船型线的主要参数特征,并针对不同双尾(鳍)尾型的发展、形状特征及各自的优缺点作了阐述和比较。设计双尾(鳍)这种比较复杂的船型的型线处理方法比较多,本文对采用母型船改造,该方法较易设计出优秀型线;减少工作量;且变换过程中就了解许多船型特征。母型船改造分为横剖面面积的型线改造、尾部间距发生变换和尾部型线的角度发生变化。横剖面面积的型线改造采用莱肯贝法,该方法于1950年提出,它可以同时满足设计船的菱形系数,浮心纵向位置,前、后平行中体的变化要求。该方法可灵活的按需要来改变面积曲线的特征要素,精度能达到实用要求。对尾部型线的局部变形分为两种,第一种对尾部型线的处理是借鉴了napa软件对型线的局部处理方式,先是对双尾(鳍)船船体的型线进行分段线性变换,然后通过插值将型线值转化到标准站号上,得到标准站号的型值。第二种是对母型船的尾部型线进行了角度变化,通过尾部型线的任意旋转变化,得到光顺的满足设计人员需要的双尾(鳍)船尾部型线。最后为结论与总结,再一次提出了本次设计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张大有,朱涛,李绍波[4](2006)在《双尾鳍船型研究与发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长江典型双尾鳍快速客船调研的基础上,就双尾鳍船型的研究与发展,从推进效率、振动、大方形系数船型及浅水船型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06年06期)

尹云开[5](2001)在《浅谈非对称双尾鳍船型在内河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非对称双尾鳍船型及其伴流场的特点 ,结合实船模型试验结果 ,分析了该船型的阻力、推进和减振性能 ,认为采用该船型能达节能减振的效果 ,在内河船舶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01年04期)

同惠[6](2001)在《双尾鳍船型的技术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荷兰海运研究所对单尾、双尾鳍2种油船方案进行的一系列模型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尾鳍船型在整体上优于常规单尾船型。另外介绍挪威1艘化学品船采用不对称双尾鳍船尾提高了推进效率。(本文来源于《航海科技动态》期刊2001年09期)

欧礼坚,李洁雅,王志勇,熊伟文[7](2000)在《补偿导流管技术应用于双尾鳍船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双尾鳍船型尾部伴流场的基础上 ,采用补偿导流技术对“西江 30 0 0t级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进行模型试验与研究 .结果表明 ,补偿导流对双尾鳍船型的尾部伴流场的整流效果十分显着 ,可节省燃油 7.5 % ;同时能够减少由于螺旋桨激振力引起的船体尾部振动 .(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6期)

王言英[8](1996)在《美国海军致力双尾鳍船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第6届国际船舶与浮式结构工程设计讨论会(PRADS)于1995年9月17—22日在韩国汉城召开,22个国家的275位代表共宣读论文126篇,内容涉及设计、建造工艺、结构与振动、水动力学与性能、海洋工程以及高速船等领域。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中心(NSWC)发表的文章表明,自1991年以来该中心致力于双尾鳍军用运输船舶船型的开发,并取得了应用成果。(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1996年02期)

叶立钦,陈昌运,陈霞萍[9](1994)在《非对称双尾鳍船型──一种新船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在35000DWT浅吃水肥大型运煤船的线型优化中开发出的“非对称双尾鳍船型”的几何特征、伴流场特征及其同时有利于船舶快速性、操纵性及船体振动性能的机理。文中还介绍了该船型在多艘双桨船上的推广应用情况。实船试验结果表明,该船型与同类的优秀船型相比,在相同排水量和航速下,节能效果均在8%以上,同时,船舶的操纵性和船体振动性能均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1994年04期)

徐雪娟,蒋慰昌[10](1988)在《双尾鳍船型尾鳍间距及形状对阻力和推进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艘长宽比为5.34、宽度吃水比为4.40、方形系数为0.575的客轮为对象,设计了四艘双尾鳍线型,进行了阻力及自航试验,初步探讨了尾鳍间距、倾角及线型形状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内旋桨的推进效率明显地高于外旋桨。尾鳍间距较大时,如倾角为零,线型的改变对阻力及推进性能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1988年05期)

双尾鳍船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能源危机影响,节能型船舶引起国内外学者和设计人员的广泛研究。其中,双尾鳍船型作为船型演变史上的一种优秀船型在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内河浅水螺旋桨直径受限的情况下,该船型的优越性显得尤为突出。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双尾鳍船具有良好的阻力性能、推进性能和操作性能,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船型。船体型线设计是船舶总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船舶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都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以往的双尾鳍船型线设计,其尾鳍部分的型线都是采用手工绘制和修改,修改后的船体很难保证其型线的光顺性,并且设计人员很难直接迅速得到新船的性能要素,无法判断该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如果国内船厂采用的国外公司的设计软件,存在着价格昂贵和数据接口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出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软件,使之能够自动生成双尾鳍船的型线,并完成相关的性能计算,对提高双尾鳍船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分析双尾鳍船型线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船舶设计中母型船改造的方法实现双尾鳍船型线自动生成的功能。采用母型船改造法可以继承母型船的优秀性能,较为容易的得到设计船的型线,方法简单,工作量少。基于船舶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相结合,采用VB.NET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编制出一套计算迅速、操作简便的双尾鳍船型线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横剖面面积曲线改造、双尾鳍型线自动生成、船舶性能估算等主要功能,可适用于具有尾鳍的内河船和海船。另外,针对双尾鳍船尾部型线特点,研究出局部变换方法,实现了尾鳍在宽度、长度和高度不同方向的局部变换,同时能够保持主船体的型值以及折角线形状和位置不变。最后,以实际运营的33m巡逻船为算例,证明了该设计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说明本文的软件系统在减轻设计者的工作强度,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尾鳍船型论文参考文献

[1].马雷.双尾鳍船型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许娜.双尾鳍船型线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张净宙.双尾(鳍)船型线特征及局部变形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张大有,朱涛,李绍波.双尾鳍船型研究与发展分析[J].船舶工程.2006

[5].尹云开.浅谈非对称双尾鳍船型在内河船舶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01

[6].同惠.双尾鳍船型的技术性能[J].航海科技动态.2001

[7].欧礼坚,李洁雅,王志勇,熊伟文.补偿导流管技术应用于双尾鳍船型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8].王言英.美国海军致力双尾鳍船型的开发[J].国际学术动态.1996

[9].叶立钦,陈昌运,陈霞萍.非对称双尾鳍船型──一种新船型[J].船舶工程.1994

[10].徐雪娟,蒋慰昌.双尾鳍船型尾鳍间距及形状对阻力和推进性能的影响[J].船舶工程.1988

标签:;  ;  ;  ;  

双尾鳍船型论文-马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