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_2水合物,诱导期,压力,载液量

流动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1](2019)在《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合物诱导期是表征水合物生成过程的重要参数,借助高压可视水合物环路,以CO_2和水为实验介质开展流动体系水合物生成实验,探究了初始压力、载液量、体系流量对诱导期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多因素分析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大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水合物诱导期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缩短,在载液量9 L、泵速30 Hz的实验体系下,初始压力为2.5 MPa和2.8 MPa所对应的诱导时间分别为27.2 min和23.6 min,而3 MPa下诱导期仅为17.4 min,分别缩短了13.24%和26.27%;在7 L,30 Hz及8 L,30 Hz的实验下诱导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高的初始压力能明显降低CO_2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②诱导时间随着管路载液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③在初始压力为2.8 MPa,载液量7 L的实验工况下,质量流量为20,25,28 kg/min所对应的诱导时间分别为25,22.5,18.4 min,即随着流量的增大诱导时间缩短。④通过对比不同影响因素的标准回归系数,发现实验流量对纯水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期起主导作用,初始压力的影响次之,载液量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范兆媛,周少甫[2](2019)在《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地区差异,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空间上具有正向的局部空间相关性;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内部影响因素大于外部影响因素,流入地停留时间、家庭月支出、本地缴纳医疗保险显着促进了样本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跨省流动人数占比值、流动次数、未婚流动人口所占的比重显着降低了样本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着促进了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11期)

唐唯,李娟[3](2019)在《基于推-拉理论下的河北省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实施以来,叁地纷纷实行人才政策来促进人才的流动。高等教育是人才的重要输出部分,因此高校教师在该区域内的流动显得尤为重要。河北省在与京津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分析引起河北省高校教师流动的因素,对如何促进河北省高校教师的良性流动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6期)

曹守静[4](2019)在《湖北省人才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户籍地在湖北省但目前流动在其他省份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才为对象,采用两分类logit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每月结余、是否在流入地买房、是否在户籍地买房、是否打算在户籍地买房等变量对湖北省人才流动意愿有显着影响。得出的政策建议有:湖北省政府应规划好人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发展第叁产业和提高城市化率;保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权益等。(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丽,汪雄雄,刘双全,刘建仪,高仪君[5](2019)在《水平井筒气水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流动方向变化及壁面流体的不断径向入流,水平井筒的气水流动规律与常规直井存在较大差异。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优选水平井筒气液两相预测模型,并在验证模型可靠的情况下,考虑管壁入流和气液流型变化,改变气量、水量、管径、倾角、轨迹波动、气水入流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对水平段流型、压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预测分析,为水平气井的生产管理及后期措施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生产条件下水平井筒存在分层流、间歇流和环雾流3种流型,管径和倾角对水平井筒的气、水流型影响最为明显,管壁入流对入流就地井筒流态的影响较小。水平井筒压力损失与气量、水量、轨迹上倾角及轨迹波动起伏程度呈正相关性,而与管径和下倾角呈负相关性。预测范围内,气量、轨迹上倾和管径对水平井筒压力损失的影响最为明显,是水平井筒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随着轨迹上倾角增加,水平井筒压降随气量的变化规律发生明显反转,低气量条件下水平井筒压降随气量的减小而增加,高气量下压降随气量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春茂[6](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学习融入、人际融入、心理融入叁个维度设计指标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进行测评,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因素。研究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父母亲最高学历、经济收入、班主任职称、班主任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显着影响城市教育融入的正向因子,学校性质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相互协作,努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城。(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青川,易定红[7](2019)在《京津冀地区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再中心化影响函数最小二乘法估计,并结合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系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尚属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转移,以提高工作匹配质量为目的的人口流动还未形成规模;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市流动人口生产率禀赋回报最高,但农业户口等非生产率禀赋也给流动人口带来了明显的工资劣势;京津冀地区省际人口流动在行业优势工资引导下优化了就业结构。为实现以就业匹配为目的的京津冀地区人口有序流动,须消除叁地间人口流动的行政障碍,减弱户籍与附加福利的关联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对生产率禀赋的回报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6期)

杜新宇,杨艳娇[8](2019)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流动人口生活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文本通过对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客观因素状况四个指标的分析,研究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而反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本文以社会融合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全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要重视流动人口政策管理问题,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能力。(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9年19期)

栾青霖[9](2019)在《中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关注重心也正逐步由就业率向就业质量转变。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就业质量多年来一直在相对低位徘徊,普遍存在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与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努力改善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学术界在“人口迁移”领域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框架,分别从就业歧视、收入差异、就业安全与社会保障等视角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尽管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已经足以支撑对就业质量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围绕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现有的文献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进行的分项研究较多,而从微观视角进行的系统、整体性研究仍显不足。基于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研究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新命题。围绕研究目的,本文做了以下几项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充分体现就业理论从侧重就业总量过渡到就业结构分析、就业质量的形势变化。(1)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流动人口就业特点,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四个角度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体现了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运用该指标体系测评的2010-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旧不高,且不同细分群体就业质量水平及改善情况有所差别。其中,不同就业身份的流动人口中,雇员的就业质量高于自雇群体,自雇群体中雇主的就业质量高于自营劳动者;女性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略高于男性;非农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显着高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不同行业与职业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管理技术人员就业质量最高。(2)按照叁重身份属性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深入解读。基于自然人、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叁重身份属性,流动人口的跨区就业如同处于生物层、生存层、生态层叁个层级,由此构建的理论框架将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因素区分为个体、家庭和社会叁个集合,每个因素集合下又包括多个子因素,而且每种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机理存在差别。个体因素通常会通往公平就业难题,年轻人在找工作时经验缺失的沮丧有时类似于遭受性别歧视者的感受;家庭因素把流动人口圈入一个就业的生命周期之中,婚姻和家人随迁都会让他们背负家庭责任来确立自已的流动目标;而社会因素则会无形中产生一种资本累积效应,无论是流动的频次和距离还是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都影响着流动人口找工作时的经验值和便利性。(3)基于理论构建的计量模型和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了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整体就业质量的作用是交错产生的,既有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拥有城市户籍等因素带来的线性正效应,也有家庭随迁、流动次数等因素产生的线性负效应,还有年龄因素带来的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效应,以及婚姻状况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进一步增加了各种因素在不同就业质量等级人群中的复杂性,随着就业质量的提高,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类型的影响力都在减弱,而在低就业质量层级男性不如女性的现象却发生了逆转,即在高质量就业层级男性就业质量超越了女性。划分群体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雇员、自营劳动者和雇主群体的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在雇员群体中,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家庭因素中初婚状况、家庭收支以及社会因素中的流动时间、非农户口都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而同居状况、家庭成员随迁、流动次数等因素则变成了阻力;对于自营劳动者群体而言,年龄的影响表现为一次单调递增函数,党员身份、家庭支出、与子女一起随迁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汉族、再婚、同居、非农户口和流动次数则有负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的作用相对不明显;在雇主群体中,年龄拐点要晚于雇员,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家庭支出都对其就业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汉族、配偶随迁和流动次数的增加则形成相反的力量。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对各因素影响强度和贡献率的分析发现:对雇员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支出情况;在自营劳动者中,年龄、家庭支出和流动次数对就业质量的贡献率较大;对雇主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支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探索性地从微观视角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性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尝试性地构建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变化特征,对就业质量基本原理进行了全新阐释,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实证模型,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为后续系统地进行不同群体就业质量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10-01)

李宏,姚梅新[10](2019)在《广东省流动人口民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民生入户调查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Ridit方法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广东省流动人口民生满意度的异质性,探究民生满意度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在民生总体满意度、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流动人口的满意度较全样本人口的满意度更高;不同年龄层流动人口的民生总体满意度具有显着异质性。从影响效应来看,年龄层、收入改善、就业和职业类型等个人特征与经济能力对民生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政府服务与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对民生总体满意度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效应。因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流动人口民生保障满意度,对于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地区差异,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空间上具有正向的局部空间相关性;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内部影响因素大于外部影响因素,流入地停留时间、家庭月支出、本地缴纳医疗保险显着促进了样本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跨省流动人数占比值、流动次数、未婚流动人口所占的比重显着降低了样本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着促进了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范兆媛,周少甫.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9

[3].唐唯,李娟.基于推-拉理论下的河北省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智库时代.2019

[4].曹守静.湖北省人才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

[5].李丽,汪雄雄,刘双全,刘建仪,高仪君.水平井筒气水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J].石油学报.2019

[6].李春茂.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7].袁青川,易定红.京津冀地区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经验[J].经济经纬.2019

[8].杜新宇,杨艳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J].今日财富.2019

[9].栾青霖.中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李宏,姚梅新.广东省流动人口民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流动影响因素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