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名名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整体-部分”关系,名名复合结构,“的”字的隐现,认知理据
名名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马慧丽[1](2019)在《“整体—部分”名名组合及“的”字隐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本文以“整体”概念与“部分”概念合成的名名复合结构为研究对象,在立足汉语句法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词汇意义,运用语义、句法、认知等相关理论深入考察“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在汉语名名复合结构的表现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合成结构中“的”字的隐现制约规律。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整体-部分”关系、名名复合结构以及“的”字隐现规律的研究现状,并且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为文章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整体”和“部分”整合的内部语义关系。在立足前人关于“整体-部分”关系界定和类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典型性将其内部语义关系进一步具体地划分为典型的“整体-部分”关系和非典型的“整体-部分”关系两大类,准确把握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叁章介绍“整体”和“部分”整合的结构特点。主要从“的”的使用与否将其分为“整体+部分”、“整体+(的)+部分”和“整体+的+部分”叁种形式类别。同时进一步根据“的”的使用情况总结“的”字的功能。第四章考察“整体”和“部分”语义关系对“的”字的隐现制约作用。分别从表示“整体”概念的N1的指称类型、生命度、其它特殊情况以及表示“部分”概念的N2的语义和配价能力等方面论述其对“的”字的隐现制约作用。第五章论述“的”字隐现的认知理据。主要从概念整合、认知凸显以及距离象似叁个方面进一步解释和完善结构中“的”字的隐现规律。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丹凤[2](2017)在《汉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名名组合认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名组合是一种能产的结构形式,其形式简洁,但意义十分复杂。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新异的名词(表示自然生物)组合的理解策略,得出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是常用的两种策略,但属性解释多于关系解释。(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11期)
江新,房艳霞,杨舒怡[3](2016)在《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陌生的汉语名名组合的理解以及汉语水平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策略的影响。实验一要求43名汉语母语者和42名不同水平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15个陌生的名名组合并在两个解释(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实验二要求55名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45个陌生的名名组合做出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汉语母语者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名名组合时会采用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这两种主要的策略;(2)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陌生复合词的理解都存在关系解释的偏好,表明关系竞争理论更适合解释汉语名名组合的理解机制;(3)没有发现关系解释、属性解释的比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6年02期)
程锋萍[4](2015)在《英语名名组合概念理解的启动效应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规模性潜伏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收集受试者对英语不同名词—名词组合概念理解的反应时间,旨在研究我国高阶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名词—名词组合概念中采取的理解和判断策略,并回答基于属性映射的理解是否比基于关系连接的理解更为困难的问题。研究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有效原始数据进行描述和推断统计。实验研究有如下发现:充当启动作用的属性映射词组出现在测试用的可能具有属性映射解释的词组之前,并未产生双重加工理论所预测的启动效应;属性映射组合概念中两个名词的相似性也未见产生启动效应。(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赵晨,洪爱纯[5](2015)在《中国学生解读英语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启动实验探讨了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解读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启动组合和目标组合中心词相同时的启动效应显着大于修饰词相同时的启动效应;2)启动组合为次要关系时的启动效应显着大于启动组合为主要关系时的启动组合;3)高低水平学习者的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模式一致,但高水平学习者的加工速度快于低水平学习者。这说明中心词和主题关系都影响名名组合的加工过程。实验结果支持概念组合的双重加工模型和基于用法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贾玉祥,昝红英,范明,俞士汶,王治敏[6](2014)在《面向名名组合隐喻识别的词语相关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基于类比机制的语义迁移现象,对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等涉及深层语义分析的任务有重要影响。名名组合隐喻是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也属于名名组合语义分析的研究内容。词汇知识库是隐喻识别和理解的重要知识来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词汇知识库的词语相关度计算方法,用于名名组合隐喻识别,表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还考察了隐喻在词汇知识库中的呈现及其对知识库构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6-09)
魏雪,袁毓林[7](2014)在《基于规则的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搜索词)中的名名组合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一种基于规则的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方法。其研究步骤为:(1)利用《现代汉语语义词典》中名词的语义类别,来建立名名组合的语义类组合模式;(2)在"生成词库论"中物性角色思想的指导下,用名名组合中某个名词的施成角色或功能角色作为释义动词,来揭示这两个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3)以语义类组合模式为单位构建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并汇集成名名搭配数据库;(4)利用《知网》资源,来获取具体名词的施成角色和功能角色,建立汉语名词知识库。在这两个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实现了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程序。(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洪艾纯[8](2014)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常常创造新的名-名组合来表达某一复杂概念。这些新名-名组合的理解却并不困难。名-名组合作为一种常见的扩充语言的手段,揭示了两个概念整合成一个新的复杂概念的认知机制。因此,对名-名组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名-名概念组合认知机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众多的理论体系中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理论模型:图式理论模型和关系竞争模型。双重加工理论则认为这两种模型同时存在于合成过程中。图式理论模型和关系竞争模型之间的争议主要围绕中心词以及主题关系在概念组合的作用展开。中心词和主题关系在概念组合中的作用以往都是通过对非歧义名-名组合的研究来探究的。而且,既往研究以针对英语母语者的研究为主,针对二语学习者的研究很少,针对不同英语学习阶段二语学习者的研究更少。本文以不同水平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对歧义名-名词组的理解探寻歧义名-名组合概念认知机制。本文提出了叁个研究问题:1)在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过程中究竟是修饰词还是主名词起主要作用?2)歧义名-名组合的主要主题关系和次要主题关系是否能促进歧义名-名词组的理解?3)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对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机制是否一致?本文采用启动范式和词汇判断的方法测定两个名词成分及不同主题关系对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理解歧义名-名词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用“关系连接”来解释英语歧义名-名组合2)歧义名-名组合的主题主题词在对主题关系的选择、主题关系的可信度以及最终关系的阐述上起重要作用。3)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对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机制一致,都属于双重加工模型。本文的研究为歧义名-名词组概念组合的双重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名-名词组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4-15)
魏雪,袁毓林[9](2013)在《汉语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释义模板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索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搜索词)中定中式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并且据此建立一个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集合(简称释义模板库)。我们发现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库的步骤是:首先,用《现代汉语语义词典》中名词的语义类别,来建立名名组合的语义类组合模式;然后,在"生成词库论"中物性角色思想的指导下,用名名组合中某个名词的施成角色或功能角色作为释义动词,来揭示这两个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最后,构建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并且汇集成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库。正是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实现了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程序。(本文来源于《语言学论丛》期刊2013年02期)
魏雪,袁毓林[10](2013)在《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搜索词)中名名组合的语义关系及其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在《现代汉语语义词典》中名词的语义分类和"生成词库论"中物性角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搜集和分析语料、人工总结,来建立名名组合的语义类组合模式,进而发现两个名词之间所隐含的谓词;藉此揭示和表示这两个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并且汇集成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库。正是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实现了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程序。(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3年02期)
名名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名组合是一种能产的结构形式,其形式简洁,但意义十分复杂。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新异的名词(表示自然生物)组合的理解策略,得出属性解释和关系解释是常用的两种策略,但属性解释多于关系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名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马慧丽.“整体—部分”名名组合及“的”字隐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刘丹凤.汉语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名名组合认知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3].江新,房艳霞,杨舒怡.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2016
[4].程锋萍.英语名名组合概念理解的启动效应实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
[5].赵晨,洪爱纯.中国学生解读英语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6].贾玉祥,昝红英,范明,俞士汶,王治敏.面向名名组合隐喻识别的词语相关度计算[C].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7].魏雪,袁毓林.基于规则的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4
[8].洪艾纯.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歧义名名组合的认知机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9].魏雪,袁毓林.汉语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释义模板库[J].语言学论丛.2013
[10].魏雪,袁毓林.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J].世界汉语教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