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2035教育现代化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论文文献综述
孟雪,王平,陈继顺[1](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成就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中走向日臻完善的历史,教科书的演变是基础教育改革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国定制的"一纲一本"时期、审定制的"一纲多本"时期和现在的部编时期叁个阶段。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价值属性上实现了由单纯工具性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在教科书使用观念上完成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科书编排上由一元化逐渐转向多样化;外界对教科书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教科书以后的建设中,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素养,更加突出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为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还应及时借鉴国外优秀教科书建设经验。(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7期)
商曼[2](2019)在《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劳动题材的篇目为切入口,通过分析其隐含的劳动价值观和对于劳动行为的描绘来彰显其中的劳动教育意蕴,进而深入探讨教科书中渗透劳动精神的路径、取向乃至可能存在的困境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劳动教育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开展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期刊2019年11期)
尹琨[3](2019)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何选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9月,全国所有小学将全部使用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编写再次受到各方关注。在4月13日—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问题展开探讨。作为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4-18)
孙锦明,王从华[4](2018)在《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是影响课改成效的核心要素之一。这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密切相关,需要我们从学校学科建设视域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在中小学学科建设视域下,教科书的使用有两条路径:1.基本路径,以单元为整体单位确定教学点;2.创新路径,以专题教学为单位确定教学点。两者各有优势,亦可结合使用。(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魏小敏[5](2017)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涉及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概念等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深化了人们的相关认识。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落差,研究视角狭窄、研究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结果缺乏应用性。今后的研究应以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出发点,构建清晰的研究体系,着力于"科学化、系统化"研究,探索语文教科书的独特价值,结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研究。(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0期)
曾小梅[6](2017)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叶圣陶作品的选编情况及教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历来是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却鲜少有人对他的作品选编进入教科书的情况作相应的研究。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叶圣陶作品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各个历史时期的教科书的选编情况;其次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叶圣陶作品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各个版本的选编特色,作出概括与评价;最后选取《苏州园林》作为具有代表的个案,以作品赏析为基础,分析其选编情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创新教学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高维[7](2016)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学科教学中的隐喻研究基本局限在狭隘的教学层面,对课程中隐喻的存在形态鲜有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作为文化精髓的中小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在语文教科书中,隐喻广泛地体现在词、句、篇的层面上。隐喻是词义扩展和新词建构的重要方式。句子和篇章层面的隐喻渗透于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中。渗透于各种表达方式中的隐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渗透道德教化、沟通科学与人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张实荐[8](2015)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名人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附带大量关于道德价值取向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通过语文教科书中描写的人物传达。当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描写的人物存在"名人化"倾向。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这种倾向存在的叁大缺陷,即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时代性不强,并提出增加非名人在课文中的比重,对人物的描写全面化,对人物的选取、描写增加时代性叁项改进方案。一、问题提出语文课是中小学核心课程之一,与数学、英语等学(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论坛》期刊2015年12期)
陈恺[9](2014)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落差及对策——以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可是处处都体现了吸收多元民族文化的理念。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却处在被漠视和忽略的地位。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之间存在落差,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叁者要共同努力缩小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之间的落差,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萨仁图雅[10](2013)在《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改革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与当前蒙语文教学有着密切关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是广大蒙古语言教师应深刻研究的课题。首先,本论文由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为目标,根据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和2005年《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初中语文课本,反映当前中小学蒙语文教材改革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其次,本论文对语文教材编写依据《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反复作对比,通过两套语文教材改革的内容进行仔细比较,突出探究对《语文课程标准》在当前教学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4)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劳动题材的篇目为切入口,通过分析其隐含的劳动价值观和对于劳动行为的描绘来彰显其中的劳动教育意蕴,进而深入探讨教科书中渗透劳动精神的路径、取向乃至可能存在的困境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劳动教育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开展提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论文参考文献
[1].孟雪,王平,陈继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成就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2].商曼.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
[3].尹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何选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4].孙锦明,王从华.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J].江西教育.2018
[5].魏小敏.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长江丛刊.2017
[6].曾小梅.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叶圣陶作品的选编情况及教学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7
[7].高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
[8].张实荐.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名人化”问题[J].基础教育论坛.2015
[9].陈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落差及对策——以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10].萨仁图雅.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改革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