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观论文-高文金

佛教人生观论文-高文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人生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人生观,研究

佛教人生观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金[1](2017)在《佛教人生观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表现在它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之中,据传这是释迦牟尼由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得不到解决而悟出来的道理,后来便成为佛教的基本含义。由"四谛""十二因缘""涅盘"所构成的人生理论,是佛教任何教派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观点。但是,对它们的解释,各派都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基本分歧,即是"涅盘"的实现究竟是在来生还是今生。(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冉祥华[2](2014)在《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自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即与文人群体发生密切关系,进入中土文人思潮之主流,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古文人对宇宙时空的认识,促进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同时,激发了中古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增添了人生无常的诗学感叹,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马志美[3](2010)在《论佛教之人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佛教人生观的研究,探讨其在苦乐观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佛教认为人虽然寿命短促,生命中却充满苦痛。对此佛法主张忠信于佛菩萨,以求能够得到超越生死的解脱,进入涅盘境界。(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杨静[4](2008)在《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虚大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着作多达七百万字。在这些着作中,关于人生观方面的思想极其丰富。太虚佛教人生观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萌芽阶段,由于受到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其外祖母的影响,少年的太虚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出家后,太虚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生态度比较积极,以“振兴佛法,普渡众生”为人生目标,并能从社会的角度思考人生观问题。在探索阶段,由于受革命思潮、西方思潮和新式僧教育的影响,太虚的人生观显示出与佛教人生观相符合的内容: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待和分析一切事情,树立以革命手段来振兴中国佛教的人生目标。在确立阶段,太虚关于人生目的、态度及价值的思考达到稳定,形成了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核心、“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行”为根本目标的佛教人生观。确立了佛教人生观后,太虚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为振兴中国佛教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佛教人生观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丰富和发展。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包括传统佛教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道教与道家的人生观及基督教的人生观。传统佛教的人生观,特别是大乘佛教的人生观和自利利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儒家人生观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观念;道教注重养生的观念、道教以度化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和道家在处理遁世与入世关系上的圆融之道;基督教人生观注重组织结构和注重戒律精神等观念,这些都是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之源。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内容体现在太虚对人、生、人生、人生观及佛教人生观的阐述和他对近代流行的人生观的评述中。具体如下:(1)在对“人”的阐述中,太虚认为“人只是一种假相”,他提出了两条保存人身的途径:远离“乱性情品”和建设人间净土。同时,太虚阐述了自己对人性及人欲的看法。太虚认为人性可善可恶,对修为人性提出了七点要求。太虚把人欲分为叁种:“有情共欲”、“欲界共欲”和“人类特有的欲”,而佛教治理人欲的途径也有叁个:“人乘节欲”、“天乘、二乘绝欲”和“大乘化欲”。(2)在对“生”的阐述中,太虚认为人生的“生”是“生空无生”。(3)在对“人生”的阐述中,太虚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人生”进行阐述。太虚认为狭义的人生是指“人的一生”或“人的生命和生活”。而广义的人生是“人生即一宇宙,人生各一宇宙”。从广义的人生出发,太虚把人生分为“理性”和“事相”。他认为人生的性质也是可善可恶的,他很注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选择。(4)在对“人生观”的阐述中,太虚从科学和世俗谛两方面做出阐述,“事实叁真相”说,是太虚关于人生真相问题的科学论述。(5)在对“佛教人生观”的阐述中,太虚把佛教人生观分为叁种:“佛教一心十法界大统系中的人生观”、“叁乘佛法中的人生观”和“大乘佛法的人生观”,太虚极力地推崇“大乘佛法的人生观”。(6)在对近代人生观的批判中,太虚对近代人本的人生观、物本的人生观、神本的人生观及我本的人生观进行了批判。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太虚的佛教人生观包括以下内容:(1)以无我、唯心宇宙观为起点;(2)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核心;(3)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根本目标;(4)以自利化他为人生价值取向。太虚佛教人生观的主要特征包括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强烈的批判性与融合性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等。太虚的佛教人生观有明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太虚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生观,这种做法不仅为科玄论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且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佛教人生观。在现代社会,太虚的佛教人生观同样也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1)要正确看待佛教人生观;(2)要时刻保持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责任感;(3)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5)要努力提高人生的道德修养,这些启示对我们现代的人生观教育和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陈红兵[5](2008)在《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体现。由于大乘佛教本身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特征,加上僧肇有意识地吸收融合老庄玄学的思想内容,因此,僧肇人生观中的共同点也是多方面的。僧肇哲学站在般若中观学说的立场上,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思维意向,并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两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黄东桂,宋金霞[6](2006)在《佛教人生观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呈现丰富多样。信仰佛教的人数在增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对青少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佛教中人生观教义的研究,探讨其在人生态度、苦乐观、生死观、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本着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挖掘其可以借鉴的主张,让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慧成[7](2005)在《真禅法师的佛教人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佛教的主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已故真禅大和尚乃是其中倡导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最为积极有力者之一,贡献很大,影响广泛。这与他亲近现代高僧大德,广学多闻,对佛法有深刻领会相关;这也关系到现代佛教发展的大势和真禅长老身处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并作为上海佛教重要领袖相关。真禅长老的许多着作都关注了佛教与人生的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凡夫众生应该藉假修真,因此必须爱惜寿命,积累福德而学佛证道,又要不离世法大作利生事业。真禅法师把佛法、养生和人间事业冶为一炉,主张出家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人间乐土,出家禅僧要坚持“农禅并重”;在自身精进不已的同时,又要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贯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真禅法师最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实践着这这一最有意义的事业——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本文来源于《佛教文化》期刊2005年06期)

张正邦[8](2005)在《佛教的人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人生观,一字概括之,即为“苦”,而这个“苦”不仅含有一般意义上的“苦难”、“痛苦”、“忧悲”、“苦恼”,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空”、“无实”等。佛教认为世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05-11-01)

金小方[9](2004)在《佛教与人生—太虚佛教人生观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虚是一位近代佛教思想家,他对佛教与人生关系方面的思想非常丰富。本文试图对其佛教人生观做一个全面解析。第一部分论述了太虚生平、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阐述太虚思想受到的影响主要有出身、佛教、儒学及革命思潮等方面;第二部分分析了太虚佛教人生观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人、人生、人生观、佛教人生观及流行人生观的评述中;第叁部分分析了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特征,主要包括鲜明的佛教立场,引证大量科学知识,融合各种人生观学说和入世性强等;第四部分分析了佛教人生观与人生佛学的关系,着重阐明太虚佛教人生观的树立是建设人间佛教的基础。第五部分对太虚处理佛教与人生关系的思路进行反思,联系历史上佛教处理入世与出世、现实性与超越性问题,谈太虚思想在当代佛教建设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04-05-01)

任宜敏[10](2002)在《谁言佛教是消极?——佛教人生观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论着都把佛教人生观归入“消极”之列,但却未见有人就此给出严谨的证明,这种颇有独断论之嫌的态度,与科学空前昌明、科学精神异常发育的现时代是不相容的。另一方面,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问题正受到全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不言而喻,卓有成效的弘扬必须植根于对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本文来源于《佛教文化》期刊2002年02期)

佛教人生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即与文人群体发生密切关系,进入中土文人思潮之主流,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古文人对宇宙时空的认识,促进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同时,激发了中古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增添了人生无常的诗学感叹,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人生观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金.佛教人生观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冉祥华.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自然观[J].山东社会科学.2014

[3].马志美.论佛教之人生观[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

[4].杨静.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陈红兵.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J].管子学刊.2008

[6].黄东桂,宋金霞.佛教人生观探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7].慧成.真禅法师的佛教人生观[J].佛教文化.2005

[8].张正邦.佛教的人生观[N].中国民族报.2005

[9].金小方.佛教与人生—太虚佛教人生观解析[D].安徽大学.2004

[10].任宜敏.谁言佛教是消极?——佛教人生观辨[J].佛教文化.2002

标签:;  ;  ;  

佛教人生观论文-高文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