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摘要:建筑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美感与功能机密结合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构成系列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训练,在当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程里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这个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构成系列课程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其中的色彩构成主要是从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同角度,系统地介绍了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色彩创造性设计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关键词:色彩构成;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建筑色彩
1现有“色彩构成”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图形的创意表现出困惑和迷茫,导致画面表现出大面积平涂,色彩单调,缺乏生动感和画面色彩不调和等情况;其次,对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深入,不透彻。对色彩重要概念一般都能熟记,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对色彩理论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同学不能在色彩设计实践中有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目前很多院校主要以传统手绘方式表现色彩,手绘形式耗时、费精力的弊端,导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整合和创新的训练减少,色彩构成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学生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获得的应用色彩与驾驭色彩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应用和设计色彩的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与评价停留在技法训练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独立创造能力。
2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探索
2.1调整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思路
建筑学教育必然要聚焦于建筑学专业的特征,因此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需要紧紧围绕建筑设计这一核心进行设置,其中就包括基础课程中的色彩构成。实践证明,若一味套用工艺美术院校色彩构成训练的传统教学内容,除了容易拘泥于单一而有限的成果形式中,更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构成训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导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工艺美术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大多以培养学生对“色”的视觉敏锐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艺术修养为教学目标。但对于建筑院校的色彩构成而言,其目标不仅限于此,应在“理解并运用色彩的客观描述概念,初步掌握色彩调和搭配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建筑院系的专业特点,培养色彩应用的自觉意识,提高对建筑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色彩理论配合建筑方案的能力,达到在建筑设计中“敢用色彩,善用色彩,用好色彩”的教学目的。
2.2细化教学流程,优化教学阶段
第1阶段为色彩认知教学,时间0.5周。主要讲解色彩构成的学习内容体系,以及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并进行色彩三要素推移的基础训练,摸索不同色彩混合后的效果(如中性色和高级灰的调配),鼓励在不断的“试错”中进行规律总结。该部分内容旨在使学生把握教学的脉络,从感性层面认知色彩对于建筑的重要作用,并建立初步的色彩感知。
第2阶段为色彩构成理论部分,包括色彩三属性、色彩视知觉和心理知觉等方面,时间0.5周。结合前期技法训练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分辨和理解颜色的能力,使之掌握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所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了解光源色、环境色对建筑单体色彩的影响,并学会使用专业术语评价色彩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色彩练习,选择2组较为对立的主题以10×10格网填色的方式表现(主题的选择需与空间氛围有关,如酒店的“奢华”和贫民窟的“简陋”,教堂的“肃穆”和活动中心的“喧闹”等)。
第3阶段为建筑色彩分析,在对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色彩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色彩进行讲评,侧重于建筑色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时间1周。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建筑色彩与形体的相互关系,剖析色调由哪些色彩构成,哪些色彩起对比烘托作用,哪些色彩起调和过渡作用;以及不同色彩在不同功能和不同形态的体块和构造中的搭配组合方式。该部分内容旨在使学生理解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了解建筑色彩运用的模式。
第4阶段为色彩构成设计,时间1周。教师配合现场示范,讲解常见的配色方式和技巧,选择不同类型的多组建筑素模(包含完整的外立面元素如阳台、门窗、格栅等),以轴测图和立面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绘制,把前阶段的训练成果综合运用于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上,形成最终的色彩构成设计成果。并把相应的色彩分析贯穿于后续的平面和立体构成教学中,以训练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开展色彩操作,从实践层面更为精细化和具体化地认知色彩。
2.3引入研究性学习,增强建筑色彩分析
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主要在第3阶段),引导低年级学生摆脱听讲式学习的惯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亲身发现和探究建筑色彩之美,强调除了单纯地感受色彩的张力,也要有意识地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色彩,提高学习成效。
2.4统筹“三大构成”教学,色彩与平、立融合
从概念上看,色彩构成旨在通过调整色彩关系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营造特定的视觉效果。而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可理解为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使创造出的形态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可见,色彩构成和平、立构成在理念上是并行不悖的,两者既不是一种绘画技法,也不只是一种既定公式,而是一种语言。色彩离不开造型,色彩都依附于某一个物,而形体也需要色彩以显现。因此,在构成课程安排中,对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通盘构思,三者课程紧密联系,组成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2.5建立理性色彩思维,对接建筑色彩设计
色彩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理性色彩思维,学会用理性思维进行构成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对色彩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不再单纯关注结果本身,对色彩选择的过程也予以重视,并且注重用色的内在逻辑性,强调优秀作品可以“美感再造”,而非误打误撞的“妙手偶得”。在课程的最后,要求学生对给定的建筑立面进行色彩设计,针对建筑所处环境、功能、体量和形态构成的形式等因素展开分析,然后运用2到3种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设计出符合形式美基本原则的建筑立面,进而加深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手法的认识。在构成课程安排较为紧凑时,该部分教学内容可与建筑表现技法等课程相配合,互为补充。在色彩的推敲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恰当的色彩设计将更利于促成符合形式美原则的建筑形象,从而使学生对于色彩由纯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研判。
3结束语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持续进行的过程,特别是对建筑教育进行广泛反思和总结的今天,我们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色彩构成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艾英旭,王涛,李静威.建筑构成课程实践———点线结合训练[J].工业建筑,2018(S1).
[2]隋杰礼,王少伶,姜国.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7(3).
[3]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