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带纤毛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伤性椎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带纤毛弹簧圈论文文献综述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龙霄翱,罗斌[1](2011)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联合NBCA栓塞治疗刀砍伤后一侧椎动脉断裂合并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伤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外段假性动脉瘤通常源于颈部严重的钝伤和穿透伤[1-2]。由于受颈椎的严格保护,VA断裂的发生率非常低,而VA断裂导致的颅外段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更低[3]。但是,一旦颈部遭受严重的穿透伤导致VA断裂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将出现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于外伤性VA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血管损伤部位、大小以及手术的难易程度[4-5]。本例患者因刀砍伤致VA断裂而颈部大出血,采用大量纱布填塞伤口后勉强止血。(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李西锋[2](2009)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其破裂出血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70%以上,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未破裂动脉瘤每年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介于1%-2%之间,曾经破裂过的动脉瘤有更高的出血率。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因动脉瘤不同情况而异,主要有传统的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能够降低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的死亡率及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7.4%。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率较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复发率及再出血率高。但无论何种方法,其治疗理念都是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避免血流冲击,从儿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手术夹闭能彻底将动脉瘤置于血液循环之外,但也有一定的瘤颈残余率与复发率。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是通过导管系统将栓塞材料送到动脉瘤内将动脉瘤填满,普通铂金弹簧圈即使在影像学上表现完全致密栓塞但实际填塞率只有20%—30%,其余的70%—80%需要靠血栓形成完成后续填塞,血栓不稳定,有可能在机化之前溶解导致动脉瘤复发;或者普通铂金弹簧圈在血流冲击下压缩、移位,导致动脉瘤复发。动脉瘤的填塞率越高,动脉瘤的复发率越低,已得公认。因此如何提高颅内动脉瘤的填塞率及如何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带纤毛弹簧圈(Nexus~(TM) Coil)是铂合金弹簧圈缠绕可吸收聚合物(PGLA)纤毛,并配有不锈钢传送系统组成的可射线定位弹簧圈。PGLA纤毛有一定的致栓性,可促使血栓形成和机化,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从而血栓机化、纤维化,防止再通;且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有直径较细(0.24mm,普通铂金弹簧圈一般为0.256mm)的型号,比较柔软,从而为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提高栓塞效果。在操作方面,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的导入、定位、解脱与普通铂金弹簧圈相似,并不复杂,技术并发症也不比普通弹簧圈高。美国FDA于2005年批准该材料在美国使用,因此系列弹簧圈于2008年3月在国内始用于临床,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国内鲜有报道,我院于2008年3月尝试应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随访期观察,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依此初步探讨这种新型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的通过比较新型带纤毛弹簧圈与裸铂金弹簧圈的动脉瘤栓塞程度,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动脉瘤再通(复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栓塞并发症,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探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珠江医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经可脱弹簧圈栓塞,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颅内动脉瘤病人97例并进行随访研究,其中12例失访,失访率12.37%。纳入标准:1、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包括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2、年龄<80岁;直径≥2mm的颅内囊状动脉瘤;3、应用裸圈包括Microplex、Orbit、NXT、GDC10或裸圈GDC18系列及新型带纤毛弹簧圈(EV3公司的Nexus系列)进行囊内栓塞者。排除标准:1、颅内梭形或夹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瘤顶部有明显小阜的动脉瘤,形态复杂的动脉瘤;2、多发动脉瘤;3、单纯闭塞载瘤动脉的动脉瘤;4、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5、混用其他栓塞材料,如机械可脱性弹簧圈、EDC、α2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体栓塞胶等;6、术中应用支架、球囊、双微管等辅助技术、7、手术后复发而再次栓塞。在资料完整的85例患者共85枚动脉瘤(除术中或术后6个月内并发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的)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其中用裸圈栓塞共43例患者,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共42例患者。两组间进行动脉瘤栓塞程度,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动脉瘤再通(复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栓塞并发症,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连续性校正公式χ~2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术后栓塞程度: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完全栓塞率88.1%大于裸圈组的74.4%,但采用频数表资料的非参数检验(Z=-1.551,P=0.121>0.05),两者栓塞程度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按照动脉瘤大小进行分层分析,无论是裸圈组还是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随动脉瘤增大,完全栓塞率减小。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中,小、中、大动脉瘤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100%,88.5%,66.7%大于裸圈组的94.1%,65.2%,33.3%。2、动脉瘤栓塞密度: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为40.02±13.21%显着大于裸圈组的32.87±14.20%(F=5.878,P=0.018)。按照小中大动脉瘤分层分析,裸圈组与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栓塞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值均大于6.388,P值均小于0.018),以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塞密度为高,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小动脉瘤、中动脉及大动脉瘤瘤栓塞率分别为51.08±8.73%,37.38±10.18%,15.00±1.00%,均显着大于裸圈组的42.38±9.84%,29.00±12.20%,8.67±1.4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各组内按小、中、大动脉瘤分层,每组大、中、小动脉瘤组问栓塞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值分别为15.069、149.221,P值均为0.000),动脉瘤越大填塞密度越低。3、动脉瘤复发:裸圈组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率20.9%较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7.1%高(χ~2=4.25,P=0.039)。复发动脉瘤共13例,其中栓塞密度小于25%的11例占84.6%,大于25%的2例占15.4%,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的5例占38.5%,不完全栓塞的8例占61.5%。4、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裸圈组43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7.0%,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42例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2.4%。5、并发症: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并发症比率分别为19.0%,16.3%,其中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动脉瘤术中破裂,脑梗塞,弹簧圈脱出):裸圈组2例,为4.65%,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5例,为11.9%,远期并发症(脑积水,再出血,动眼神经麻痹):裸圈组5例,占11.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3例,占7.1%。6、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术后有独立生活能力患者分别为81.0%,79.1%,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χ~2=0.047,P=0.828>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裸圈组死亡2例(4.7%),带纤毛弹簧圈组死亡1例(2.4%)。结论1、应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颅内动脉瘤的复发与栓塞密度有关,提高栓塞密度可减少动脉瘤复发。3、应用带纤毛弹簧圈可提颅内高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减少动脉瘤复发率;带纤毛弹簧圈的PGLA纤毛可延缓血栓的溶解,血栓从而机化,也可能减少动脉瘤的复发率4、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有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较高的术后6个月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比率。5、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的PGLA纤毛的致栓性及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可能与动脉瘤的较低复发率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09-04-15)
带纤毛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其破裂出血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70%以上,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未破裂动脉瘤每年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介于1%-2%之间,曾经破裂过的动脉瘤有更高的出血率。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因动脉瘤不同情况而异,主要有传统的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能够降低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的死亡率及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7.4%。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率较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复发率及再出血率高。但无论何种方法,其治疗理念都是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避免血流冲击,从儿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手术夹闭能彻底将动脉瘤置于血液循环之外,但也有一定的瘤颈残余率与复发率。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是通过导管系统将栓塞材料送到动脉瘤内将动脉瘤填满,普通铂金弹簧圈即使在影像学上表现完全致密栓塞但实际填塞率只有20%—30%,其余的70%—80%需要靠血栓形成完成后续填塞,血栓不稳定,有可能在机化之前溶解导致动脉瘤复发;或者普通铂金弹簧圈在血流冲击下压缩、移位,导致动脉瘤复发。动脉瘤的填塞率越高,动脉瘤的复发率越低,已得公认。因此如何提高颅内动脉瘤的填塞率及如何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带纤毛弹簧圈(Nexus~(TM) Coil)是铂合金弹簧圈缠绕可吸收聚合物(PGLA)纤毛,并配有不锈钢传送系统组成的可射线定位弹簧圈。PGLA纤毛有一定的致栓性,可促使血栓形成和机化,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从而血栓机化、纤维化,防止再通;且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有直径较细(0.24mm,普通铂金弹簧圈一般为0.256mm)的型号,比较柔软,从而为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提高栓塞效果。在操作方面,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的导入、定位、解脱与普通铂金弹簧圈相似,并不复杂,技术并发症也不比普通弹簧圈高。美国FDA于2005年批准该材料在美国使用,因此系列弹簧圈于2008年3月在国内始用于临床,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国内鲜有报道,我院于2008年3月尝试应用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随访期观察,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依此初步探讨这种新型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的通过比较新型带纤毛弹簧圈与裸铂金弹簧圈的动脉瘤栓塞程度,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动脉瘤再通(复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栓塞并发症,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探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珠江医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经可脱弹簧圈栓塞,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颅内动脉瘤病人97例并进行随访研究,其中12例失访,失访率12.37%。纳入标准:1、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包括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2、年龄<80岁;直径≥2mm的颅内囊状动脉瘤;3、应用裸圈包括Microplex、Orbit、NXT、GDC10或裸圈GDC18系列及新型带纤毛弹簧圈(EV3公司的Nexus系列)进行囊内栓塞者。排除标准:1、颅内梭形或夹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瘤顶部有明显小阜的动脉瘤,形态复杂的动脉瘤;2、多发动脉瘤;3、单纯闭塞载瘤动脉的动脉瘤;4、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5、混用其他栓塞材料,如机械可脱性弹簧圈、EDC、α2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体栓塞胶等;6、术中应用支架、球囊、双微管等辅助技术、7、手术后复发而再次栓塞。在资料完整的85例患者共85枚动脉瘤(除术中或术后6个月内并发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的)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其中用裸圈栓塞共43例患者,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共42例患者。两组间进行动脉瘤栓塞程度,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动脉瘤再通(复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栓塞并发症,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连续性校正公式χ~2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术后栓塞程度: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完全栓塞率88.1%大于裸圈组的74.4%,但采用频数表资料的非参数检验(Z=-1.551,P=0.121>0.05),两者栓塞程度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按照动脉瘤大小进行分层分析,无论是裸圈组还是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随动脉瘤增大,完全栓塞率减小。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中,小、中、大动脉瘤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100%,88.5%,66.7%大于裸圈组的94.1%,65.2%,33.3%。2、动脉瘤栓塞密度: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为40.02±13.21%显着大于裸圈组的32.87±14.20%(F=5.878,P=0.018)。按照小中大动脉瘤分层分析,裸圈组与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栓塞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值均大于6.388,P值均小于0.018),以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塞密度为高,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小动脉瘤、中动脉及大动脉瘤瘤栓塞率分别为51.08±8.73%,37.38±10.18%,15.00±1.00%,均显着大于裸圈组的42.38±9.84%,29.00±12.20%,8.67±1.4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各组内按小、中、大动脉瘤分层,每组大、中、小动脉瘤组问栓塞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值分别为15.069、149.221,P值均为0.000),动脉瘤越大填塞密度越低。3、动脉瘤复发:裸圈组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率20.9%较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7.1%高(χ~2=4.25,P=0.039)。复发动脉瘤共13例,其中栓塞密度小于25%的11例占84.6%,大于25%的2例占15.4%,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的5例占38.5%,不完全栓塞的8例占61.5%。4、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裸圈组43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7.0%,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42例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2.4%。5、并发症: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并发症比率分别为19.0%,16.3%,其中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动脉瘤术中破裂,脑梗塞,弹簧圈脱出):裸圈组2例,为4.65%,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5例,为11.9%,远期并发症(脑积水,再出血,动眼神经麻痹):裸圈组5例,占11.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组3例,占7.1%。6、术后独立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带纤毛弹簧圈组及裸圈组术后有独立生活能力患者分别为81.0%,79.1%,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χ~2=0.047,P=0.828>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裸圈组死亡2例(4.7%),带纤毛弹簧圈组死亡1例(2.4%)。结论1、应用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颅内动脉瘤的复发与栓塞密度有关,提高栓塞密度可减少动脉瘤复发。3、应用带纤毛弹簧圈可提颅内高动脉瘤的栓塞密度,减少动脉瘤复发率;带纤毛弹簧圈的PGLA纤毛可延缓血栓的溶解,血栓从而机化,也可能减少动脉瘤的复发率4、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有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较高的术后6个月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比率。5、新型带纤毛弹簧圈的PGLA纤毛的致栓性及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可能与动脉瘤的较低复发率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6、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带纤毛弹簧圈论文参考文献
[1].张炘,段传志,李铁林,龙霄翱,罗斌.新型带纤毛弹簧圈联合NBCA栓塞治疗刀砍伤后一侧椎动脉断裂合并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
[2].李西锋.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