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内企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企业绩效
群内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吴旋[1](2017)在《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与群内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步伐。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公司依靠技术标准垄断这一新途径获得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我国企业由于受到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封锁,再加上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迫使我国企业必须向国外公司缴纳高额专利费,才能获得一些过时非核心的技术,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价值链低端水平。产业集群作为提升群内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而标准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举措,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然而,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与群内企业绩效的关系这方面研究涉及的还比较少,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能否对群内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产业集群环境又是怎么通过标准竞争来提高群内企业绩效的,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与群内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以及企业绩效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然后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尤以标准化试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7.0和AMOS17.0软件对所搜集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设并得出了研究结论:第一,产业集群环境对群内企业绩效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群环境对企业参与标准竞争活动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叁,标准竞争对群内企业绩效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标准竞争在产业集群环境与企业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管理建议:政府充分发挥政策供给作用,打造产业集群政策优势;整合集群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在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强基于信任、合作的集群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市场环境的规范性,警惕市场环境风险;构建产业联盟,主动树立标准竞争意识。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7-06-01)
沙振权,梁韵莹,何美贤[2](2013)在《产业集群品牌与群内企业品牌的互动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品牌与集群内的企业品牌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品牌与群内企业品牌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关系模型,并为产业集群内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提出相对应的提升战略。(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32期)
杨皎平,刘馨阳,王世明[3](2011)在《产业集群氛围对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双向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内部竞争、知识溢出、嵌入性和专业分工这4个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出发,构建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双向影响模型。据此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专业分工要素外,其余3个要素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均存在倒U型规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再次印证了产业集群氛围对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1年12期)
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王剑峰[4](2011)在《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从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结构洞叁个维度,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增长存在的影响.结果显示:集群企业的结构洞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增长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而节点度及其网络中介中心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不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德阳装备制造业中,每一个处于"桥"位置的企业能获得更多创新资源,其创新能力增长拥有绝对优势,而配套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低水平的业务合作,缺乏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互动和学习,创新资源得不到流动,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进而指出了一些提升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1年06期)
杜道洪[5](2009)在《中小企业集群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集群令人瞩目的发展来源于其突出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确立必然以其拥有的竞争力为依据。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集群研究文献回顾和评论基础上,运用外部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群内企业的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与群内企业竞争力间的关系;确定了企业集群外部环境、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资源、集群能力以及群内企业竞争力等潜变量,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研究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获取了大量实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一、获得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外部环境、规模、结构、资源和集群能力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路径图和路径系数。二、群内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的主要是成长环境(即来自于集群规模效应、信息等方面的环境成长优势),来自于较高层次集群能力(如集群的声誉、集群的行业控制力、集群内其它企业的发明专利等)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有限的。叁、中小企业集群对群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大贡献在于企业集群的内部竞争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和挖掘,得出利用企业集群促进群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若干启示。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结论以及得到的相应启示,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方面弥补了对中小企业集群群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不足,同时对解决当前珠叁角洲地区生产企业外移中出现的问题有参考价值。与目前侧重于研究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现状相比,本研究以集群的内部关系结构及其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为中心,研究视角较新,研究方法有所拓展,得出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5-01)
邓波[6](2009)在《产业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产业群内企业具有地理空间上较集中、智力密集及信息密集、专业化分工及规模生产、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和容易形成"区位品牌"等特点,决定了产业群内企业具有生产成本、生产率、经济效益、创新动力、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09年04期)
孙朋杰[7](2008)在《产业集群与群内企业优势共建互动模型及制度安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优势互动"奖励模型中,我们发现集群"聚集效应"的大小决定了集群对群外企业吸引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集群的成长速度和内部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而"聚集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集群的内部网络结构关系以及集群的软硬件环境,因而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和集群的内部结构,对推动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扩大集群的"聚集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08年10期)
孙朋杰[8](2008)在《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与群内企业优势共建互动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着螺旋式互动和强化关系,据此,本文构建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优势互动"奖励模型,借助模型分析了集群对企业行为提出的要求,并进一步解释了企业参与集群优势共建的动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08年41期)
曾路,程晗,徐鹏程[9](2008)在《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与群内企业优势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与群内企业优势的形成存在正负双向的关系:一方面,集群优势源于企业构建自身优势的行为;另一方面,群内企业在构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对集群的优势形成重要影响。本文则以此认识为基点研究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对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08年02期)
黎振强,王英[10](2007)在《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创新效率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网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泽思和斯蒂芬(Ziss&Steffern)的研发溢出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反映企业创新成功可能性的变量即创新成功率参数,构筑一个新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证明社会资本能增进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借助信任网络更容易合作,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群内溢出效应,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创新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群内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业集群品牌与集群内的企业品牌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品牌与群内企业品牌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关系模型,并为产业集群内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提出相对应的提升战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内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吴旋.产业集群环境、标准竞争与群内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沙振权,梁韵莹,何美贤.产业集群品牌与群内企业品牌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3
[3].杨皎平,刘馨阳,王世明.产业集群氛围对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双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
[4].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王剑峰.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
[5].杜道洪.中小企业集群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9
[6].邓波.产业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7].孙朋杰.产业集群与群内企业优势共建互动模型及制度安排研究[J].企业经济.2008
[8].孙朋杰.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与群内企业优势共建互动模型探讨[J].中国市场.2008
[9].曾路,程晗,徐鹏程.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与群内企业优势的相互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08
[10].黎振强,王英.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创新效率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网络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