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34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中,区域认知是从时空视角提出的新理念。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能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及区际联系、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等,从而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地图定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核心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环境的阴晴冷暖、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的,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经济活动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高考更是钟情于区域地理考查。从近几年试题来看,命题趋势是区域的微观化、地图的大比例尺化和定位的精确化。笔者结合教学经历,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的培养:
一、利用区域地图强化区位定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区域地理要教会学生空间定位的方法,如重要经纬线定位、区域轮廓定位、地理景观定位、图例注记定位、特殊地物定位等。比如可以借助以下几条经纬线来帮助学生强化区域定位: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有伦敦、巴黎、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90°E:穿过亚洲中部,附近有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60°W: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附近有纽芬兰岛、加勒比海、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附近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北回归线:穿过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地区——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南回归线:穿过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
要努力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于学好地理图表。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让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通过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借助基本规律内化区域特征
区域认知素养的核心是区域特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文、自然带、自然资源等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人口、聚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教师要运用基本原理和规律来梳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径流量变化的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等。要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人口与环境、城市和城市化发展、工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交通方式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规律,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以及区域具备的基本特征。区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应包括:1.具有一定的界限;2.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三、对比区域差异深化区域联系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备的地理条件、受影响的地理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间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区域又是开放的,所以任何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学生动脑动手,注重不同区域间地图的对比,经常与同学交流,探讨区域地图的内在规律和学习体会。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分析,形成区域差异分析的一般思路,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为区域协调发展谋对策。这样坚持,学生就逐渐地达到了“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的境界,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无数幅有趣的图画。对不同区域同一地理要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加深认识区域特征,寻求区域联系的途径。因此,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学生要明确区域联系的原理:冲破要素区际流动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网络。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理解、空间分布记忆、空间结构分析及空间对比联系等多种思维交叉,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新时代的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