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制度论文-王梦珺

农村信贷制度论文-王梦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信贷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信贷供给效应,潜在信贷需求,农地抵押

农村信贷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珺[1](2016)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中国的农村信贷市场效率低下,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较高。究其原因,除了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共同根源之外,可能还与中国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品密切相关,即当前农户拥有的土地、住房等重要资产无法成为合法有效的抵押品。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持续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农地确权、登记和颁证的基础上,逐步赋予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中央文件的号召下,一些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地抵押融资试点。然而,农地抵押仍未获得现行法律的普遍认可。那么,在此背景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具体而言,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和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针对这些可能影响,政府在进一步开展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时应作出哪些政策调整?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构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信贷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信贷供给、信贷需求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湖北武汉、山东枣庄以及非改革试点地区江苏南京展开实地调查,收集改革试点情况的相关数据资料以及707户样本农户数据,实证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信贷市场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由下面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提出。介绍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说明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国际范围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就研究现状作简单总结评述。第叁部分:分析框架与调查设计。首先,基于现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合理分类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其次,探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机制,具体地,分析改革的信贷供给效应和信贷需求效应两种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最后,交代本研究的调查设计和样本选取情况。第四部分:样本地区农地市场与农村信贷市场分析。介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改革模式、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样本地区金融机构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行为,描述分析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地确权和流转现状、借贷行为以及正规信贷需求情况。第五部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信贷市场的实证分析。首先,利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金融机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数据和样本农户贷款数据,分析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信贷供给效应。其次,基于707户样本农户数据,实证检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名义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的影响。此外,进一步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信贷供给效应显现,并呈现规模偏好的特征。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和规模化显着提高了农户的名义信贷需求。但是,在现行法律禁止农地抵押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及其偏好规模经营主体的放贷政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名义信贷需求的表达。另外,非正规信贷对正规信贷部门农地抵押贷款供给不足形成补充。未来应修订限制农地抵押的相关法律政策;培育正规化的农地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地抵押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利用非正规信贷及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来缓解小规模农户的信贷约束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何炎[2](2015)在《我国农村信贷扶贫的法律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贫困就一直如影随形,时至今日,人类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贫困问题却似乎更加尖锐和严重,这无疑与民主、发展、进步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贫困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逐渐减少直至消灭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景。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农村的扶贫问题,尤其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更是加大了扶贫力度,同时也创新出了一些扶贫措施,这些举措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使得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群实现脱贫,走向小康。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扶贫效率低下、返贫现象严重、违约率较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的贫困地区往往生产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贫困人群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市场洞察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扶贫工作缺少市场参与,致使扶贫的深度及广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只靠农业银行的扶贫贷款,政策性明显,难以调动贫困人群的发展积极性。而由于农村市场的分散性、风险性高等特点,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市场,而对于某些涉足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往往由于贫困人群无法提供合格的担保物而拒绝放贷。所以如何引导资金回流贫困地区进而充实贫困地区,实现降低贫困户贷款门槛的同时降低风险成为扶贫工作的重心。实践证明,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市场的开拓,从而解决贫困地区资金缺乏问题是贫困人群彻底脱贫的根本途径,那么究竟该如何操作呢?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国外的扶贫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制定完善的扶贫法律制度,只有扶贫工作都能依法开展,才能顺利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进行。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信贷扶贫制度措施,但普遍特征是缺乏刚性、位阶较低且种类繁杂,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这就导致我国农村信贷扶贫乱象横生,贫困农民的贷款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制定一套统一且具有权威性的信贷扶贫法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我国已有的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本文初步提出了建立统一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构想。本文除去引言与结语之外,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部分,首先对农村信贷扶贫的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规制对象等进行了初步界定,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构建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则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信贷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应该着力的重点。第叁部分则简单介绍了其他国家信贷扶贫的经验措施和实施效果,并指出了对我国建立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则是本文的落脚点和论述重点,在比较和吸收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一般原则及具体立法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5-03-18)

田静婷[3](2012)在《从产权视角看我国农村信贷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产权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并对现行法律制度中关于农村担保融资范围的规定进行了归纳。通过对湖北、浙江、四川叁省有关试点地区农村信贷担保的抵、质押问题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村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策略:优化农地产权权能,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放宽现行法律中关于农村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加快土地产权市场的建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吕罡,刘睿,王静,周宗放[4](2012)在《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信贷制度是搞活农村金融的重要政策,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村信贷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户普遍融资困难,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的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从农户融资的特点入手,分析农户融资难的原因,结合农村信贷的现状,找到制度扭曲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农村信贷制度的对策,以期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09期)

田静婷[5](2011)在《我国农村信贷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研究——从产权的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产权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并对现行法律制度中关于农村担保融资范围的规定进行了归纳。通过对湖北、浙江、四川叁省有关试点地区农村信贷担保的抵质押问题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农村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应当:优化农地产权权能、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放宽现行法律中关于农村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加快土地产权市场的建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1年12期)

罗诚[6](2011)在《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回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探究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新思路,探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聚与扩散的路径,对于解决“银行难贷款、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本文的选题动机,揭示了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藉此发现既往对这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努力的方向,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最后就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作了大致说明。第一部分,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基本理论。该部分着眼于有关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界定、功能以及农村信贷担保的法律关系、理论基础等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现状透视。该部分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详细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农村信贷担保主体存在着专业融资担保机构实力有限、正规金融机构支农功能不足、非正规金融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等问题;其次,农村信贷担保模式创新不足;再次,农户有效担保资源严重匮乏,表现为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担保财产的流转受限、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农村信贷担保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第叁部分,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发展与创新。该部分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基础之上,确立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适度干预、法治优先、可持续、区域差别等原则,还要从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主体拓展、模式创新、担保物范围扩大以及配套制度的完善这四个方面进行制度构建。首先,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主体拓展要通过专业性担保机构、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来完成;其次,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模式创新,一方面要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另一方面则可以推广“四位一体”型农村信贷担保模式;再次,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扩大,既要突破现有法律障碍,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又要在现行法律范围内,大力促进其他有效担保物融资贷款;最后,完善农村信贷担保配套制度。结语部分,在梳理全文体系与结构脉络的基础上,检讨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提出了个人对于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总体认识,即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需要在今后付诸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1-03-31)

张洁[7](2011)在《关于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信贷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村金融组织为中介的货币借贷行为。在此以农村信贷制度为研究对象,介绍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现状,从中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刘磊[8](2011)在《农村信贷联络员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出了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该制度搭建了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桥梁,较好的解决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信息矛盾。如何从经济学理论上解释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农村金融服务制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贵州省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为推广该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吴杰,张衍骏,吴伟萍[9](2010)在《制度冲突视角下:农村信贷担保创新障碍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台州农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制度冲突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农村信贷担保创新面临的发展障碍及成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0年07期)

裴洁[10](2010)在《浅析我国的农村信贷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信贷制度作为搞活农村金融的重要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村信贷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制度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政府作为此项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管者,又有职能缺位,使得这项政策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进而导致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村信贷立法,加快金融担保方式和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农业保险,以促进农村信贷制度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商界(上半月)》期刊2010年07期)

农村信贷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贫困就一直如影随形,时至今日,人类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贫困问题却似乎更加尖锐和严重,这无疑与民主、发展、进步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贫困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逐渐减少直至消灭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景。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农村的扶贫问题,尤其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更是加大了扶贫力度,同时也创新出了一些扶贫措施,这些举措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使得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群实现脱贫,走向小康。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扶贫效率低下、返贫现象严重、违约率较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的贫困地区往往生产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贫困人群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市场洞察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扶贫工作缺少市场参与,致使扶贫的深度及广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只靠农业银行的扶贫贷款,政策性明显,难以调动贫困人群的发展积极性。而由于农村市场的分散性、风险性高等特点,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市场,而对于某些涉足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往往由于贫困人群无法提供合格的担保物而拒绝放贷。所以如何引导资金回流贫困地区进而充实贫困地区,实现降低贫困户贷款门槛的同时降低风险成为扶贫工作的重心。实践证明,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市场的开拓,从而解决贫困地区资金缺乏问题是贫困人群彻底脱贫的根本途径,那么究竟该如何操作呢?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国外的扶贫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制定完善的扶贫法律制度,只有扶贫工作都能依法开展,才能顺利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进行。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信贷扶贫制度措施,但普遍特征是缺乏刚性、位阶较低且种类繁杂,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这就导致我国农村信贷扶贫乱象横生,贫困农民的贷款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制定一套统一且具有权威性的信贷扶贫法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我国已有的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本文初步提出了建立统一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构想。本文除去引言与结语之外,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部分,首先对农村信贷扶贫的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规制对象等进行了初步界定,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构建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则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信贷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应该着力的重点。第叁部分则简单介绍了其他国家信贷扶贫的经验措施和实施效果,并指出了对我国建立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则是本文的落脚点和论述重点,在比较和吸收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贷扶贫法律制度的一般原则及具体立法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信贷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何炎.我国农村信贷扶贫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3].田静婷.从产权视角看我国农村信贷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吕罡,刘睿,王静,周宗放.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5].田静婷.我国农村信贷担保融资制度的创新研究——从产权的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

[6].罗诚.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7].张洁.关于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刘磊.农村信贷联络员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区域金融研究.2011

[9].吴杰,张衍骏,吴伟萍.制度冲突视角下:农村信贷担保创新障碍与突破[J].农业经济.2010

[10].裴洁.浅析我国的农村信贷制度[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

标签:;  ;  ;  ;  

农村信贷制度论文-王梦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