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文文献综述
荣开明[1](2019)在《科学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社会主义中国奠定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基本制度,为经济建设提出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探索中提出了富有创新见解的思想。他在晚年探索中也出现了失误甚至严重的失误,对于失误的表现、实质和根源,以及与此相关的若干关系,要作出科学的具体分析。他探索中的功绩和失误都是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观察与思考》期刊2019年10期)
田茂刚[2](2019)在《“节外生枝”——例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为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精准性、全面性,笔者整理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基于试题,研究考点,整理知识,探究方法,预测方面。一、真题研读,构建考点逻辑(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26期)
雷玉明,肖迪[3](2018)在《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者,在大论战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开辟了主流阵地,并从领导核心、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依靠力量和思想路线等角度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建设需遵循的一般规律。建国后,李达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法制建设、外交政策和科教工作展开了具体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陈绍博[4](2017)在《浅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受时代主题的影响,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说明:外部环境变动引发中国内部变革,内部变革又推动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与反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7年S2期)
宁宇涵[5](2017)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苏联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着作,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重要教材和范本,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初步暴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挫折,中共领导人试图通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检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缺陷与不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教科书》的学习和反思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以及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历史局限,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尚未从总体上质疑苏联模式,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而仅仅是作了细枝末节的调整和修改。十一届叁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突破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束缚,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突破了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同时超越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梳理了相关文献综述。第一章,论述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与基本情况。本文分析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加强联共(布)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斯大林的主持下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出版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于中共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经验,加之斯大林大力推行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自出版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也引起了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的关注并且掀起了学习热潮。第二章,论述了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背景和基本情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同时"叁面红旗"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引起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关注和学习。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作为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重要主体,试图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第叁章,论述了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反思。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共领导人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是这种积极地探索并未坚持下去,中共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与探讨,理论界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了深入地分析,既认识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科学性,同时也指出了这本着作的历史局限性,提出了许多适合当时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然而在"左"倾思想影响下,理论界的思考不仅没有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而且提出的某些正确思想观点也没有引起重视。第四章,结语部分,历史的回顾与审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中国产生了复杂而长远的历史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教科书》的学习和反思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文通过分析《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引入、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反思,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由学习苏联模式到反思苏联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搞教条主义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他国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娆[6](2016)在《中共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9月,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六十周年。中共八大是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不仅就中国的发展道路、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和正确决策,而且"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①(本文来源于《中华魂》期刊2016年10期)
陈娆[7](2016)在《中共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八大是在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它不仅就中国的发展道路、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正确决策,而且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期刊2016年07期)
何一成[8](2016)在《在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展示了一幅在中苏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图景,为世人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中苏两党两国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环境的不同理解是导致论战发生的主因,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论战的核心和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论战带给我们的珍贵启示。(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俊杰[9](2016)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开端——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着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经验,全面论述了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开启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思想及其科学方法论,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启示。在总结经验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论十大关系》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本文来源于《领导之友》期刊2016年12期)
胡磊[10](2016)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1),道路问题作为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作为党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理论和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建国初期,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国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至1956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照搬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开始呈现,怎样建设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巩固并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毛泽东和全党乃至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再一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列宁、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1955年至1976年,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大体历经了酝酿奠定阶段、曲折探索阶段及重大失误叁个阶段。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并历经曲折,但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等诸多问题的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在这一时期里,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具有指导性作用的重要理论着作,集中体现了他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战略性眼光。今天,我们处在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新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6-0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为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精准性、全面性,笔者整理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基于试题,研究考点,整理知识,探究方法,预测方面。一、真题研读,构建考点逻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1].荣开明.科学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观察与思考.2019
[2].田茂刚.“节外生枝”——例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策略[J].教学考试.2019
[3].雷玉明,肖迪.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陈绍博.浅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特征[J].东方企业文化.2017
[5].宁宇涵.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考[D].安徽大学.2017
[6].陈娆.中共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J].中华魂.2016
[7].陈娆.中共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8].何一成.在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16
[9].王俊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开端——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示[J].领导之友.2016
[10].胡磊.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D].湘潭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