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努斯海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热液活动,弧后盆地,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
马努斯海盆论文文献综述
马瑶,殷学博,王晓媛,陈帅,曾志刚[1](2018)在《构造-岩浆作用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马努斯海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构造特征、基底差异,结合马努斯海盆热液区热液活动与构造-岩浆特征,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关系,以及构造-岩浆作用对热液活动的影响和控制。马努斯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海盆之一。马努斯海盆西部(马努斯扩张中心,Manus SpreadingCenter,MSC)主要由海盆扩张成熟期产生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组成,属于成熟弧后扩张中心,发育Vienna Woods热液区;海盆东部(东南裂谷, Southeast Rift, SER)则是一个拉张裂谷,处于扩张的早期阶段,属于不成熟弧后扩张中心,发育PACMANUS、DESMOS、SuSuKnolls叁大热液区。MSC与大洋中脊的热液活动相似,而SER因受到火山、俯冲作用影响更为显着,其热液流体具有岩浆流体和俯冲流体的特征。与Vienna Woods热液压相比, PACMANUS、DESMOS以及SuSu Knolls叁个热液区的水深相对较浅(1 150~1 740 m),是地球内部热物质由内向外迁移的结果,其下部岩浆作用强烈。此外,岩浆脱气作用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ACMANUS热液系统中具有岩浆流体的输入。与ViennaWoods热液区相比, PACMANUS、DESMOS、SuSu Knolls热液区的热液活动强度及流体组成主要受控于岩浆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海亮[2](2017)在《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环境是地球上天然的极端环境之一,孕育着活跃的生态系统。深海热液环境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地点,吸引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的目光。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是西太平洋中正在活动的典型的弧后盆地,科学家们在这两个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热液地球化学性质方面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在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甚少。中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对冲绳海槽中段的伊平屋北、伊平屋脊热液区和东马努斯海盆的Pacmanus、Desmos热液区进行了科学考察,采集了深海沉积物样品,为深海热液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论文对“科学号”两次科考采集的八份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代谢和运行的能量来源,试图揭示微生物深海热液环境的适应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伊平屋北、伊平屋脊、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在微生物组成方面,均以细菌为主,古菌的丰度明显低于细菌的丰度。变形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具优势的菌群,尤其是α-和γ-变形菌纲。广古菌门是伊平屋北和伊平屋脊热液区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古菌类群,是甲烷代谢的重要参与者;奇古菌门是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古菌类群,参与氨氧化过程。化能自养微生物是群落的初级生产者,其重要成员包括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硫氧化菌和产甲烷古菌等,它们利用多种碳固定途径同化CO_2,制造有机物。环境中的NH_4~+、NO_2~-、H_2和还原性硫化物等是冲绳海槽和东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运行的能量来源,而甲烷仅是伊平屋热液区微生物潜在的能源物质。在伊平屋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中发现了厌氧甲烷氧化古菌和细菌,它们分别可以通过硝酸盐还原耦联的反向产甲烷途径和“intra-aerobic denitrification”途径利用甲烷。在八个微生物群落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微生物群落的主要氮代谢过程,硫酸盐还原和硫化物反向硫酸盐还原的氧化过程是主要的硫代谢过程。NO_3~-和SO_4~(2-)是微生物所利用的重要电子受体。本论文针对伊平屋北和伊平屋脊热液区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形成和运行的机制。借鉴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模型,结合本研究在微生物群落代谢方面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有机物降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的形成,甲烷代谢是微生物群落运行的一种驱动力,促进了碳、氮和硫元素在群落内的循环;在沉积物深度剖面上,微生物分层分布,以处理微生物对氧和营养盐的需求、底物抑制效应和微生物间的互利关系。此外,我们还探究了深海微生物对沉积物环境的潜在适应机制。DNA修复系统是深海热液微生物的一种生存机制,微生物利用DNA修复系统修复极端环境对基因组造成的损伤,从而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微生物还可改变细胞膜中心磷脂和磷脂酰甘油的比例,通过多种ABC转运系统、阳离子/H~+反向转运系统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调控胞内多胺、Na~+、K~+以及渗透压调节剂(如甜菜碱、脯氨酸和海藻糖)的含量,从而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pH稳态。本论文在伊平屋北、伊平屋脊、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诸多研究发现均属首次。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深海微生物群落形成和运行的机制,揭示深海微生物的热液环境适应机制,加深我们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杨宝菊[3](2015)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加拿大–马努斯)热液区拖网取得了部分Si-Fe-Mn氧化物样品。通过分析Si-Fe-Mn氧化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Sr、Nd、Pb同位素组成,探讨了Si-Fe-Mn氧化物的成因及元素含量的限制因素,研究了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物质来源。利用PACMANUS热液流体端元组分的Si、Fe、Mn含量,分别绘制了300°C和25°C的Si-Fe-Mn-H2O系统热力学图解——布拜图。阐明了随温度降低,喷口流体中沉淀的Si-Fe-Mn氧化物种类和沉淀顺序,以及各类产物稳定存在的区域。根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识别了样品中细菌作用形成的典型细丝结构,并探讨了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在Si-Fe-Mn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分析了无定形硅的沉淀作用。样品具有复杂的成因,以热液成因为主,受海水的影响较小。几乎没有深海远洋沉积物和火山碎屑物质的贡献。Sr和Nd同位素组成具有两个端元的物质来源。海水对样品贡献的Sr含量占总量的76.7%~83.1%。所有样品的Nd主要来自热液流体并保存了热液的信息。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主要来自东马努斯海盆的基底岩石。热力学图解布拜图显示当温度降低到25°C时,从热液流体中形成的Si、Fe、Mn氧化物种类主要为SiO2、Fe(OH)3、Fe3(OH)8、Mn3O4、Mn2O3。在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中,由于SiO2的稳定区边界较低,因此SiO2会在Fe-Mn氧化物形成之前沉淀。然后Fe(OH)2先沉淀,Fe3(OH)8和Fe(OH)3随后沉淀,Mn3O4和Mn2O3最后沉淀。计算得到PACMANUS热液区Fe2+氧化为Fe3+的无机氧化速率为0.012 g/min,喷口周围一年内将形成约3.2 kg铁氧化物。网状细丝结构是生物作用的结果,这种疏松的结构既保证了充足的Fe2+供应,又阻止了海水中过量氧气的侵害,为嗜中性铁氧化细菌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之间保持着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的作用。样品中二氧化硅的沉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氧化硅在富Fe的细丝状结构中生长,此时形态上基本由细丝状结构组成。当富Fe和Si的细丝结构成壳时,才会出现第二阶段的二氧化硅。此阶段细丝的尺寸增大,并且在细丝周围开始大量沉淀富Fe、Si的球状结构的集合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5-01)
曾志刚,陈帅,王晓媛,欧阳荷根,殷学博[4](2013)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Si-Fe-Mn羟基氧化物的矿物学和微形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产于英安岩环境中的Si-Fe-Mn羟基氧化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微形貌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Si-Fe-Mn羟基氧化物组成,结晶差,含少量的针铁矿、水钠锰矿、钡镁锰矿、绿脱石和蛋白石-A.样品中具疑似生物遗迹,如细丝状硅质物和空心管状物.鳞片状绿脱石可构成蜂窝状结构,也可生长在空心管的表面.绿脱石是低温热液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Si-Fe-Mn羟基氧化物具有两种类型核心:Si-Mn质核和Si质核,其外层均包裹着Si-Fe质层,分别分布在杆状和球状羟基氧化物中.Si-Mn质核中SiO2含量为39.32wt%~86.31wt%,MnO为4.97wt%~27.01wt%,Fe2O3含量较低,为0.54wt%~3.43wt%;Si质核中SiO2含量为90.17wt%,MnO和Fe2O3含量较低,分别为0.06wt%和3.47wt%.其中,Si-Mn质核的生长与微生物活动相关,Si质核为无机成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格根塔娜[5](2010)在《西菲律宾海比科尔陆架与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西太平洋西菲律宾海东板比科尔陆架泥质区的不同层位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本文在以PCR技术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扩增了古菌16S rRNA序列,并对基因文库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获得了465个有效克隆,63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树的结果显示,古菌序列分别来自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并主要以Marine Benthic Group B(MBGB)、Marine Group I(MGI)、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和Marine Benthic Group D(MBGD)为主,少量序列为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MHVG)。研究结果表明,该垂直分布的5个不同层位的沉积物样品仅有5个古菌类群,古菌群落多样性并不高,且5个层位中的优势古菌类群稍有差异。其中MD3052J(5m)、MD3052R(6m)为该柱状样的特殊层位——火山灰层,MBGB为优势菌群且接近饱和状态;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聚类分析时该两层也一起聚到了圈外,也足能说明该两层系属特殊层位。对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区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分布,同样以PCR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和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和统计学分析发现,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区沉积物古菌含有8种类群多样性,主要以MBG-B为主,且有少量的MCG、Methanosarcina、MBGE、MBGD、VALШ和一些不知名的泉古生菌和广古生菌。细菌类群多样较高,共包含15门类,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ceae),螺旋体门(Spirochaetaeeae),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绿茵门(Chlorobi) ,浮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Planctomycete),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及四个待定门类(Candidate Division)OD1、OP8、WS3和TM6。其中变形菌门又包括α-、γ-、δ-、β-和ε-变形菌纲,且以γ-和δ-变形菌纲为主。研究结果表明,马努斯海盆不仅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类群,且还存在未被认识的新的物种。通过比对发现,比科尔陆架深海的古菌和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口的古菌均以泉古生菌为主,MBGB分布在各个层位中,且在火山灰层中占主导地位。但比科尔陆架两个火山灰层的古菌多样性相比海底热液口火山灰层的古菌多样性要低。马努斯海盆的古菌多样性要比细菌多样性要低,细菌占据着主导地位。以上实验结果为研究利用深海微生物资源提供有意义的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И,А,Басов,朱佛宏[6](2003)在《翁通—爪哇海台基底的性质和马努斯海盆的海底热液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大的火山隆起———翁通—爪哇海台是巨大的岩浆省区之一 ,它们在白垩纪形成于许多海洋被动边缘之上。这些被认为类似于大陆暗色岩省区的构造是在“热点”(即从深部熔化的地幔物质中升起的地表显示 )发育的初始阶段 ,由熔岩在地质上非常短的 (数百万年 )时间内喷(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2003年11期)
马努斯海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海热液环境是地球上天然的极端环境之一,孕育着活跃的生态系统。深海热液环境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地点,吸引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的目光。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是西太平洋中正在活动的典型的弧后盆地,科学家们在这两个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热液地球化学性质方面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在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甚少。中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对冲绳海槽中段的伊平屋北、伊平屋脊热液区和东马努斯海盆的Pacmanus、Desmos热液区进行了科学考察,采集了深海沉积物样品,为深海热液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论文对“科学号”两次科考采集的八份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代谢和运行的能量来源,试图揭示微生物深海热液环境的适应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伊平屋北、伊平屋脊、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在微生物组成方面,均以细菌为主,古菌的丰度明显低于细菌的丰度。变形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具优势的菌群,尤其是α-和γ-变形菌纲。广古菌门是伊平屋北和伊平屋脊热液区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古菌类群,是甲烷代谢的重要参与者;奇古菌门是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古菌类群,参与氨氧化过程。化能自养微生物是群落的初级生产者,其重要成员包括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硫氧化菌和产甲烷古菌等,它们利用多种碳固定途径同化CO_2,制造有机物。环境中的NH_4~+、NO_2~-、H_2和还原性硫化物等是冲绳海槽和东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运行的能量来源,而甲烷仅是伊平屋热液区微生物潜在的能源物质。在伊平屋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中发现了厌氧甲烷氧化古菌和细菌,它们分别可以通过硝酸盐还原耦联的反向产甲烷途径和“intra-aerobic denitrification”途径利用甲烷。在八个微生物群落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微生物群落的主要氮代谢过程,硫酸盐还原和硫化物反向硫酸盐还原的氧化过程是主要的硫代谢过程。NO_3~-和SO_4~(2-)是微生物所利用的重要电子受体。本论文针对伊平屋北和伊平屋脊热液区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形成和运行的机制。借鉴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模型,结合本研究在微生物群落代谢方面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有机物降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的形成,甲烷代谢是微生物群落运行的一种驱动力,促进了碳、氮和硫元素在群落内的循环;在沉积物深度剖面上,微生物分层分布,以处理微生物对氧和营养盐的需求、底物抑制效应和微生物间的互利关系。此外,我们还探究了深海微生物对沉积物环境的潜在适应机制。DNA修复系统是深海热液微生物的一种生存机制,微生物利用DNA修复系统修复极端环境对基因组造成的损伤,从而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微生物还可改变细胞膜中心磷脂和磷脂酰甘油的比例,通过多种ABC转运系统、阳离子/H~+反向转运系统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调控胞内多胺、Na~+、K~+以及渗透压调节剂(如甜菜碱、脯氨酸和海藻糖)的含量,从而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pH稳态。本论文在伊平屋北、伊平屋脊、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诸多研究发现均属首次。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深海微生物群落形成和运行的机制,揭示深海微生物的热液环境适应机制,加深我们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努斯海盆论文参考文献
[1].马瑶,殷学博,王晓媛,陈帅,曾志刚.构造-岩浆作用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马努斯海盆为例[J].海洋科学.2018
[2].王海亮.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代谢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3].杨宝菊.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
[4].曾志刚,陈帅,王晓媛,欧阳荷根,殷学博.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Si-Fe-Mn羟基氧化物的矿物学和微形貌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
[5].格根塔娜.西菲律宾海比科尔陆架与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И,А,Басов,朱佛宏.翁通—爪哇海台基底的性质和马努斯海盆的海底热液系统[J].海洋地质动态.2003
标签:海底热液活动; 弧后盆地; 马努斯海盆; PACMANUS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