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针刺,温针灸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19)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方法]将120例门诊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温针灸治疗。治疗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3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 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面神经功能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 <0. 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苏维维,陈柏淳,蔡焕昭,老锦雄[2](2019)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6.67%;两组治疗后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着,优于单纯电针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11期)
王婷婷,陶勇军,楼喜强,刘鸿[3](2019)在《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B分级情况、Bell氏麻痹十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分级情况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级多分布于Ⅲ、Ⅳ、Ⅴ级;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多分布于Ⅰ、Ⅱ、Ⅲ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多分布于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与麻痹状态,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30期)
杨娟娇,邵瑛,杨原芳,刘志良,张保球[4](2019)在《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和中医症状评分等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SFGS评分高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9期)
刘锋[5](2019)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76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行针灸治疗,研究组搭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痊愈31例、好转4例、有效2例、无效1例,疾病痊愈率为81.6%;对照组痊愈23例、好转7例、有效5例、3例无效,疾病痊愈率为60.5%,研究组疾病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抬眉、闭目、鼓颊时间分别为(4.2±1.1)、(3.7±1.2)、(4.4±1.4)d均短于对照组的(4.9±1.3)、(4.4±1.0)、(5.1±1.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效果佳、起效快,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仲海红[6](2019)在《散寒解毒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名老中医经验,观察散寒解毒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丰富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散寒解毒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4天)。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通过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测,评测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H-B功能分级比较:在治疗14天及28天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改善,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H-B功能评分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治疗组患者在H-B功能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评分为(6.83±1.20)分,高于对照组(6.24±1.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H-B量表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14天后,治疗组有效率82.76%,高于对照组72.41%(P<0.05);治疗28天后,治疗组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82.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评分为(5.45±8.16)分,低于对照组(9.24±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口僻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14天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75.86%(P<0.05):治疗28天后,治疗组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89.6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来看,散寒解毒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做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8)
柳炯范(RYU,HYEONG,BEOM)[7](2019)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经诊断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针刺配合隔姜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牵正、太阳、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髎、下关、合谷,留针30分钟。在施针完毕后,取老姜切成直径为7cm、厚度为0.5~0.8cm的薄片,将贴于患部处,将艾绒捏成圆锥型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热时夹起。对照组不行隔姜灸操作,其他与治疗组相同。于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H-B量表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疗效进行分级评分。结果:1.治疗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0.45土5.19)d,对照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8.35±5.36)d。治疗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9.45±0.42)d,对照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19.26±0.47)d,治疗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5.15±0.39)d,对照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12.58土0.43)d。两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B量表积分下的Ⅰ级、Ⅱ级、Ⅲ级、Ⅳ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B量表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91.25土0.28)分,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75.35±0.42)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情绪指数评分为(23.05±0.23)分,对照组情绪指数评分为(18.47±0.31)分,且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的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能够有效改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提高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水平,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性的价值,可以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7)
郭晓敏[8](2019)在《“通络止痉方”结合针刺治疗早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通络止痉方”结合针刺治疗早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借助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及H-B分级量表观察试验结果及疗效判定,同时设置单纯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通络止痉方”结合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对比,明确两种方法在临床疗效上的优劣,剖析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本方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受试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通络止痉方”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两疗程;中药治疗以“施今墨对药”组成的经验方:“通络止痉方”,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用,7剂为1疗程,共2个疗程。本研究参考日本颜面神经研究会拟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和H-B分级量表进行评价、分析,来判定“通络止痉方”合用针刺治疗早期风寒型Bell麻痹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种方法治疗早期风寒型面神经炎均有效;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面神经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H-B分级中对面部功能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的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提升症状体征综合积分上优于对照组;4、疗程完毕后,观察H-B面神经分级量表,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6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络止痉方”配合针刺治疗早期风寒型面神经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通络止痉方”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08)
孙亚超[9](2019)在《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疗效,并且进行分析,验证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普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高效的治疗法方。为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6例,穴位贴敷联合针剌的治疗组和单独针刺的对照组。对照组针刺所选穴位与治疗组针刺所选穴位相同。两组患者都每1天进行1次治疗,7次/周*4周。治疗后一个月进行随访,两组均采用House-Brachmann(H-B)评价量表和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评分,并且使用SPSS22.0统计穴软件进行分析归纳以评价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9例,占52.78%;显效15例,占41.67%;有效2例,占5.55%;无效0;愈显率94.44%;总有效率100%;单纯针刺对照组:痊愈10例,占27.78%;显效12例,占33.33%;有效13例,占36.11%;无效1例,占2.77%;愈显率为61.11%总有效率为97.22%。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进行比较:FDI躯体功能、FDI社会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FDI躯体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FDI社躯体功能会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组间进行比较:FDI躯体功能、FDI社会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周围性面瘫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联合针刺与单纯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且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肯定并推广。(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01)
高国强,冯亚男,徐庆田[10](2019)在《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02期)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6.67%;两组治疗后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着,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论文参考文献
[1].杨阳.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
[2].苏维维,陈柏淳,蔡焕昭,老锦雄.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王婷婷,陶勇军,楼喜强,刘鸿.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9
[4].杨娟娇,邵瑛,杨原芳,刘志良,张保球.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
[5].刘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仲海红.散寒解毒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柳炯范(RYU,HYEONG,BEOM).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郭晓敏.“通络止痉方”结合针刺治疗早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9].孙亚超.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10].高国强,冯亚男,徐庆田.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